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五常市黑土广布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全年温和多雨,植被生长茂盛,秋冬季节进入土壤的有机质丰富
B.纬度较高,全年气温偏低,有机质分解缓慢
C.降水较少,淋溶作用弱,有利于有机质积累
D.地处华北平原,地形平坦,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2、黑土被大量盗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表现在:( )
①林地和湿地被破坏,调节气候、径流能力变弱,旱涝灾害发生频次增加,导致产量不稳定;②黑土面积减小,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粮食产量降低、品质下降;③大量增施化肥,提高粮食产量,保障我国粮食安全;④表土裸露,外力侵蚀加剧,土壤肥力下降,粮食产量降低、品质下降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1、C 2、A
【解析】
1、五常市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雨热同期,植被生长茂盛,秋冬季节进入土壤的有机质丰富,A错;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有机质分解缓慢,B错;降水较少,淋溶作用弱,有利于有机质积累,C对;地处东北平原,地形平坦,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D错。故选C。
2、黑土被大量盗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表现在林地和湿地被破坏,调节气候、径流能力变弱,旱涝灾害发生频次增加,导致产量不稳定,①对;黑土面积减小,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粮食产量降低、品质下降,②对;化肥过量施用将带来土壤品质性质退化、粮食减产等后果,致使黑土地越种越“瘦”,危及粮食安全,③错;表土裸露,外力侵蚀加剧,土壤肥力下降,粮食产量降低、品质下降,④对。
琥珀是一种埋藏于地下的有机化石,其形成与地质时期松脂类树木分泌的树脂及地质作用有关。缅甸北部胡康谷地多沼泽,以洼地为主,是世界上著名的琥珀产地之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胡康谷地开采琥珀最不适宜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4.下列关于琥珀的形成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
A.气候湿热,森林植被茂密 B.埋藏时间要足够长
C.地壳稳定有利于琥珀的形成 D.森林中松脂类树木和昆虫广泛分布
【答案】3.B 4.C
【解析】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缅甸北部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量大,根据材料可知矿区多沼泽洼地,容易被雨水淹没,所以夏季不适合开采琥珀,B符合题意、ACD不合题意。故选B。
4.琥珀的形成与松脂类树木分泌的树脂有关,该地区气温高,森林茂盛,树脂分泌多,昆虫多,树脂浸没昆虫的机会大,A、D不符合题意。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导致地层下沉,使浸没了昆虫的树脂淹没在地层中经过较长时间矿化,反之,地壳越稳定,就越不利于琥珀的形成,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地层与化石的特点:(1)具有明显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在下,后沉积的在上;(2)同一时代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3)越古老的地层,含有的生物化石越简单,越低级。
城市热岛强度(UHII):指城区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值。当天气晴朗、无风时,热岛强度更大。读我国华北某特大城市城市热岛强度的时间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5.一天中城市风最强的时段是( )
A.01:00-06:00 B.07:00-11:00 C.11:00-16:00 D.17:00-21:00
6.春季该城市热岛强度低的原因有( )
①西北季风风力大 ②植被覆盖率低,增温明显 ③雨带未到达,多晴朗天气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答案】5.A 6.A
【解析】5.根据材料“城市热岛强度( UHI ):指城区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值。”可知,城市热岛强度越大,城区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值越大,城市风越强。由图可知,01:00-06:00时城市热岛强度最大,因此为一天中城市风最强的时段, A 正确, BCD 错误。故选A 。
6.该城市位于我国华北地区,春季西北季风风力大,会对城市风产生一定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城市热岛强度,①正确;春季植被叶片刚刚发芽,植被覆盖率低,增温速度快,与城市的温差减小,会降低城市热岛强度,②正确;由材料可知,当天气晴朗、无风时,城市热岛强度更大,故雨带未到达,多晴朗天气会导致该城市热岛强度更大,③错误。综上所述 ,A 正确,BCD 错误。故选A。
