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对近5年来对这个考点考查的统计,该考点常以气压场分布图,气候要素变化图,天气变化文字描述等图文材料为命题的切入点,题型灵活多样,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锋面天气系统是高考必考内容,江苏地理卷每年都一组试题考查锋面天气系统的;其他课标卷考查的频率较大,主要考查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判断及天气,以选择题和综合题的形式出现,难度较大。
通过对暴雨、台风、寒潮等天气现象的分析,说明不同区域常产生影响的重要天气系统的特点,培养综合思维能力。观察日常生活中天气变化特点,思考天气系统的影响,能合理应对各种天气变化,提升地理实践力。
2022年高考,山东卷、江苏卷、湖南卷、广东卷有考查。
01 锋面系统形成的天气特征
特别提醒:需要注意整个过程中两种锋面气温、气压的变化特点,冷暖气团交界处气温、气压变化最显著,天气现象最剧烈,因此锋面过境时往往产生云雨天气。
02 影响我国的准静止锋
03 气旋、反气旋形成的天气特征
(1)看气压场中心的垂直气流运行状况判断阴晴
(2)看气压场中的水平气流的偏转状况判断风向(左右手定则)
(2022·海南·统考高考真题)下图为2022年4月20日20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此时( )
A.甲地大风降温 B.乙地北风劲吹 C.丙地阴雨连绵 D.丁地风大浪高
2.4月21日上午,北京地面能见度较高,高空出现浮尘。浮尘升空的动力来源是( )
A.冷锋 B.反气旋 C.低压 D.西北风
【答案】1.A 2.C
【解析】1.由等压线图可以看出甲地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结合气压分布,可知甲地吹偏北风,为冷气团,且位于冷锋锋后附近,所以有大风降温天气,故A正确;结合等压线分布可知乙处吹偏南风,故B错误;丙地位于高压附近,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故C错误;丁地等压线稀疏,风浪小,故D错误。故答案选A。
2.4月21日上午,北京地面能见度较高,高空出现浮尘,说明4月21日北京气流以上升为主。而冷锋天气是由偏北风形成的,以大气水平运动为主,故AD错误;反气旋控制时气流以下沉为主,故B错误;低压控制时,气流以上升为主,故C正确。故答案选C。
【点睛】锋面在移动过程中,冷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面称为冷锋。冷锋过境后,冷气团占据了原来暖气团所在的位置,冷锋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多转晴好。
(2022·江苏·统考高考真题)2022年3月25—30日,北美部分地区受到冷空气影响,出现降温。下图为“冷空气影响期间降温范围及31日地面天气形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影响图中降温区分布特点的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地形格局 C.植被覆盖 D.洋流性质
4.因受暖锋影响,31日最可能的降水区域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5.造成此次降温的天气系统,31日已移向(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北冰洋 D.墨西哥湾
【答案】3.B 4.D 5.D
【解析】3.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美大陆地形西侧是世界最长的山系北段落基山脉,图示区域中东侧是美国的阿巴拉契亚山脉,中间是广阔的中央大平原,材料显示该时段北美受冷空气的影响,出现图示降温的区域为中央大平原区域,因此主要受到地形格局的影响,导致降温区分布状况,故B正确;海陆位置影响,应该是沿海和内陆的差异,一般呈现递增或递减,但图示区域不是,故A错误;北美大陆中,美国的中部和东部植被覆盖率都较高,故C错误;洋流性质影响海洋沿岸地区,但是图示区域降温不是沿海,故D错误。答案选择B。
4.观察图中信息可知,图中出现锋面气旋,北半球气旋呈逆时针辐合运动,在低压中心西侧槽线上,受来自北面冷空气的影响,甲、乙、丙三附近均形成冷锋,ABC与题意不符;丁处位于低压中心东侧槽线附近,南面暖气团主动向北面冷气团推进形成暖锋,暖锋是锋前降雨,丁位于锋前,若是水汽足够,最有可能发生降水,D正确。故答案选择D。
5.结合第1小问结论可知,该降温天气系统的移动受到两侧山脉的阻挡,冷空气自北向南移动,因此天气系统被迫向南移动,31日最可能移动向墨西哥湾,D正确,C错误;太平洋位于天气系统西侧,被落基山脉阻挡,大西洋位于天气系统东侧,被阿巴拉契亚山脉阻挡,因此不太可能移动向太平洋和大西洋,AB错误。答案选择D。
