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第12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归属:地理基础知识 2023-02-23 

第12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最新考纲 核心素养定位 考情报告
1.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地壳物质循环
1.识记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貌的影响。(综合思维)
2.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理解掌握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综合思维)
1.以景观图、剖面图、区域图等为载体,考查内、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考查频度高,考查形式主要为选择题。
2.以循环图、示意图等为载体,考查地壳物质循环及岩石类型与特征,考查频度低,考查形式主要为选择题。

 


[梳 理 知 识 体 系]

[再 现 基 础 知 识]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
内力作用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作用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
运动
水平运动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垂直运动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岩浆活动 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变质作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易错辨析1】 喜马拉雅山脉和东非大裂谷都是主要由地壳水平运动形成的,你知道二者的形成有何不同吗?
提示 喜马拉雅山脉由板块碰撞挤压形成,而东非大裂谷则是由板块张裂形成的。
二、外力作用
 读下图,回答问题。

1.能量来源
外力作用的主要能源是太阳辐射能
2.表现形式及作用
表现 因素 作用
风化作用 温度、水、生物 使岩石发生崩解;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侵蚀作用 流水、冰川、风等 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搬运作用 风、流水、冰川等 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堆积作用 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 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

 

特别提醒 内、外力作用共同影响地表
(1)内力作用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坦。
(2)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的形成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外力作用也可能占优势,如河流或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易错辨析2】 形成长江三峡和长江三角洲的外力作用有何异同?
提示 均为流水作用,前者为流水侵蚀而成,后者以流水堆积为主。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
(1)岩石的分类

A为侵入型岩浆岩,B为喷出型岩浆岩,C为沉积岩,D为变质岩。
(2)三大类岩石的特点和用途
类型 代表岩石 特点 用途举例
岩浆岩 侵入岩 花岗岩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 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
喷出岩 玄武岩 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的有流纹或气孔
沉积岩 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能源
变质岩 大理岩、板岩 片理构造 大理岩是建筑材料

 

2.主要的地质作用
①代表冷却凝固,②代表固结成岩,③代表变质作用,④代表重熔再生作用。
3.岩石圈物质循环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易错辨析3】 岩石圈的三类岩石都能直接相互转化吗?
提示 不能。岩浆岩只能由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

考点一 内力作用与地貌


【例1】 (2016·北京文综,4)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回答下题。

平顶海山(  )
A.为褶皱山
B.由沉积岩构成
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
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
[尝试自解] ________
[审题能力培养]
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

答案 D

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
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如下表所示:
运动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
动方向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化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对地形
的影响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
举例 东非大裂谷、
喜马拉雅山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
相互
关系
①它们相伴发生;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③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2.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举例
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 火山地貌,如富士山、夏威夷群岛、五大连池
变质
作用
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拓展延伸 内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
(1)水平运动形成的典型地貌
①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水平挤压作用,使岩层弯曲变形形成的褶皱山脉。
②东非大裂谷:是由地壳强大的水平张裂作用,使岩层发生断裂而形成的。
(2)垂直运动形成的典型地貌
台湾海峡:在远古时代,台湾是与中国大陆相连的,约在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将台湾岛与大陆隔开。

(2019·成都调研)读下面景观图,回答(1)~(2)题。

(1)甲景观图的形成,突出反映了(  )
A.地壳的水平运动                              B.地壳的垂直运动
C.剧烈的火山活动                              D.外力的强烈侵蚀
(2)乙图中地质构造及出露的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岩层受挤压后被侵蚀                      B.岩层受挤压后经沉积
C.岩层受张裂后被搬运                      D.岩层受张裂后经沉积
解析 第(1)题,由甲图可知,景观悬崖壁立(如我国著名的华山景观),突出反映了地壳岩层沿断裂面相对上升形成的地貌。第(2)题,由乙图可知,岩层受挤压形成褶皱,褶皱一般埋藏在地下,只有经外力侵蚀或地壳上升后才出露地表。
答案 (1)B (2)A