【点睛】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凸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阿克库勒湖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阿尔泰山南麓、准噶尔盆地北缘)。左图为该地区等高线示意图。右图为该湖泊周围河流入湖和出湖水量统计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 )
A.湖泊为内陆湖、咸水湖 B.①、③河流补给类型相同
C.①河与②河相比,流速快 D.③河流量季节变化小于①河
8.该湖泊水位最高的月份大致是( )
A.3月 B.4月 C.9月 D.11月
【答案】7.D 8.D
【解析】7.河流流向与等高线的凸出方向相反,从图中河流和等高线的关系可知,①河与②河注入阿克库勒湖,湖水通过③河流出,阿克库勒湖既有河流注入,又有河流流出,为淡水湖,A错误;①与②主要来自冰川融水补给,而③来自湖泊水补给,B错误;由图可知,①处等高线比②处稀疏,地势相对平缓,①河流速慢于②河,C错误;③处河流受湖泊调节作用较大,流量季节变化小,而①河受冰雪融水补给,流量季节变化大,D正确。故选D。
8.根据材料中的湖泊周围河流入湖和出湖水量统计图并分析可知,入湖水量大于出湖水量说明湖泊水量在增加,水位上升,反之水位下降。从图中可知,4月至11月入湖水量始终大于出湖水量,因此湖泊水量增加,湖泊水位持续增加,并在11月达到最高,之后入湖水量小于出湖水量,湖泊水位开始下降。所以该湖泊水位最高的月份大致是11月,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雨水补给,主要集中在多雨季节,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影响河流流量;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主要在春季补给,气温高低和积雪多少影响河流流量;冰川融水补给主要在夏季,气温变化及积雪和冰川储量影响河流流量;湖泊水补给,全年都有补给,补给稳定,主要取决于湖泊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2023年3月19日6时,我国首口海上二氧化碳封存回注井在南海恩平15-1石油生产平台开钻。恩平15-1平台计划将油气开采产生的二氧化碳,封存在海底一处自然封闭性强的“穹顶”式地质构造中。该地质构造形如一个“巨碗”倒扣在海底。未来中国海油将加大科研攻关,推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产业化发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恩平15-1平台选择“穹顶”式地质构造作为二氧化碳封存区的目的是( )
A.增加封存气量 B.延长封存期限 C.降低施工难度 D.避免干扰采油
10.中国海油加大科研攻关,推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化发展的意义是( )
①优化能源消费结构②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③降低油气消费价格④推动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9.B 10.D
【解析】9.据材料“恩平15-1平台计划将油气开采产生的二氧化碳,封存在海底一处自然封闭性强的“穹顶”式地质构造中”可知,恩平15-1平台选择“穹顶”式地质构造作为二氧化碳封存区的目的是利用自然地形,延长封存期限B正确;增加封存气量、避免干扰采油与选择“穹顶”式地质构造关系不大,AD错误;海底施工难度大,C错误。故选B。
10.中国海油加大科研攻关,推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化发展,可以减少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同时推动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②④正确;二氧化碳不是能源,不能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也不能油气消费价格,①③错误,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碳达峰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标志着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实现脱钩,达峰目标包括达峰年份和峰值。
“南甜北咸,东酸西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辣味品具有杀菌、调味、祛湿、驱寒等功能,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等地居民多喜辣,这种食俗与当地气候有直接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 )
A.自然环境是文化现象产生的基础 B.自然环境不同,文化现象就不同
C.某地文化的形成只与自然环境有关 D.自然环境与文化并不会相互影响
12.湖南等地居民喜辣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潮热,可以助消化 B.气候潮湿,可以祛湿
C.昼夜温差大,可以驱寒 D.气候宜于辣椒生长
【答案】11.A 12.B
【解析】11.根据所学知识,自然景观和文化现象两者息息相关,相互影响;自然景观是文化现象产生的基础;自然环境不同,有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区域文化,但也有可能产生相似的文化;文化现象除了与自然环境有关,还与本地区的历史,生活习惯等因素息息相关,A正确,排除BCD。故选A。
