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地理考前归纳: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归属:地理高考专栏 2022-06-04 

1.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
(1) 荒漠化的成因

①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为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② 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并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破坏行为

破坏原因

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生活燃料短缺;乱挖药材、发菜等

草场遭破坏

过度放牧

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放牧牲畜数量过多

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

过度开垦

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在沙区边缘从事农业生产

使沙质土壤肥力逐年下降,废弃耕地变沙地

水资源利用不当

迫于人口压力,盲目扩大开垦规模

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绿洲荒漠化日趋严重

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干旱地区蒸发旺盛

土壤次生盐渍化

(2)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防治措施

具体内容

合理利用

水资源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内

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

筑防护体系

生物

措施

干旱地区

的绿洲 

绿洲外围的

沙漠边缘地带 

封沙育林

绿洲前沿地带

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

绿洲内部

建立农田防护林网,组成一个多层防护体系

工程

措施

缺乏水源的地区

利用柴草、树枝或其他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挡沙丘前移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现有林地

应该作为防护林的一部分,不能再毁林开荒

绿洲边缘的荒地与

绿洲之间的灌草地带

不能盲目开垦,主要用于种树种草,发展林业与牧业

已造成荒漠化的地方

应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

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控制人口增长

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

         

2. 次生盐碱化

 

习题链接

1.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当前世界上极其重视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由于人类过度放牧垦荒,自上世纪80年代起,生态环境越来越脆弱。毛乌素沙地上世纪50年代,森林覆盖率仅有2.6%,沙化土地占90%以上。经过几代人的治理,当地2020年森林覆盖率已达32.8%、植被总覆盖率超过70%。治沙可以脱贫,曾经的荒地沙山如今已经绿色青草,湖泊散布,各种产业发展良好。图为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近日,额尔齐斯河特有的土著鱼类——北极茴鱼(国家二级保护水生动物)人工繁育成功。北极茴鱼,是一种冷水性洄游鱼类,主要栖息在水质清澈、中低层水域环境中,食用蚂蚱、蚂蚁、沙石以及昆虫类,种群生存能力较弱,又因人工捕捞等外界因素,野生种群资源急剧减少。

材料三:2021年11月30日,中国首个万吨级光伏绿氢示范项日——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正式启动建设。这是中石化第一个贯通风光发电、绿电输送、绿电制氢、氢气储存、氢气输运、绿氨炼化等绿氢生产----利用全流程的示范项目,其生产的绿氢将供应中国石化塔河炼化,替代现有天然气化石能源制氢。绿氢是通过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制取,是真正的清洁能源,被称为“零碳氢气”,预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8.5万吨,将为当地GDP年均贡献1.3亿元,创造税收1800余万元。

(1)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库布其与毛乌素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

(2)从产业发展角度,说明毛乌素沙地治沙成功后脱贫致富的途径。

(3)根据材料二,推测北极茴鱼野生种群资源急剧减少的原因。

(4)简述我国大力推进新疆地区光伏绿氢示范项目建设的出发点。

【答案】(1)库布其和毛乌素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风力作用显著,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少,多沙质沉积物,沙丘容易活化。

(2)树、草增多可以适度发展畜牧业;风沙减轻、水源增多,利于发展(大棚)种植业;湖泊可以发展水产养殖业;农产品增多后,农产品加工业得以发展;绿水青山可以发展旅游业。

(3)生长繁殖的环境特殊,适宜的水域少;水中生物量低,饵料少,人类过度捕捞,产量低水温低,生长缓慢。

(4)新疆地区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丰富;减轻大气污染,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氢产业链发展;推进能源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疆地区经济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分析】本题以我国荒漠化防治、新能源开发等素材设置问题,涉及荒漠的成因、防治措施、能源开发的意义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1)结合材料分析,库布齐和毛乌素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地表植被稀疏,土壤有机质含量少,多沙质沉积物,多大风天气,风力作用侵蚀强烈,沙丘易活化,生态环境脆弱,稳定性差。

(2)从产业发展角度看,毛乌素沙地治沙成功后,风沙减轻,水源增多,可利用当地充足的光照发展种植业;植被恢复,草地面积扩大,可以适度发展畜牧业;湖泊等水域可以发展水产养殖业;农产品增多,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生态环境改善,可以适度发展旅游业。

(3)结合材料分析,北极茴鱼“是一种冷水性洄游鱼类,主要栖息在水质清澈、中低层水域环境中,食用蚂蚱、蚂蚁、沙石以及昆虫类,种群生存能力较弱”,说明其生长繁殖的环境特殊,适宜生存的水域少;水中生物量少,饵料不易获得;在低温水体中生长,生长缓慢;人类过度捕捞,加剧了种群灭绝。

