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2025年高考考前地理信息必刷卷05(北京专用)

归属:地理试题解析 2025-05-04 
高考·新动向:高考试题逐渐加强情境设计的优化,强化对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考查,增强试题的综合性、灵活性、导向性,加强考教衔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考·新考法:突出学科主干,注重使用数据解释地理问题;丰富素养考查路径,展现考生创新意识;培育国际视野,体现大国担当。
高考·新情境: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试题不断强化学生对区域发展方式和路径的多维度认识,深入思考高质量发展中的“人地关系”内涵,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命题·大预测:关注不同空间尺度,增强区域认知;关注申遗和和全球气候变化等热点问题;关注地理事物过程的考查;注意试题设问的灵活多变,答题要注重逻辑性;关注时代发展,注重对数据的分析解释地理问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北京某中学以中国茶文化为主题,参观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下图为云南景迈大寨古茶林分布图和学生做的参观笔记。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a636b03bbdd4eee9ae2cfc0d79cb2d1
1.夏茶采摘期间,北京地区(   )
A.白昼时间先变长后变短                       B.太阳辐射强度先弱后强
C.正午旗杆的影子逐渐变长                    D.日出方向先东北后东南
2.古树茶口感浓厚纯重,且“一山一味”,得益于(   )
A.茶农精心采摘和炒制                           B.历史悠久,文化优势
C.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D.知名品牌,产品形象
3.古茶林之间的分隔防护林主要作用是(   )
A.分隔不同村寨茶林管辖                       B.为古茶林阻挡冷空气
C.防止茶树受强光的照射                        D.阻断病虫害蔓延传染
【答案】1.A    2.C    3.D
【解析】1.由图可知,夏茶采摘时间为5-7月,此时段太阳直射点先向北移动至北回归线(夏至日,6月21日前后),之后向南移动,北京地区白昼时间先变长,到夏至日达最长,之后昼长变短,A正确;北京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后变小,太阳辐射强度先强后弱,正午旗杆的影长先变短后变长,BC错误;此时段太阳直射点一直位于北半球,日出方向一直为东北方向,D错误。故选A。
2.不同山地的气候(如光照、降水、温度)、土壤等自然地理环境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茶树的生长和茶叶的品质,使得不同山地的古树茶具有不同的风味,即“一山一味”,C正确;茶农精心采摘和炒制主要影响茶叶加工环节,对不同山地茶叶风味差异的形成影响较小,A错误;历史悠久、文化优势主要体现在茶文化传承等方面,和茶叶本身“一山一味”的口感特点关系不大,B错误;知名品牌、产品形象是后期市场推广形成的,不是茶叶口感形成的原因,D错误。故选C。
3.由材料可知,茶树怕病虫害,分隔防护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断病虫害在不同古茶林之间的蔓延传染,保护茶树生长,D正确;防护林的主要功能是生态保护,而非分隔不同村寨茶林管辖,A错误;云南景迈纬度较低,且受山脉阻挡,冷空气影响较小,阻挡冷空气不是分隔防护林的主要作用,B错误;茶树喜弱光,从图中分割防护林的位置可以看出,其作用不是为了给茶树遮光,C错误。故选D。
下图示意北京时间2024年3月31日14时至4月1日14时我国的海平面气压场(单位:hPa)和冷锋移动路径。完成下面小题。
@@@fdbcdacd-1e67-4d91-8f9e-87851f979783
4.图示期间冷锋的移动路径表明(   )
A.暖空气的势力较强                              B.冷空气正东进南下
C.暖空气正西进北上                               D.冷空气的势力较弱
5.图示期间我国各地的天气状况是(   )
A.西北地区多沙尘天气                           B.四川盆地风速较大
C.高压脊控制东北全境                           D.冷锋控制南方地区
【答案】4.B    5.A
【解析】4.结合图示冷锋符号以及日期可知,3月末我国仍然会受到南下冷空气影响,此期间冷锋整体向东南方向移动;冷锋是在冷气团推动下形成的,所以冷空气正在东进南下,B正确;图中显示我国除南部和东南部沿海地区,其他大部分地区受到冷锋影响,冷气团势力较强,暖空气势力弱,且尚未西进北上,ACD错误。故选B。
5.根据材料信息,此时我国西北地区受高压影响,气候干燥,降水少,且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强劲,西北地区植被覆盖率低,多沙地,所以此时西北地区多沙尘天气,A正确;四川盆地区域等压线稀疏,风力较小,B错误;读图可知,我国东北北部受低压槽影响,C错误;南方地区位于冷锋锋前,受暖气团控制,D错误。故选A。
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c4007af2603d4c858511ab93ab1177ba
