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冲刺2023年高考地理大题限时集训-地形地貌

归属:地理高考专栏 2023-08-08 
  1.近几年高考地理综合题有关地形的考点主要集中在地表形态形成的过程和作用力,尤其是从整体性原理的视角,审视某地地貌形态演变及其产生的影响是近年来命题的重点。此外,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是重要的命题点,难度一般。
  2.在备考复习时首先要从综合思维的角度注意构建知识因果链条,理顺不同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逻辑关系。要多注意外力作用及其地貌类型的复习,尤其突出风力和流水地貌。其次要落脚于人地协调观,能够分析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典例在线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迦巴瓦峰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某地理学家曾这样描述南迦巴瓦峰:“南迦巴瓦峰历来以陡峭险峻著称……雅鲁藏布江下游绕南峰急拐弯南流,构成举世闻名的大拐弯峡谷。”下图为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地层地貌剖面示意图。

(1)指出多雄拉的地质构造名称,并解释该地形成谷地的原因。
(2)多雄拉隧道是西藏墨脱公路上的重要工程,从地质构造的角度说明隧道选择在多雄拉建设的优势。
(3)推测图示地区地形演变的趋势并说明理由。
【答案】(1)背斜。原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外力侵蚀形成谷地。
(2)该处为背斜构造,拱形结构,稳定性强;地下水沿岩层向两翼流动,(隧道处)不易汇集地下水,便于施工。
(3)整体海拔不断升高,河谷逐渐加深。理由: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地壳受挤压隆起抬升;(多断层发育)流水向下侵蚀,河谷加深。
【分析】本题以“喜马拉雅山东段地层地貌剖面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质构造的判断及地质构造的应用,地貌类型的判读及成因分析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多雄拉岩层的弯曲状况可知,岩层上拱,判断其为背斜构造;由其地表形态可知,中间地势低于两侧,是由于顶部岩层受张力,岩层破碎易被外力侵蚀成为谷地,因此,该构造为背斜谷。
(2)多雄拉为背斜构造,拱形结构是天然良好的建筑结构,岩层受张力,稳定性强,结构稳定且地下水顺岩层向两侧流,隧道处不易汇聚地下水,不易积水有利于工程安全。因此选择该地进行隧道的修建。
(3)地区地形演变受到内外力共同作用,内力作用表现为:该地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由于板块的碰撞挤压形成高大的山脉,地壳不断抬升,整体海拔不断升高,形成高大的山体;外力作用表现为:河谷地区因两岸的地壳抬升产生地势落差加大,流水速度加快,流水下切侵蚀强烈,河谷加深。