1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辣味品具有杀菌、调味、去湿、驱寒等功能,湖南地处中低纬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居民喜辣可以去湿,B正确;辣味品是否可以助消化未有体现,排除A;本地区昼夜温差较小,排除C;本地区气候适宜辣椒生长,但不是居民喜辣的主要原因,排除D。故选B。
【点睛】区域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植被五个方面,自然要素共同作用于本地,影响本地区自然环境以及人文要素。当某一要素发生变动时,其他要素也会相应的发生改变,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我国D镇地处两河交汇平原,是当地的“粮囤子”“菜篮子”。但近年来,标准化农田无人耕种或耕作质量不佳等现象突出,粮食产量提不上去、亩均收益不高。2022年7月,该镇成立合作社,以L村为试点,实行了托管“一块地”方式,通过“减垄增田”“归并置换”,将“一户多块田”变为“一村一块田”,由合作社实施规模化经营,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村集体经济双增收。小田变大田,表面上是简单的重整与合并,实际效果形成“1+1>2”的叠加效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土地“托管”前,该镇粮食产量提不上去的主要原因为( )
A.耕地碎化严重 B.农村人口外流 C.土壤肥力低下 D.气象灾害频发
14.L村将“一户多块田”变为“一村一块田”,在一定程度上( )
A.扩大了耕种面积 B.杜绝了耕地撂荒 C.调整了农业结构 D.节约了灌溉水源
【答案】13.B 14.A
【解析】13.从材料“D镇近年来,标准化农田无人耕种或耕作质量不佳等现象突出”可知,由于劳动力外流导致农田撂荒,致使产量提不上去,B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耕地碎化的现象,同时气象灾害也没有具体说明,排除A、D;根据材料中“是当地的粮囤子、菜篮子”可知,该地土壤肥力并非其农业发展的限制性隐私,排除C。故选B。
14.统一托管土地,将“一户多块田”变为“一村一块田”,可以减少垄沟、生产路、闲置地等无效面积,从而扩充了农田面积,A正确;耕地撂荒问题无法从根本上杜绝,只能采取措施进行缓解,B排除;该地只是对土地资源进行了整合,并没有涉及到农业结构的调整,排除C;在一定程度上对灌溉水源的需求量增大,排除D。故选A。
【点睛】人口流失会导致以下影响:劳动力缺乏,老年人口比重上升,老龄化较严重,所在地区人才缺乏。但是环境质量能够改善。
乡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是国家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农村宅基地承担居住和福利保障功能,既要为驻村居民提供居住服务,还要为进城农民提供必要的社会福利保障,同时也是中国城乡发展及土地利用转型的重要源头之一。图示意江苏省南部(苏南)地区两种不同城镇化进程下的农村宅基地转型模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影响城镇化初期苏南地区农村宅基地使用率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条件 B.劳动力价格 C.土地面积 D.城乡差距
16.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苏南地区农村宅基地( )
A.居住功能强化 B.居住功能弱化 C.空废比重飙升 D.转型进程滞缓
【答案】15.D 16.B
【解析】15.在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地区或发展阶段,城乡差距较大,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均呈现“向城镇集聚”趋势,宅基地规模随着到城镇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少,与交通条件、劳动力价格和土地面积无关。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6.随着城镇化进入加速阶段,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宅基地原本的居住功能会随着城乡融合程度的深入而被弱化,资产属性伴随城乡要素流动而日益凸显,A错误,B正确;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市场经济制度的引入,农村居民收入明显提高,城乡差异也逐渐缩小,宅基地的转型进程加快,农村宅基地的空置和废弃比例随着建筑面积及风格的改进而降低,尤其在偏第2页,共4页远地区空废率下降明显,CD错误。故选B。
【点睛】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基本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主要路径,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下图为清源县地质图。完成下面小题。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Q地层含有Pt2地层物质 B.清风岭的地质构造是地垒
C.清源县县城位于向斜谷 D.清风寺附近断层在二叠纪前形成
18.推测卧虎坡岩层在变质前的成因是( )
A.海洋中溶解物化学沉积 B.碎屑物沉积并固结成岩
C.高温高压下变质形成 D.岩浆喷出后冷却凝固
【答案】17.A 18.B
【解析】17.Q地层为第四纪沉积岩且在河流下游,可能河流携带上游泥沙在此沉积,因此含有Pt2地层物质,A正确;地垒构造两边下沉,中间抬升,清风岭只有一条断层,无法判断,B错误;县城只有一侧地层,无法判断地质构造,且谷地整体中间老两边新,为背斜,C错误;断层切断二叠纪岩层,在二叠纪后形成,D错误。
