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泉州成为全国重要胡萝卜出口基地的主要原因是( )
①胡萝卜精深加工能力强②拥有优良港口③胡萝卜品质优且产量大④铁路运输发达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 实现进口种子替代对泉州胡萝卜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是( )
A. 明显提高胡萝卜产量 B. 明显提高胡萝卜质量
C. 增加胡萝卜出口国家 D. 增加胡萝卜种植收益
3. 泉州海关助力胡萝卜出口基地发展,重点关注胡萝卜的( )
①新鲜程度②出口关税③出口数量④食用安全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1. B 2. D 3. D
【1题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主要出口产品就是农产品胡萝卜,故无法得出精深加工能力强,①不是原因;产品主要出口东亚、东南亚国家,对泉州而言,到达这些国家(比如日本)主要依赖海运,故拥有优良的港口是其优势条件,故②正确,④错误;由材料“购买国外优良而昂贵的胡萝卜种子”可知,胡萝卜品质优,只有品质优才具有竞争力,另由材料“大规模种植”可知产量大,故③正确。综上所述,②③正确,故选B。
【2题详解】由材料“购买国外优良而昂贵的胡萝卜种子”可知,依赖国际种子的胡萝卜利润空间有限,而替代了进口种子,可以增加胡萝卜种植收益,故D正确;国产胡萝卜种子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没有明显提高产量和质量,故AB错误;胡萝卜出口国家的增多与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加深有关,与替代进口种子关系不大,故C错误。故选D。
【3题详解】当地海关助力胡萝卜出口基地发展,全程跟踪胡萝卜生产过程,并保障产品及时通关,从“安全”“新鲜”两大关键,对出口胡萝卜全程呵护,助力胡萝卜扩大出口,①④正确,而出口关税和出口数量不是海关重点关注因素,故排除②③。故选D。
【点睛】针对保鲜胡萝卜出口周期仅约100天,时段集中,而且日本等进口国对农残限量标准要求高等特点,泉州检验检疫局强化源头监控力度,推进和完善“公司+基地+标准化”监管模式,健全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同时,该局采取节假日加班、预约服务等措施,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通关服务,促进胡萝卜出口。
技术进步对人口分布有重要作用,1790~1870年,随着蒸汽机等技术的应用,美国人口更加趋向技术进步,美国的用水来源结构随之变化,河流对人口分布的重要性相对减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影响1790~1870年美国人口分布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
①工业②农业③内河运输④公路运输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5. 1870年后,美国用水来源结构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 )
A. 河流水比例上升 B. 河流水用量减少 C. 地下水比例上升 D. 地下水用量最多
【答案】4. B 5. C
【4题详解】“1790—1870年”美国进行了广泛的工业化,由于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将大量农业人口吸引到工厂工作,故①正确,②错误;机器生产的发展,促进了交通运输事业的革新,为了快捷便利地运送货物、原料,公路运输逐渐取代内河航运,故③错误,④正确。故①④正确,故选B。
【5题详解】1870年后,随着人口大规模西移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美国大量开发利用地下水,地下水比例上升,C正确;由材料“河流对人口分布的重要性相对减弱”可知,河流水比例下降,故A错误;比例下降不代表用水量下降,地下水使用量相对有限,其比例上升并不表示用量最多,故BD错误。故选C。
【点睛】美国产业革命直接的社会经济影响是人口大量涌入城市。1790年,美国人口超过8000的城市只有6个,1860年,激增到141个。1810年,新英格兰超过1万人口的城市只有3个,共5.6万人;1860年,已猛增到26个,68.2万人。
下图显示地中海北岸某地水系分布,①②③④为湖泊,其中①②③分别与入湖河流构成独立水系。研究者在野外考察中发现,①②③南侧高地上均存在谷地,谷底卵石堆积,研究表明该地曾发生过水系重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推测①②③的湖泊类型、湖水主要输出方式分别为( )
A. 淡水湖、下渗 B. 淡水湖、蒸发 C. 咸水湖,下渗 D. 咸水湖、蒸发
7. 判断①②③南侧谷地是( )
A. 狭长湖盆 B. 断流河道 C. 古冰川槽谷 D. 泥石流通道
8. 据水系变化推测,MN一线( )
A. 南部抬升,北部沉降 B. 南部沉降,北部拾升 C. 褶皱隆起 D. 褶皱凹陷
【答案】6. D 7. B 8. A
【解析】
【6题详解】
根据材料“①②③分别与入湖河流构成独立水系”可知,湖水无法通过河道直接流出,随着盐分不断积累,形成咸水湖,该地为地中海北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湖水主要输出方式为蒸发,D正确,排除ABC。故选D。
【7题详解】
结合④湖及其所属水系可推测,原先①②③湖泊及其水系为南部河流上游河段,由于南侧地区形成新的分水岭,湖泊南部河道发生流向改变,后因无水流汇入,造成断流,故B正确;如果是狭长湖盆,堆积物应该比较细小,而①②③南侧高地上谷底存在卵石堆积,A错误;如果是冰川或泥石流,则堆积物应该大小不一,杂乱无章,故排除CD。故选B。
