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回归地理教材重难点12 海洋环境

归属:地理高考专栏 2023-06-05 

  海水地理比如海水性质是多版地理新教材增加的专题内容,将其整合在必修一«水圈与水循环»章节中,所以新增章节内容应该作为2023年高考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考查海洋地理频次较高的是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和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考查比重较大的是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深度研究历年全国卷和部分省区试卷中有关海水性质考查的地理试题,归纳其考查的特点和规律,展望2023年高考的考点考向,结合时事地理和科学研究,研发创新试题,实现精准备考。
  从考查内容分析,近十年考查最多的为海水盐度共8次,其次是海水温度6次,海冰4次,海水成分2次,海雾1次,海水透明度1次。因此,对海水盐度和海水温度以及海冰知识点的考查可供参考的高考试题比较多,备考体系相对比较成熟;而海水成分、海雾、海水的透明度仍需要深度研究,加强创新试题的研发,实现备考的针对性。

1.波浪:风为动力;塑造海岸地貌的重要外力;一种重要的海洋能源;为冲浪运动提供条件;造成的颠簸不利于海上生产活动(航运、捕捞、勘探等)。
2.海啸: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引起的海水剧烈波动,形成区浪;破坏沿岸基础设施,造成灾难性后果。
3.风暴潮:向岸风(台风或温带气旋)引起海水涌向陆地,冲毁沿岸基础设施,海水入侵,淹没陆地,造成灾难性后果。
4.潮汐:月球和太阳引潮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运动(农历初一和十五左右引潮力最大,常形成大潮);可利用潮汐规律来发电、安排航运、养殖、采集等;
5.洋流的影响因素:(1)盛行风为主要动力(还有海水盐度差异、密度差异,海水从盐度小、密度小的海区流向盐度大、密度大的海区);(2)流向受大陆轮廓、地转偏向力等因素的影响。
6.大洋环流的分布与性质规律:(1)中低纬度大洋环流,北顺南逆,西暖东寒;(2)中高纬度大洋环流,北逆南无,西寒东暖;(3)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夏顺冬逆,索马里洋流夏寒冬暖;(4)南半球中高纬度(副极地)海区,分别受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影响,再加上无大陆阻挡,南半球西风漂流自西向东贯穿三大洋,南极环流逆时针(自东向西)绕南极大陆运动,没有形成大洋环流。
7.夏季索马里半岛沿岸形成寒流的原因:夏季索马里半岛沿岸盛行离岸风(西南季风),使沿岸表层海水向东流动,南部表层海水向北流动补偿,深层海水上升补偿;由于深层海水温度较低,使该地水温显著低于同纬度海区,形成寒流。
8.调节高低纬度之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矛盾的地理过程:洋流、大气环流、水循环。
9.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及原因:暖流流经的地区,使近地面空气温度升高,湿度增大,对流加强,降水增多;寒流流经的地区,使近地面空气温度降低,空气稳定性增强(下冷上热,不易对流),难以致雨。
10.影响渔场形成的因素:(1)寒暖流交汇,扰动海水,沉积于海底的营养物质上涌,浮游生物繁盛,吸引以浮游生物为饵料的鱼类聚集;(2)受离岸风影响形成上升流的海区,上升的海水将沉积于海底的营养物质上涌,浮游生物繁盛,吸引以浮游生物为饵料的鱼类聚集;(3)大江大河的入海口处,陆地径流将营养物质(有机质、无机盐类)输向海洋,浮游生物繁盛,吸引以浮游生物为饵料的鱼类聚集;(4)浅海大陆架地区,海水浅,水下光照条件好,水温较高,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海底复杂的地形和复杂的生态系统,为鱼类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11.海雾形成的条件:海气温差大,则易形成海雾
(1)寒暖流交汇,全年多海雾;(2)寒流流经的海区,较低纬度或夏季多海雾;(3)暖流流经的海区,较高纬度或冬季多海雾。
12.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加快污染净化速度、扩大污染的范围。
13.海—气热量交换的主要方式:潜热(海水蒸发吸收热量,携带潜热进入大气;水汽凝结,热量在大气中释放)、长波辐射、传导与对流。