素养 综合思维:地壳运动对地貌影响
1.(2018·全国卷Ⅲ,6~7)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1)~(2)题。

(1)贝加尔湖形成于(  )
A.地壳断陷集水                                  B.火山口集水
C.河流改道                                          D.滑坡阻断河流
(2)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
A.湖区降水量加大                              B.入湖径流增多
C.湖盆在加深                                      D.入湖泥沙增多
解析 第(1)题,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且深度还在加大,符合地壳断裂下陷形成的构造湖的特征。火山口集水形成的火山口湖一般保留有完整的锥形火山山体和封闭的中部洼地,滑坡阻断河流形成堰塞湖后,一般在堰塞体的下方保留原来的河道,图中信息均不符合。河流改道不会形成较深的湖泊。第(2)题,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主要是由入湖河流搬运的泥沙在湖中沉积形成的,若入湖径流增多,则输沙量增大,入湖泥沙增多,沉积物增加使湖床抬高,湖泊变浅,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的特征不相符。贝加尔湖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量少,降水量的加大不会对湖水深度产生明显影响。由于断层中部继续下陷,湖盆在加深,尽管外力作用使沉积物不断加厚,但湖水深度还在加大。
答案 (1)A (2)C
2.(2018·海南地理,14~15)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岩层褶皱
C.风沙侵蚀                                          D.岩层断裂
(2)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
A.喷发物质差异                                  B.冷凝环境差异
C.外力侵蚀差异                                  D.地壳运动差异
解析 第(1)题,要求考生推测X区和Y区产生分异的主要原因,容易题。据图可知,断层是X区和Y区的界线,两区存在的主要差异是X区各个岩层的海拔整体低于Y区,但X区和Y区地下岩层沉积序列(泥岩、砂岩和砾岩)和厚度却高度一致,可推知两区在地质历史上的沉积环境也高度一致。后来由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表层的玄武岩层,再后来在内力作用下岩层整体出现断裂,同时X区岩层整体相对下沉而Y区岩层整体相对上升,从而导致图示区域出现分异,故D选项正确。第(2)题,要求考生推测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的原因,难度中等。依据上题推理过程,X区和Y区地表的玄武岩层在形成初期理应厚度基本一致,当前厚度存在差异的最可能原因是Y区海拔高于X区,再加上Y区地表起伏大于X区,外力侵蚀作用更为强烈,故C选项正确。
答案 (1)D (2)C

考点二 外力作用与地貌


【例2】 (2016·全国卷Ⅰ,7~9)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
[审题能力培养]
第1步 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1)贝壳堤是死亡的贝类生物堆积而成的,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必须①稳定,死亡贝类生物②持续堆积才能形成。
(2)河流冲积物是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河流入海的位置变动导致海岸线的不断变化。
第2步 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

答案 (1)C (2)B (3)D

1.主要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作用因素 作用表现 作用结果
流水 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水的流动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 水蚀地貌,如沟谷(“V”型谷)、瀑布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 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
冰川 高纬度或高山地区,冰川运动不断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 冰蚀地貌,如冰斗、角峰、“U”型谷
波浪 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断击打、侵蚀岩壁,使海岸后退 海蚀地貌,如海蚀柱、海蚀崖等

 

2.主要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作用因素 作用表现 作用结果
流水 地势变缓或河道弯曲,流水的速度减慢 山间河流流出山谷:冲积扇
河流中下游地区:冲积平原
河流入海口处:三角洲
风力 气压梯度减小或遇到地形阻挡,风速减慢 堆积物质以沙粒为主:沙漠(沙丘)
堆积物质以黄土为主:黄土高原
波浪 波浪遇倾斜海岸,速度减慢 沙滩、潟湖
冰川 冰川在移动过程中融化,其中夹杂的物质发生堆积 冰碛地貌、冰碛湖等

 

3.判断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地貌的方法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以我国为例)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下图所示)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③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4.外力地貌的应用
(1)风向的判定

