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甘肃省生态环境保护现状调查

归属:环境保护 2023-01-12 

  环境保护是关系我国长远发展和全局性的重大战略目标。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树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我省作为具有2.67亿亩天然草原的国内六大牧区之一,并作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上游重要水源“补给区”,在生态保护中的地位尤为重要。然而,长期以来,我省却因干旱少雨、生态建设资金困难、保护力度不大等原因,出现大面积草场开始退化、土地沙化严重、沙尘暴连年肆虐、祁连雪山冰川不断隐退等现象,生态保护形势比较严峻。保护生态环境,不仅关系着我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大局,更成为每一个陇原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最近,记者就我省生态保护现状进行了专题调查。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本钱’,一定要下大气力保护好。”这是温家宝总理今年4月在海南考察时指出的。

  早在1983年,党和政府就将环境保护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从而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环境保护的新序幕。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资源量小,经济基础薄弱,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环境造成前所未有的压力,使得保护生态环境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严峻,欠账很多。特别像甘肃省这样一些西北自然环境基础差,环境保护和治理投入少的落后省份,在过去狠抓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少地方违背自然规律,过度开发,导致近年来大气和水体污染、植被破坏、耕地缩减,直接导致沙尘暴、泥石流、山体滑坡、草原退化、失常气候增多等生态气象灾害频发。这一系列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使得我们今后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将为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建设付出更多的努力。

  前不久,一位陇中地区80多岁的老人对记者感叹道,他年轻时在家乡上学,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农村茂密的森林和葱绿的青草覆盖大地,空气清新,河水清澈,鸟儿欢唱,各种野生动物成群出没……去年,他重回老家,发现老家的山秃了,鸟少了,风多了,过去那些美景早已恍若隔世,风光不再。

  我省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三大交汇地带,海拔从550米到5808米不等,森林、草原、戈壁、沙漠等自然带过渡明显。全省虽然有三大流域12个水系,但水资源却相对贫乏,且时空分布极不均匀,部分地区水质较差难以利用。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且蒸发量大,平均降水量在40毫米—800毫米之间,降水量总的分布趋势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而蒸发量由东南向西北增大,加之水低地高,利用难度大,导致全省可利用水资源整体匮乏。

  据统计,我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1510立方米,平均年径流深度65.9毫米,排在全国第27位。经测算,到2010年,甘肃缺水量将达8.69亿—13亿立方米,这对原本就极为脆弱的生态环境,无疑将会形成很大威胁。

  生态环境保护涉及面广,现状不容乐观

  我省河西走廊的祁连山作为一座“天然水塔”,它不但是黑河、石羊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流的发源地,更是黄河、青海湖的重要水源补给区。祁连山年出山径流量约72.64亿立方米,灌溉着河西走廊和内蒙古额济纳旗1050万亩农田,浇灌着1650余万亩林地和1200余万亩草原,它的保护直接关系到青海、甘肃和内蒙古三省区近570万人口的生存与发展。所以在提到我省西部生态环境保护时,祁连山的冰川保护便永远是关注的“焦点”。

  就是这座“母亲山”,如今却面临着极其严峻的生态危机。

  据国土资源部科技专项计划《西北地区水资源与可持续利用》项目组研究,近500年来,祁连山冰川面积减少了33%—46%,冰川储量减少了31%—51%,冰川融水减少了35%—46%。另据中科院寒区旱区研究所专家根据2000年—2003年的监测数据分析:位于祁连山脉中段的七一冰川,上世纪80年代比70年代平均值升高了70米,本世纪初比上世纪80年代又升高了300米。这说明冰川退缩速度在加快。冰川的萎缩,减少了对河流径流的补给,如祁连山西营河冰川融水径流量本世纪初比上世纪80年代就减少了46%。

  同时,据省气象局监测,由于生态失衡,气温升高,导致祁连山雪线不断上升,冰川和积雪面积锐减。祁连山冰川局部地区的雪线,正以年均2米至6.5米的速度上升,有些地区的雪线年均上升达12.5米至22.5米。目前祁连山融水比上世纪70年代减少了大约10亿立方米,预计面积在2平方公里左右的小冰川将在2050年前基本消亡,较大的冰川也只有部分可以勉强留存到本世纪50年代以后。在祁连山西段西北坡170条冰川中,95%的冰川都在以年均4.9米的速度退缩。

  祁连山许多地方的积雪面积也呈减少趋势。根据卫星遥感资料分析,2007年1月29日与2006年1月31日相比,祁连山东段积雪面积减少了6.5%,中段减少了8.7%,西段减少了18.6%。专家预计,祁连山最低雪线将由2000年的4400米上升到4900—5600米以上。也就是说,再过数十年,这些积雪和冰川很可能完全从祁连山上消失。