14.海—气相互作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海—气相互作用通过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驱使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传输,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15.厄尔尼诺现象的表现和对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岸气候的影响:(1)表现: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2)影响:东岸如秘鲁和智利沿海,气温升高,原本因受寒流影响形成怕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形成上升气流,原本的干燥气候变得多雨,引发洪涝灾害;西岸如东南亚和澳大利亚东部地区,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变为下沉气流,气候由多雨变得干燥,带来旱灾或森林大火。

(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读8月世界局部海洋表层盐度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P、Q附近洋流对流经地区的影响是(   )
A.P沿岸降水增多        B.Q附近海水温度降低                                            C.Q沿岸降水减少         D.P附近海水温度降低
2.导致P、Q海域等盐度线向高值方向凸出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洋流、洋流                B.纬度、洋流               C.径流、纬度                D.洋流、径流
【答案】1.D    2.D
【解析】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P附近洋流由水温低的海域流向水温高的海域,为寒流,对流经地区有降温减湿的作用;Q附近洋流由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为暖流,对流经地区有增温增湿的作用,ABC错误,D正确。所以选D。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P海域有寒流流经,水温降低,海水的蒸发作用减弱,海水盐度升高;Q海域有亚马孙河注入,带来大量的淡水,导致海水盐度降低,导致P、Q海域等盐度线向高值方向凸出的主要因素分别是洋流和径流,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点睛】海水盐度因海域所处纬度位置不同而有差异,主要受纬度、河流、海域轮廓、洋流等的影响。在外海或大洋,影响盐度的因素主要有降水,蒸发等;在近岸地区,盐度则主要受河川径流的影响。
(2022·山东·高考真题)亚得里亚海是地中海的一个海湾(下图),其洋流是地中海洋流系统的一部分。洋流在海湾内的运动促进了海水更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甲、乙、丙、丁四处表层海水盐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
A.甲乙丁丙                    B.甲丁乙丙                    C.丙乙丁甲                    D.丙丁乙甲
4.亚得里亚海东岸表层洋流(   )
A.为寒流,且丙处流速大于丁处                        B.为寒流,且丁处流速大于丙处
C.为暖流,且丙处流速大于丁处                        D.为暖流,且丁处流速大于丙处
5.图示M海域多数岛屿的类型为(   )
A.大陆岛                         B.珊瑚岛                         C.冲积岛                         D.火山岛
【答案】3.D    4.C    5.A
【解析】3.亚得里亚海位于地中海沿岸,受地中海气候影响明显,其南部受副高控制时间更长,北部受西风带影响时间更长。南部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更长,晴天多,降水少,蒸发旺盛,故其南部盐度较高,丙地在四地中纬度最低,受副高控制时间最长,其盐度最高;甲地其纬度最高,受副高控制时间短,且北部有大量河流注入,甲地盐度最低。乙地和丁地处于同纬度地区,降水与蒸发较为接近,乙地有河流注入,使其盐分较丁地相对更低。故其盐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丙丁乙甲, D选项正确。故选D。