(2)河流流向的判定


(2019·山东临沂期末)下图示意我国某河段河谷横剖面,T1~T4为不同时期形成的阶地(一种阶梯状地貌)。该阶地是原为洪水位下的河床或河漫滩经地壳运动演变形成的。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阶地的形成过程是(  )
A.流水沉积——地壳下降——流水侵蚀
B.流水沉积——地壳上升——流水侵蚀
C.流水侵蚀——地壳下降——流水沉积
D.流水侵蚀——地壳上升——流水沉积
(2)该河段在阶地形成过程中(  )
A.河谷不断拓宽变浅                          B.东南岸以沉积为主
C.水流速度呈变快趋势                      D.不受风力侵蚀的影响
解析 第(1)题,T4~T1阶地的沉积物由流水堆积形成。古河床和河漫滩部分相对比较平坦,之后地壳多次分阶段上升,河流继续下切,就形成多级阶地。第(2)题,伴随地壳上升,河流落差增大,水流速度变快,河流侵蚀以下蚀为主,河谷变深。读图可知,东南岸露出了基岩,说明表层的沉积物被侵蚀。露出水面的阶地在少雨季节可能受风力侵蚀。
答案 (1)B (2)C

素养一 综合思维:河口三角洲外力作用力的影响
1.(2015·全国卷Ⅰ,10~11)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下图,完成(1)~(2)题。

(1)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2)推测1992~1997年期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解析 第(1)题,考查河口三角洲外力作用的变化,考查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河流携带泥沙以堆积作用为主,海浪冲击海岸,以侵蚀作用为主。从图中可以看出1975年至1979年期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越来越远,说明海底在淤积,即河流以堆积为主,流水淤积作用强;1979年后,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呈缩小的趋势,因此海底以侵蚀为主,即海水侵蚀作用强,D项正确。
疑难突破:该题较为抽象,借助图形对解题帮助很大,如下图所示:(h1>h>h2)

第(2)题,考查河口三角洲外力作用的变化。从图中看出,1992~1997年期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总体上在缩短,说明海底发生侵蚀,即海水侵蚀强,说明此时河流入海水量、含沙量都较小,故选B。其他选项显示的是入海流量大或含沙量大,与题意不符,舍去。
答案 (1)D (2)B
素养二 区域认知:风化作用与地貌
2.(2016·海南地理,19~20)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据此完成(1)~(2)题。
(1)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  )
A.东北坡                                              B.西北坡 
C.东南坡                                              D.西南坡
(2)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  )
A.温带荒漠带                                      B.温带草原带
C.热带雨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提示,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南坡昼夜温差大,西坡下午受到太阳辐射强,西坡的白天气温高一些,所以西南坡气温日较差大。第(2)题,从材料提取信息“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说明气温日较差最小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热带雨林带终年高温多雨,气温日较差最小;温带荒漠带和草原带,气温日较差最大;亚寒带针叶林带,气温日较差较大。故选C。
答案 (1)D (2)C

考点三 岩石圈物质循环及循环示意图判读

(常考22类基础图示之十二)


【例3】 (2013·上海地理,5~6)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读图,回答(1)~(2)题。

(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  )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                      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
(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
A.②                                                      B.③ 
C.④                                                      D.⑤
[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
[审题能力培养]
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

答案 (1)C (2)C

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

 
号码 原物质 地质作用 生成物质
岩浆 冷却凝固作用 岩浆岩
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
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 变质作用(温度、压力) 变质岩
各类岩石 重熔再生作用 岩浆

 

2.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技巧

(1)巧用岩浆
岩浆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出发点和归宿。有些示意图是较为单一的单向循环图,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
(2)巧用箭头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①岩浆:三进一出。
②岩浆岩:一进三出。
③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3)巧用辅助性信息
①沉积物。各种岩石均可以转化为沉积物,是通过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将岩石转化为沉积物。沉积物只能转化为沉积岩,是通过外力作用(固结成岩作用)实现的。
②化石和岩层。含有化石或有层理特征(地层)的岩石为沉积岩,形成的地质作用是外力作用。由沉积岩发出的箭头指向的另一种岩石,是变质岩,该箭头是变质作用。