【点睛】冷锋过境特点:冷锋过境前:由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天气晴朗、气压较低;过境时:大风、降温、阴雨(降水集中在锋后,锋前也有);冷锋过境后:由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天气逐渐转晴。
(2022·湖南·统考高考真题)根据关键区域(虚线框内)风场辐合情况,冬季强华南准静止锋可分为三类。下图示意三类冬季强华南准静止锋及其850百帕等压面上≥4m/s的风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与北风辐合型相比,南风辐合型关键区域降水更多。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雨区范围更大 B.冷空气势力更强
C.水汽量更充足 D.地形阻挡更明显
7.受南北风辐合型冬季强华南准静止锋的影响,广东省北部地区( )
A.低温雨雪频发 B.土壤侵蚀加剧 C.河流入汛提前 D.昼夜温差增大
【答案】6.C 7.B
【解析】6.读图可知,北风辐合型气流来自陆地,而南风辐合型气流主要来自海洋,因此气流带来的水汽差异明显,后者带来的水汽更充足,因此关键区域降水更多,C符合题意;降雨量是在一定时间内降落在地面上的某一 点或某一单位面积上的水层深度,与雨区范围大小无关,排除A;图中可以看出,与北风辐合型相比,南风辐合型在关键区域以偏南风为主,冷空气势力并不强,排除B;当地地形并不会有短时间的变化,因此排除D。故选C。
7.受南北风辐合型冬季强华南准静止锋的影响,广东省北部地区会出现降雨天气,雨水到达地表形成地表径流,地表径流对土壤具有明显侵蚀作用,因此土壤侵蚀加剧,B符合题意;图中显示,该类型锋面在广东北部以偏南风为主,相对比较温暖,因此当地出现低温雨雪的频率并不高,排除A;当地河流一般在春末夏初入汛,而此类锋面出现在冬季,降水强度和持续时期有限,因此使河流入汛提前的可能性不大,排除C;受锋面影响,广东省北部地区会出现阴雨天气,云层加厚,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增强,因此昼夜温差会减小,排除D。故选B。
【点睛】华南准静止锋主要活动于南岭山脉或南海地区,一年四季都可见到,但多出现于冬、春两季和秋末。冬季降水不强,春夏季可发生暴雨,持续数天,甚至10天以上。华南准静止锋的位置,随季节不同而有所变化。冬半年,锋面北侧冷高压势力强大,锋区位置偏南;夏半年,锋面南侧副热带高压势力强大,使锋区位置偏北。
(2022·浙江·统考高考真题)下图为某地近地面等压线图,图中箭头表示甲地风向及受力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8.表示摩擦力的箭头是( )
A.a B.b C.c D.d
9.乙天气系统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
①顺时针②逆时针③上升④下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8.D 9.A
【分析】8.根据图示信息可知,a垂直于等压线切线,应为水平气压梯度力;b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差约30°,由高压指向低压,为风向;c垂直于风向,应为地转偏向力;d与风向相反,应为摩擦力。表示摩擦力的箭头是d,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9.根据上题分析可知,a为水平气压梯度力,乙为低压中心,垂直方向上为上升气流,③正确,④错误;根据上题分析可知,c为地转偏向力,向左偏,则该地位于南半球,乙水平方向气流为顺时针辐合,①正确,②错误。所以选A。
【点睛】气旋在垂直方向上为上升气流;水平方向上,北半球为逆时针辐合,南半球为顺时针辐合。
(2022秋·内蒙古通辽·高三校考阶段练习)2022年10月17日,台风“纳沙”正在南海以偏西路径移动并不断增强,18日凌晨最强可达强台风级,但19日开始迅速减弱并消亡。与以往单一台风不同的是,此次“纳沙”携手冷锋,没能缓解长江流域自夏季以来的干旱,10月18日16时湖南、江西等多地还发布火灾红色预警。下图为2022年10月18日8时海平面气压(单位:hPa)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关于冷锋对台风“纳沙”的影响,解释合理的是( )
A.影响台风强度、移动路径和活动范围
B.影响台风强度和移动路径,不影响范围
C.不影响台风强度,但影响路径和范围
D.相互独立的天气系统,对彼此影响不大
11.关于图中台风“纳沙”在图示北部风力最强,解释合理的是( )
A.台风北部等压线密集,风力大,与冷锋和大陆高压无关
B.大陆高压和冷锋对台风风力始终起增强作用
C.冷锋和大陆高压始终对台风阻挡作用明显,风力增强
D.大陆上高压和冷锋初期会增强台风北部风力
12.长江流域自夏季以来到“纳沙”发生时,受长时间干旱影响最大的经济作物是( )
A.亚麻、柑橘 B.油菜、柑橘 C.茶叶、柑橘 D.茶叶、大豆
【答案】10.A 11.D 12.C
【解析】10.台风“纳沙”18日凌晨最强可达强台风级,但19日开始迅速减弱并消亡,结合图中“纳沙”路径,说明受冷锋影响,台风强度减弱,CD错误;路径在17日南海以偏西路径移动,在17日后转而向西南移动,移动路径和活动范围均发生改变,A正确,B错误。故选A。
