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
1.水体污染类型成因、危害及防治
类型 |
水体富营养化 |
重金属污染 |
海洋石油污染 |
含义 |
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大量进入水体引起的水质恶化现象 |
各类重金属(汞、镉、铅、铬)等进入水体经动植物生物链逐渐积累造成人畜伤害 |
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大量石油流失到海洋中造成范围极广的污染现象 |
污 染 源 |
生产和生活污水中所含的氮、磷等营养物质 |
工业生产中含重金属的污水排放和固体垃圾中重金属的淋溶污水 |
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的石油泄漏 |
表现 |
陆地水体:称为“水花(水华)”又称“藻花”。海洋水体:称为“赤潮” |
各种重金属引起的人畜病症 |
海洋上漂浮大量油膜和油块 |
危害 |
①水体中植物死亡;②鱼类死亡;③湖泊演变为沼泽 |
重金属元素通过食物链放大,最终危害人畜身体健康 |
①油污染直接导致海洋生物的毛、皮丧失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死亡;②油膜和油块粘住大量鱼卵和幼鱼,阻碍海藻光合作用;③沉降至海底的石油影响海洋底栖动物;④石油氧化分解会消耗溶解氧,间接危害生物 |
防治措施 |
预防:①农业生产中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发展生态农业,加强氮磷污染防治;②工业生产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推行清洁生产治理: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 |
2.区域水污染原因分析思路:
(1)水体更新速度慢:
(判断依据,看是否有经纬线,分析该区域气候类型及降水;看是否有水流量的标注;看水域类型是否为泉水;是否位于平原地势低平,海水的顶托作用等等)
2.水域空间密闭:
(水体交换少;看图是开阔水域还是密闭水域;看是否有洋流流过)
3.有污染物排放:
(看水域周围是否有污染源,比如城市,耕地,矿业,即工农业存在;位于河流下游)
4.政府部门的作为:
(跨区域的河流或湖泊,一个区域部门治理,其它区域继续排污,区域联动性差)
3.赤潮成因
(1)温度和降水:一般出现在夏季,春、秋两季也时有发生。(温度高,降水少易于形成赤潮)
(2)风和海流:赤潮的形成、分布、集聚和分散直接受到水体运动的影响,赤潮容易产生于一些港湾就是这个原因。(风小,海流弱易于赤潮的形成)
(3)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不断将大量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及农田废水等排人海洋,过度的海产养殖,造成海域的富营养化。
4.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内容
(1)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垃圾中的细微颗粒,随风飘浮,污染大气;堆放垃圾,分解释放有害恶性气体;填埋垃圾,逸出沼气;焚烧垃圾,产生二次污染。
(2)对水环境的影响:
直接倾倒,污染水体、危害生物、缩减水域面积,降低排洪能力;露天堆放和简单填埋,渗滤液污染地表水及地下水;垃圾倾倒海洋,造成海洋污染。
(3)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垃圾中的毒液体渗入土壤,杀害微生物,破坏土壤的腐解能力和土壤结构;有害废弃物成分残留在土壤中,并在动植物体内积蓄,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4)占用土地:
堆放垃圾占用一定的土地面积;影响环境卫生,传播疾病;有害废物危害人类健康。
5.固体废弃物的措施:
答题思路一定是:根据材料的问题,措施逐条针对原因作答。
罗列几个角度:
(1)建立垃圾回收体系机制,集中处理废弃物。
(2)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3)加大科技研发,推广低成本的原料,减少资源浪费。
(4)对有危害物品进行无害化处理。
特殊:(5)快递绿色包装,金属配件回收利用,政府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6.常见大气污染类型
(1)地方性的大气污染:可吸入颗粒物;
全球性的大气污染:酸雨;臭氧层破坏(氟利昂导致);CO2增加(导致全球变暖)
(2)涉及可吸入颗粒物成因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自然和人为)
①降雨;②植被覆盖率;③土地荒漠化状况;④大气运动强烈与否,考虑扩散性;
⑤建筑工地;⑥汽车数量;
(3)可吸入颗粒物危害/影响/后果:(对人,对环境)
影响人体身体健康;利用水气凝结,形成云雾和降水(高空);削弱太阳辐射和阻挡地面辐射,影响气温(高空);影响能见度(近地面)
(4)治理措施:
答题时措施针对原因提出。
企业(加大减排力度)、车辆(推广新能源汽车)、植树(提高植被覆盖率)、煤洁净技术(煤气化、液化)
(5)酸雨原因,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自然和人为):
酸性物质(硫氧化物及氮氧化物)的排放,即看是否有工厂,煤化工厂;降雨;地形(比如盆地,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风;汽车数量。
