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综合题答题技巧

归属:地理高考专栏 2023-06-03 
【第一部分  方法指导】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在高考中的考察常选择生态脆弱区域,并以此为载体围绕某一主题(区域生态问题)探究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近年来,也有小切口考察的趋势,需要着重关注各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治理的具体措施,如淤地坝、鱼鳞坑等。
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与综合治理分析思路
图片
二、常见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问题
危害
原因
主要防治措施
生物多样性破坏
影响生物资源的利用,影响生态平衡
不合理的资源开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休渔期制度
湿地减少
影响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恶化
自然原因: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沼,气候变化,降水减少。   人为原因:对湿地不合理的开发,如围湖造田等
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止水污染、保护野生动物;建立湿地保                    
护区
森林破坏
造成经济损失;引发水土流失,使生态恶化
自然灾害(地震、冻                    
害);自然或人为引                    
起的火灾;虫灾及                    
人类乱砍滥伐
封山育林、计划采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草原退化
影响畜牧业发展、加重荒漠化、生态恶化
降水减少、大风天气增多;过度开垦、过度放牧
退耕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殖
水土流失
耕地退化,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诱发灾害
地形、气候及土壤特点等自然因素;破坏植被;不合理土地利用等人为因素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修梯田、打坝淤地等
荒漠化
沙漠面积扩大,耕地减少,风沙害,沙尘暴
气候变暖、降水减少、风沙侵蚀;过度垦荒、放牧,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工程建设
严禁乱砍滥伐、禁止随意开垦、防止过度放牧、合理利用水源
三、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
图片
四、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
图片
例题(2022·湖北·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条子泥湿地位于世界自然遗产地盐城滨海湿地核心区,拥有面积广阔的潮间带滩涂,是众多候鸟迁徙途中的理想栖息地。每年春秋迁徙季,大量候鸟在此停歇。但由于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候鸟栖息地严重减少。为给候鸟就近找一块合适的歇脚地,当地将靠近海边原用于围垦养殖的720亩(1亩≈666.67平方米)鱼塘,经过生态修复和改造,变成了能够满足各种候鸟需求的高潮位栖息地。“720高地”建成后来条子泥停留的鸟儿越来越多,候鸟种群数量不断上升(下图)。右图示意条子泥湿地位置。
图片
(1)分析导致当地候鸟栖息地减少的原因。
(2)说明“720高地”建设与维护的具体做法。
(3)该地恢复鸟类栖息地的成功实践,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和湿地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请你拟定一个经验总结提纲。
【答案】(1)海平面上升,涨潮时水位升高,淹没栖息地;植被减少,候鸟食物来源不足;农业围垦占用湿地,沿海地区的盐业、渔业、旅游业等行业发展导致栖息地受到破坏。
(2)“720高地”的建设:对720亩鱼塘进行地形改造、湿地修复、环境整治,建成“720高地”。“720高地”的维护:加强生态修复,可以增加海洋生物资源、增加植被覆盖率;加强生态管理,可以按照绿色食品生产要求组织农业生产,养殖用水净化后确保达标排放。
(3)对当地栖息地面积减少的原因进行分析;结合栖息地面积减少的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条子泥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为核心,保护滨海种质资源库和湿地生物的多样性,修复滨海生态湿地;通过观鸟、护鸟以及科普宣传,提高普通民众保护滨海湿地、重要水禽栖息地的生态意识,同时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持续维护