11.大陆上的高压和冷锋位于“纳沙”的北部地区,受高压南部和冷锋的影响区域吹偏北风,而台风北部也盛行偏北风,风向相同,风力叠加,风力增强,A错误,D正确;当台风与冷锋靠近时,台风受冷锋影响,气温降低,台风风力减弱,B错误;台风为低压中心,陆地上的高压对台风起吸引的作用,C错误。故选D。
12.长江流域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茶叶和柑橘都为亚热带经济作物,自夏季以来到“纳沙”发生时受干旱影响最大,C正确;亚麻为中温带作物,油菜在长江流域的种植时间为冬春季,大豆主要为温带作物,A、B、D错误。故选C。
【点睛】台风属于热带气旋的一种。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亚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中国把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按其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风速)大小划分为6个等级,其中心附近风力达12级或以上的,统称为台风。台风常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给人类带来灾害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益处。台风给人类送来了丰沛的淡水资源,对改善淡水供应和生态环境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台风还使世界各地冷热保持相对均衡;赤道地区气候炎热,若不是台风驱散这些热量,热带会更热,寒带会更冷,温带也会从地球上消失。
(2022秋·广东潮州·高三潮州市松昌中学校考开学考试)厦门高崎国际机场位于厦门岛的东北端,三面临海。某年4月16日21:03厦门高崎国际机场遭遇一次暴发性浓雾,自21:20开始,机场航班无法正常起降,近百个航班被迫取消。该日15:00在机场东北面网安湾一带形成了一条西北一东南向的冷舌,冷舌逐渐加强,17:00达到最强,为机场提供近地层冷平流(较冷空气向较暖空气方向输送)。下图示意该年4月16日17:00厦门岛及其周边地区气温分布(单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该日17:00,机场最可能盛行(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14.机场东北面冷舌的形成有利于( )
A.促进机场大气的垂直运动 B.保持机场大气层的稳定
C.增加机场大气中水汽含量 D.提高机场地面保温效应
15.机场暴发性浓雾生成时,机场及附近地区( )
A.海风势力不断减弱 B.大气能见度降到最低 C.水汽凝结速度减慢 D.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
【答案】13.C 14.B 15.B
【解析】13.据图可知,机场东北部同安湾处等温线明显向高值弯曲,说明该处为冷空气,气温低。结合材料可知,东北部形成的“冷舌”逐渐加强,为机场提供冷平流,说明冷空气由东北向其他地方扩张,机场吹东北风。因此C正确,故排除A、B、D,选择C。
14.分析可知,冷舌在机场东北部形成了一个冷空气源,海风将此处的冷空气不断输送至机场,使机场气温快速下降,冷空气在下,暖空气在上,形成逆温层和冷平流,有利于保持机场大气层的稳定,不利于大气垂直运动,A、D错误,B正确;机场大气较稳定,不利于增加大气中水汽含量, C错误。因此排除A、C、D,故选择B。
15.爆发性浓雾生成,说明海风带来的水汽多,海风势力加强,A错误;从材料可知,浓雾出现,百个航班被迫取消,故大气能见度降到最低,B正确;浓雾生成,说明水汽凝结速度快,故C错误;空气中水汽超过饱和量才凝结成浓雾,故D错误。因此B正确,故排除A、C、D,选择B。
【点睛】雾的形成条件:空气中水汽充足;水汽遇冷,凝结成水滴;凝结核充足;扩散难(地形封闭或大气稳定)。
(2022秋·广东梅州·高三广东梅县东山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安徽九华山地处长江南岸,最高峰1342米。科研人员对九华山北坡持续观测发现:在气温回升期间,气温随地形高度的垂直分布常出现“逆温”现象,“逆温”结束前后多成为山区天气转变的“前兆”,这种现象九华山北坡表现非常典型。下图示意九华山北坡四个测点高度及对应测点的气温随高度变化,甲、乙、丙、丁四曲线分别表示该地春季某日先后四个时段气温随高度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甲、乙、丙、丁四个时段中,九华街—百岁宫一带最可能出现雨雪天气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7.九华山成为通过“逆温”预报天气最典型地区,其原因最可能是( )
A.独特的地理位置 B.茂密的森林植被 C.较低的海拔高度 D.充沛的水汽来源
【答案】16.D 17.A