(4)结合材料分析,新疆地区气候干旱,光照充足,多大风天气,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丰富;地价低,项目建设成本较低;该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推动推动绿氢产业链发展,推进能源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疆地区经济发展;有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有助于增加就业,增加收入;有助于减轻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2.(2022·河北保定·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风蚀坑是指松散或裸露的沙质地表经风蚀而形成的凹地,在风蚀坑的下风向伴随积沙体的发育。风蚀坑的演化分为两个阶段:阶段I的最高风速出现在风蚀坑出口处,风蚀坑以水平生长为主,长轴渐长;阶段Ⅱ坑体中部至积沙体前的风速最大,积沙体顶部的风速较小,致使风蚀坑深度加深、积沙体加高,以竖向生长为主。风蚀坑发育到一定阶段演化速度会衰减,无法持续扩大。下图示意风蚀坑演化两个阶段的剖面状况。

(1)简述阶段I利于风蚀坑水平生长的条件。

(2)推测阶段Ⅱ从坑底一丘顶的沙粒粒径变化情况,并说明理由。

(3)分析风蚀坑一积沙体规模无法持续扩大的原因。

【答案】(1)风蚀坑出口处的强风侵蚀能力强,导致沟谷宽度增加;地表组成物质疏松,易被外力侵蚀;积沙体高度有限,对宽度增加的阻碍弱。

(2)从坑底到丘顶粒径变小。

理由:坑底长期遭受风蚀,小颗粒侵蚀殆尽,残留大颗粒;从积沙体前到丘顶,风速减小,搬运能力减弱。

(3)松散的地表物质深度有限;随着风蚀坑的加深,侧壁后退,坍塌物向坑底运移、堆积;随着积沙体增高,到达丘顶的风速越来越弱,堆积至此的沙粒越来越少。

【分析】(1)从材料和图可知,阶段I期,风蚀坑水平增长的条件与风速最大处密切相关,最高风速出现在风蚀坑出口处,强风侵蚀能力强,导致沟谷宽度增加;风蚀坑是指松散或裸露的沙质地表经风蚀而形成的凹地,地表组成物质疏松,易被外力侵蚀;在风蚀坑的下风向伴随积沙体的发育,积沙体高度有限,不会减弱风速,对宽度增加的阻碍弱。

(2)风的侵蚀搬运能力与风速大小密切相关,风速越大,侵蚀搬运能力越强,小颗粒质量小,先被搬运。阶段Ⅱ坑体中部至积沙体前的风速最大,积沙体顶部的风速较小,从坑底一丘顶风速逐渐变小,以风力侵蚀为主,大颗粒留下,小颗粒被搬运走,故沙粒粒径由大变小。

(3)风蚀坑一积沙体规模无法继续扩大的原因,一个是风蚀坑无法变大,一个是积沙体无法变大,从而说明风蚀坑一积沙体规模无法继续扩大。这个原因是风蚀坑发展到第II阶段,松散的地表物质深度有限,已经没有小颗粒物质可搬运;由图片可知,风蚀坑深度加深后,导致侧壁负重加大,坍塌物在坑底堆积增多,风蚀坑深度随之变浅,随着坍塌物增多,风蚀坑无法再扩大;风速最大处已经不再是风蚀坑出口处了,而在坑体中部至积沙体前,而积沙体加高,以竖向生长为主,积沙体就有效地降低了风速,使风蚀坑不再水平生长;积沙体顶部的风速较小,堆积至此的沙粒越来越少,积沙体无法变大。

水土流失的治理

1.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

(1) 水土流失的原因

① 自然原因

自然原因是形成水土流失的基础条件,其主要类型及影响如下表所示:

自然因素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气候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地形

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植被

与植被的覆盖率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径流和保持水土的能力就越弱,水土流失越严重

土壤

与土质的疏密程度关系密切。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

② 人为原因

在黄土高原地区易引发水土流失的自然前提下,长期的人类活动,尤其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地表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

人类活动

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过度开垦

为解决粮食问题而陡坡开荒,使地表变得疏松,增加水土流失的物源

过度放牧

破坏植被,使地表缺少植被的保护

过度樵采

破坏森林资源,使地表失去保护,易遭受侵蚀

露天开矿、滥挖窑洞

开矿、挖窑洞,破坏了植被,使土壤抗侵蚀能力成倍下降,并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

战乱和营造宫殿

大量植被被烧毁或被砍伐作为建筑材料

(2) 水土流失的危害

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3) 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① 工程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等措施将所发生的水土流失状况控制、固定,使其不再继续发生和发展。