6.图中(   )
A.③岩层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岩浆活动在②岩层形成之前
C.岩浆上涌喷出致①岩石形成                 D.④岩层先断裂后再经历褶皱
7.最可能发掘出三叶虫化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6.C    7.D
【解析】6.③岩层为玄武岩,玄武岩是岩浆喷出后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主要来源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A错误;③岩浆岩切穿②砂砾层,说明岩浆活动在②岩层形成之后,B错误;①为大理岩,属于变质岩,是岩浆上涌喷出的过程中,使其穿过的石灰岩在岩浆高温的环境下发生变质形成的,C正确;岩层通常先褶皱弯曲后发生断裂,D错误。故选C。
7.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①为大理岩,属于变质岩,不可能含有化石,A错误;③为玄武岩,属于岩浆岩,不可能含有化石,C错误;三叶虫为早古生代典型代表生物,属于海洋无脊椎动物,三叶虫化石应形成于年代久远的海洋环境形成的沉积岩中。④为石灰岩,一般形成于温暖的浅海环境,属于沉积岩,最可能发掘出三叶虫化石,D正确;②为砂砾石层,还属于沉积物,并没有固结成岩,且位于地表,形成时间较短,不能发掘出三叶虫化石,B错误。故选D。
每年5月下旬到6月中旬,正值端午节前后龙舟竞渡之时,是华南前汛期降水最多、最为集中的时段,常常出现持续大范围暴雨过程,容易引发严重洪涝灾害,对早稻等农作物产生很大影响,称之为“龙舟水”。2022年“龙舟水”(5月21日~6月21日)期间,华南地区平均降雨量为472.5mm,仅次于2008年,为1951年以来第2多。如图为1961~2022华南龙舟水降水量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f112380b-35df-43ee-b5b5-f2d85f760eb1
8.2022年5月21日~6月21日,华南龙舟水异常偏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副热带高压加强,有利于海洋水汽向华南输送
B.北方冷空气偏强南下,阻挡海洋水汽继续北上
C.出现拉尼娜现象,南太平洋西部海温异常升温
D.气候变暖,全球陆地、海洋海温普遍异常升温
9.下列关于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龙舟水避防措施的说法,合理的有(   )
①利用RS技术,实时获取天气云图②利用GIS技术,及时发布天气预警
③利用GPS技术,精准定位,及时救灾④利用5G通讯,拍摄灾情,上传媒体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8.D    9.A
【解析】8.据材料可知,2022年“龙舟水”华南地区平均降雨量为472.5mm,仅次于2008年,为1951年以来第2多;5月21日~6月21日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副热带高压加强,海陆之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大,有利于海洋水汽向华南输送,水汽较大,A不符合题意;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冷空气势力强而干燥、活动频繁,阻挡海洋暖湿水汽继续北上,冷、暖气流交汇异常增多,锋面雨增加,B不符合题意;南太平洋西部海温异常升温,出现拉尼娜现象,登录华南的台风增多,带来较多的降水,C不符合题意;气候变暖,全球陆地、海洋海温普遍异常升温,与2022年5月21日~6月21日华南龙舟水异常偏高无直接关联,D说法符合题意。故选D。
9.结合所学知识,RS主要是监测功能,可以实时获取气象云图影像,故利用RS技术,实时获取天气云图,①正确;基于GIS技术,实时雨情分析系统使雨情数据库的数据在GIS平台的电子地图相关监测点上实时显示、动态反映,并且能够以色斑图、曲线图等直观图的形式表现出来,故利用GIS技术,及时发布天气预警,②正确;GPS技术通过卫星信号定位,能够准确地确定受困人员的位置,及时救灾,故③正确;利用5G通讯拍摄灾情,需要相关人员现场拍摄,可能会发生次生灾害,不利于拍摄人员的安全,④错误,BCD错误。综上,①②③正确,A正确。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制造业转移出现新的变化。下图为我国不同行业制造业转移指数图,纵坐标表示2022年转移指数(正值为转出,负值为转入),横坐标表示2022年与2015年转移指数差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bf796cf8b1ba45ce8f3e209d3ad2dc7f
10.与2015年相比,2022年向国内转移且趋势加快的是(   )
A.信息制造业     B.金属制造业           C.食品制造业            D.电子设备制造业
11.我国制造业转移出现的变化,有利于(   )
A.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B.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C.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D.增加行业就业岗位
【答案】10.D    11.C