【解析】16.由材料可知,九华山气温回升期间,气温随地形高度的垂直分布常出现“逆温”现象,“逆温”结束前后多成为山区天气转变的“前兆”,这种现象九华山北坡表现非常典型。所以该逆温的形成应与冷锋有关,当冷锋逆温在山前形成时,大气稳定,对流不畅,不会产生雨雪天气,只有当冷空气将原来的暖空气推到一定高度时,暖空气的水汽出现凝结,才会出现降水,而此时应处于逆温结束。图中九华街—百岁宫的相对高度近200米,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随海拔升高,从九华街到百岁宫气温约下降1℃。甲、乙、丙、丁时段从九华街到百岁宫岁海拔升高气温分别下降了0.6℃、0.5℃、1.1℃,丙时段气温上升了0.1℃,即甲、乙、丙时段出现了逆温现象,抑制了气流的上升运动,大气中水汽不易凝结,丁时段从九华街到百岁宫岁海拔升高气温下降幅度大,此时大气上冷下热,对流旺盛,容易出现雨雪天气。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7.结合所学知识及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地处长江以南,位于亚热带地区,北部气流经过长江时带来较多水汽,南下受地形阻挡抬升,易引起天气变化,所以根据环境的整体性分析,这一现象是受到地形、位置、海拔、植被等因素共同影响,而这些要素都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逆温现象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对飞机的飞行也十分有利,也可应用于谷物种植,提高产量及质量,但大多数时候也会带来显著的大气污染。
18.(2022·全国·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02年4~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气候严重异常。同年10月22~23日,一场沙尘量创纪录的沙尘暴袭击了澳大利亚部分地区。下图示意澳大利亚及周边区域当地时间10月23日4时的海平面气压分布。
(1)推测当年4~10月澳大利亚气候异常的表现,并分析其在沙尘暴形成中的作用。
(2)在图示甲乙丙丁四地区中,指出10月23日4时正在经历沙尘暴的地区并说明判断依据。
(3)指出经历此次沙尘暴的地区10月22~23日风向、气温的变化。
(4)对于“人类是否应干预沙尘暴”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表现:降水少,气候异常干旱。
作用:干旱导致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增多,易形成沙尘源,为沙尘暴提供物质基础;前期干旱少雨,使春季气温回升快,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为沙尘暴提供动力条件。
(2)丙; 丙位于高压中心及沙漠东侧,以偏西风为,且风力较大,沙尘主要吹向丙地。
(3)风向变化:从偏北风转为西南风;气温变化:气温降低,温差变小。
(4)观点:干预沙尘暴;理由:沙尘暴是自然灾害,在一定范围内,可对沙尘暴进行干预,控制沙尘暴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减轻对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不应干预沙尘暴;理由:沙尘暴是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物质循环中的重要环节。干预沙尘暴会引起自然系统的连锁反应,甚至引发其他生态灾难。(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本题以澳大利亚及周边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为背景,以澳大利亚历史上经历的一场严重沙尘暴事件为情境,涉及了沙尘暴形成条件、有关天气系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内容,强调了对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与灵活运用,突出了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的考查。
【详解】(1)材料中提及2002年4月到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气候严重异常。由于该时段当地主要属于冬、春季节,受副高或信风控制,澳大利亚这段时间处于旱季,其主要表现可能为降水偏少,会导致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出现异常干旱的情况。
