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回归地理教材重难点07 地质作用与地貌

归属:地理高考专栏 2023-06-05 

  地表形态的塑造来自于必修一课本和选择性必修一课本,是课本的重难点。
  考查方向一般是结合区域图文材料,判断区域的主要地表形态类型及特点,提升区域认知能力。结合具体区域的地貌特征,分析不同地貌类型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内容,培养综合思维能力。观察区域典型地貌特征,调查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分析主要地貌的形成过程,提升地理实践力。结合具体的案例,探究主要的地貌发育与区域地质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因地制宜的角度审视人地协调观的途径。
  2022年高考山东卷,广东卷,2022年高考浙江有考查。

01  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表现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区域 主要外力作用及地貌
干旱、半干旱地区 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
湿润、半湿润地区 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高山地区 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沿海地区 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02  从地质剖面图推断内力动态过程
(1)确定岩层形成的早晚
水平岩层→上面的形成晚,下面的形成早;发生断层→岩石形成早于断层的形成;侵入岩体→侵入岩体要比被侵入的岩层新。
(2)河流阶地的形成
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侵蚀→阶地上有沉积物(层)→地壳稳定,河流泥沙沉积→河流阶地。
(3)判断岩层的缺失原因
地壳隆起,地势太高,终止了沉积过程(缺少沉积环境);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缺少沉积物);原有沉积物当地壳隆起后,被剥蚀完毕(缺少保存环境)。
(4)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
①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水平挤压发生弯曲→褶皱。
②水平岩层,受张力或挤压力→断裂并发生位移→形成断层→断块山(上升岩块)、谷地或洼地(下沉岩块)。
(5)地下溶洞的形成
海洋沉积环境→深厚的石灰岩→水的溶蚀作用形成溶洞→水的淀积作用形成石笋、石钟乳和石柱等。
2.海岸线的变迁与流水作用、海水作用
(1)海进:海平面上升,海洋面积扩大→海水侵蚀作用(海水顶托作用)强,流水沉积作用弱→海岸线后退,海岸线变短→海岸上有海洋沉积物(贝壳等)。
(2)海退:海平面下降→流水堆积作用强,海水侵蚀作用弱,海底堆积作用强→海岸线长度变长→贝壳堤与海岸线距离扩大。

  (2022·河北·高考真题)小明多次随老师赴太行山某溶洞研学基地考察。他发现,洞外崖壁夏季细流潺潺,冬季冰锥倒悬,洞内石钟乳和石笋的形态结构各异(图):(1)前者由洞顶向下生长、上粗下细,后者相反;(2)二者横切面虽都呈同心圆状,但前者上部空心、下部实心,后者整体实心;(3)前者纵切面下端纹层(沉积微层理)下凹,后者纹层上凸。石钟乳和石笋相向生长连接形成石柱后,继续发育,会演变出多种形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洞外崖壁水流的直接来源是(   )
  A.大气降水                    B.裂隙储水                    C.植被蓄水                    D.冰雪融水
2.小明剖析石柱样本时,区分完整石钟乳段和石笋段的可靠依据是(   )
  A.石钟乳段横切面实心环状                                  B.石笋段外部形态下粗上细
  C.石钟乳段纵切面中空管状                                  D.石笋段纵切面微层理上凸
  【答案】1.B    2.D
  【解析】1.材料可知太行山某溶洞的洞外崖壁,夏季细流潺潺,冬季冰锥倒悬,太行山为季风气候,冬季大气降水少,A错误。图示溶洞为喀斯特地貌,地表径流下渗多,水流的直接来源可能是岩层裂隙储存的水,B正确。洞外崖壁陡峭,植被难以生长,C错误,太行山高度有限没有冰川发育,D错误,故选B。
  2.材料可知石钟乳由洞顶向下生长、上粗下细,石笋形态与之相反,外部形态下粗上细,但石钟乳和石笋相向生长连接形成石柱后,会演变出多种形态,仅依据外部形态判别不准确,B错误。二者横切面虽都呈同心圆状,但石钟乳上部空心、下部实心,故石钟乳段横切面实心环状、纵切面中空管状描述不准确,AC错误,石钟乳纵切面下端纹层下凹,石笋纹层上凸,D正确。故选D。
  【点睛】钟乳石形成时间漫长,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渗入石灰岩隙缝中,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溶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洞顶上滴下来时,分解反应生成碳酸钙、二氧化碳 、水。被溶解的碳酸氢钙又变成固体(称为固化)。由上而下逐渐增长而成。