18.题考查岩石类型及成因。卧虎坡岩层为石英岩,由砂岩变质成,砂岩为沉积岩,由碎屑物质物理沉积并固结成岩形成,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石英岩是变质岩,是石英砂岩和硅质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
下图中虚线表示甲、乙两地物体影子顶端在同一天的变化轨迹,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此日昼短夜长 B.乙地位于北半球
C.甲地正午太阳高度大于乙地 D.甲地自转线速度比乙地快
20.若乙地影子朝向正北时北京时间为14:00,且甲、乙两地最近距离约为6600千米,则乙地( )
A.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B.地处板块生长边界
C.附近地热资源丰富 D.附近土壤黏稠贫瘠
【答案】19.B 20.C
【解析】19.图示甲地影子一直朝向正南方且长度不变,说明甲地一天内太阳高度不变,则该地为北极点,该日出现极昼,A错;乙地一天中影子最短时(正午)朝向正北,说明正午太阳在正南方,早晨和晚上影子分别朝向西南、东南,说明早晨和晚上太阳分别位于东北、西北,昼长夜短,则该地位于北半球。由上述分析可知,两地均位于北半球,故B正确;乙地纬度低于甲地,故乙地正午太阳高度较大、自转线速度更快,CD错误。故选B。
20.若乙地影子朝向正北时北京时间为14:00,说明两地相差2小时,即乙相对北京向西相差30个经度,乙经度为90°E;甲影子一直向南,说明是北极点,甲、乙两地最近距离约为6600千米,说明相差60个纬度,乙纬度为30°N,通过经纬度可以判断乙位于青藏高原,属于高原山地气候,地处板块消亡边界,附近地热资源丰富,多冻土,土壤不粘稠,C正确,排除ABD;故选C。
【点睛】影子长短变化规律:太阳高度大,影子短;太阳高度小,影子长;直射影子为零。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植物群落的稳定性是指其抵抗干扰以及在干扰消除后恢复的能力,大多情况下与物种的多样性呈正相关。如果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则植物多样性降低;若种间竞争减弱,则植物多样性升高。下左图示意黄土高原植被带分布,下右图示意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带中草地群落的稳定性指数,指数越大,稳定性越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黄土高原形成多种植被带,主要是因为该地( )
A.纬度跨度大 B.相对高度大 C.干湿度差异大 D.土壤类型多样
22.与森林草原带相比,森林带中草地群落稳定性较弱,主要是因其( )
A.植物多样性更好 B.植物物种竞争强 C.植物生物量更多 D.植物物种差异小
【答案】21.C 22.B
【解析】21.黄土高原地处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的位置,东南部降水多,西北部降水少,植被带由森林带向草原带、荒漠带演替,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水分差异引起的干湿度条件的不同,C正确,根据图示,黄土高原植被差异不是沿纬度变化,A错误;黄图高原相对高度差别不大,B错误;土壤类型都为黄土,土壤类型差别不大,D错误;故选C。
22.森林带比森林草原带水分条件好,林下草地群落生长条件好,群落内种间竞争强,少数草类植物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导致草类植物多样性较低,群落稳定性相对较弱。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三向植被带:①纬向植被带:因气温的不同从赤道向极地依次出现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寒带冻原和极地荒漠。②经向植被带:因水分条件的不同,在中纬度地区的植被出现森林-草原-荒漠的更替。③垂直植被带:沿山地等高线分布,植被从山麓到山顶,因海拔的升高所引起的水热因素变化,作规律的排列和更迭。
23.图为西藏自治区四条主要河流不同补给占比示意图。图示河流或流域中( )
A.①春季水量较大 B.②航运价值较高
C.③是农业主产区 D.④径流量不稳定
【答案】23. C
【详解】由图可知,①河流主要以雨水、冰雪融水、地下水补给为主,夏季水量较大,A错误;②河流位于西藏,航运价值较低;③雨水补给占比高,降水较多,冰雪融水占比低,气温较高,热量较充足,是农业主产区,C正确;④主要为地下水补给,径流量稳定,D错误。故选C。
下图示意北半球某月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4.图示季节,下列说法最可信的是( )
A.我国江淮地区正值“梅雨”季节 B.地中海沿岸温和多雨
C.中南半岛盛行西南季风 D.澳大利亚北部盛行东南风
25.以下关于大气活动中心①②的描述,最符合实际的是( )
A.①强盛时,我国北方易出现寒潮天气
B.①中心气流的水平运动方向为逆时针辐散
C.②的形成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②的形成和发展对我国的雨带推移有很大的影响
【答案】24.B 25.A
【解析】24.图中显示,此时亚欧大陆上被强大的高压控制,而太平洋被低压控制,可知此时为北半球的冬季。我国江淮地区正值“梅雨”季节是6、7月份,故A错误;地中海沿岸为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区,冬季受西风控制,温和多雨,故B正确;中南半岛为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盛行东北季风,故C错误;此时为南半球夏季,澳大利亚北部盛行西北风,故D错误。综上所述,ACD错误,故选B。