【解析】10.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转移指数为负值表示转入,正值为转出。读图可知,金属制造业和食品制造业2022年转移指数均为正值,说明为转出,BC错误;读图可知,信息制造业虽然在2022年的转移指数为负值,表示总体向国内转移,但与2015年相比该指数差值也为正值,意味着向国内转移的趋势减弱,A错误;电子设备制造业在2022年的转移指数为负值,表示总体向国内转移,且与2015年相比该指数差值也为负,意味着向国内转移的趋势进一步增强,D正确。故选D。
1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制造业产业层次偏低,低端产业转出,以便为高端产业的发展腾出空间,利于提高产业技术水平,C正确;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受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对于产业转入地区而言,产业转入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所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对转入区带来的有利影响,A错误;产业转移能促进转入区域经济发展和优化资源配置,为国际投资提供了更多机会和吸引力,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所以也是对转入区有利的影响,故B错误;产业转移能促进转入区域产业升级,增加行业就业岗位,是对转入区有利的影响,D错误。故选C。
图(a)为江西省赣州市地形简图,图中Ⅰ、Ⅱ、Ⅲ代表城镇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图(b)为赣州市市区内某区域一公共自行车租借服务点多日平均借车和还车数量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dfedffc3b8fb44abbc5e43baa96eef01
12.图(a)中(   )
A.I—交通便利,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   B.II—地势平坦,大面积种植脐橙
C.III—环境优美,发展大型会展中心     D.III—山区面积广,环境承载力大
13.该服务点最可能位于赣州市区内(   )
A.商业区            B.工业区                  C.住宅区                   D.风景区
【答案】12.A    13.D
【解析】12.据图示信息可知I代表城镇化地区,有铁路、公路、河流经过,交通便利,赣州市距离珠三角地区近,便于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A正确;脐橙适合在山区种植,地形平坦不利于排水,B错误;III地区以山区为主,地势起伏大,交通不便,不利于发展大型会展中心,C错误;环境承载力大与山区面积广无关,D错误。故选A。
13.图示反映该地区的借车高峰主要在上午10点前后和下午15时前后,反映与游客的高峰期一致,故判断可能为风景区内,D正确;商业区人流量较大的时间应是人们工作和学习之后的休息时间内,上午10点前后和下午15时前后不是休息时间,该服务点不是商业区,A错误;工业区应在上午上班时间8点左右还车较多,下午18点左右借车较多,住宅区应在8点左右借车较多,18点左右还车较多,BC错误。故选D。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294c378-145b-4dfd-97bd-09102a394f93
14.哥伦比亚(   )
A.北临太平洋,西临大西洋                   B.东南部地区植被以草原为主
C.四周高,中间低,地势起伏大            D.城市多分布在气候凉爽的山地河谷
15.哥伦比亚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鲜花生产国,在美国销售的鲜切花多来自哥伦比亚。哥伦比亚生产鲜切花(   )
A.与美国相比,土壤更加肥沃               B.适宜用水路运输运往美国,运费低
C.利于满足北半球冬季鲜花消费需求     D.种植经验丰富,劳动力价格高
【答案】14.D    15.C
【解析】14.读图可知,哥伦比亚位于南美洲西北部,西临太平洋,北临大西洋,故A错;哥伦比亚东南部降水较多,植被以森林为主,故B错;河流大部分从中部向四周流,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故C错;哥伦比亚位于低纬度地区,城市主要分布在山地河谷地区,气候较凉爽,故D对。故选D。
15.哥伦比亚与北半球季节相反,满足了北半球冬季鲜花消费需求,C正确;哥伦比亚位于热带,土壤条件更好的是主要位于温带的美国,A错误;鲜花运输利用空运,B错误;种植经验丰富,劳动力价格高的是美国,D错误。故选C。
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2023年7月,首届三江源国家公园青少年生态研学营正式开营。某校学生到青海省开展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的研学活动。
@@@ff05817722494b798a175b326f504f95
任务一探生态变化
20世纪末,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使这一地区草原、湖泊、冰川等生态系统发生退化。为此,我国于2003年建立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绘制“三江源生态环境退化的原因”知识结构图。(4分)
任务二思生态安全
学生在研学报告中写到:在黄河源,水源涵养能力提升,“千湖美景”重现;在澜沧江源,茂密的森林树木盘根交错,难以进入内部考察;在长江源,广阔的湿地一眼望不到边;一度销声匿迹的野生动物,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类视野……