1.下图中①、②、③、④为沉积岩,⑤、⑥为岩浆岩。读图,完成(1)~(2)题。

(1)上图中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最可能为(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⑤⑥④③②①
C.④③②①⑤⑥                                  D.④③②①⑥⑤
(2)若①为石灰岩,则①与⑤接触地带易形成(  )
A.花岗岩                                              B.大理岩 
C.页岩                                                  D.砾岩
解析 第(1)题,一般下面的沉积岩先沉积、上面的后沉积,则①、②、③、④形成的先后顺序为④③②①;⑤岩浆岩穿过了④③②①岩层,则⑤形成年代更晚;⑥岩浆岩穿过了⑤岩层,说明⑥形成年代晚于⑤。故C项正确。第(2)题,岩浆具有很高的温度,故岩浆运动过程中,会使接触带的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石灰岩会变质形成大理岩。
答案 (1)C (2)B
2.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Ƅ
关于图中a、b、c、d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
①a指化学沉积作用 ②b指搬运作用 ③c指成岩作用
④d指火山喷发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 a箭头由水圈指向沉积岩,应为沉积作用,①对;b箭头由土壤/沉积物指向沉积岩,应为沉积作用,②错;c箭头由变质岩指向土壤/沉积物,应为外力对岩石的侵蚀作用,③错;d箭头显示岩浆中的物质进入大气圈,应为火山喷发作用,④对。
答案 D

素养一 综合思维: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质作用
1.(2018·北京文综,4)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图中(  )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解析 读图可知,甲表示花岗岩,是来自上地幔顶部软流层的岩浆侵入地壳内部后冷却凝固形成的;断层顶部存在一个侵蚀面,由此可判断断层上覆岩层的形成时间要晚于断层,断层顶部的砂岩层中存在岩浆侵入,由此可判断花岗岩的形成时间要晚于断层顶部砂岩的形成时间,即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乙处岩层为石灰岩,远离地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岩浆入侵导致乙处温度骤然升高,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乙处岩石可能发生变质作用;丙处的溶洞是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综上可知,选项C正确。
答案 C
2.(2018·天津文综,3)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依据上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年降水量的差异                              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
C.植被覆盖率不同                              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
解析 结合图例可知,甲地对应的地下岩石为砂岩,质地坚硬不易侵蚀;乙地对应的地下岩石为页岩,位于向斜外侧,受张力易被侵蚀;丙地对应的地下岩石为石灰岩,易与水产生化学反应,形成喀斯特地貌。三地地貌差异主要是由岩石种类不同造成的,D对。甲、乙、丙三地相距较近,皆位于我国广西境内,年降水量差异并不明显,A错;根据地下岩层弯曲状况,甲、乙皆位于向斜的左侧,B错;植被覆盖率大小对地貌的形成影响较小,且甲、乙、丙三地植被覆盖率大小无法判断,C错。
答案 D
素养二 综合思维: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与环节
3.(全国高考卷)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1)~(2)题。

(1)花岗岩的形成过程属于(  )
A.①                                                      B.③ 
C.④                                                      D.⑤
(2)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
A.Ⅰ—①                                              B.Ⅱ—③ 
C.Ⅲ—⑤                                              D.Ⅰ—⑥
解析 第(1)题,根据地壳物质循环规律,结合图,可知②代表重熔作用,③代表岩浆活动,④代表地壳运动,⑤代表变质作用,花岗岩的形成过程属于岩浆冷凝作用。第(2)题,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是古生物的遗体保留在沉积环境中,经过长期的外力作用而形成的。
答案 (1)B (2)A

限时规范专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4分,共1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9·长沙市模拟)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Ⅰ、Ⅱ、Ⅲ、Ⅳ处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Ⅰ、Ⅱ                                              B.Ⅲ、Ⅳ
C.Ⅰ、Ⅲ                                              D.Ⅱ、Ⅳ
解析 图中显示,Ⅱ处是断层,Ⅳ处有岩浆侵入,均为内力作用所致。
答案 D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回答2~3题。