25.①为亚洲高压,在北半球冬季时势力强盛,此时我国北方易出现寒潮天气,故A正确;①为亚洲高压,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为顺时针辐散,故B错误;②为阿留申低压,是副极地低气压带的一部分,其成因是北半球冬半年,由于陆地气温低,在亚欧大陆内部和美洲大陆内部形成的冷高压中心,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致使低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在太平洋阿留申群岛附近形成阿留申低压,故C错误;②为阿留申低压,对我国雨带推移影响很小。有很大影响的是副热带高压,故D错误。综上所述,BCD错误,故选A。
【点睛】季风气候的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夏季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5分)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5分)
26.(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内流区和外流区主要河流的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我国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7万亿m3,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我国有10个省级行政区的水资源已经低于生存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1000m3。
材料三中国七大水系中,目前绝大部分河段污染严重,86%的城市河段水质普遍超标。
(1)从以上材料可看出,我国水资源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3分)
(2)分析我国华北地区春旱的自然原因。(4分)
(3)上海地处我国水资源丰富地区,目前也出现了严重的水资源问题,可以采取的合理措施有哪些?(5分)
【答案】(1)时空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不足;水污染问题严重。(3分)
(2)春季气温回升快,大风日数多,蒸发旺盛;此时雨季还没有到来。(4分)
(3)增强节水意识;改进工农业节水技术;将取水口从黄浦江移至长江;防治水污染,改善长江、太湖的水质;节约用水,减少浪费等。(5分)
【分析】本题以我国水资源相关材料为背景设置题目,涉及我国水资源分布情况,干旱的成因,水资源短缺的解决措施等知识,考查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
【详解】(1)由材料一可知,我国降水量夏秋多,冬春少,东南多,西北少,所以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表现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情况;由材料二可知,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1000立方米,人均占有量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由材料三可知,中国七大水系中,目前绝大部分河段污染严重,86%的城市河段水质普遍超标,水污染严重。
(2)我国华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季节变化大,春季时雨季还没有到来,降水少,气温回升快,大风日数多,蒸发旺盛,使得该地区春旱严重。
(3)上海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我国水资源丰富地区,该地水资源短缺主要是由水污染引发的,所以要防治水体污染,改善长江、太湖的水质;针对水资源短缺还应增强节水意识,发展工农业节水技术,将取水口从黄浦江移至长江,节约用水、减少浪费等。
27.(13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休斯敦是美国南部德克萨斯州的第一大城市,美国第四大城市,人口230多万,其中65岁以上人口超过8%。休斯敦外来人口增长快,城市发展迅速,物价较低,是美国和世界上最大、最有名气的医学中心之一。休斯敦是北美最理想的养老城市。一般加入美国国籍后,在美国可以享受国家养老待遇。
材料二:下图为休斯敦地理位置示意图。
(1)说出休斯敦老年人口主要来自本国哪个地区,并分析影响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4分)
(2)指出休斯敦城市发展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4分)
(3)分析休斯敦养老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5分)
【答案】(1)来自地区:东北部地区;原因:东北部气候冷湿,该地(冬季)气候温暖;该地物价低,生活成本低;医疗等条件好,吸引老年人口迁入。(4分)
(2)蒸发(蒸腾)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表径流变率变大);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4分)
(3)(冬季)气候温暖;老年人口多,市场广阔;铁路、航空等交通便利;政策支持;医疗等基础产业促进作用。(5分)