4.从题目可知,亚得里亚海区洋流是地中海洋流系统的一部分,且洋流在海湾内运动,促使海水更新,说明亚得里亚海内部形成一个洋流环流。该地位于北纬40度以北,风向受盛行西风带影响显著,受西南风影响,亚得里亚海东海岸自南向北进入海湾,沿海湾环形运动,在亚得里亚海西海岸由北向南出海湾。故亚得里亚海东海岸应为暖流性质, A、B选项错误。丙处位于亚得里亚海与地中海交界位置附近,且该海域有明显的喇叭口形状,受狭管效应影响,该处流速更快,C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故选C。
5.该地为山地海岸中海水淹没与海岸平行的山脊及谷地而形成的海岸,海岸线的总方向与地质构造线大致平行,港湾、岛屿多呈长条状,受板块挤压碰撞影响,该地多为沉降式海岸,该地附近的岛屿是原有陆地受海水淹没而形成的岛屿,应为大陆岛。 A选项正确。珊瑚岛应为珊瑚礁沉积形成,多数处于低纬度热带地区, B选项错误。冲积岛多为河流泥沙堆积而形成,多位于河流河口处, C选项错误。火山岛由火山喷发冷却而形成,其岛屿的形态多呈圆形,其岛屿内部通常有高大的火山, D选项错误。故选A。
【点睛】克罗地亚沿亚得里亚海的海岸其特点是曲折、破碎,沿海有一系列长条形的岛屿、半岛和海湾。为典型的纵向沉降型海岸,地理学上以“达尔马提亚”来称呼所有这一类型的海岸。沿海石灰岩构成的山脊,露出海面,成为狭长的半岛和岛屿;软岩形成的纵谷,被海水淹没,成为狭长的海峡和海湾。海岸、岛屿、海峡、海湾走向大致平行。这种类型的沉降海岸,在地貌学上以当地古代部落的名称,命名为达尔马提亚海岸。
(2023·河北·模拟预测)海洋混合层是指海-气相互作用和风浪搅拌作用使海洋近表层产生的厚度一定、水温均一的水层。其下为水温急剧下降的温跃层,这里常常成为生物以及海水环流的一个重要分界面。下图为2020年8~11月我国南海中沙群岛海域多个观察站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垂直分布统计图。据此完成问题。

6.图中温跃层大致位于(   )
A.0-100m                         B.100-200m                    C.200-300m                    D.300-400m
7.与混合层相比,温跃层(   )
A.温度较高                    B.盐度较低                    C.密度较大                    D.水深较浅
8.图中表层海水盐度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地表径流丰富           B.降水丰富                    C.蒸发量小                    D.寒流影响
【答案】6.A    7.C    8.B
【解析】6.温跃层位于混合层以下,水温急剧下降,由图可知,温度曲线在水深0-100m处跨越的横坐标幅度最大,水温下降幅度超过其他深度,A项正确。
7.由图可知,水温随深度增大而递减,混合层的温度高于温跃层,A错误;海水盐度随深度增大先升高,后缓慢降低,混合层位于表层,盐度低于温跃层,B错误;海水密度与温度呈负相关,与盐度呈正相关,故温跃层的密度大于混合层,C正确;混合层位于海洋近表层,温跃层位于其下面,温跃层水深较深,D错误。故选C。
8.图中所示海域位于中沙群岛附近,年降水量大,表层海水首先接收到雨水,导致表层海水盐度较低,B正确;中沙群岛岛屿面积较小,地表径流较少,A错误;表层海水温度较高,蒸发量更大,C错误;中沙群岛位于南海,主要受暖流影响,D错误,故选B。
【点睛】海水密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温度(负相关)、盐度(正相关)和深度(正相关)。其中,表层海水密度与温度的关系最为密切。一般来说,海水的温度越高,密度越低,热膨胀。
(2023春·浙江宁波·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读7月某海域水温状况图及该海域N-M剖面海水盐度垂直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9.该时段N、M两点海水性质及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①N处表层的海水温度较M处高②N附近海域海雾多发③M处海水密度自表层向下递减④M附近大气湿度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0.影响该海域N、M两点表层海水盐度偏低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洋流、降水                                                              B.洋流、径流
C.径流、降水                                                              D.径流、洋流
【答案】9.C    10.C