【分析】本大题以候鸟景观图和条子泥湿地位置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生物栖息地的建设和维护措施、鸟类栖息地恢复的经验总结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详解】(1)本题考查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结合材料可知,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候鸟栖息地减少,因此需要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角度分析作答。结合材料可知建设“720高地”目的是将其改造为可以满足候鸟栖息所需的高潮位栖息地,说明原栖息地可能被淹没,因此可推测自然原因为海平面上升,人类活动方面可能是不合理的活动占用了栖息地,包括围垦、养殖等,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鸟类食物来源不足。
(2)本题考查生物栖息地的建设和维护措施。“720高地”的改造建设是为了满足候鸟在高潮位时的栖息要求,结合材料中改造鱼塘为高地可知,需要改造地形、恢复生态、建设候鸟栖息地自然保护区,建成“720高地”。再通过生态修复和生态管理维持后续栖息地的生态稳定,加强生态修复,比如增加海洋生物资源汇入和植被覆盖率,加强生态管理,组织农业生产要按照绿色食品生产要求,净化养殖用水,确保达标排放。
(3)本题考查鸟类栖息地恢复的经验总结。注意题目要求拟定经验总结提纲,按照提纲的结构,结合材料中栖息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及采取的措施,再按照时间顺序,将具体做法进行总结和拓展,形成逻辑性强的提纲即可:以条子泥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为核心,修复滨海生态湿地,保护滨海种质资源库和湿地生物的多样性;通过观鸟、护鸟以及科普宣传,提高普通民众保护滨海湿地、重要水禽栖息地的生态意识,同时对湿地生态系统进行持续维护。
【第二部分  变式训练】
1.(2021·海南·统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密西西比河发源于海拔450米的艾斯塔卡湖,长3700多千米,纵贯美国中部,在路易斯安那州注入墨西哥湾。流域内有众多的湖泊、茂密的森林,广布着小麦、大豆、玉米和棉花带。21世纪以来美国湿地已由最初的87万平方千米减少到43万平方千米,目前路易斯安那州的沿海湿地正以130平方千米/年的速度在流失。
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导致路易斯安那州沿海湿地减少的原因。
【答案】自然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墨西哥湾沿岸地壳(构造)沉降等原因导致湿地被淹没:海潮侵蚀,海岸后退。
人文原因: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占用湿地:上游用水量增加及水利工程建设等原因导致输入下游的泥沙量减少,
【分析】本题主要结合密西西比河流域开发状况,考查湿地变化的原因,重在体现信息提取能力的考查,也体现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考查。
【详解】湿地减少原因应该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考虑,材料中体现了河流两岸大量农田存在,说明附近大量湿地被生产、生活活动占用了,导致湿地减少;河流上游用水量增加、水库等设施建设使河流下游的泥沙减少,三角洲面积减少;湿地附近的工程建设导致地面高度下降;加上自然原因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海水侵蚀加剧,海岸线后退;墨西哥湾沿岸地壳沉降等,多种原因共同作用,最终导致该湿地面积减少。
2.(2021·北京·统考高考真题)某校学生到甘肃省天水市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研学活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片图片
任务一   对比流域的径流量变化
天水市桥子沟流域包括自然条件相似的东沟和西沟两个小流域。东沟通过修建梯田等措施进行治理,西沟基本保持原状。同学们根据水文站的观测数据得知,在每平方千米面积内,东沟、西沟年径流量分别为4700m3、12500m3。
(1)说出修建梯田对流域地表径流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任务二   调查梯田利用方式
调查发现,天水市自2000年以来调整种植结构,在海拔1000~1500米的梯田上引种樱桃。该地种植的樱桃产量高,品质好,营养丰富。
(2)概述当地生产高品质樱桃的条件。
任务三   分析梯田减沙效益
表为黄土高原小流域梯田减沙与梯田面积关系的相关数据,同学们对其进行了分析。
梯田占流域面积的比例(%)
0
5
10
15
20
30
40
50
60
梯田减沙比例(%)
0
8
28
50
67
82
89
92
94
注:梯田减沙比例指修建梯田后减少的输沙量占治理前输沙量的比例。
(3)绘制统计图,并说明梯田面积变化对梯田减沙的影响。
【答案】(1)径流量减少。截留雨水、径流,增加下渗。
(2)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土层深厚;环境质量好。
(3)绘图如下:
图片
随着流域梯田面积比例增加,梯田减沙比例增加,增加速度由快变慢。
【分析】本题以黄土高原水土治理为背景,设置三道小题,涉及水循环、农业区位及区域生态环境相关知识,考查综合思维能力。
【详解】(1)结合材料可知,东沟通过修建梯田等措施进行治理后,年净流量明显小于西沟,原因是修建梯田可以增加植被覆盖率,减缓坡度,植物落叶及根系可以截留地表径流,减少流域地表径流量,增加下渗。