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对地理环境的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地形是高考的重点。从历年高考题本专题在高考命题中的命题频率很高。命题形式上常采用地貌景观图、剖面图、地质构造图作为命题素材,考查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内外力作用的过程。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可以看出,试题多以地形、地貌的形成与演变、植被分布特征与区域环境的关系、整体性原理分析区域环境的演化特点,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主要出题方向,今后仍将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因此复习时应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进行透彻的理解,对地形、地貌与植被等地理要素的关联程度深入挖掘。
一、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形对交通建设的影响:交通建设大多是在陆地表面进行的,在建设中要求体现“成本低、时效高”的原则。因此,建设成本(工程难度、人力、物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交通方式、交通线路的选择以及交通密度的大小。平原区各种方式都可选择,限制性小;山区,首选公路,其次是铁路。如果地形内外阻隔无法克服,且面积广大,路途遥远,可以考虑优先发展航空加强对外联系,如青藏高原等。山区,资金少、技术水平低时,先建设一般性公路或铁路较多,交通线路短,密度小;资金多、技术水平高时,除建设一般性公路或铁路外,还可根据需要适当建设高等级公路甚至高速公路或高铁,交通线路增长,密度增大。
(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在农耕区,聚落是人们长期集中生活居住和生产的地方,需要有稳定的水源和农副产品供应(农业)。可以说,地形对聚落分布影响其实就是河流地貌的影响,是河流和河流堆积地貌共同的作用。从地形角度分析聚落分布,可分三步:
第一步,“近水”。分析河流水源状况,有时还可分析航运。
第二步,“土肥”。分析冲积平原提供的肥沃土壤,有利于农耕。
第三步,“避险”。选择较高位置,规避洪灾。
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人类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地表形态和地貌过程,从而克服不利地形条件,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例如,平整田地、修筑梯田,可使土地利于耕作,减少地表侵蚀,防止水土流失;修建海塘可起到抵御海浪侵蚀,保护海岸的作用;填海造陆、开山筑路、挖河修渠、建造水库、植树绿化等活动,都不断地塑造着新的地表形态,对人类生活产生着各种明显的效益。
但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也常会产生消极有害的作用。例如,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破坏自然植被,促使地表加速侵蚀,加重水土流失,从而加速河床、湖泊和水库的泥沙淤积,并使沿岸港口发生淤塞;在山区还可能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我国黄土高原地表侵蚀强烈,水土流失严重,就与几千年来人类活动对自然植被的破坏有密切关系。因此,人类必须很好地认识自然,了解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使地表形态的改变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二、特殊地貌类型总结
1. 三角洲形成过程
① 入海口附近河段的输沙量大,流水沉积提供物质保障。河流输沙量的大小会受流域的植被、地面坡度、土质、降水以及河流上遊河段泥沙沉积数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②入海口附近河段底部坡度小,利于降低河流速度,促進河流泥沙沉积。③波浪和潮流的侵蚀、搬运作用弱,与河流泥沙沉积对抗作用弱,有利于三角洲的发育。
2.辫状水系形成过程
①洪水期:在流水侵蚀、搬运作用下,洪水从上游带来大量的泥沙,并沿许多深泓线堆积,形成水下浅滩。②洪峰过后的枯水季节:许多浅滩出露水面,成为沙岛,沙岛与沙岛之间是多股的河道,它们忽分忽合,交织如辫。③再次洪水来时:有些沙岛不被淹没,有些被淹没的可能被水流斜切而过,其上形成新的槽道。
3.冲积洪积平原形成过程
在山区,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大量的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变缓,河道变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在山麓地带堆积,形成冲(洪)积扇;冲(洪)积扇不断扩大而彼此连合,形成广阔的洪积—冲积平原
4.河曲以及嵌入式河曲形成过程河曲的形成:
①环流作用使河流一岸受冲刷,另一岸堆积,形成河曲。②河床底部泥沙堆积形成障碍,使水流向一岸偏移,形成河曲。④由于河床两岸岩性不一致或构造运动造成两岸差异侵蚀而形成的河曲嵌入式河曲:先是在由松散沉积物组成的平原和盆地中形成了“蛇曲”,后地壳的持续抬升,河流下蚀增加,隆升的地壳形成山地,而蛇曲则保持原形嵌在山谷之中。
5.丹霞地貌形成过程丹霞地貌:
含铁的碎屑物在地势低洼处沉积并固结,形成红色砂砾岩;地壳抬升与挤压形成(垂直节理发育)中低山脉;流水沿岩层裂隙侵蚀,并在重力崩塌、风力侵蚀等外力作用下,形成山体相互分离,四壁陡立的丹霞地貌形态。
6.雅丹地貌:
地壳抬升,湖盆出露干涸(或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物理风化,形成裂隙,风力侵蚀,平坦地面被吹蚀成各种形状。
7.花岗岩峰林
地下炽热岩浆入侵地壳薄弱的黄山地区形成花岗岩;花岗岩体发生间歇抬升随着地壳的强烈隆升,花岗岩体受外力风化、剥蚀;形成千姿百态的花岗岩峰林景观。
8.石蛋和石环形成石蛋:
花岗岩“石蛋”是花岗岩球状风化的产物。一般认为花岗岩在抬升过程中先产生节理(花岗岩体中存在着一定走向的裂隙,地质学上称节理),当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阳光、空气、冰楔、生物、水等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角部受三个方向的风化,棱边受两个方向的风化,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这样的风化过程称为球状风化或石蛋化
9.石环:由于石块和土的导热性能不同,冻结速度也各不一样。碎石导热率大,就会先冻结,水就会向石块附近迁移并在其附近形成冰,水形成冰后体积就会膨胀,使碎石移动,最终使粗的物质和细的物质就会产生分离,这就是冻融分选作用,它就像筛子一样将不同的物质分离。在平缓而又粗细混杂的地表层,经冻融分选作用,泥土和小的岩屑集中在中间,岩块就会被排挤到周边,呈多边形或近圆形,好像有人有意识地将石头围成一圈,这种冻土地貌叫作石环。石环形成的条件:有充足的水分、气温在零摄氏度上下波动的持续时间较长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58a5SlTyK5f8zZRF54NaxoyZHmKwWib3buibYW1b4DaV94JdvzrkIOBVKk9OgQZvoX3ZjWJoTrSjQjYDPcFt8YDQ/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10.沙坝和潟(xi)湖的形成
陆地河流带来大量的泥沙沉积在沿海地区,当海洋潮水向岸边运动时,推动泥沙移动,加之洋流的影响,泥沙沿着海岸堆积,形成平行于海岸的沙坝,随着时间的推移沙坝出露海面,包围了一部分海域,沙坝内侧形成半封闭的狭长状湖泊。
11.爬升沙丘形成过程
在冬春干旱季节,河流水位低,河漫滩及沙洲上的细沙裸露(2分),受河谷地形影响,风力强劲(2分),把堆积在宽谷地带的细沙,吹送到江岸山坳或坡上(2分)
12.构造湖和断裂盆地的形成过程
位于板块的交界地带,板块相互碰撞,褶皱隆起的同时产生断层形成构造盆地;高山冰雪融水的不断注入,从而形成湖泊。地处板块边缘,地壳运动形成断层;断裂面两侧岩体以垂直运动为主,中部岩体相对下降成谷。
13.高山流石滩形成过程
解释一:高寒地段强烈的紫外线和极大的昼夜温差,产生的寒冻劈碎、热胀冷缩的风化作用,导致了大块的岩石不断崩裂,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石块,此处写到冰劈、冻融风化作用也可以);这些岩块与碎石在重力和下部潜流的作用下,沿着山坡缓慢滑动,形成流石滩解释二:地表岩石受到强烈温差变化(或冻融)的风化作用,发生崩解和破碎;受到冰川和冰雪融水等外力侵蚀后;并被(冰川、冰雪融水、重力等)搬运;到地势比较平坦的山坡处堆积而成。
14.河流阶地的形成
水流的侧蚀加宽了河道使得流速变慢,河流携带的沉积物就在河床发生沉积,在水底堆积满一层沉积物。后来由于气候变化、地壳抬升或者侵蚀基准面下降等因素使得水流的下切侵蚀力剧增,这层堆积物被水流切开形成阶地坡。水流继续往下侵蚀,两侧的堆积物就完全露出水面,高过洪水位,形成阶地面。然后河流继续重复侧蚀、堆积、下切侵蚀等过程,形成下一个阶地。(侵蚀基准面是河流下切侵蚀到最低点的水平面,一般以海平面为主,局部地区以湖泊、河流汇水口、堤坝等基面为准。)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2ZzTy5AQyVib19FFqpicLBeQDmXKjwsRMptJt6V8viam3J8FLGVmrGCC9wWhpTp75jgjOWl94aTtS01vHRpGNKiacA/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地壳抬升会对河流阶地的形成产生两方面影响:一是让已经发育的阶地面高出洪水位,成为新的河流阶地;二是使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加剧,制造出阶地坡,让阶地高度上升,也通过堆积作用促进新的阶地面发育
15.河漫滩的形成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2ZzTy5AQyVib19FFqpicLBeQDmXKjwsRMpvB8aPCoianFMoh31tKdRiaHOWfbRz0VZspsUOSrgicz0rRaI1WqGSiaaMg/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河漫滩的形成是河水周期性泛滥的结果。在洪水期间,水流漫到河床以外的滩面,由于水深变浅,流速减慢,便将悬移的细粒物质沉积下来,在滩面上留下一层细粒沉积,随着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岸类型有基岩海岸、砂质海岸和泥质海岸。基岩海岸是由岩石组成的海岸,岩体直面辽阔海域,深水逼岸,经过海水的长期作用,再加上基岩海岸本身的地质作用及岩石性质、结构特征,形成了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由海蚀拱桥演化而来)等各种形态的海蚀地貌。下图为浙江省海岸线图和海岸地貌示意图。