2.图中(  )
A.断层①形成时间早于地层②
B.形成③④的内力作用相同
C.⑤受到挤压后隆起形成山地
D.岩层⑥断裂之后相对下降
3.图中区域(  )
A.a处地质构造具有良好的储水条件
B.b处的花岗岩可用作优质石材
C.c处的河流流经,适宜建坝蓄水
D.d区的石灰岩形成喀斯特地貌
解析 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形成地表形态的内外力作用。根据图示信息,断层①形成时间晚于地层②的形成时间;形成③④的作用分别是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⑤是岩浆喷发形成的山地;岩层⑥是断裂之后相对下降的部分。综上所述,D项正确。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a处为背斜,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b处为喷出岩,有气孔,不是优质石材;c处有河流流经,但处于断层位置,不适宜建坝蓄水;d区的石灰岩广布,形成喀斯特地貌。综上所述,D项正确。
答案 2.D 3.D
(2016·上海地理,9~10)火山是地球奉献给人类的最伟大奇观之一。据此回答4~5题。
4.2016年,日本九州南部的樱岛活火山频频喷发。该火山形成于板块的消亡边界。下列火山中,同样形成于消亡边界的是(  )
A.南美大陆西部圣何塞火山
B.大西洋中脊上的冰岛海克拉火山
C.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
D.东非大裂谷中的乞力马扎罗火山
5.樱岛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类似于(  )
A.黑色玄武岩                                      B.灰色石灰岩
C.褐色沉积砂岩                                  D.肉红色花岗岩
解析 第4题,南美大陆西部地处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多火山地震;大西洋中脊的火山、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及东非大裂谷的火山都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A正确。第5题,黑色玄武岩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石灰岩、砂岩都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形成的侵入岩。A正确。
答案 4.A 5.A
(2016·天津文综,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6~7题。
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

6.图中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
A.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B.由西向东倾斜
C.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D.由北向南倾斜
7.该地区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  )
A.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B.气候持续性变暖
C.海滨泥沙不断淤积                          D.地壳阶段性下沉
解析 第6题,由图中古海岸线曲线的时间变化特点及等高线的变化规律,可推知图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第7题,由题干“……贝壳堤……是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结合图中贝壳堤的不同年代的位置分布,说明该地海平面存在间歇性下降特点。
答案 6.C 7.A
(2019·东北三省四市第一次联考)在云南省的腾冲市,市政建设铺设在街道上的黑色玄武岩地砖,渗水性较好,耐用又美观。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

8.铺设的黑色玄武岩(  )
A.为图中的B类岩石
B.为图中的C类岩石
C.形成过程为图中的④
D.形成过程为图中的⑤
9.这种玄武岩地砖对城市环境建设的意义是(  )
A.增强地表径流,使城市内涝加剧
B.有效增加下渗,减弱地表径流
C.使热岛效应显著增强,气温升高
D.增强地表径流蒸发,降低温度
解析 第8题,首先需要判断图中哪种物质是玄武岩(喷出型岩浆岩),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对图中信息进行分析后得出各类物质和各环节的名称:①—岩浆侵入、②—风化、侵蚀和搬运作用、③—沉积作用、④—固结成岩作用、⑤—变质作用、⑥—重熔再生作用;A—岩浆、B—侵入岩、C—喷出岩、D—沉积岩、E—变质岩。第9题,通过材料中的信息“渗水性较好”,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可知铺设这种地砖可以增加下渗,导致地表径流减少,B正确、A错误;地表径流蒸发减弱,D错误;下渗量增加,地下水增加,使城市地表温度下降,热岛效应减弱,C错误。
答案 8.B 9.B
(高考经典题)下图是某流域地质简图,甲、乙、丙三地有砾石堆积物(见下图右下角照片),在甲地砾石堆积物中发现了金刚石。读图回答10~11题。