② 生物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植树种草、封山育林等植被绿化的方法进行治理。

③ 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

2.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

(1) 成因:地表起伏大,降水量大且时间长,水力侵蚀强烈,以降雨侵蚀为主;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农民乱砍滥伐;人多地少,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陡坡开荒等)。

(2) 危害:造成表层土壤侵蚀,红壤裸露甚至石质裸露,土地生产力大幅下降,且难以恢复;形成“红色荒漠”,环境恢复困难;对江河下游地区造成危害,且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因而造成的损失大。

(3) 治理措施:发展立体农业;植树造林,保持水土;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开发小水电,推广生活用煤用气,减少农村薪柴砍伐等。

3.我国西南地区水土流失造成石漠化

(1) 成因:山高坡陡,降雨集中,冲刷力强,加上喀斯特地区成土速度缓慢,土层瘠薄、不易留存;人口增长过快,乱砍滥伐和土地不合理利用。

(2) 危害:地表土层流失殆尽,岩石大面积裸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无土、无水、无林,形成石质荒漠化。

(3) 治理措施:保土蓄水,植树造林,生态移民等。

习题链接

3.(2022·山东淄博·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甘肃省现南市甘家沟小流域(左图)位于白龙江左库,地处秦岭构造带,褶皱、断层发育,抬升强烈,山高谷深,沟谷坡度大,坡面碎屑物质多;流域内降水垂直差异显著,雨季降雨集中且多暴雨,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1997年,甘家沟小流域被列入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通过兴修梯田、植树造林(工程主要设置在海拔1900m以上的源头区),在沟道内修建拦沙坝(右图)等综合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1)分析甘家沟小流域坡面碎屑物质多且沟谷坡度大的地质原因。

(2)说明将植树造林工程重点设置在甘家沟源头区的原因。

(3)说明建设拦沙坝在治理甘家沟水土流失中的主要作用。

【答案】(1)褶皱、断层活动强烈,岩石破碎(山体破碎);风化作用强;山体隆升强烈,流水下切侵蚀作用强。

(2)源头区海拔高,降水量大,是甘家沟的主要(产流)汇流区;在该区域植树造林可大幅减小地表径流量(截留雨水效果显著/大幅减轻流水侵蚀作用/大幅减少产流量)。

(3)拦蓄泥沙(或泥沙在坝内淤积);可减缓比降,降低流速(或展宽沟床,降低水深),减弱水流的侵蚀搬运能力;坡脚淤积,增加对滑坡体(或坡面)的支撑,稳定滑坡(或坡面)。

【分析】(1)分析坡面碎屑物质多的地质原因主要分析导致岩层破碎的原因。根据材料信息“地处秦岭构造带,褶皱、断层发育”可知,该流域地处秦岭构造带,褶皱、断层等地质活动较强,岩层破碎,多碎屑物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区域气候干旱,风化作用强烈,岩石易被风化,多碎屑物质。分析沟谷坡度大的地质原因主要分析地势起伏大的原因。根据材料信息“抬升强烈,山高谷深,沟谷坡度大”可知,该区域地质抬升作用强烈,山体隆升,地表径流流速加快,流水的下蚀作用强烈,山高谷深。

(2)根据材料信息“流域内降水垂直差异显著”可知,流域的降水垂直差异明显,甘家沟源头区降水量较大,是主要的地表径流产出区;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山高谷深,坡面碎屑物质较多,土壤侵蚀作用强烈;在甘家沟源头区植树造林,能够大幅度减小坡面径流,减轻区域的土壤侵蚀。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建设拦沙坝可以有效拦蓄泥沙,使得泥沙大量在坝内淤积;建设拦沙坝可以减缓比降,降低沟道水流的流速,减缓水流的侵蚀搬运能力;建设拦沙坝可以使得泥沙在坡脚等位置淤积,增强坡面的稳定性,减少滑坡等灾害的发生。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1.不同区域森林生态功能的差异

地区

主要生态作用

丘陵、山地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干旱、半干旱地区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沿海地区

阻挡海风,保护农田

城市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

交通线两侧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2. 热带雨林破坏的原因、表现、危害及保护措施

湿地的开发和保护

1.沼泽湿地的形成原因

沼泽湿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举例如下:

(1) 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的成因: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不易下渗。   

(2) 青藏高原湿地的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地下冻土层厚,不易下渗。

(3) 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的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2.湿地资源问题及产生原因

(1) 问题:天然湿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生态功能和效益下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

(2) 产生原因: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入手。

① 自然原因: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如沉积物的长期积累会自然充满湖泊,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

② 人为原因: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湖沼消亡的过程。湿地消亡的人为原因见下表:

人为原因

结果

土壤侵蚀

导致入湖泥沙量大增

围湖(海)造陆

使湖沼和海滨滩涂面积剧减,乃至消失

环境污染

造成入湖营养物增加,使湖沼内藻类与水草丛生,人为加速了富营养化过程

大量引水灌溉

使水量减少,有些湖沼在几十年内就明显缩小、变浅,直至完全干涸

河流的截流改向

3. 湿地的保护措施

(1)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

(2) 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

(3) 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4) 完善有利于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

(4) 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

4.不同类型湖泊萎缩的原因及危害

湖泊作为一项重要的湿地资源,所处区域特征不同,外流湖与内流湖面积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也各不相同,具体分析如下:

(1) 外流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以洞庭湖为例)

(2) 内陆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以咸海为例)

 

习题链接

 

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下图)。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答案 (1)地势平坦、开阔。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3)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

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

(4)同意,可防止盐分(矿物质)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

不同意,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

解析 第(1)题,一题两问,一是推测湿地的地貌特点,二是推测湿地的气候特点。依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纬度高,属于温带气候,降水量较少,蒸发量大。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没有形成湖泊而形成大片湿地,且面积广大,积水较浅,可推测该地地势平坦且开阔。第(2)题,注意要求从降水量与蒸发量数量的变化方面分析。乌裕尔河刚成为内流河时,降水量大于蒸发量,随着扎龙湿地面积的扩大,蒸发量不断增大,最终降水量与蒸发量达到相对平衡状态。第(3)题,一题两问,一是指出扎龙湿地水中盐度的变化,二是说明变化原因。乌裕尔河属于内流河,河水不断注入湿地,带来盐分,同时,水中盐分会随着湿地内水分的蒸发而不断积聚,从而导致湿地水中含盐量增大。第(4)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同意与不同意选择其一,理由合理即可。若同意,可从对水中盐分、泥沙淤积、鱼群数量、水环境等的影响方面分析;若不同意,可从对水量、生物多样性、食物链及环境等的影响方面分析。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较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

(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

答案 (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2)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受冰雪融水补给;补给大于蒸发。

(3)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

(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解析 第(1)题,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使里海从地中海分离,里海成为湖泊;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使里海流域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阻挡了来自大西洋的水汽,使该地区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旱,里海获得的补给减少,湖水盐度升高,里海逐渐演化为内陆湖。第(2)题,末次冰期气温仍较低,蒸发较弱,湖水支出量较少;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大量冰雪融水汇入里海,里海淡水水量的收入大于支出,从而使里海盐度下降,演化为淡水湖。第(3)题,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汇入里海的冰雪融水急剧减少,里海的主要补给类型变为大气降水;里海地处亚欧大陆中部,且受西部山地的阻挡,周边地区降水量较少,入湖淡水量少;里海所在地区夏半年气温高,冬半年风力强劲,蒸发旺盛,且随着气候进一步转暖,蒸发更加旺盛,里海的盐分不断富集,逐渐由淡水湖演化为咸水湖。第(4)题,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切断黑海与地中海、地中海与大西洋的联系使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综述】

角度一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

角度二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分析

模板构建

1.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题目答题模板

问题

分析角度

答题模板

水土流失

自然原因

土质疏松;多暴雨冲刷;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面起伏大,冲刷力强

人为原因

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坡地开垦  

荒漠化

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全球气候变暖,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注意环保

湿地萎缩

自然原因

气候变干,蒸发加强;沉积物长期积累

人为原因

土壤侵蚀;围湖造田;大量引水灌溉;环境污染;河流的截流改向

森林破坏

自然原因

气候异常;生物演化

人为原因

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商业性伐木;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

生物多样性减少

自然原因

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人为原因

乱砍滥伐,生物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

2.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类题目答题模板

分析角度

答题模板

工程措施

农业上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修筑梯田、引水灌溉、兴建水利设施等;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建立分洪区、蓄清排浑、加固堤坝等

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殖珍稀野生动物,移植珍稀野生植物等

技术措施

交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

生活措施

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

经济措施

主要有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

政策措施

主要有开发性移民,加大资金、劳动力投入,城市规划或发展旅游等

环保措施

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

3.区域可持续发展

4.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1)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2)发展清洁生产的意义

习题链接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答案】 (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解析】 第(1)题,描述大熊猫栖息地的变化应从其分布面积的变化、是否集中连片及缩小或扩展的方向等方面分析。第(2)题,森林是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导致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主要从区内森林的采伐与保护及道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应从道路选址、在建设中注意预留野生动物过路通道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等方面分析。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地理考前归纳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 上一篇:地理考前回顾:基本知识与基本原理
  • 下一篇:2022年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评析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