(1)图中浙江省A处为泥质海岸、B处为基岩海岸,其中形成A处海岸的外力作用是____作用,形成B处海岸的外力作用是____作用。
(2)指出基岩海岸线的进退趋势,并说明原因。
(3)据图文材料说明海蚀柱的形成过程。
【答案】(1)     流水沉积     海水侵蚀
(2)趋势:朝陆地方向退缩。原因:基岩海岸的海浪侵蚀速度大于沿岸河流泥沙淤积的速度,海岸线附近侵蚀大于淤积,导致海岸线后退。
(3)突向海洋的基岩,岩石的性质和结构不同,在海水侵蚀作用下,两侧形成海蚀穴;随着海水的进一步侵蚀,两侧海蚀穴北蚀穿而形成海蚀拱桥;海蚀拱桥顶部风化崩塌,形成残留于海洋中的柱状岩石,即海蚀柱。
【分析】本题以浙江省海岸线图和海岸地貌示意图为材料,涉及外力作用、海岸地貌等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由材料可知,A处为泥质海岸,主要是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沉积形成的;B处为基岩海岸,在海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不同的海岸地貌,包括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洞、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基岩海岸地区主要的作用力是风化作用和海浪侵蚀作用,由于海浪侵蚀速度大于沿岸河流泥沙淤积的速度,使得海岸线附近侵蚀作用大于淤积作用,形成各种海蚀地貌,使基岩海岸处岩石不断被风化、侵蚀破坏,不断被海水搬走,导致海岸线后退。
(3)根据图示可知,基岩海岸地区存在有突向海洋的基岩岬角(向海洋突出的尖形陆地),因为岩石的性质和结构不同,长期受海水侵蚀,两侧形成海蚀穴;海水在进一步的侵蚀作用下使两侧的海蚀穴被蚀穿,形成海蚀拱桥;随着时间流逝,海蚀拱桥顶部在风化作用下崩塌,形成残留于海洋中的柱状凸起,成为海蚀柱。
五、刷模拟
1.(2023·山东潍坊·昌乐二中校考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河北省邯郸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垒堰是石堰梯田兴修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石堰决定了水流走向与梯田的坚固程度,每造一层梯田,都要垒砌双层石堰,中间用泥土粘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涉县所在的太行山东麓山区是一系列层峦叠嶂的复杂的山地地形,全县山体被寒武纪石灰岩与奥陶纪灰岩覆盖。地处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核心地带的王金庄选址在谷地,呈狭长带状,村民用“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土无半寸厚”描述该地的自然环境特征。下图示意王金庄梯田和村落建筑范围。

(1)说明王金庄土壤贫瘠的自然原因。
(2)分析王金庄石堰梯田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
(3)阐述王金庄聚落布局与石堰梯田分布的关联性。
【答案】(1)地壳抬升,岩石裸露;石灰岩基岩不易风化,且漏水严重;山区地形坡度大;降水集中,变率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层薄,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2)梯田延伸方向与山坡、山谷等地形的延伸高度吻合;太行山东麓降水变率大,暴雨时石堰承受冲击大,易损毁,需垒砌双层石堰;谷地土层厚,水源充足,梯田面积较大;较低海拔水热条件较好,梯田集中连片分布,较高海拔则零星分散分布。
(3)为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多数梯田紧贴村落分布;70年后村落扩张,缓坡梯田减少明显。
【分析】本题以邯郸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的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土壤肥力影响因素、人地关系、农业与聚落分布的影响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
【详解】(1)土壤肥力低的原因主要应从土壤有机质来源少,土壤侵蚀较为严重,以及土壤中的成土母质特点等方面分析。该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时降水集中,且降水变率大,当地地处山区,地势起伏大,流水侵蚀严重,水土流失严重;由于地壳抬升,岩石裸露,且山区地势起伏大,土壤迁移速度快,土层薄,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当地的岩石以石灰岩为主,石灰岩易被溶蚀,地表水易渗漏,漏水严重。
(2)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圈层包括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和生物圈,石堰梯田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应从因地制宜的角度从对五大圈层的适应分析。岩石圈方面主要是地貌形态,田延伸方向与山坡、山谷等地形的延伸高度吻合;大气圈主要是气候特征,太行山东麓降水变率大,暴雨时石堰承受冲击大,易损毁,需垒砌双层石堰,较低海拔水热条件较好,梯田集中连片分布,较高海拔则零星分散分布;土壤圈主要是土壤厚度和肥力特征,谷地土层厚,水源充足,梯田面积较大。
(3)农村地区聚落因靠近农业活动区域,以方便耕作,为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多数梯田紧贴村落分布;随着聚落规模的扩大,而山区聚落建立在谷地或缓坡,所以新增的聚落会占据缓坡梯田,缓坡梯田减少明显。
2.(2023·湖南株洲·校联考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页岩是由碎屑、黏土、有机质等组成的具有薄片状层理,容易碎裂的沉积岩。页岩中的有机质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以及降解、裂解等过程,可以生成甲烷气体(CH4)。页岩气是指以游离态存在于页岩裂缝中,或者吸附在黏土颗粒表面的甲烷气体,是一种极具开发利用前景的清洁能源。页岩气田的形成需要严格的地质条件,尤其是对储气层上下的岩层要求高。下图为页岩气田区域的地质构造示意图。

(1)描述图示区域自甲地层形成以来的主要地质过程。
(2)分析页岩气田形成的地质条件。
(3)简要分析页岩气极具开发利用前景的原因。
【答案】(1)沉积、固结成岩形成多个水平沉积岩层;水平挤压,形成褶皱;隆起抬升(或垂直抬升),背斜顶部受到侵蚀(或地表差异侵蚀)。
(2)页岩储气层位于背斜核部;储气层的上下岩层致密坚硬,不透气。
(3)属于清洁能源,可减轻大气污染,保护大气环境质量;气态能源,运输、使用均比较便利。
【分析】本题以页岩气田区域的地质构造示意图为材料,涉及地质过程、页岩气田形成的地质条件以及页岩气极具开发利用前景的原因分析等内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难度一般。
【详解】(1)读图可知,甲岩层上覆盖有多层沉积岩,说明甲岩层形成后,经历了沉积、固结成岩形成多个水平沉积岩层;图示的沉积岩层出现弯曲,说明岩层在形成后经历了水平挤压,形成褶皱(背斜);读图发现褶皱的顶部有缺失,说明后续经历了外力侵蚀,主要是因为隆起抬升(或垂直抬升),导致地势较高,且背斜顶部岩层破碎,易受到侵蚀(或地表差异侵蚀)。
(2)结合所学可知,背斜是良好的储气构造,主要是因为气体密度小,故会储存在背斜核部,读图可知,页岩储气层位于背斜核部;再结合材料“对储气层上下的岩层要求高”可推测,储气层的上下岩层应致密坚硬,不透气,使得页岩气不易泄露,得以保存。
(3)结合材料“是一种极具开发利用前景的清洁能源”可知,与常规化石能源相比,页岩气属于清洁能源,可减轻大气污染,保护大气环境质量,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除此外,与常规能源如煤炭、石油相比,气态能源,运输、使用均比较便利,可节省运费,使用难度也较低,能源利用率高。
3.(2022·广东佛山·统考一模)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冰碛垄是指冰川搬运、堆积下来的碎屑物。在冰川末端与边沿堆积起来的冰碛垄,标志看古冰川曾达到的位置和规模,末次冰期最盛期时,白玉沟冰川伸入波堆藏布江河谷,后随着气候变暖出现阶段性后退,形成了Ⅰ、Ⅱ两期规模不同的冰碛垄;之后,距今1.6-1万年间,受波堆藏布江水流影响,在白玉沟出口附近形成堰塞体,一个古湖在河谷出现,6000年后该湖溃决。考察发现,古湖段河床的沉积物粒径呈现“上大下小”的垂直分异。图示意波堆藏布江局部区域地貌。