  (2022·天津·高考真题)下图为某地不同地质时期形成的沉积地层在地表出露情况的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3.从奥陶纪到二叠纪,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为(   )
  A.下降沉积、抬升侵蚀、下降沉积                    B.抬升侵蚀、下降沉积、水平挤压
  C.下降沉积、水平挤压、抬升侵蚀                    D.抬升侵蚀、下降沉积、抬升侵蚀
4.该地区三叠纪地层中发育有落水洞、天坑等地貌。关于该地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可找到被子植物化石                                           B.岩石受到水的溶蚀作用
  C.明显受到过风力侵蚀                                           D.位于背斜构造中心部位
  【答案】3.A    4.B
  【解析】3.奥陶纪时,该区开始接受沉积,到泥盆纪,该区一直接受沉积,泥盆纪之后,该区地壳整体抬升,缺失石炭系地层,到二叠纪,该区地壳整体下降接受沉积,沉积了二叠纪地层、三叠纪地层,之后该区地壳发生水平运动,地层褶皱并隆起,遭受剥蚀,再之后该区地壳又整体下沉,接受沉积物的沉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被子植物繁盛的地质时代是新生代,并不在三叠纪,所以不可能找到被子植物化石,A错误;落水洞、天坑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流水溶蚀地貌,B正确;喀斯特地貌发育在较湿润地区,风力侵蚀作用相对较弱,C错误;三叠纪岩层是图中最新的岩层,而背斜中心岩层相对最老,D错误。故选B。
  【点睛】科学家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地壳运动和岩石年龄等,将地球历史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

  (2022·北京·统考高考真题)中国某科考船赴西北太平洋进行深海科学与资源考察。已知两种海底矿产的分布,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   )
  A.甲海区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                             B.乙海区位于大陆架分布地区
  C.丙海区的海底矿产资源单一                             D.丁海区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6.考察过程中(   )
  A.S1航段途经我国著名的海洋渔场                   B.S2航段沿线表层海水盐度越来越低
  C.科考船行驶至S3航段时顺风顺水                  D.S4航段一带洋壳厚度大于地壳均值
  【答案】5.A    6.A
  【解析】5.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地处环太平洋第一岛链,为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为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A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乙距离海岸线较远,不属于大陆架,B错误;根据图示信息丙海区既有矿产1又有矿产2,矿产资源丰富多样,C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丁海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不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D错误。所以选A。
  6.根据图示信息可知,S1航段途经我国著名的海洋渔场——舟山渔场,A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知,S2航段由近海海域逐步向大洋中航行,陆地径流的影响逐渐减小,并且纬度位置越来越低,海水的蒸发越来越多,海水表层盐度越来越高,B错误;S3航段主要受东北信风带控制,不顺风顺水,C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洋地壳厚度较薄,陆地地壳厚度较厚,D错误。所以选A。
  【点睛】环太平洋地震带是一个围绕太平洋经常发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地区,有一连串海沟、列岛和火山、板块移动剧烈。它像一个巨大的环,围绕着太平洋分布,沿北美洲太平洋东岸的美国阿拉斯加向南,经加拿大本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墨西哥西部地区,到达南美洲的哥伦比亚、秘鲁和智利,然后从智利转向西,穿过太平洋抵达大洋洲东边界附近,在新西兰东部海域折向北,再经斐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中国台湾省、琉球群岛、日本列岛、千岛群岛、堪察加半岛、阿留申群岛,回到美国的阿拉斯加,环绕太平洋一周,也把大陆和海洋分隔开来。