【解析】9.从图中可以看到N处等温线向数值较高处突出,此处水温相对较低,应有寒流经过; N处水温介于26度到27度之间,M处水温位于28度到29度之间,故M处水温高于N处,①错误;此图表示为北半球夏季水温状况,N有寒流经过,海雾多发,②正确;从M处海水盐度垂直分布图可以看到,盐度向下先变大后变小,③错误; M处海水等温线向低值突出,此处有暖流经过,暖流经过,增温增湿,④正确。综上所述,②④正确,故选C。
10.从图中来看,N处为寒流,M处为暖流,两者洋流性质并不相同,但两点的表层海水盐度均偏低,故应与洋流作用无关,排除ABD选项。从图中可以看到此处位于中国长三角地区,位于大江大河的入海口处,入海口处受河流的影响,盐度相对较低;同时夏季此处降水相对较多,雨水也会将海水盐度降低,故C正确。
(2023·江苏·模拟预测)感热通量是指由于温度不同而引起的大气与下垫面之间发生的热交换。白天,在强烈太阳照射下地温高于气温,感热通量为正值,热量由地面传送给上面较冷的空气并促其增热:夜间,地面辐射冷却,气温高于地温,感热通量为负值,热量由空气传送给地面并促使空气冷却。下图示意某年7月份北印度洋感热通量分布状况(单位:卡/平方厘米),该月,大气环流的变化使西部半岛M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变得丰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北印度洋西部沿海地区感热通量形成低值中心的主要原因是(   )
A.夏季气温较高,热量传递快                             B.底层海水上泛,海气温差大
C.高纬海水流经,海水温度低                             D.沿岸暖流流经,海水升温快
12.受感热通量影响,该月北印度洋海面风力明显增强的风向是(   )
A.偏东风                         B.偏西风                         C.偏南风                         D.偏北风
【答案】11.B    12.B
【解析】11.由图可知,北印度洋西部沿海地区感热通量形成低值中心,这是由于夏季该海域受索马里寒流(上升补偿流)的影响,而该寒流的形成是受离岸的西南风影响,受其影响形成上升补偿流,海水温度较低,气温高于海水温度,海气温差越大,感热通量越低,B正确。
12.由图可知,北印度洋西部感热通量值为负值,北印度洋东部感热通量值为正值,根据海气相互作用关系,可知北印度洋西侧海水温度较低,东侧海水温度较高,在北印度洋东西两侧之间形成热力环流,近海面气流由西部流向东部,增强了海面的偏西风,B正确。
【点睛】海洋与大气之间通过一定的物理过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组成一个复杂的耦合系统。作为地球大气和海洋运动的能量主要来源的太阳辐射,首先大部分是通过海气交界面为海洋所吸收,然后由海洋以潜热(海水蒸发)、感热、长波辐射交换等形式通过海面供给大气,转变为大气的动能,运动的大气以动量形式供给海洋运动的动能产生洋流和海水的上下翻涌运动,使海洋热状况的再分配,再为大气运动提供有效能量,如此相互作用。
(2023·天津南开·统考一模)研究发现德雷克海峡的海冰进退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冰退(海冰较常年减少)会导致海峡水流通量增加,北上水流减少。冰进则相反。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南极大陆附近海域的海冰面积9月达到最大,2月达到最小,据此可推断(   )
A.海水结冰速度9月最快,2月最慢        B.海水融冰速度总体上比结冰速度快
C.海水融冰速度9月最快,2月最慢        D.海水结冰速度总体上比融冰速度快
14.德雷克海峡发生冰退时,短期内将导致(   )
A.赤道向南极输送的热量增加  B.澳大利亚东岸暖流势力增强
C.赤道附近海域东西温差缩小  D.南美大陆西岸地区降水减少
【答案】13.B    14.C
【解析】13.海冰面积大小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南极大陆附近海域的海冰面积在9月达到最大,2月最小,说明海冰面积累积,在9月份面积达到最大值,2月份为南半球夏季,融化的面积最大,留下来的海冰面积达到最小值,不能说明9月、2月结冰速度、融冰速度为极值,AC错误。9月份海冰面积最大,到2月份海冰面积最小,为融冰期,耗时约5个月,而结冰期为2-9月,时长约7个月,所以海水结冰速度总体上比融冰速度慢,海水融冰速度总体上比结冰速度快,B正确、D错误。故选B。
14.德雷克海峡发生冰退时会导致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增加,海峡西侧水位降低,北上水流减弱,则秘鲁寒流势力减弱,导致赤道附近海域东西温差变小,C正确;赤道与南极地区的热量交换减弱,A错误;东澳大利亚暖流减弱,沿岸地区降水减少,B错误;秘鲁寒流减弱,南美洲大陆西岸地区降水量增加,D错误。故选C。