(1)判断I、II期冰碛垄形成的先后顺序,并比较两者的分布差异。
(2)推测波堆藏布江河谷形成古湖的过程。
(3)分析古湖段河床沉积物粒径呈现“上大下小”垂直分异的原因。
【答案】(1)I期冰碛垄先形成, II期冰碛垄后形成。分布差异:与II期冰碛垄相比,I期冰碛垄分布范围较大;分布在冰川末端的I期冰碛垄海拔位置较高;II 期冰碛垄覆盖在I期冰碛垄之上。
(2)随着气候变暖,冰川消融量增加,波堆藏布江径流量加大;流水侵蚀增强,沿岸大量冰碛物不断滑塌入河,逐渐堆积形成堰塞体;堰塞体阻塞河道,河水在谷地汇集成湖。
(3)古湖溃决前,湖水平静,水流速度较慢,搬运作用弱,粒径较小的沉积物可堆积湖底;古湖溃决后,河流流速快,搬运作用强,粒径较大的沉积物可堆积河床,并覆盖到粒径较小的沉积物之上。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冰川地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原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材料可知,末次冰期强盛时,白玉沟冰川深入波堆藏布江河谷,后来随着气候转暖,出现阶段性后退,形成Ⅰ、Ⅱ两期规模不同的冰碛垄,而冰碛垄是冰川搬运、堆积下来的碎屑物,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Ⅱ期冰碛垄更靠近白玉沟沟谷,分布海拔相对更低,Ⅰ期冰碛垄分布海拔相对较高,所以可推知:末次冰期强盛时,冰川向低海拔地区推移,带动碎屑物向前搬运,形成Ⅰ期冰碛垄,之后冰期进一步强盛,冰川推移至河谷地区,带动碎屑物在河谷地区堆积,形成Ⅱ期冰碛垄。后来气候转暖,冰川消融,冰川向高海拔地区退却,冰碛垄出露地表。所以Ⅰ期冰碛垄先形成,Ⅱ期冰碛垄后形成。根据图示信息以及前面分析可知,相比而言,Ⅰ期冰碛垄分布的海拔更高,部分碎屑物埋藏在Ⅱ期冰碛垄之下,Ⅱ期冰碛垄覆盖在Ⅰ期冰碛垄之上,Ⅰ期冰碛垄分布的范围更大。
(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距今1.6~1万年期间,受波堆藏布江的影响,在白玉沟口形成堰塞区,出现古湖。结合图中波堆藏布江、冰碛垄、以及古湖的位置可知,随着气候转暖,冰川消融量增加,冰川对河水的补给量增大,使得波堆藏布江河流径流量增大,流水侵蚀能力增强,河流水侵蚀沿岸的冰碛物,从而使得冰碛物不断滑塌入河,逐渐堆积形成堰塞体,堰塞体阻塞河道,河水在谷地不断汇集,形成古湖。
(3)沉积物的颗粒大小与流水的搬运侵蚀能力紧密相关,同时,河床沉积物下部先形成,上部后形成。在古湖溃决之前,湖水平静,水流的速度较慢,搬运能力较弱,使得粒径较小的沉积物沉积在湖底。之后由于湖水溃绝,河流流速加快侵蚀,搬运能力增强,使得粒径较大的沉积物堆积在河床,并覆盖在原先颗粒较小的沉积物较上,从而形成上大下小的垂直分异。
4.(2023·山东潍坊·潍坊中学校考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螺沟发源于“蜀山之王”贡嘎雪山东坡,周围地区冰川广布,冰崩和雪崩灾害频繁。2021年科研团队发现海螺沟冰川断裂成两部分,即上天窗冰川与下天窗冰川,其中下天窗岩石裸露范围大,已经非常明显。研究表明,上下天窗冰川的断裂原因主要是因为迅速的冰川融化,与海螺沟独特的冰瀑布阶梯沟谷地形、热力环流及全球气候变暖有关。下图示意海螺沟地形。

(1)指出上下天窗砾石的主要特点。
(2)甲、乙两地冰崩灾害发生频率都较小,请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
(3)从大气运动的角度,解释海螺沟特殊地形对上下天窗崩裂的作用机理。
(4)推测未来上下天窗岩石裸露的面积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
【答案】(1)粒径较大,棱角分明(磨圆度差),分选性差(大小不一)。
(2)甲地:坡度较大,冰川积累较少。
乙地:坡度较小,冰川较稳定,不易发生冰崩。
(3)沟谷地形为主,白天盛行谷风,较为温暖的谷风从低海拔沟谷沿地形爬升至贡嘎山顶;冰瀑布阶梯地形阻挡谷风滞留,延长谷风对冰川的作用时间,使上下窗崩解;谷地狭长,受”狭管”效应影响,谷风风力加强,加强谷风的作用。
(4)趋势:面积变大。
理由:全球气候变暖,上下天窗冰川逐渐融化,岩石裸露范围扩大;冰川融化在沟谷形成径流,侵蚀周围冰川,使底部岩石裸露。
【分析】本题以海螺沟冰川为背景,涉及冰川作用下砾石的特点、冰崩灾害发生的条件、大气运动及地形对冰川崩裂的影响、岩石裸露发展的趋势等相关知识,考查图表信息的阅读及获取能力、地理事物的阐释与论证能力等。
【详解】(1)根据材料可知,上下天窗裸露主要是由于冰崩灾害形成,可推测天窗砾石主要受冰川作用,故具有粒径较大,棱角分明,分选性差的特点。
(2)根据图中信息,甲地的等高线密集,坡度较大,积雪少,冰川覆盖少,冰崩灾害少;而乙地的等高线稀疏,坡度较小,不易发生冰崩。
(3)由材料可知,上下天窗断裂的主要原因是冰川迅速融化,断裂与海螺沟冰瀑布阶梯沟谷地形和热力环流有关。海螺沟特殊地形主要体现在狭长的沟谷和冰瀑布阶梯,热力环流应为山谷地区发育强烈的山谷风。白天在山谷,形成由谷底向坡流动的谷风,较为温暖的谷同风从谷底爬升至贡嘎山顶,使上天窗冰川融化,产生崩裂;另外,冰瀑布阶梯,对上升的谷风产生阻挡和滞留作用,延长谷风对冰川的作用时间,加速下天窗冰川融化,形成崩落;狭窄的沟谷地形,形成明显的狭管效应,加剧了谷风的风力,加强对冰川的作用。
(4)由材料可知,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上下天窗冰川的迅速融化,据此可以推测未来将有更多冰川融化,岩石裸露面积将变大。原因: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使上下天窗冰川融化量增大,冰川消融,岩石裸露。冰川融化后形成径流,侵蚀周边冰川,使底部岩石裸露。
5.(2023·山东潍坊·潍坊中学校考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西省华县赤水河(源于秦岭北坡,含沙量大)下游的“桥上桥”为东西走向,下桥7孔,建于康熙年间,上桥9孔(叠建于下桥之上),建于道光年间。湘西武陵山区的德夯大峡谷坡陡谷深,溪流众多,植物资源丰富。世界第一跨峡谷悬索桥,飞架于谷地355米上空,主跨长达1176米,车行其上,崇山峻岭近在咫尺,车外云蒸霞蔚如临仙境。下左图示意桥上桥,下右图示意德夯大峡谷悬索桥。