  (2022秋·广东茂名·高三统考期中)2万年以来,恒河流域地壳相对稳定,但由于气候变暖,海平面发生变化。恒河年入海输沙量在距今约1.1万年时达到顶峰(约25亿吨,当今约10亿吨)。当今恒河河口(下图)原为下切河谷,2万年以来经历了下切河谷→河口湾→三角洲的演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曾经恒河河口地貌是河口湾,当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海平面上升                B.地壳上升                    C.河流堆积                    D.冰川侵蚀
8.推测1.1万年以来恒河流域西南季风强弱的变化趋势是(   )
  A.变强                              B.先变强后变弱           C.变弱                              D.先变弱后变强
  【答案】7.A    8.C
  【解析】7.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及高山地区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将使下切河谷演变成河口湾,A正确;地壳上升,将使下切河谷出露地表,而不是演变成河口湾,且由材料可知,2万年以来,恒河流域地壳相对稳定,B错误;河流堆积将使下切河谷演变成三角洲,而不是演变成河口湾,C错误;恒河河口地处低纬,没有冰川分布,D错误。故选A。
  8.由题干可知,恒河年入海输沙量在距今约1.1万年时达到顶峰,说明1.1万年以来,恒河年入海输沙量减少。入海输沙量减少,说明河流侵蚀、搬运能力减弱,说明河流流量减小,说明影响恒河流域降水量的西南季风变弱,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河流的沉积物颗粒大小与河流流速呈正相关:流速越快,沉积物的颗粒越大;流速越慢,沉积物的颗粒越小。河流的沉积物数量与河流流量呈正相关:流量越大,沉积物数量越多;流量越小,沉积物数量越少。

  (2022·重庆沙坪坝·重庆八中校考模拟预测)冰川末端是冰川运动结束的地方,冰碛物在此堆积。图1示意1990~2020年念青唐古拉山中段北坡的5条冰川末端高程变化量(当年高程减去上一年高程)。图2为玉贡拉冰川、玛拉波冰川分布影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9.念青唐古拉山中段北坡冰川(   )
  A.5条冰川均呈退缩趋势                                        B.末端高程年际变化自西向东增大
  C.孔嘎冰川面积基本稳定                                      D.受东南季风影响夏季面积均增大
10.图2中的冰湖(   )
  A.分布于冰川顶端                                                    B.地面沉陷积水而成
  C.湖水为咸水性质                                                    D.冰碛物质阻塞而成
  【答案】9.A    10.D
  【解析】9.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图示高程变化为当年高程减去上一年高程。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5条冰川高程变化均为正值,说明冰川当年高程高于上一年高程,冰川下限的高度升高,冰川呈退缩趋势,A正确;末端高程年际变化自西向东先减小后变大,B错误;孔嘎冰川的高程变化为正值,说明冰川不断退缩,C错误;念青唐古拉山中段北坡受东南季风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A。
  10.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为念青唐古拉山中段北坡,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冰湖分布于冰川的末端,A错误;该地冰湖的形成是冰川的直接侵蚀(形成局部洼地)与冰碛物堆积(洼地积水)共同作用而成,并非地面沉陷积水而成,B错误,D正确;读图可知 ,该湖湖水主要为冰川融水补给,而且地势较高,湖水有流出,湖水为淡水性质,C错误。故选D。
  【点睛】湖泊按成因分为:构造湖、火山口湖、岩溶湖、冰川湖、风成湖、河成湖、海成湖、潟湖等。

11.(2022·天津·高考真题)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舟山群岛拥有较长的深水岸线、优越的国际航道,位于该海域的洋山港、宁波港、舟山港均为世界级深水港,货物吞吐量巨大。杭州湾及周边地区通过建设跨海大桥与海底隧道工程,形成了跨海通道群。

(1)说明图中所示地区建设跨海通道群的意义。

(2)右图所示的秀山岛西侧甲地为淤泥质海岸,说明其形成原因。
舟山群岛地区潮流能丰富。秀山岛南部乙地沿海建有潮流发电站。
(3)说明利用潮流能发电对秀山岛的有利影响。