【8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MN一线形成新的分水岭,造成①②③湖泊南部河道改向,故该处应为断裂带,且MN一线南部地势相对抬升,形成分水岭,北部相对沉降,造成湖泊南部河道改向,形成干谷,A正确,B错误;如果发生褶皱,不会保持原有的水系形态完整,排除CD。故选A。
【点睛】封闭的地形使流域内的径流向湖泊汇集,湖水不致外泄,盐分通过径流源源不断地从流域内向湖泊输送。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湖水越来越咸,盐分越积越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咸水湖。
下图为某区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图,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山坡多生长森林,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奠定该区域地貌基本格局的是( )
A. 冰川作用 B. 流水作用 C. 构造运动 D. 风沙作用
10. 导致山坡与谷地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气温 B. 降水 C. 土壤温度 D. 土壤水分
11. 如果地质构造稳定、气候无明显变化,谷地植被变化趋势( )
A. 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上升 B. 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下降
C. 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上升 D. 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下降
【答案】9. C 10. D 11. B
【解析】
9题详解】
该区域的基本地貌表现为地壳挤压形成的褶皱山脉,故C正确;图中并没有显示冰川作用的痕迹,A错误;流水作用形成山谷中的沉积物,但不是地貌的主要方面,B错误;图中植被较为茂密,风沙作用比较微弱,D错误。故选C。
【10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山坡地势较高,而山谷地势较低,造成地下水水位不一,谷地中地下水接近地表,造成土壤中水分较多,形成沼泽化土壤,形成草甸植被,故D正确;山坡和山谷气温、土壤温度差异不是造成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AC错误;山坡和山谷地区降水量差异较小,B错误。故选D。
【11题详解】
由材料“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可知,如果地质构造稳定、气候无明显变化,谷地地区沉积物不断增厚,地势抬升,由上题分析可知,地下水水位将会不断下降,土壤水分减少,谷地植被与当地地带性植被差异将会不断缩小,非地带性植被草甸比例下降,故B正确,排除ACD。故选B。
【点睛】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貌的基本格局,但是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二、选择题。
1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埃塞俄比亚人口超过1亿,农业人口约占80%,以小农户为主,农业是经济支柱。该国土地资源丰富,干湿季分明,绝大多数耕地只在湿季种植作物,灌溉农田比例小;工业基础及道路、供电等设施薄弱。近年来,该国引进灌溉农机具,但推广缓慢,下图示意埃塞俄比亚地形。
(1)评价埃塞俄比亚发展灌溉农业的水资源条件和地形条件。
(2)指出埃塞俄比亚推广灌溉技术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3)说明埃塞俄比亚难以大规模引进灌概农机具的社会经济原因。
(4)为培育埃塞俄比亚灌溉农机具市场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有利:河湖较多,灌溉水源较充足;沿海地形平坦,有利于发展灌溉农业。不利:降水分干湿季,干季易发旱灾;高原山地面积比例大,不利于推广灌溉农业。
(2)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粮食安全。
(3)经济落后,资金不足;水利、电力、工业、道路等基础设施落后。
(4)加大资金投入,发展农业技术,完善基础设施。
【解析】
【分析】本题以埃塞俄比亚灌溉农机的推广与发展为主题,涉及农业区位因素及变化、农业发展方向及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倡导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区域发展问题。
【小问1详解】
评价需要分析有利和不利条件,有利条件:读图可知,埃塞俄比亚河湖较多,灌溉水源较充足;沿海地区等高线较稀疏,地形较平坦,有利于发展灌溉农业。
不利条件:根据材料可知,埃塞俄比亚降水干湿季分明,绝大多数耕地仅在湿季种植作物,降水季节变化大,干季易发旱灾;从整个国家看,等高线相对密集,高原山地面积比例大,对推广灌溉农业阻力较大。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埃塞俄比亚农业是经济支柱,农业人口占比大,推广灌溉技术,发展灌溉农业,有利于带动当地农业技术发展与进步,充分挖掘农业生产潜力;国内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大,同时也是出口创汇的支柱,因此推广灌溉技术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该国人口超过1亿,对粮食需求量大,推广灌溉技术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