  地处九曲黄河之首曲的玛曲县,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补充地,素有“黄河蓄水池”的美称。然而,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当地人畜活动增加,首曲的生态环境逐步恶化,植被破坏日益严重,湿地萎缩、水土流失,草场大面积退化沙化,大量河流沼泽干涸……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一条宽约100米、高约20米、长约120公里的沙丘带已经形成,在草原深处,还出现了近四五十处大小不等的沙化点,从而使“母亲河”的水源补充正在一步步萎缩。

  2003年春季,在刘家峡水库,黄河上游来水量曾达到50年来的最低点,几乎接近于死水位。不仅如此,沿途的工业、生活污水及白色污染更是无情地对“母亲河”进行着毒害和侵蚀。

  面对我省水资源危机四伏的现状,保护好森林、雪山、草原、河流、湖泊、湿地这些自然生态环境,增加涵养水源的天然屏障,无疑是搞好生态环境建设的根本。

  那么,我省目前的林业和草地生态建设及保护状况如何呢?5月中旬,记者分别采访了省林业厅和省农牧厅有关负责人。

  省林业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樊辉说,甘肃省森林资源相对贫乏,目前林地面积共有1.47亿亩,活立木总蓄积2.1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仅13.42%,占土地总面积的21.82%,主要集中分布在白龙江、小陇山、子午岭、太子山、关山、祁连山等10大林区。这些林地目前不仅是全省建设和保护的重点项目,而且还成为维系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其次,省内还有被誉为“地球之肾”的各类湿地约5400万亩,类型主要有河流、湖泊、沼泽和沼泽化草甸、库塘及稻田等。但对湖泊、湿地保护的措施和力度都不大,尤其是武威的红崖山水库,库存已由高峰的5000万立方米降到目前的5万立方米,正面临干涸的危险。

  据省农牧厅草原处处长丁连生介绍说,作为国内六大牧区之一的草原畜牧业大省,我省目前拥有天然草原2.67亿亩,占全省国土面积39.4%,占全国天然草原面积的4.6%,主要分布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祁连山和阿尔金山流域的河西走廊以及内蒙古、甘肃、宁夏西部的风沙沿线一带。

  作为我省重要生态屏障的草原,如今已出现严重退化和破坏现象,总体状况不容乐观。

  据了解,国家在实施“西气东输”、“西油东输”等重大工程项目中,在我省铺设长达1100公里的管线,所经之地长途穿越我省草原,尤其是西油东输、安敦(瓜州——敦煌)铁路段穿越瓜州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这生态极其脆弱的荒漠草原上,大型工程建设、大型车辆驶入,大量人为活动,使草原上原有一些稀疏植被遭到破坏,难以恢复,变成裸露黄土,风起尘扬,加剧了草原沙化、退化和荒漠化。甘南地区在探矿、开矿中,如利斧般对甘南草原“开膛破肚”,至今在绿茵茵的草原上留下累累“伤痕”,草原上随处可见一道道“十”字形、“S”形探矿沟,大片大片废弃的开矿沟。

  近年来,人们对草原野生植物采挖,更是络绎不绝。春夏季节,甘南草原上云集着上千人采挖冬虫夏草,冬虫夏草的价格也被炒得贵如黄金。而河西地区草原上,受利益驱动,野生甘草、麻黄草等名贵中药材,更是遭到“连根挖掉”的噩运。在景泰、靖远县的荒漠半荒漠草原上,人们成群捕蝎,而每只蝎子一年可捕杀上万只有害昆虫,大规模掠夺式捕捉蝎子,导致蝗虫失去天敌,直接危害草原和农田。

  据省农牧厅草原处调研资料显示,多年来,因气候持续干旱和超载过牧,使我省大部分草原生产能力下降,鼠害泛滥,水源锐减,草地沙化,目前全省草原退化面积已达2.17亿亩,并仍在以每年150万亩的速度扩大,在全国属于比较严重的省份。特别是在我省河西地区,已形成的荒漠化土地面积达14.2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国土面积的31.8%。在河西的荒漠化土地中,有近7000万亩的草原已经或正在逐年向荒漠化、半荒漠化发展。近几年,民勤县等河西地区的荒漠化正在由中、轻度向重度和极重度加剧发展,民勤的荒漠化成为甘肃荒漠化的缩影。新中国成立后的50多年,被流沙吞没和因沙漠化而弃耕的土地就接近200万亩。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甘肃省 生态环境保护
  • 上一篇:石羊河:下游民勤防沙治沙遏制沙漠
  • 下一篇:甘肃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