(4)据图说明浙江沿海地区海平面季节变化规律并分析原因。
  【答案】(1)修建跨海通道群有利于加强区域内城市间、岛屿与大陆间的地域联系(完善交通网络,提高区域通达性);促进区域内资源和产业布局的优化;扩大区域(港口)服务范围,提升竞争力。
  (2)甲处位于岛屿西侧,面向河口,接受河流泥沙沉积明显;有岛屿阻挡,风浪较小;海岸地区平坦开阔。
  (3)利用清洁能源发电,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充足的电能,便于生活(利于生产)。
  (4)规律:夏秋季节(6~11月)高,冬春季节(12~次年5月)低。
  原因:夏秋季节气温(水温)较高,海水体积膨胀;夏秋季盛行东南风,向岸风推升海平面(沿岸河流处于丰水期,入海径流量较大)。
  或:冬春季节气温(水温)较低,海水体积收缩;冬春季盛行西北风,离岸风使海平面下降(沿岸河流处于枯水期,入海径流量较小)。
  【分析】本题以舟山群岛的港口建设为背景,涉及交通布局,海水的运动及作用等知识点,考查学生知识的运用,地理实践能力。
  【详解】(1)图示区域岛屿众多,修建跨海通道群可以缩小区域间的时空距离,加强经济交流,促进人流、物流等经济要素的流动、合理配置,利于区域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图示区域地理位置优越,多世界级深水港,货物吞吐量巨大,修建跨海通道群,可以扩大区域(港口)服务范围,提升竞争力。
  (2)从图中可以看出,秀山岛西侧甲地,面向杭州湾,是河流入海口处,河流携带泥沙沉积明显;甲地位于岛屿与大陆之间,风浪小,利于泥沙沉积;沿海地区平坦开阔,利于泥沙沉积。
  (3)现代生产生活离不开电力,潮流能发电提供充足的电能,便于生产生活;潮流能可再生,清洁污物,对环境友好,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4)读图可知,横坐标表示月份,纵坐标表示海平面的高度。曲线6月到11月在常年平均海平面以上,说明夏秋季节海平面高;曲线12月到次年5月,低于常年平均海平面,说明冬春季节海平面低;温度升高,海水体积膨胀,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温度下降,海水体积收缩,海平面会下降;该地位于季风气候区,夏秋季节为东南风,属于向岸风,海水涌向陆地,海平面上升;冬春季节为西北风,为离岸风,海水从陆地退回,海平面下降。

12.(2022秋·广东茂名·高三统考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高山峡谷地区的河流崩塌滑坡易形成堰塞湖。位于岷江上游的芤山古堰塞湖距今1.4万年前形成,曾稳定存在,于距今约5000年溃决消失,期间经历了冰期与间冰期。研究表明,坝后存在泥石流冲沟。历史上,其地震较降雨引起的滑坡往往规模更大。针对堰塞湖溃决会对下游地区带来风险,政府部门联合专家及时治理地震滑坡形成的堰塞湖,消除其带来的风险。下图为岷江上游河流纵剖面。