(2)该地樱桃品质高,主要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特点进行分析,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夏季光照充足,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积累,海拔较高,人类活动影响小,环境污染小;黄土层深厚肥沃,光、热、水、气、土等主要自然条件匹配合理。
(3)根据图表中的梯田占流域面积的比例和梯田减沙比例的数值变化进行绘制:
图片
根据表格中数据变化不难看出,随着梯田面积增加,梯田减沙比例也在不断增加,当梯田占流域面积的比例低于30%的时候,梯田减沙比例增加较快,超过30%之后,增加速度变慢。
3.(2023·北京石景山·统考一模)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治沟造地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措施。治沟造地采用坡面退耕还林、拓宽沟道淤地等措施,形成“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某科研团队为了进一步研究“治沟造地”对土壤保持的影响,对延河流域治沟造地前后土壤保持功能的变化进行了量化评估。下图是延河流域示意图,下表是延河流域治沟造地前后土壤保持量的分析结果。
图片
治理时期
土壤保持量(106t)
耕地土壤保持量(106t)
耕地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t/hm2)
治沟造地前
292.00
52.71
255.62
治沟造地后
300.00
51.43
262.63
变化量
8.00
-1.28
7.01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结论,并用表中数据予以论证说明。(要求:论证充分、数据准确、表述清晰)
【答案】结论:治沟造地工程使该区域土壤保持能力提高。
论证:与治沟造地前相比,造地后总的土壤保持量增加了8.00(106t),其中耕地土壤保持量减少1.28(106t),而单位面积耕地土壤保持量增加7.01(t/hm2)。说明该区域坡耕地实行退耕还林,转变为林草地,耕地面积有所减少,但植被覆盖度增加,水土流失减轻,耕地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增加;同时拓宽沟道,使地表径流流速降低,大量泥沙在沟道内沉积,土壤保持能力提高。
【分析】本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水土流失的防治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图文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表中数据是延河流域治沟造地前后土壤保持量的分析结果,可以反映治沟造地前和治沟造地后的土壤保持量、耕地土壤保持量、耕地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的变化,通过数据对比可知:与治沟造地前相比,造地后总的土壤保持量增加了8.00(106t),其中耕地土壤保持量减少1.28(106t),而单位面积耕地土壤保持量增加7.01(t/hm2)。说明该区域坡耕地实行退耕还林,转变为林草地,耕地面积有所减少,但植被覆盖度增加,水土流失减轻,耕地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增加;同时拓宽沟道,使地表径流流速降低,大量泥沙在沟道内沉积,土壤保持能力提高。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治沟造地工程使该区域土壤保持能力提高。
4.(2023·江苏·二模)家在吉林省白城市的小明同学利用暑假和父母进行了一次省内自驾游。旅游过程中,他被沿途美丽自然风光和特色美食所吸引,也为自己家乡的变化而自豪。为了更好地向别人介绍吉林风光和特产,他查阅了很多资料(图)。大家结合小明的资料,一起感受别样的吉林。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片
白城市位于吉林省西部黑土区中心地带,是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未利用盐碱地面积广。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们就探索和实践“以稻治碱”的土壤治理模式。现在白城市已经成为“中国弱碱地稻米之乡”。
(1)从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说明白城市“以稻治碱”成功的意义。
向海湿地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年春秋季节都会有成千上万的水鸟在此集结停歇,夏季还有大量的水鸟留在湿地繁殖。为保障湿地生态环境,从2004年起,经水利部门协调,上游水库对向海湿地多次实施应急补水,达到了“引来活水润绿洲,万物复苏生机旺”的效果。现在这里栖息的候鸟数量日益增加。
(2)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说明向海湿地候鸟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3)分析向海湿地有大量泥炭形成的自然条件。
【答案】(1)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