10.含金刚石堆积物的成因是(  )
A.冰川沉积                                          B.流水沉积
C.风力沉积                                          D.风化残积
11.图中可能找到金刚石矿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10题,甲地处于河流弯曲处的凸岸,流速较慢,流水沉积作用显著。第11题,金刚石堆积物是由流水搬运而来的,故金刚石矿一定位于甲地上游,排除A、D两项;含金刚石堆积物多为砾石等大颗粒沉积物,而③地为砂粘土堆积物,颗粒较小,②地为岩浆岩,且周围多断层发育,岩石破碎,故在②地可能找到金刚石矿。
答案 10.B 11.B
(2019·山东菏泽一模)读等高线地形图和地质剖面图(单位:m),完成12~13题。

12.图示发生的构造运动先后顺序为(  )
A.褶皱—沉积—断层                          B.沉积—断层—褶皱
C.沉积—褶皱—断层                          D.断层—褶皱—沉积
13.图中地形的成因可能是(  )
①岩层挤压,槽部紧实,难以侵蚀 ②岩层挤压拱起形成 ③形成断块错动抬升成山 ④岩浆喷发冷却成山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第12题,图示岩层有明显的分层现象(T、J两层、地层界线),则岩层为沉积层;图示地层界线发生弯曲,说明有褶皱现象;J岩层发生断裂、错动,说明褶皱后发生断层。故先后顺序为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层,然后挤压形成褶皱,断裂错位形成断层。第13题,由等高线数值及分布,可判断为山地;地层界线向上弯曲说明有挤压拱起过程;挤压出现断裂,使断块错动抬升成山。图示信息不能体现岩浆喷发。
答案 12.C 13.B
(2019·江西六校联考一)在海边或河流边,我们有时会看到如下图的水工建筑,那就是“丁坝”。因为它一端与海(河)岸相接,另一端伸到水域中,与堤岸构成“丁”字形,因此叫“丁坝”。读以下两图,回答14~15题。

图Ⅰ 长江口横沙岛丁坝分布图

图Ⅱ 某河段示意图
14.图Ⅰ中,长江横沙岛修筑丁坝的主要目的是(  )
A.拦截泥沙                                          B.防止河流冲击岸堤
C.便于发展水运                                  D.便于撒网捕鱼
15.图Ⅱ河流中,最需要修筑丁坝的是(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解析 第14题,丁坝伸到水域中,与堤岸构成“丁”字形,可以减小沿岸水流速度,进而减少河流对岸堤的侵蚀。第15题,丁坝可以减缓河流对河岸的侵蚀。图Ⅱ中甲处为河流的凹岸,而流速快、侵蚀作用强;乙为河流的凸岸,流速较缓;丙、丁段河道平直,河水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对两岸有侵蚀、堆积作用,一般平直河道侵蚀没有凹岸侵蚀严重;故最需要修建在甲处。
答案 14.B 15.A
(2019·安徽A10联盟一模)壶穴又称“瓯穴”,是指流水对基岩表面侵蚀而形成的凹坑,主要是涡流或水流携带砾石或粗沉积物研磨基岩河床形成。下图为贵州绥阳阴河洞壶穴的演化过程图,从发育阶段看,其形成演化分为三个阶段:“碟”型壶穴形成阶段;“倒Ω”型壶穴发育阶段;“锅”型壶穴发育阶段。据此完成16~18题。

16.壶穴形成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7.图中壶穴形成的过程是(  )
A.甲、乙、丙                                      B.丙、乙、甲
C.乙、甲、丙                                      D.乙、丙、甲
18.壶穴形成过程中,作用最小的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量
C.地势                                                  D.基岩性质
解析 第16题,壶穴主要是由流水侵蚀而成,图示大水潭的枯水期水位低于壶穴分布区,不可能对壶穴产生影响,则壶穴形成的季节应该是河流的丰水期,即夏季。第17题,材料显示壶穴形成演化分为“碟”型、“倒Ω”型、“锅”型三个阶段,结合图示形状,可推断C正确。第18题,壶穴成因为“流水对基岩表面侵蚀”,而侵蚀程度与流量、地势、岩石硬度等因素有关,与气温关系不大,故作用最小的因素是气温。
答案 16.B 17.C 18.A
(2019·广东佛山二模)基瓦利纳是美国阿拉斯加州的一座小镇,它位于一条狭长的沙坝上,海拔约1.8~3米。历史上,在一年中的大多数日子,基瓦利纳几乎被厚厚海冰包围,每到秋冬季多暴风雪发生。近50年来,由于全球变暖效应,海水侵蚀使基瓦利纳小镇岛屿面积急剧减少,预计到2025年,该小镇将会彻底沉入海底。读图回答19~21题。