(6)酸雨危害/影响/后果,答题时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①使河、湖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甚至死亡);
②使土壤酸化(影响土壤中微生物活性,使土壤肥力降低,导致农作物减产);
③腐蚀树叶(树木光合作用受阻,影响森林生长,甚至死亡);
④腐蚀石材、钢材、建筑、铁轨、桥梁、文物古迹。
(7)治理大气污染(可吸入颗粒物、酸雨、CO2)的措施:
答题时措施针对原因提出。
①提高能源效率;②开发洁净煤技术;
③开发利用新能源;④利用可再生能源;
⑤控制机动车污染;⑥控制工业污染。
⑦加强政府执法力度。后面遇到别的请补充。
二、资源利用和保护
1.化石燃料开发利用导致的环境问题:
(1)开采和存放
开采中破坏地表,体现在:露天开采引发滑坡;地下开采导致地面塌陷。
开采后的堆放,占用土地,污染地表水、污染空气。
(2)运输
运输中洒落地面,污染空气、水、土壤。
(3)使用
产生大量CO、粉尘等污染空气;
释放大量CO2,造成全球变暖;
释放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导致酸雨。
2.针对开发中造成的环境问题,采取的对策/措施:
(1)加强对矿产开发的科学管理,合理规划建设堆放场地
(2)对废弃矿坑进行及时回填,对矿区进行复垦
(3)恢复植被综合利用矿渣弃土
(4)利用矿坑发展矿区旅游业
(5)对化石燃料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
(6)进行能源结构改革,尽量少使用煤炭,多使用天然气。
3.世界淡水紧缺解决对策
(1)开源。修筑水库、开渠引水、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海水淡化、人工降雨、跨区域调水(本国、邻国买水)等
(2)节流。废水处理再利用、农业生产中改进灌溉技术、工业生产中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水效率。
4.土地退化现象:
土壤侵蚀、过度放牧导致的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其中以土壤侵蚀最为严重。
控制土壤侵蚀采取的措施:
(1)生物措施。造林种草
(2)工程措施。水利工程:修建水库、修引水排水渠;水土保持工程:修梯田、淤地坝。
(3)农牧业措施。提高土壤肥力,适时耕作,等高耕作。
5.秸秆的秸秆综合利用
(1)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肥力。
(2)加工成饲料,发展家畜饲养。
(3)作为工业原料,建材原料,用于造纸等。
(4)作为基料,培养食用菌。
(5)制造清洁能源如沼气,提炼酒精。
(6)制作手工艺品。
(7)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秸秆利用技术。
(8)加大农业补贴,减轻农民压力。
处理难原因:
(1)秸秆产量大
(2)农业技术落后,秸秆利用成本高,综合利用秸秆需要大量资金与技术投入。
(3)农民环保意识淡泊,违规燃烧接杆。
特殊(4)政府执法不严监管不力,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看材料)
(5)秋收后入冬时间短,农民整地时间段,一烧了之。
三、生态问题
1.森林的生态效益
森林具有强大的生态效益,能为人类提供各种生态服务,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无疑会影响和破坏森林的生态功能,带来生态灾难。
2. 草场退化
(1)影响草场载畜量的因素:
自然因素:草场所在地的气候类型、地形、水源。
人为因素:草场的管理水平、资金和科技的投入。
比如:欧洲草场载畜量很高,自然原因:欧洲大部分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宜多汁牧草的生长;平原广阔地势平坦;人为因素:草场管理水平高。资金投入大,有发达的科技做支撑。
(2)如果问草地退化原因:(要想到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气候;鼠虫害等。
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矿产开发;过度放牧导致牧场超载等。
例:比如西藏牧区退化原因。自然:海拔高,温度低,生态环境脆弱;鼠害虫害严重。人为:不合理的矿产开发;过度放牧导致牧场超载。
(3)常用的治理草地退化的措施:
①实行禁牧、轮牧制度;②采用舍饲养殖;
③加强牧场管理;④建设“草库伦”;⑤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等。
3. 湿地的生态效益及保护
(1)湿地的效益
①生态效益
a.调蓄洪水;b.保护堤岸,防风;c.提供水源,补充地下水;d.降解污染物。
e.维持生物多样性;f.调节气候。
②湿地的经济效益
a.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b.提供水源;c.提供矿物资源。(湿地中含有矿砂和盐类等)
d.能源和水运
③社会效益
a.观光和旅游。
b.教育科研价值。(湿地中含有的动植物等资源可以用来做研究)
(2)湿地退化/消失的原因:
① 土壤侵蚀,导致入流泥沙量大增。(要看题里植被是否破坏)
② 环境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湖沼内藻类与水草丛生。(日积月累水体就会逐渐萎缩,所以要看题里是否有工业或者农业作为污染源)
③ 围湖、围海造田(看题中是否有该类现象)
④ 大量引水灌溉、河流的截流改向(看题中是否存在该现象,导致湖沼水量减少,面积萎缩
(3)湿地退化/消失后带来的影响
针对2、湿地的生态功能 做反面回答即是。
(4)湿地的保护:
① 恢复和重建已退化和受损的湿地。
② 建立自然保护区。
③ 退耕还湿。
④ 加强宣传,增强湿地保护意识。
⑤ 工程建设要注意湿地保护。
4.生态环境的保护
(1)生物保护的措施: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人类活动正在加快物种灭绝的速度,生物多样性正在趋减。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主要有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两大措施,具体如下:
①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系统;
②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适当环境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如建立动、植物园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等;
③ 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如植物种子库、动物精子库等,以保护遗传资源。
④ 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
(2)物种消亡的原因(人为/自然)
人为:捕杀、人类活动导致物种生存栖息地减小,等等。
自然:结合题进行具体分析。如迁徙路上缺少湿地等休憩和觅食地,疲劳饥饿致死;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
保护对策:在迁徙路上建设与恢复湿地,使湿地间距小于单日迁徙距离;治理水体污染;严禁猎杀;在迁徙路线上建立观测点,组织志愿者观察保护;做好保护**的宣传工作等。(对策针对原因提出)
(3)生物入侵
原因
(1)自然环境适宜,与原产地差异小;
(2)食物,饵料丰富;
(3)缺乏天敌制约;
(4)当地人不喜食用(例如亚洲鲤鱼);
(5)生物自身繁殖速度快,数量多;
(6)人类对野生动物保护严格。
(7)看材料,例如亚洲鲤鱼入侵,当地水系相通,水生生物生存空间广。
危害
(1)生态负荷严重,生态环境失衡。
(2)挤压本地生物生存空间,降低生物多样性。
(3)看材料(例如丹麦生蚝大量死亡,腐烂变质,引发环境问题)
解决措施
人为捕杀。引入天敌。严格控制引入和放归。加强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
(4)森林火灾
①原因:温度 湿度 可燃物 风 人类活动
②影响:
【弊】
a.森林面积减少;
b.植被覆盖率下降,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险加大,破坏森林生态系统平衡;
c.严重污染大气环境;水土流失
d.威胁林区人们及消防队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e.生物多样性减少;
f.造成森林(木材)资源的大量损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火灾还会造成大气污染等。
【利】
a.促进森林物种自然更新;
b.控制病虫、鼠害等
③措施
a.种种植不易燃的植物,营造混交林隔离和控制火线蔓延。
b.设置防火隔离带道路防护工程。
c.加强管理,加强火灾预报预警。
d.健全法律法规。
e.增强公民防火环保意识
四、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
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它们的分布、形成及防治措施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生态问题 |
主要分布区 |
人为原因 |
自然原因 |
措施 |
森林破坏 |
东北、西南、华南 |
滥垦、滥伐,超出了森林抚育更新的能力 |
森林火灾等 |
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
草原退化 |
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 |
过度放牧、垦殖 |
气候干旱、降水减少 |
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 |
湿地萎缩 |
三江低地、湖滨、海滨 |
环境污染、围湖(海)造田、引水灌溉以及河流的截流改向 |
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沼 |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 |
生物多样性锐减 |
林区、草原、近海海域 |
人类的狩猎采集、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
物种都有一定的寿命 |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 |
土壤侵蚀(水土流失) |
黄土高原、东南丘陵 |
人口稠密、过垦严重 |
降水季节变化大且多暴雨 |
退田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 |
土地荒漠化 |
西北、华北半干旱区 |
过牧严重 |
降水少、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
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严禁乱砍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