(1)结合左图桥梁功能分析桥上修桥的原因。
(2)分析在德夯大峡谷上建桥不选择墩桥(有多个桥墩的桥)的原因。
(3)分析德夯大峡谷多云雾的成因。
【答案】(1)下桥建造时河床较深,河谷较窄,故桥面位置低,宽度小,建成后泥沙不断淤积,逐渐埋没下桥,流水侧蚀,使河谷展宽,下桥的交通功能丧失;然后又在下桥基础上叠建了更长的上桥,以恢复两岸交通。
(2)峡谷高差大,桥墩高度太高,工程量大,难度大;峡谷坡度大,建墩难度大;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易毁坏桥墩;建桥墩对河谷生态破坏大。
(3)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溪流多,水汽含量大;峡谷地形较为封闭,且有逆温现象;风速较小,峡谷中多上升气流,水汽凝结,形成云雾。
【分析】本题以赤水河桥梁的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桥梁选址、雾形成的原因,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识、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
【详解】(1)左图桥梁位于陕西省华县赤水河(源于秦岭北坡,含沙量大)。最初的河床较深,河谷狭窄,最开始修建的桥梁没有考虑泥沙沉积的问题,建成后河流泥沙不断沉积,河床不断淤积抬高,导致下桥逐渐被埋没,河流侧蚀加强,河谷展宽,下桥交通功能丧失,因此后来又在下桥基础上叠建了更长的上桥,以恢复此地两岸交通。
(2)由题意可知湘西武陵山区的德夯大峡谷坡陡谷深,溪流众多,植物资源丰富。德夯大峡谷坡陡谷深,峡谷跨度大,修建桥墩的难度更大;且易受洪水、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影响损毁桥墩;峡谷内植物资源丰富,修建多个桥墩容易破坏生态环境。因此此地建桥不选择墩桥(有多个桥墩的桥)。
(3)多云雾天气需要区域有足够的水汽来源,当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地表径流较多,水汽来源充足,上升气流携带水汽,水汽凝结形成云雾;位于峡谷地区,地形较为封闭,水汽不易散失;峡谷地区因地形条件,易出现逆温,逆温出现时风力较小,有利于云雾的形成和发展。
6.(2023·福建福州·统考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死海(图)位于东非裂谷带的北端,湖水中富含钾盐等化学物质,湖床上沉积盐层厚达十几米。湖盐化工是死海沿岸地区的重要产业部门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死海面积大幅萎缩,水位下降超过30米,裸露的湖床上常可见深达数米的“地沉坑”(表面盐层溶解后进一步发育形成的地下坑洞)。有人提出一项“死海拯救计划”,即建造一条连接死海与红海的两海运河,将红海之水引入死海中。

(1)用箭头在图中死海附近的板块边界两侧标示板块运动的方向,并指出此处板块边界的类型。
(2)从地下水与湖泊水联系的角度,说明死海湖床上“地沉坑”的形成过程。
(3)说明周边湖盐化工的发展对死海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4)你是否赞同以上“死海拯救计划”?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1)此处板块边界的类型:生长边界
(2)死海水位下降,地下水补给湖泊水,地下水溶解盐层,形成空洞,地表失去支撑力而塌陷形成地沉坑。
(3)湖盐化工耗水量大,会造成死海水资源不足,湖泊面积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严重;湖盐化工属于重工业,排放污染物,加重环境污染。
(4)支持:红海距离死海较近,水量大;死海地势低,可以利用落差水力发电;二者之间的引水渠可发展航运业;沿途进行海水淡化,缓解水资源短缺。
反对:该地地质构造不稳定,不宜开展工程建设;从红海引水补充死海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跨流域调水造价太高;跨越国界线,国际争端不断。
 
【分析】本大题以死海为材料,涉及板块运动,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1)死海位于东非裂谷带的北端,东非大裂谷是由于地壳运动中断裂而形成的,是一个巨型的地堑,未来东非大裂谷面积不断扩大,因此此处板块边界的类型都为生长边界。用箭头在图中死海附近的板块边界两侧标示板块运动的方向如下图所示

(2)死海面积大幅萎缩,裸露的湖床上有经年沉积形成的盐层,死海水位下降超过30米,地下水位高于湖泊水位,地下水补给湖泊水,地下水溶解盐层,盐层被溶解,形成空洞,久而久之地表失去支撑力而塌陷。
(3)湖盐化工属于重工业,耗水量大,会造成死海水资源不足,湖泊面积萎缩,生物栖息地面积缩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不足,土地荒漠化严重;湖盐化工属于重工业,排放大量污染物,加重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环境。
(4)如果选择支持则是因为死海水量减少,而红海距离死海较近,水量大;死海地势低,可以利用红海至死海的落差发电,开发利用清洁能源;二者之间的引水渠可航运,可以发展航运来缓解苏伊士运河的部分运输压力;也可以沿途进行海水淡化,缓解此区域水资源短缺现状。若选择反对则是因为该地处于板块断裂带,地质构造不稳定,不宜开展工程建设;从红海引水补充死海会对沿途环境造成破坏,加剧土地盐碱化;跨流域调水造价太高,而且跨越国界线,国际争端不断,建造费用分摊不明确,容易引发争端。
7.(2023·四川成都·统考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川泥石流是由冰雪融水或冰湖溃决冲蚀形成的含有大量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其形成的堆积体常对河道产生影响。藏东南帕隆藏布江流域是我国冰川泥石流的多发地区,随着气温升高,该流域冰川泥石流发生的频率增加。下图示意帕隆藏布江流域某沟谷冰川泥石流堆积体对河道的影响。