【点睛】德雷克海峡是世界上最深的海峡,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南极环流的一个组成部分。最新证据证实德雷克海峡海冰是全球气候开关作用的存在,德雷克海峡中的海冰进退关系重大,一个可能的模式是冰退导致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增加水位降低,部分本应北上的水流转而进入德雷克海峡,使秘鲁寒流变弱,使东太平洋表面海水变暖,减弱沃克环流,使堆积在太平洋西部的暖水东流,引发厄尔尼诺暖事件。
15.(2023·浙江·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知床半岛位于日本北海道岛东北部,整个半岛几乎被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益,珍稀动植物资源丰富。半岛上的罗臼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海洋物产丰富,各类海洋生物种类繁多。罗臼港是同纬度地区唯一有流冰的地方,每年巨大浮冰到来,将知床半岛围绕,是难得一见的奇景。下图示意罗臼港地理位置。

(1)分析罗白港海洋生物种类繁多、海洋物产丰富的优势条件。
(2)指出罗臼港流冰出现的大致月份,并说明流冰的形成过程。
(3)指出知床半岛可发展的主要产业类型。
(4)简述知床半岛发展经济的限制条件。
【答案】(1)寒暖流交汇处,饵料充足,鱼类众多;位于浅海大陆架,光照充足,有利于鱼类生长;人类活动影响小,水质好等。
(2)流冰出现的大致月份:2~3月。形成过程:气温回升时,融化的海冰随千岛寒流南下,受周围岛屿和知床半岛半包围形状阻挡,在罗臼港沿岸大量堆积围绕,形成流冰现象。
(3)旅游观光业;地热产业;渔业;餐饮业;物流运输业;林业等。
(4)板块交界处,活火山较多;气候寒冷,风雪天气多;人口较少;海上风浪大等。
【分析】本题以罗臼港地理位置图为资料,涉及了生物丰富成因、流冰形成过程和产业类型的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能力的学科素养。
【详解】(1)结合图中位置可知,罗白港位于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的交汇处;结合所学可知,寒暖流交汇处,饵料充足,鱼类众多,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结合图片可知,罗臼港位于浅海大陆架,光照充足,光合作用较强,饵料充足,有利于鱼类生长;结合图片可知,该地纬度高,人类活动较少,因此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小,水质较好等。
(2)结合所学可知,该地的流冰是来自于高纬度地区,因此在2~3月,随着气温回升,海冰开始融化,融化的海冰随着千岛寒流自北向南流动,受到该地岛屿和半岛海陆轮廓的阻挡,大量的海冰在此处堆积围绕,因此在该地形成了流冰现象。
(3)结合材料“罗臼港是同纬度地区唯一有流冰的地方,每年巨大浮冰到来,将知床半岛围绕,是难得一见的奇景”可知,该地景观具有独特性,因此可以发展旅游观光产业;该地位于板块交界处,板块运动活跃,地热资源丰富,适合发展地热产业;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渔业资源丰富,因此适合发展渔业和餐饮业;该地靠近海洋,海运便利,适合发展物流运输行业;结合材料“整个半岛几乎被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益”可知,该地林业资源丰富,适合发展林业。
(4)结合图中信息可知,该地位于板块交界处,板块活动活跃,火山较多,地质环境不稳定;该地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气候寒冷,雨雪天气较多,自然条件恶劣;结合图中位置可知,该地人口数量较少,劳动力短缺;该地风力较大,海上风浪较大,不适合发展海洋运输和作业。
16.(2023·江苏·模拟预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圣克鲁斯岛位于南美洲海岸以西约1000千米的赤道上,是加拉帕戈斯群岛第二大岛,受洋流和风的相互作用,具有独特的气候特征。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下,岛上的气候分为明显的热季(1-5月)和凉季(6-12月)。圣克鲁斯岛低地气候干燥,拥有该岛67%的特有物种。中央山峰的东南坡海拔400米以上的高地多茂密的云雾林,在凉季出现云雾,尤其是凉季初期出现成层云雾,不易扩散。云雾林的林冠拦截云水,不仅满足了云雾林生长需求,还对低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观测表明,近年来厄尔尼诺事件频发,极大地影响了圣克鲁斯岛的气候特征,对高地和低地植被造成了不同的威胁。左图示意圣克鲁斯岛的位置,右图示意低地和高地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1)分析东南坡高地在凉季初期出现成层云雾的原因。
(2)说明厄尔尼诺事件对圣克鲁斯岛气候的影响。
(3)分别简述厄尔尼诺频发对圣克鲁斯岛高地和低地原生植被的威胁。