小问3详解】
灌溉农机具的大规模引进需要资金的支持,根据材料可知,埃塞俄比亚经济落后,资金投入不足;灌溉农机具灌溉农田需要完善的水利设施及相对便利的道路交通,也需要耗能及后续的维修保养,而埃塞尔比亚基础设施落后,保障条件差。
【小问4详解】
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潜力大,且农业是经济支柱,埃塞俄比亚的灌溉农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因此需要培育埃塞俄比亚灌溉农机具市场,可以调整财政支出比例,加大资金投入,培养农业技术人才,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完善基础设施,保障农业生产。
1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风蚀退化是风蚀导致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流失,粗颗粒物所占比例增加的现象。其过程如图左所示,某科研小组通过比较地表松散层表层和浅层的粗、细颗粒物含量。构建了风蚀粗化指数。该指数数值越大。说明表层比浅层粗颗粒物含量越高。图右显示青藏高原南部(针对风蚀)采样点粗化指数的分布。
(1)说明风蚀粗化过程中地表松散层风蚀强度的变化。
(2)指出图右所示区域风蚀粗化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解释其原因。
(3)分析耕作对风蚀和风蚀粗化指数的影响。
(4)提出图右所示区域因地制宜的风蚀防治措施。
【答案】(1)随着风蚀粗化指数变大,粗颗粒物增多,风蚀强度逐渐减弱。
(2)分布特征:北大南小,西大东小。原因:南部和东部受到一定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植被较为茂密,风力侵蚀作用较弱,风蚀粗化程度较小;北部和西部受高原内部冬季风影响较为强烈,降水较少,植被以高寒草甸草原和荒漠为主,风力侵蚀作用强烈,风蚀粗化程度较大。
(3)耕作会产生耕作层,对表土的耕作会造成土壤结构松散,风蚀作用增强,耕作层造成地表松散层变深,造成风蚀深度增加;耕作层表层和深层颗粒物较为均匀,风蚀粗化指数变小。
(4)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利用高原水资源和能源资源植树种草建立植被防护体系;实施退牧环草工程和禁牧措施,规范采药等乱采滥挖行为。
【解析】
【分析】本题以青藏高原上风蚀退化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风蚀强度的变化、区域风蚀粗化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耕作对风蚀和风蚀粗化指数的影响、因地制宜的风蚀防治措施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小问1详解】
由材料“风蚀退化是风蚀导致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流失,粗颗粒物所占比例增加的现象”和“该指数数值越大。说明表层比浅层粗颗粒物含量越高”可知,随着风力侵蚀作用逐渐带走地表松散层的细小颗粒物,粗颗粒物增加,造成地表松散层表层和浅层的粗、细颗粒物含量差异变大,表层粗颗粒物含量不断变大,其风力启动速度变大,不易遭受风力侵蚀,故侵蚀强度逐渐减弱。
【小问2详解】
根据图中粗化指数图例的反映,北部和西部圆圈较大,东部和南部圆圈较小,可得出区域风蚀粗化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北大南小,西大东小。风力侵蚀深受大气环流(降水量)、地表植被和土壤性质的影响,故青藏高原的东部和南部能够受到一定夏季风深入的影响,降水量较多,植被较为茂密,且多为森林植被,由此造成风力侵蚀作用较弱,风蚀粗化程度较小;而高原内部受到湿润气流影响微弱,气候干旱,地表植被稀疏,受到风力侵蚀作用强烈,风蚀粗化程度较大。
【小问3详解】
农田耕作形成耕作层,会破坏原来的土壤结构,使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增加,表层与浅层颗粒物结构趋向于统一。由此造成风力侵蚀作用增强,侵蚀深度增加,但是人为平整土地的行为造成耕作层表层和深层颗粒物较为均匀,风蚀粗化指数变小。
【小问4详解】
青藏高原风力侵蚀作用增强首先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有关,重要的是人类活动的加剧,如超载放牧、城镇化及土地利用、工业旅游业的发展等。因地制宜防治风蚀,首先需要根据区域不同地区破坏的程度进行合理的区域划分,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坚持以自然保护区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原则;进行生态治理与恢复:利用高原水资源和能源资源植树种草建立植被防护体系;实施退牧环草工程和禁牧措施,规范采药等乱采滥挖行为。
14. 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甘肃省平凉市养牛历史悠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当地将迁入新居农户腾退的窑洞改造成牛舍,专门养殖地方优良品种平凉红牛。窑洞养牛(下图)不仅实现了废弃窑洞的资源化利用和农户增收,而且具有旅游开发前景。某地理研学小组为设计与窑洞养牛相关的旅游产品,计划开展调研活动。
简述该小组需要调查的内容。