(1)从地形地质条件的角度说明帕隆藏布江流域冰川泥石流多发的原因。
(2)分析气温升高对帕隆藏布江流域冰川泥石流发生频率增加的影响。
(3)与入海口三角洲相比,指出图中冰川泥石流堆积体中沉积物的差异。
(4)说明图中冰川泥石流堆积体对虚线框内河岸形态变化的影响过程。
【答案】(1)海拔高,冰川发育广泛,冰雪融水量大;地壳运动频繁,地表岩石破碎,冰湖易溃决;地势起伏大,落差大,流水侵蚀、搬运能力强。
(2)气温升高,冰雪融化,冰碛物出露,松散物质增多;冰雪融水量增多,冰湖更易溃决;地表径流量增加,侵蚀和搬运能力增强。
(3)多砾石,平均粒径大;棱角分明,磨圆度差;大小混杂,分选性差。
(4)冰川堆积体在左岸形成凸岸;河道变窄、河水变深,主河道靠近右岸,流速加快,对右岸侵蚀加强,经长期侵蚀逐渐形成凹岸,河岸由直变弯。
【分析】本大题以冰川泥石流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冰川地貌、河流凸岸堆积凹岸侵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泥石流、滑坡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
【详解】(1)该区域位于青藏高原周缘,海拔高、冰川发育广泛、冰雪补给量大,加上地壳运动频繁,地表岩石破碎,易发生滑坡崩塌;河谷地势起伏大、落差大,河流侵蚀能力强,坡积物易受外力影响而发生滑坡泥石流。
(2)冰川泥石流的产生需要大量的水,气温升高,冰雪融水量增多,冰湖更易溃决;同时,伴随冰雪融化,冰碛物出露,松散物质数量增多增多;融水导致地表径流量增加,侵蚀和搬运能力增强。综上所述,泥石流发生频率整体会上升。
(3)本题关键是对比入海口和冰川泥石流中堆积物堆积时,外力搬运作用的强弱。相比之下,冰川泥石流发生强度大,时间快,搬运距离短,故堆积物多砾石,平均粒径大;棱角分明,磨圆度差;大小混杂,分选性差。
(4)可以在图中看出,两岸侵蚀速率不一样导致河道由直变弯。冰川堆积体在左岸形成凸岸;河道变窄、河水变深,主河道靠近右岸,流速加快,对右岸侵蚀加强,经长期侵蚀逐渐形成凹岸,河岸由直变弯。
8.(2023·湖南郴州·统考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中部最高大的山脉,濒临地中海,距大西洋较近,冬、春季积雪深厚,发育有许多高山冰川,拔蚀、磨蚀等冰川侵蚀作用强烈。拔蚀作用是指基岩沿裂隙被反复冻融而松动后,与冰川冻结在一起,随冰川向前运动而被拔起带走。磨蚀作用是冰川滑动时,冻结在冰川底部的碎石突出冰外,不断对冰川底床进行削磨和刻蚀。图为阿尔卑斯山冰川侵蚀地貌演化及景观图。

(1)分析阿尔卑斯山区冰川活动强烈的原因。
(2)简析雪线附近促成冰斗发育的条件。
(3)该地冰川地貌先是冰斗发育,接着形成刃脊,最后形成角峰,试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
【答案】(1)来自大西洋的暖湿西风,受山地阻挡抬升,带来丰沛降水,冰川累积快;地处温带与亚热带交界,夏季温度较高,冰川消融速度快;山地地势起伏较大,坡度陡,冰川移动速度快。
(2)位于雪线附近,有聚积多年的积雪,积雪不断增厚,易形成冰川;冻融频繁,风化作用强烈。
(3)在雪线附近,受冻融风化,岩石破碎,冰川运动对基岩产生拔蚀和磨蚀作用,使底部不断加深,后壁受冰川侵蚀,不断后退变高,形成冰斗;随着冰川不断扩大、冰斗后壁不断后退,冰斗的位置不断上移至雪线以上,位于相邻冰斗间,则形成刀刃状山脊(刃脊),而多个冰斗后壁交汇形成了峰高顶尖的山峰(角峰)。
【分析】本大题以阿尔卑斯山冰川地貌发育相关图文为材料设置三道试题,涉及山脉冰川活动强烈的原因、雪线附近促成冰斗发育的条件、冰川地貌类型发育的顺序及原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已学知识,以宏观视角分析阿尔卑斯山区冰川活动强烈的原因,可分别从水汽、温度、地形等角度展开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和已学知识,可知,阿尔卑斯山高山冰川的形成是由于冬、春季积雪深厚,而冬、春季积雪深厚主要来自来自大西洋的暖湿西风(濒临地中海,距大西洋较近,冬、春季附近有盛行西风带控制),受山地(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中部最高大的山脉)阻挡抬升,带来丰沛降水,所以冰川累积较快;“濒临地中海”提示及结合已学知识可知,阿尔卑斯山脉地处温带与亚热带交界,夏季温度较高,冰川消融速度快;综上所述并结合材料信息“基岩沿裂隙被反复冻融而松动后,与冰川冻结在一起,随冰川向前运动而被拔起带走”,即在拔蚀作用下又由于阿尔卑斯山地地势起伏较大,坡度陡,所以冰川移动速度快。以上即为阿尔卑斯山区冰川活动强烈的原因。
(2)根据已学知识,冰斗是冰川侵蚀地貌,所以雪线附近冰斗发育的条件,从冰川来源、岩石破碎情况、冰川活动强烈等方面分析。从冰川来源方面分析(结合上题分析):位于雪线附近,有聚积多年的积雪,积雪不断增厚,易形成冰川(此处雪线附近应为雪线以上,雪线以上为常年积雪);从岩石破碎、冰川活动强烈情况方面分析(结合上题分析):冰斗发育于雪线附近的积雪凹地(如图),冻融频繁,风化作用强烈,使基岩迅速冻裂破碎,崩裂的岩块随冰川运动搬走,洼地周围不断后退拓宽,底部被侵蚀很深,并导致凹地不断扩大成冰斗。
(3)根据已学知识,读图并可结合材料来梳理冰斗、刃脊、角峰等冰川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结合材料信息,在雪线附近,受冻融风化,岩石破碎,冰川运动对基岩产生拔蚀和磨蚀作用,使底部不断加深,后壁受冰川侵蚀,不断后退变高,形成冰斗(左上图)(结合上题分析);随着冰川不断扩大、冰斗后壁不断后退(左下图),冰斗的位置不断上移至雪线以上,位于相邻冰斗间,则形成刀刃状山脊(刃脊),而多个冰斗后壁交汇形成了峰高顶尖的山峰(角峰)(右上图)。
9.(2023·湖南岳阳·统考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江西九江张家洲位于长江和鄱阳湖交汇处,下图为1906-1958年的张家洲示意图。

材料二:张家洲水道为长江下游著名的浅滩水道之一,南部水道被官洲一分为二,该河道因河道宽浅,泥沙淤积严重。经考察,拟将官洲北部河道作为主航道,为了整治该航道,工程技术人员在此设计了一道顺坝、三道梳齿坝(垂直于顺坝)工程。下图为官洲附近航道建坝示意图。