【答案】(1)凉季初期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圣克鲁斯岛受东南信风控制明显;圣克鲁斯岛东南部海域受秘鲁寒流影响,水温低,东南信风将寒流冷却的空气带到圣克鲁斯岛;气流抬升过程中温度降低,水汽凝结;与上部较暖空气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云雾成层,不易扩散。
(2)厄尔尼诺事件时,圣克鲁斯岛附近海域水温升高,地面辐射增强,气温偏高,热季延长;热季(赤道低压控制时),对流更加旺盛,降水增多,多强对流暴雨,降水的变率加大,凉季,由于东南信风减弱,逆温层结较弱,高地云雾减少,(水汽来源减少,)降水减少。
(3)高地湿度降低,喜阴湿的植被退化;低地水分条件改善,(对水分要求较高的)物种入侵,降低典型干旱适应物种的竞争优势。
【分析】本题以南美洲西海岸的圣克鲁斯岛为背景材料,涉及到影响降水的因素、厄尔尼诺对气候、生物的影响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凉季出现在6-12月,气压带、风带位置北移,东南信风北移,圣克鲁斯岛受东南信风控制明显;圣克鲁斯岛东南部海域位于秘鲁寒流北上的路径上,受秘鲁寒流影响,水温低;东南信风将寒流冷却的空气带到圣克鲁斯岛,在地形的抬升下;气流温度降低,水汽易凝结,易形成云雾;底部的冷空气与上部较暖空气形成逆温层,使得大气稳定,云雾难以消散,而出现成层云雾。
(2)厄尔尼诺事件时,海水异常升温,使得圣克鲁斯岛附近海域水温升高,使得水面辐射增强,气温偏高,导致热季延长;热季该地区受赤道低压控制,受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对流更加旺盛,降水增多,该地区多强对流暴雨,使得降水的变率加大;凉季,由于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东南信风减弱,逆温层结较弱,高地云雾减少,水汽来源减少,降水减少。
(3)由上题分析可知,厄尔尼诺事件频繁发生,使得高地湿度降低,使高地喜阴湿的植被退化;低地降水增加,水分条件得到改善,使得喜水的物种入侵,降低耐干旱物种的竞争优势。
17.(2023·广东·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泊,具有调节湄公河水量的功能。受太阳辐射、近地表气温、降水、风速、水位等因素的影响,洞里萨湖表面水温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图示意洞里萨湖的位置,下表反映洞里萨湖表面水温、气温和水位的多年月平均状况。

时间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水温(℃) 27.5 29.8 30.1 29.0 26.2 25.7 25.3
气温(℃) 28.9 29.3 28.7 27.8 27.3 27.3 272
水位(m) 2.1 1.7 1.5 2.0 3.5 5.7 7.7
(1)风对洞里萨湖表面水体有降温效应,试说明原因。
(2)与4~5月相比,6~8月洞里萨湖表面水温明显降低,分析其原因。
(3)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2019年洞里萨湖表面水温出现异常高值,分析其机制。
【答案】(1)风加快湖面蒸发散热,风加剧水的垂向扰动,促进上下湖水的热交换,使湖面水温下降。
(2)洞里萨湖最高气温出现在4~5月,6~8月气温下降,水温下降;6~8月,降水增多,云量增大,表面湖水吸收太阳辐射的热量减少;河水补给量大,水位上升,湖面扩大,蒸发散热增强,使表面水温降低;6~8月风速大,湖面水温下降。
(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表面海水温度下降,上升气流减弱,降水减少,云量减少,大气削弱作用弱,洞里萨湖表面湖水吸收太阳辐射增多,水温升高,出现异常高值。
【分析】本题以洞里萨 湖相关材料为背景设置题目,涉及影响水温的因素,海气相互作用,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等知识,考查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
【详解】(1)风吹过水面,使水面之上的空气加速流动,降低了空气的水汽饱和度,使湖泊表层水蒸发加剧,蒸发过程吸热,导致湖面温度下降;由于风的扰动,是湖面形成波浪,加剧了湖水垂直方向的水体交换,湖泊底层水温低,垂直方向水体交换,导致了热量交换加剧,使表层水温下降。
(2)由图表可知,洞里萨湖最高气温出现在4~5月,6~8月气温低于4~5月,一般来,气温和水温相关,气温下降,水温会随之下降;该湖泊位于东南亚,结合纬度位置可知其为热带季风气候,4~5月为其干季,降水少,6月起进入雨季,降水次数增多,且降水量大,湖泊上空云量增加,削弱了到达湖面的太阳辐射,湖水吸收太阳辐射的热量减少,导致水温下降;结合图表水位信息和该地区气候条件可知,进入雨季后,流入该湖泊的河流径流量增加,导致湖泊接受河水补给量增大,水位上升,从而导致湖泊面积增大,蒸发面积增大,蒸发吸收了更多热量,导致湖泊表面水体降温;6~8月时,由于气压带风带北移,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转变成西南风,控制湖泊所在区域,西南风势力强劲,导致6~8月时湖泊所在区域风力大于4~5月,结合第一问分析可知,风力大,导致湖泊表面温度下降。