【分析】本大题以美国休斯敦的养老产业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工业及服务业的区位因素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休斯敦位于美国南部,冬季气候温和,且由材料可知,休斯敦物价较低,是美国和世界上最大、最有名气的医学中心之一。因此,休斯敦吸引的老年人口主要来自冬季气候冷湿、物价较高、人们健康问题较多的地区。由所学美国区域地理知识可知,美国东北部纬度较高,冬季气候冷湿;重工业起步早,早期环境污染较为严重,人们健康问题较多;社会经济发展较高,物价高,生活成本高。故东北部老年人迁往南部休斯敦。
(2)水循环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及地下径流、地表径流等环节。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量硬化地面,导致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表径流变率变大),由于地表水域面积、植被减少,蒸发(蒸腾)减少。
(3)养老产业主要服务于老年人养老,养老对气候、医疗等条件要求较高。休斯敦位于美国南部,纬度较低,冬季气候温暖,适合发展养老产业;由材料“是美国第四大城市,人口230多万,其中65岁以上人口超过8%”可知,休斯敦老年人口多,养老产业市场广阔;由图可知,休斯敦铁路、航空等交通便利;由材料“是美国和世界上最大、最有名气的医学中心之一”可知,美国政策支持休斯敦的养老产业;休斯敦医学、医疗等产业基础较好,利于发展养老产业。
28.(20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这一国家重大战略。山东省在海洋经济建设方面走在了我国的前列,烟台市长岛县更是唱响了“深耕蔚蓝,向海图强”的海洋牧歌。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近年来,长岛县南隍城岛海域的海洋牧场蓬勃发展。
(1)说出南隍城岛的地理位置特征。(4分)
在烟台市海洋牧场“百箱计划”的推动下,2022年7月9日,第8个深海智能网箱“经海006号”在地处渤海海峡长岛县南隍城岛海域落户,扎根30多米水深的海底开始作业,单个深海智能网箱年产渔获600至700吨,网箱还搭载了5G通信、海洋数据监测以及水下监控等多种系统,可以让鱼群在类野生的环境下生长。
(2)简述南隍城岛海域大力发展现代海洋牧场的有利条件。(4分)
(3)从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说明南隍城岛周边海域大规模发展海洋牧场的作用。(6分)
人工鱼礁是在沿海大陆架人工设置的诱使鱼类聚集、栖息的海底堆积物。能够使海水向上运动,形成上升流,把海底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长岛在周边海洋牧场投放人工鱼礁30万空方(空方是人工鱼礁的单位,鱼礁外部轮廓包围的空间)。
(4)从海洋生态环境的角度,简述投放人工鱼礁的意义。(6分)
【答案】(1)南城隍岛位于温带地区,黄海和渤海的交界处,东经120度附近,渤海海峡附近,山东半岛北侧大陆架海域。(4分)
(2)政策支持;科技水平高;南城隍岛属于我国的领海区域,位于大陆架区域,海底地形平坦且坚硬;距离海岸有一定距离,水域受污染小,水质较好。(4分)
(3) 可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附近海域的生态环境,实现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及可持续利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6分)
(4)改善海域生态环境,有效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对海洋环境起到净化作用;防止海底出现荒漠化。(6分)
【分析】本大题以南城隍岛建设海洋牧场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理位置特征、建设海洋牧场的作用、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运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由题中图可知南城隍岛位于山东半岛北侧属于我国温带地区,黄海和渤海的交界处,东经120度附近,渤海海峡附近。
(2)由题中材料在烟台市海洋牧场“百箱计划”的推动下,南城隍岛建设海洋牧场是政策支持,智能网箱的监测属于是科技的作用;南城隍岛在山东半岛北侧属于我国的领海区域,对其具有领土主权,可进行开发,位于大陆架区域,海底地形平坦且坚硬,也是建设海洋牧场的必要条件之一;南隍城岛三面环山,有着天然的 港湾,海水清澈无污染,藻类十分丰富,水域受污染小,水质较好,适合建设发展海洋牧场。
(3)海洋牧场通过现代海水养殖、海水增殖、水产品加工与流通等产业要素的有机融合,可以带动当地的渔业发展,还可以带动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生活用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海岛周围的河流、水库等水系中的污染物浓度会逐渐增大并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海洋牧场可以改善附近海域的生态环境,实现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及可持续利用;海洋牧场会扩大海洋的生产力,进行大量鱼类的养殖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起到一定的作用。
(4)通过人工鱼礁建设,由增殖贝类,进而增加甲壳类、鱼类,修复业已损害的生物食物链,能够有效改善海域生态环境,有效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人工鱼礁投放后会被大量的生物所附着,有其以藻类为主,净化水质,减少赤潮,对海洋环境起到净化作用;可以缓解底拖网渔船对海底的破坏投放人工鱼礁,可以阻止底拖网作业,防止海底出现荒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