作用:2002年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出现异常干旱现象,加剧了澳大利亚中西部地区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增多,为沙尘暴和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物质基础。前期干旱少雨,春季天气变暖,气温回升,为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背景,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为沙尘暴提供动力条件。
(2)从图中可以看到甲地受高气压控制,乙地位于高压中心附近,两地均以晴朗天气为主,且等压线较为稀疏,风力较小;丁地距离沙漠较远,且丁地西侧有高大山脉阻挡,很难发生沙尘天气;丙地等压线较为密集,风力较大,同时丙地西部为沙漠,靠近沙源地,同时丙地为偏西风,便于把西部沙漠地区的沙尘带至此处,利于沙尘运动。
(3)此次沙尘暴受锋面影响较为显著,受锋面西部高压的影响,图中槽线不断由西向东移动。从图中可以看到丙地位于锋后,锋前为偏北风,来自低纬,属于暖性气流,锋后为西南风,来自高纬,属于冷性气流。故沙尘暴所经过的地区,其风向由偏北风转为西南风,同时也是冷气团取代暖气团的过程,伴随着气温下降;由于大气中尘埃较多,致使白天削弱作用增强,气温较低,夜间保温作用增强,使得全天温差变小。
(4)观点:人类应干预沙尘暴;理由:毕竟沙尘暴是自然灾害。沙尘暴致使能见度下降,且大量的尘埃降落在农业农作物上,导致农业减产,影响农业生产,同时受沙尘暴影响,大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沙尘增多导致环境污染加重,干扰正常人类生活。通过对沙源地地区的环境改良,可以有效的减少沙尘暴的发生。 通过对沙化土地进行治理,可以大幅度降低沙尘暴暴发的频度和强度,进而能够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毕竟是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
观点:不应干预沙尘暴;理由: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灭绝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19.(2023·山东·潍坊一中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冷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由于变性程度(变为暖气团的程度)不同,可能会有小股冷空气补充南下,因此在主锋后常有副锋形成。副锋即两个虽然源地相同,但由于离开源地的时间长短和路程远近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热力特性的气团之间的锋。
空气质量指数用于定量描述空气质量状况,指数越高则大气污染越严重。下图示意2021年4月13日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
(1)在图中a锋线位置画出锋面符号。
(2)描述b锋的形成过程。
(3)据图推测①处空气质量指数的高低,并说明理由。
【答案】(1)
(2)主锋(a锋)过境后受单一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气团温度升高变性;受冷高压影响,小股冷空气补充南下,与暖气团相遇,形成冷锋。
(3)空气质量指数较高。理由:①处等压线密集,风力大;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植被覆盖率低,地表裸露,易起沙,形成沙尘天气,空气质量指数较高。
【分析】本题以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锋面性质、锋的形成、空气质量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读图可知,a是冷空气移动过程中与暖空气相遇形成的冷锋。如图:
(2)据材料“主锋后常有副锋形成。副锋即两个虽然源地相同,但由于离开源地的时间长短和路程远近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热力特性的气团之间的锋”可知b锋是主锋(a锋)过境后形成的副锋;冷锋过境后,受单一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云量少,太阳辐射强,气团受热,温度升高变性;受冷高压影响,小股冷空气南下补充,与暖气团相遇,形成b锋(冷锋)。
(3)据材料“空气质量指数用于定量描述空气质量状况,指数越高则大气污染越严重”可知,①地位于冷锋后,空气质量指数较高,大气污染较严重。原因是①处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较大;“4月13日”为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植被覆盖率低,地表裸露,多松散沉积物,受大风影响易起沙,形成沙尘天气,故空气质量指数较高,大气污染较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