(2)引入水源,使湿地面积增加,栖息地面积扩大;鸟类的食物增加,生态环境改善,使鸟类数量增加。
(3)针叶林和草原等植被茂盛,为泥炭形成提供物质保障;气温较低,微生物活动弱,泥炭分解不完全;地下冻土阻隔,地表径流难以下渗;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且河流多凌汛,形成缺氧潮湿环境;湖沼广布,泥炭出露少,分解少等
【分析】本大题以白城市“以稻治碱”、向海湿地和明太鱼加工基地为材料设置试题,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国家粮食安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湿地的开发与保护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应用地理基本知识分析图文材料的能力,培养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详解】(1)材料中“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们就探索和实践“以稻治碱”的土壤治理模式”可以说明该模式投入了大量科技、人才,利于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盐碱地的治理可以改善耕地质量,并增加耕地面积,从而提高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材料中“经水利部门协调,上游水库对向海湿地多次实施应急补水”可知补充湿地水源,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可以扩大湿地面积,鸟类的栖息地增加;湿地物种变得丰富,可为鸟类提供丰富的食物,利于鸟类生存繁衍。
(3)向海湿地泥炭形成的有利条件是草原植被茂盛,为泥炭形成提供物质保障,原料丰富;当地纬度高,气温较低,微生物活动弱,泥炭分解不完全;当地有地下冻土阻隔,地表径流难以下渗,地表积水多;三江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且河流多凌汛,形成缺氧潮湿环境;三江平原湖沼广布,泥炭出露少,分解少等。
5.(2023·全国·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盐渍化已经成为严重影响我国部分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环境问题,土壤盐碱化是白洋淀地区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图a为我国某地区土壤盐渍化的形成过程,图b为海河流域示意图。
图片图片
(1)从地形和气候角度分析,白洋淀地区春季土壤盐碱化严重的原因。
(2)据图a简要分析不合理灌溉对土壤的影响过程。
(3)根据盐渍化的形成过程,提出土壤盐渍化的防治措施。
【答案】(1)该地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下水水位高,土壤中可溶性盐分多;春季干旱,农业需水量较大,灌溉用水量大;气温回升快,多大风天气,蒸发旺盛。
(2)不合理灌溉使地下水位上升,气温高,蒸发旺盛,水中矿物质(或盐分)在土壤表面不断积累,导致土壤盐碱化。
(3)引淡水灌溉,降低作物土壤根区含盐量;及时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合理灌溉,实施喷灌、滴灌;井灌井排,抽取深层地下水灌溉;种植耐盐碱植物,提高植被覆盖率;选择适当覆盖物(地膜等)抑制蒸发返盐等。
【分析】本题以我国某地区土壤盐渍化的形成过程图与海河流域示意图为情境,设置三道小题,考查白洋淀地区春季土壤盐碱化严重的原因与不合理灌溉对土壤的影响过程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白洋淀位于华北平原。土壤盐碱化是指盐分不断向土壤表层聚积形成盐渍土的自然地质过程,一般出现在地势低洼、蒸发旺盛的地区,由于白洋淀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春季多大风天气,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并且白洋淀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土壤中可溶性盐分多,地下水位较高,所以白洋淀地区春季土壤盐碱化严重。
(2)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土壤盐碱化,由于不合理灌溉尤其是大水漫灌使地下水位上升,地表存在积水,而水中含有大量盐分,因蒸发旺盛,水中的矿物质(或盐分)在土壤表面不断积累,导致土壤盐碱化,影响农作物生长。
(3)土壤盐渍化的防治措施可从原因来分析,农业发展过程中可采取合理灌溉,采用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实施喷灌、滴灌等,并且引淡水灌溉,降低作物土壤根区含盐量,灌溉或雨后,可及时排水,降低地下水位,还可采用地膜覆盖,减少蒸发的影响,抑制蒸发返盐,还可以种植耐盐碱植物,提高植被覆盖率,以及抽取深层地下水灌溉,减少地表盐分累积。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区域 生态环境问题 综合题答题技巧
  • 上一篇:产业集聚的地理意义综合题答题技巧
  • 下一篇: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综合题答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