(1)从侵蚀的角度,分析堰塞湖坝体对其上游与下游的影响。
(2)分析距今约5000年芤山古堰塞湖溃决消失的原因。
(3)推测政府部门联合专家提出治理堰塞湖的具体措施。
  【答案】(1)堰塞坝使得其上游流速减慢,抑制上游河床下切并减少侵蚀总量;溃坝洪水会使得落差变大,流速变快,造成下游冲刷,加快河道侵蚀。
  (2)该河段发育茂汶断裂,构造运动频繁,地震直接影响坝体结构,若库区产生滑坡还会引起涌浪,极易引发坝体溃决;古湖跨越冰期与间冰期,随着气候变暖变湿,冰川融化,流量加大,加快坝体侵蚀;坝后存在泥石流冲沟,强降雨频发泥石流冲蚀坝体,致使坝体薄弱。
  (3)政府部门要及时通报消息,并组织疏散下游人民群众,确保人身安全;专家对堰塞湖的成因和稳定性进行勘察鉴定,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排险方案;对于危险性较大的堰塞湖,可以采用爆破、挖掘或者拦截等方式来引流,逐步的降低堰塞湖的水位,避免溃堤形成洪涝灾害;在排险的同时要加强监测和预警,随时通报堰塞湖的稳定状况,不断调整应对措施。
  【分析】本题以堰塞湖为材料,考查堰塞湖对河流上下游侵蚀的影响、堰塞湖溃决的原因以及治理堰塞湖的措施等内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难度一般。
  【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流水侵蚀作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流速和落差,落差大,流速快则侵蚀作用强。读图可知,由于堰塞湖的存在,导致其上游与堰塞湖之间的落差缩小,故其上游流速减慢,抑制上游河床下切并减少侵蚀总量;而对于下游而言,一旦堰塞湖发生溃决,溃坝洪水会使得落差变大,流速变快,造成下游冲刷,加快河道侵蚀。
  (2)结合“期间经历了冰期与间冰期”、“研究表明,坝后存在泥石流冲沟”、“其地震较降雨引起的滑坡往往规模更大”相关材料可知:气候变化、地质灾害和地壳运动都可能会导致堰塞湖溃决消失。读图并结合文字材料可得:该河段发育茂汶断裂,说明该地区构造运动频繁,地震直接影响坝体结构的稳定性,若库区产生滑坡还会引起湖面涌浪,极易引发坝体溃决;古湖跨越冰期与间冰期,随着气候变暖变湿,冰川融化,流量加大,一旦湖泊水位过高或超过坝体的高度,坝体则容易被破坏,造成湖泊溃决;坝后存在泥石流冲沟,强降雨频发泥石流冲蚀坝体,致使坝体薄弱,也容易导致堰塞湖溃决。
  (3)在灾害发生前,专家应对堰塞湖的成因和稳定性进行勘察鉴定,掌握堰塞湖的基本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排险方案,以应对突发状况;在经过对堰塞湖的基本状况进行排查鉴定后,对于危险性较大的堰塞湖,可以采用爆破、挖掘或者拦截等方式来引流,逐步的降低堰塞湖的水位,避免溃堤形成洪涝灾害;在排险的同时要时刻加强监测和预警,随时通报堰塞湖的稳定状况,不断调整应对措施;一旦预测到湖泊要出现溃决的情况时,政府部门要及时通报消息,并组织疏散下游人民群众,确保人身安全。
13.(2022·四川宜宾·统考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口三角洲沉积中心的形成受地形、地表径流、海水运动和海平面变化等因素影响。距今11700年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壳持续下降。距今2000年以来海平面较稳定,长江三角洲河口地区泥沙沉积速率加快。图为距今11700年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沉积中心及海岸线位置示意图。

(1)简述长江三角洲河口地区沉积中心形成的原因。
(2)描述长江三角洲河口地区沉积中心的空间变化特点,并指出其与海岸线的关系。
(3)与距今11700年相比,推测距今7000年海岸线位置偏西的原因。
(4)分析距今2000年以来长江三角洲河口地区泥沙沉积速率加快的原因。
【答案】(1)河口处地形平坦,受海水顶托作用影响,流速减慢,河流泥沙携带能力减弱。
(2)先向西(向河口),再向东(向海洋),最后向(东)南;与海岸线变化方向一致。
(3)地壳下降,海平面上升,海水侵蚀作用加强。
(4)海平面较稳定,人类活动增强,导致长江流域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多,入海泥沙增加。
【分析】本题以长江三角洲沉积中心及海岸线变化图文材料为背景,考查影响河口沉积物沉积的因素及沉积特点,同时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
【详解】(1)河口地区沉积中心是河流挟带泥沙在河口处沉积形成,泥沙沉积是因为河流流速减慢。长江入海口处地形平坦,同时受到海水的顶托作用,使河流流速减慢,河流携带泥沙的能力下降,泥沙沉积,形成沉积中心。
(2)本题考查读图。读四幅图的沉积中心位置可知,距今11700-7000年到距今7000-4000年沉积中心向西移动,然后到距今4000-2000年沉积中心向东移动,再到距今2000年至现今沉积中心向南移动。再结合四图中不同时期海岸线判断,海岸线变化也为先向西,后向东,最后向南,二者变化方向一致。
(3)结合材料“距今11700年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壳持续下降”可知,地壳持续下降,导致海平面上升,使海水对海岸侵蚀作用加强,海岸线向后(西)退。
(4)结合材料“距今2000年以来海平面较稳定”可知,海平面较稳定,同时2000年来人类活动明显增强,对长江流域植被破坏严重,加剧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加,最终入海泥沙增加,泥沙沉积速率加快。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地理教材 地质作用 地貌
  • 上一篇:回归地理教材重难点06 河湖水文特
  • 下一篇:回归地理教材重难点08 河流地貌发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