【答案】平凉的养牛地域文化、养牛区位优势、养牛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养牛饲养及深加工、养牛相关产业资源、地区旅游接待能力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甘肃省平凉市养牛产业为背景,创设“窑洞养牛"的研学情境,涉及旅游地理的相关知识点,将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引导与旅游地理知识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甘肃省平凉市养牛历史悠久,早期就曾是是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上就开展半农半牧的生活,加上优越的生态环境,养牛传统传承下来,但牛更多是作为耕地使用,经济效益有限。自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当地结合实际情况,将迁入新居农户腾退的窑洞改造成牛舍,创造更优良的养殖环境,专门养殖地方优良品种平凉红牛,孕育出独特的肉牛品种,窑洞养牛不仅实现了废弃窑洞的资源化利用和农户增收,还实现了牛的役用型向肉用型转变,成为平凉耕牛转型的方向,已逐步发展成为富民强市的主导产业,在此基础上,可以利用该地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特色,并结合当地区位优势,精心打造的一批绿色、优质、安全可追溯的“甘味”农特产品,不仅为广大游客带来舌尖上的享受,更能让广大消费者畅享甘肃平凉旅游的乐趣。另外还要调研住宿交通等地区接待能力。因此该地理研学小组为设计与窑洞养牛相关的旅游产品,计划开展调研活动,需要调查的内容有:平凉的养牛地域文化、养牛区位优势、养牛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养牛饲养及深加工、养牛相关产业资源、地区旅游接待能力等。
15. 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摘自党的二十大报告
说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蕴含的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
【答案】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是: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相对独立又彼此依存的关系,共同维持着地球生态系统正常运行。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将山体、河流、森林、农田、湖泊、草地、沙漠和人类社会等多个生态系统,按生态系统耦合原理连通起来,全地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
生态系统各要素互相作用、协调发展,并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但某一要素的破坏,常常引起其他要素的连锁反应,导致原有的生态过程失衡或中断。例如,当砍伐森林植被后,地表拦截大气降水的功能下降,下渗减少,地表水汇流速度加快,对土壤的侵蚀加强,极易造成水土流失,由此导致土壤贫瘠。植被破坏后,光合作用减弱,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少,影响大气的成分,这样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实现“山青、水秀、林茂、田整、湖净、草丰,沙少”。
【解析】
【分析】本题以党的二十大报告有关两山论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等相关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蕴含的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详解】本题的说明,首先要给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即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然后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进行说明。一方面强调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为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即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将山体、河流、森林、农田、湖泊、草地、沙漠和人类社会等多个生态系统,按生态系统耦合原理连通起来,全地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另一方面强调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为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故某一要素的破坏,常常引起其他要素的连锁反应,导致原有的生态过程失衡或中断。例如,当砍伐森林植被后,地表拦截大气降水的功能下降,下渗减少,地表水汇流速度加快,对土壤的侵蚀加强,极易造成水土流失,由此导致土壤贫瘠。植被破坏后,光合作用减弱,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少,影响大气的成分,这样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最后得出结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实现“山青、水秀、林茂、田整、湖净、草丰,沙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