(1)据图阐述张家洲的自然形成过程。
(2)从河岸条件和流水作用的角度,分析张家洲向北发展的原因。
(3)试分析“顺坝十梳齿坝”工程对官洲北部河道作为主航道的有利影响。
【答案】(1)长江水流受到鄱阳湖出水的顶托,携带的泥沙沉积,形成沙洲;沙洲使水流变缓,水下形成更多的沙洲,泥沙不断沉积,沙洲相连,露出水面,形成张家洲。
(2)北岸土质疏松,抗水流冲击力弱(南岸土质紧密,抗水流冲击力强);河水遇到洲头阻挡后,大量水流流向北岸,对北岸进行冲刷,北岸后退,在横向环流作用下,在洲北侧沉积,张家洲向北扩展。
(3)平稳江流,适当提高北侧河段水位,改善通航条件;集中水流,提升流速,冲刷主航道,减少泥沙淤积。
【分析】本大题以江西九江张家洲相关图文为材料设置三道试题,涉及三角洲的形成过程、河流地貌(河曲)的成因、河流的航运价值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
【详解】(1)读图结合材料信息“张家洲位于长江和鄱阳湖交汇处”和已学知识,可知,张家洲的自然形成过程是受到长江和湖泊的相互作用形成的。长江(东流)水流受到鄱阳湖出水(由南而至)的顶托作用,使长江携带的泥沙沉积,形成沙洲;沙洲的形成使河流的搬运作用受阻,使水流变缓,流水的搬运作用减弱、沉积作用增强,使水下形成更多的沙洲,泥沙不断沉积,面积不断扩大,最后沙洲相连,露出水面,形成张家洲。
(2)根据设问:张家洲向北发展,结合1906-1958年的张家洲示意图(北岸凹入,南岸较为平直),可以推测,从河岸条件的角度,张家洲向北发展的原因:北岸土质疏松,抗水流冲击力弱(南岸土质紧密,抗水流冲击力强);从流水作用的角度,张家洲向北发展的原因:根据材料二可知,张家洲南部水道因河道宽浅,泥沙淤积严重,水流不畅。再加上河水遇到张家洲洲头阻挡后,大量水流流向北岸,根据已学知识,当河流流经弯道时,会发生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所以大量水流对北岸进行冲刷,北岸后退,在横向环流作用下,泥沙在张家洲的北侧沉积,使张家洲向北扩展。
(3)本题考查河流的航运价值的影响因素。根据材料二信息可知,为了整治该航道泥沙淤积严重,工程技术人员在此设计了一道顺坝、三道梳齿坝(垂直于顺坝)工程来改善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进而提升河流的航运价值。三道梳齿坝(垂直于顺坝)可以拦截水流,降低流速,可以平稳江流,适当提高北侧河段水位,改善通航条件;一道顺坝可以让水面变窄,集中水流,提升流速,冲刷主航道,减少泥沙淤积,增加水深,从而提高通航能力。
10.(2023·广东·统考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浙江省雁荡山是世界地质公园,火山岩地貌发育典型。早期火山喷发激烈,锥体顶部失去地下岩浆支撑,崩塌形成破火山;后期火山多次喷发形成厚达500米的流纹岩层。科考发现该流纹岩层含有晶型完好的斑晶矿物,有类似沉积岩的水平层理。流纹岩层分布区沟谷众多,沟谷两侧多发育狭长、陡峭、宽阔如屏的崖嶂地貌。图上示意早期破火山的形成过程,图下示意雁荡山流纹岩地貌形成模式。

(1)描述雁荡山早期破火山的主要地形地貌特征。
(2)岩浆喷发有“强烈爆发”和“宁静溢流”两种截然不同喷发方式,推测雁荡山流纹岩层形成期间岩浆喷发的方式,并说明理由。
(3)从地质作用的角度,分析雁荡山崖嶂地貌发育的过程。
【答案】(1)呈环形,凹陷洼地;多环形或放射状断裂,断裂岩层面积广,地形破碎。
(2)方式:宁静溢流。理由:流纹岩具有水平层理,是由岩浆缓慢堆积形成,说明岩浆喷发缓慢;流纹岩中斑晶矿物晶型完好,未被破坏,说明未经历爆发式喷发。
(3)流纹岩层多断裂、垂直节理,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大量沟谷;沟谷两侧岩壁受流水侵蚀、重力崩塌作用,高差增加,山体变小、变薄,形成崖嶂。
【分析】该题以雁荡山为材料,涉及火山地貌、崖嶂地貌、地貌的发育过程等知识,考查学生的读图析图、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
【详解】(1)根据材料及图示可知,早期火山喷发激烈,锥体顶部失去地下岩浆支撑,崩塌形成破火山,从图示可以以看出,呈现明显的环形凹陷,并有环形或放射状断裂,且断裂岩层面积较为宽广,地形相对破碎。
(2)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流纹岩属于岩浆岩中的一类,具有明显的水平层理,流纹岩是由岩浆缓慢堆积而形成,因此说明岩浆喷发缓慢,而科考发现该流纹岩层含有晶型完好的斑晶矿物,未被破坏,说明未经历爆发式喷发。因此可说明其喷发属于“宁静溢流”。
(3)根据材料可得,雁荡山崖嶂地貌后期受火山喷发作用形成较厚的流纹岩层,在地质作用下,流纹岩多断裂,垂直节理发育,在外力作用,特别是流水侵蚀下,形成大量沟谷,沟谷中的岩壁持续受到流水侵蚀,在重力作用下会产生崩塌,高差不断增加,崩塌之后山体会逐渐变小、变薄,最终形成崖嶂。

1.(2022·河北·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斗和U型谷是典型的冰蚀地貌,因冰斗底部高度与其形成时当地的雪线高度基本相当,故常依据不同时期冰斗位置来分析气候变化规律,用U型谷特征判断冰川活动期次和规模。图7为根据我国西北某山区冰蚀地貌特征而编制的模式化图(忽略局地因素影响)。图中冰斗①~⑧分三期形成,受外力破坏微弱,形态完好;F为断层,它改变了冰斗③和⑤的原始位置。