(3)由图示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可知,洞里萨湖位于热带西太平洋海域附近。每隔数年,东南信风减弱,东太平洋冷水上泛现象消失,表层暖水向东回流,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上升,海面水温升高,原来的干旱气候转变为多雨气候,甚至造成洪水泛滥,而西太平洋地区表层暖海水堆积量减少,水温降低,降水减少,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此时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表面海水温度下降,对流减弱,上升气流减弱,从而导致成云致雨的情况减少,云量减少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明显减少。受其影响,洞里萨湖所在区域太阳辐射量明显增强,湖水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加,导致水温明显升高,出现异常值。
18.(2023·山东·统考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北太平洋(5°N~25°N,120°E~180°)是全球热带气旋最活跃的海域,南海(5°N~25°N,110°E~120°E)作为西北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也是热带气旋的源地(下图)。相较于西北太平洋,南海热带气旋生成数少,存在的时间短,强度上也较弱,但登陆后给我国华南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沿海地区造成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大。已有研究发现,西北大平洋及南海热带气旋活动的年际变化与北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显著相关,受此影响,厄尔尼诺年期间,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台风生成数减少。

(1)从南海和西北太平洋中选择一个海域,分析造成两地热带气旋特征存在差异的原因。
(2)从海—气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厄尔尼诺期间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数减少的原因。
  【答案】(1)西北太平洋海域,海域面积大,上层海洋暖水较南海深厚;距周围陆地远,发育的时间更长,强度更大。(南海海域,海域面积小;西部、北部均紧邻大面积大陆,发育的时间短,强度较小。)
(2)厄尔尼诺期间,东南信风减弱,赤道暖水区东移;西北太平洋海洋表层的温度降低, 台风生成所需要的海面温度(26~27℃)条件不容易达到;近海面大气的对流运动减弱, 故而使得生成数减少。
  【分析】本题以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图文资料为材料,涉及气旋特征判断,海-气相互作用对台风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结合材料“相较于西北太平洋,南海热带气旋生成数少,存在的时间短,强度上也较弱”可知南海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特征的差异。从南海角度分析,南海海域面积小,海洋暖水较薄,形成的热低压较弱;同时其距陆地较近,台风形成后很快登陆,发育时间明显较短,强度较小。从西北太平洋角度分析,其海域面积明显大于南海,海洋暖水层较厚,形成的热低压较强,同时其距陆地较远,台风形成后在海洋经过较长时间才能登陆,发育时间长,强度较大。
(2)在厄尔尼诺年,东南信风减弱,南赤道暖流减弱,赤道暖水区东移,太平洋东部海域海水温度升高,太平洋西部海域海水温度偏低,不易达到形成台风的温度条件(26-27℃);由于赤道太平洋西部海水温度偏低,使得海洋提供给大气的热量和水汽减少,对流活动减弱,不利干台风的形成,因此西北太平洋地区台风生成的数量减少。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地理教材 海洋环境
  • 上一篇:回归地理教材重难点11 自然灾害
  • 下一篇:新建一中高三地理高考选择题解题思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