19.形成狭长沙坝的地质作用是(  )
A.冰川侵蚀                                          B.海浪堆积
C.珊瑚堆积                                          D.火山喷发
20.当基瓦利纳小镇处于一年中冰雪融化最多的时候,该区域(  )
A.出现极夜现象                                  B.暴风雪频发
C.河流从东面冲刷岛屿                      D.受温暖西风影响
21.近50年来,基瓦利纳小镇岛屿面积急剧减少最主要原因是(  )
A.暴风频率增加,风浪侵蚀海岸加剧
B.海平面上升,岛屿沿岸低地被淹没
C.植被遭破坏,抵抗侵蚀的能力下降
D.海冰消融,失去海冰对岛岸的保护
解析 第19题,沙坝是泥沙堆积而成,图示沙坝位于海洋中,则必然是海浪堆积而成。第20题,冰雪融化最多应是当地夏季,因冰雪融化而东部河流水量增加,大量入海河水会从东部侵蚀小岛,故C正确。第21题,该地大部分时间被海冰包围,使海浪侵蚀作用很弱。全球变暖后,海冰消融,沙坝周边没有海冰保护,则海水对沙坝的侵蚀加强,从而使沙坝面积缩小。
答案 19.B 20.C 21.D
(2019·郑州一模)沙波是河流浅水区河床中的沙粒堆积地貌,下图示意某常见的沙波形成过程。在浅水区,水面受河床底部起伏影响呈波形,水流流速受上坡和下坡影响存在差异,进而导致沙波背水坡泥沙被侵蚀,而被侵蚀的泥沙会在下一个沙波的迎水坡堆积。读图回答22~23题。

22.①坡是(  )
A.迎水坡,流速快                              B.迎水坡,流速慢
C.背水坡,流速快                              D.背水坡,流速慢
23.该沙波中以侵蚀作用为主的是(  )
A.①坡和②坡                                      B.③坡和④坡
C.①坡和③坡                                      D.②坡和④坡
解析 第22题,图示①坡后期沙波剖面高于前期沙波剖面,说明是堆积坡,依据材料可知该坡为迎水坡,因坡面阻挡而水流较慢,泥沙堆积。第23题,图示②④两坡后期沙波剖面低于前期沙波剖面,说明以侵蚀为主。
答案 22.B 23.D
(2018·湖北宜昌二模)和田玉是一种深埋在地下的白云岩变质而成的大理岩,再经岩浆活动形成的岩石(这种石包玉的石与玉界限清楚,可以分离)。当岩石露出地表,经风化、流水冲刷和搬运、沉积,石与玉则分离,这便形成鹅卵石状的籽料。据此回答24~25题。

24.籽料形成过程中的地质作用先后顺序是(  )
A.岩浆侵入—变质作用—外力作用—地壳运动
B.变质作用—岩浆侵入—地壳运动—外力作用
C.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侵入—外力作用
D.外力作用—变质作用—岩浆侵入—地壳运动
25.根据材料和图片信息,图中寻找籽料的最佳地段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24题,由材料可知:首先由白云岩变质形成大理岩;然后大理岩被岩浆侵入,且被包入岩浆中形成新岩石;“岩石露出地表”说明有地壳上升运动过程;最后经外力作用玉、石分离形成籽料。第25题,由“流水冲刷和搬运、沉积”可知,籽料应位于河流落差由大变小的位置,图中③刚好位于出山口而符合条件。
答案 24.B 25.C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地表形态
  • 上一篇:第11讲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 下一篇:第13讲 山地的形成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