(1)判断各期次冰斗的先后顺序,并简述U型谷发育过程。
(2)结合冰斗和U型谷特征,阐释该山区的气候变化。
【答案】(1)冰斗形成的先后顺序:⑤⑥,③④⑧,①②⑦。(同期冰斗不分顺序)
U型谷发育过程:前期冰川规模较大,侵蚀形成了宽大U型谷A;后期冰川规模较小,冰川下蚀形成了嵌套在A中的较窄U型谷B。
(2)冰斗成层分布且基本完好(受破坏微弱),说明雪线逐期上升;两期U型谷前期宽后期窄,说明冰川活动规模逐期变小;因此,当地气候逐期变暖,冰川面积减小。
【分析】本题以冰蚀地貌为材料,设置2道小题,涉及地貌的形成过程、地理环境整体性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据材料“因冰斗底部高度与其形成时当地的雪线高度基本相当”,随着雪线的后退,冰川侵蚀加剧,冰斗海拔升高。早期,位于沉积岩层的下方,即⑤⑥;中期,处在沉积岩层中部,即③④⑧;后期处在沉积岩层上部,即①②⑦。
U型谷发育过程:前期雪线低,冰川规模较大,侵蚀作用强烈,侵蚀形成了宽大U型谷A;后期随气温升高,雪线上升,冰川规模变小,冰川下切侵蚀,形成了嵌套在U型谷A中的较窄U型谷B。
(2)据材料“图中冰斗①~⑧分三期形成,受外力破坏微弱,形态完好”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冰斗成层分布,受外力破坏微弱,形态基本完好,说明冰川萎缩,雪线逐期上升;据图可知,早期U型谷A宽大,后期U型谷B窄小,说明冰川活动规模逐期减弱;因此,推测当地气候逐期变暖。
2.(2022·江苏·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江苏地势低平,河湖密布,以平原为主,可以概括为“一山二水七分田”。广东除珠江三角洲外,其余地区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可以概括为“七山一水二分田”。下图为“江苏地形图”。

材料二:2020年,广东和江苏国内生产总值(GDP)居全国第一、第二位。下图为“2020年江苏和广东各地级市GDP统计图”。

(1)江苏地形以平原为主,从外力作用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2)在与广东比较的基础上,概括江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特征。
(3)为进一步推进江苏区域协调发展,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1)江苏南有长江流经,现有淮河流经,历史上黄河由此入海;多条河流挟带大量泥沙,进入江苏时,流速减慢,泥沙沉积,从而形成广阔的平原。
(2)江苏发展水平整体低于广东;与广东比江苏区域内部发展水平差异较小;苏南(长江以南地区)整体发展水平高于苏北。与广东比,江苏GDP最高的城市不及深圳广州,但其它城市GDP水平高于广东。
(3)苏南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其对苏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苏北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承接苏南产业转移,实现苏南与苏北产业分工协作;可通过产业园建设,南北挂钩帮扶,实现产业对接;通过人才交流机制,形成产业人才的互通共享。
【详解】(1)河流在下游地区流速减慢时,泥沙淤积,河水泛滥,河流会寻找下一条河道入海。随着时间的推移,河流“摆动”沉积的区域便形成广阔的平原。
(2)根据图表和所学知识,我们了解到广东的珠三角地区发达程度更高,而广东的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而江苏南部虽然较北部地区经济水平高。但其集中度不如广东。
(3)江苏南部产业升级,“腾笼换鸟”。而这些转出产业可以最终被苏北承接。不同的地区发挥其区位优势而不是争夺有限的产业资源或者搞同质化,最终才可能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
3.(2022·湖南·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研究小组调查发现,在金沙江部分干热河谷的缓坡上发育着一定厚度的黄土状物质,其下部及附近谷底广布古堰塞湖沉积物(如下图)。在冬春季,常见谷风裹挟着尘土从谷底吹向谷坡。即将建成的白鹤滩水电站位于金沙江下游。

(1)分析金沙江干热河谷段冬春季谷风势力强的原因。
(2)研究小组通过调查和实验,认为该地黄土状物质主要来源于附近古堰塞湖沉积物,推测其判断的主要依据。
(3)白鹤滩水电站蓄水后,甲地谷底有部分被淹没,该地的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可能减小还是增大?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该地河谷受季风干扰小;山高谷深,相对高差大;冬春季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加之植被稀少,山坡与河谷上方同高度的大气温差大。
(2)黄土状物质空间分布与古堰塞湖沉积物临近;粒径由谷底向山坡由粗到细;物质组成与古堰塞湖沉积物相似;堆积年代晚于古堰塞湖沉积物的沉积年代。
(3)可能减小:水电站蓄水后,淹没区域增加,古堰塞湖沉积物出露减少;大气湿度增加,植被覆盖率增加,抑制起沙。可能增大:水电站蓄水后,谷风势力增强;水位抬升,流速减慢,水库大坝上游附近河段泥沙沉积加强。
【分析】本大题以金沙江谷地沉积物等相关图文信息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山谷风环流、河流和风力沉积、水电站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区域相关认识、地理原理的应用、情境的描述等相关能力。
【详解】(1)本题审题时学生容易出错,错误认为这是一个比较问题,夏秋与冬春季相比,实际上这个试题并没有这个意思,仅仅需要分析此季风谷风为什么强。其中谷风势力强的基础条件有:一是该地处于横断山区,山高谷深,相对高差大,谷地与山坡的差异大;二是该地具有重重山脉,河谷地区的谷风受冬、夏季风干扰小。谷风势力强的季节性条件是:当地冬春季降水少,睛天多,太阳辐射强,山坡与河谷上方同高度的大气温差大,加之冬春季部分植被落叶,一年生的草本枯死,因此植被稀少,对谷风的阻挡作用较弱。
(2)本题的难点也在审题,从调查和实验角度说明两种物质同源性。通过调查可发现,黄土状物质空间分布与古堰塞湖沉积物临近(图中有显示),有可能同源;通过调查可发现,黄土状物质粒径离古堰塞湖沉积物越近,颗粒越粗,相反越细,即由谷底向山坡由粗到细,表明黄土状物质可能是风力搬运至此沉积形成;通过实验可发现,两地物质组成是相似的;通过实验可发现,黄土状物质的堆积年代晚于古堰塞湖沉积物的沉积年代,因此黄土状物质主要来源于附近古堰塞湖沉积物。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一定要明确的表明观点,不是模棱两可,然后说明理由。如果选择“该地的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可能减小”,其理由应是:水电站蓄水后,古堰塞湖沉积物大量被淹没,古堰塞湖沉积物出露减少,则黄土状物质的来源减少;水电站蓄水后,谷地内水面增加,蒸发加强,大气湿度增加,水分条件变好,植被覆盖率增加,从而抑制起沙,使得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减小。如果选择“该地的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可能增大”,其理由应是:水电站蓄水后,谷地内热容量增加,白天升温更慢,谷地与两侧的温差更大,从而使得谷风势力增强,风力搬运能力增加,从而使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增加;水位抬升,流速减慢,水库大坝上游附近河段泥沙沉积加强,黄土状物质的泥沙来源有可能增加,从而使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增加。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高考地理 地貌 地形 大题限时集训
  • 上一篇:冲刺2023年高考地理大题限时集训-
  • 下一篇:冲刺2023年高考地理大题限时集训-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