(2)说明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4分)
任务三谋共赢之路
2021年10月12日,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当地农牧民从“放牧人”到“管护员”,从“草原上的人”到“国家公园的人”,积极探索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共赢之路。三江源人生活中的每一个改变都和生态保护息息相关。
(3)列举该地为实现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共赢采取的措施。(4分)
【答案】(1)绘制“三江源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原因”的知识结构图。
@@@1b50fd785d514c6290d04887450d683b(4分)
(2)说明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保护好高原湿地,利于涵养水源;有利于保护江河源头生态系统,保护独具特色的自然本底;为高原特有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有利于储备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4分)
(3)列举该地为实现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共赢应采取的措施。
发展生态畜牧业和生态旅游业;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在公园设立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实施异地搬迁;适度改善生活居住条件等措施。(4分,任选4点)
【分析】本题以三江源保护区为背景,涉及三江源生态环境退化的原因、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实现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共赢采取的措施。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获取能力,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
【详解】(1)退化的原因主要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展开分析。自然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萎缩→湖泊湿地稳定性变差;人为原因:过度放牧和过度乱采滥挖,导致草地沙化;盗猎野生动物→野生动物锐减;知识结构图如下:
@@@48c45ed5-ab65-48dc-a410-ad1327afb5a6
(2)设立自然保护区可以保护各类生态系统,拯救珍稀、濒危物种,体现巨大的生态资源价值;保护该地独特的高海拔生物多样性,遏制生态恶化、改善生态环境,形成有效的生态功能价值以及生态屏障作用;作为三江的源头,保护区对高原湿地进行保护,利于涵养水源;同时,利于源头的生态系统的保护,形成有效的生态功能价值以及生态屏障作用。
(3)发展生态畜牧业和生态旅游业,减少对草场的破坏,同时增加居民收入;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提高居民的生活补贴,保障牧民生活;在公园设立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转变牧民的角色;实施异地搬迁,适度改善生活居住条件等措施。
17.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是欧洲最大的半岛,“斯堪的纳维亚”的意思是"黑暗的地方"。
@@@6ceaa0669d7f4481bbae4787f02cd55c
(1)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被称为“黑暗的地方”,从地理角度说明原因。(3分)
材料二:下表为M地各月日平均日照时数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日平均日照(h) 0.6 2.0 3.0 4.9 6.0 6.3 @@@06e679200c584f8eb6a5633168160c215.4 4.6 2.9 1.9 0.8 0.3

 

(2)简述M地各月日平均日照时数特征并分析其原因。(4分)
(3)说出甲半岛西海岸峡湾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并简述的形成过程。(4分)
材料三:2018年5月22日,在第三届创新使命部长会议期间,瑞典、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等北欧国家能源部长在瑞典隆德发布清洁能源宣言,以加强北欧在清洁能源创新和应用方面的全球领导地位。
(4)请你说出两种北欧的清洁能源,并选一种说明其丰富的原因。(4分)
【答案】(1)纬度高,有部分地区在北极圈以北,冬半年,夜很长,昼很短,北极圈以北有极夜现象。(3分)
(2)特征:日照时数常年偏少;夏季多冬季少。(2分)
原因:全年降水多,云量大,日照时数少;与冬季相比,夏季白昼时间长,日照时数相对较多(2分)
(3)冰川侵蚀作用。冰川侵蚀形成(U型)谷地,后气候变暖,冰川消退,下端被海水入侵淹没,形成峡湾.(4分)
(4)风能   水能  生物能  波浪潮汐能  地热能   (2分,任选2种)
风能  终年吹西风,且海域广摩擦力小,风大(2分)
或潮汐能  临海,有稳定的西风,受西侧半岛阻挡(2分)
或地热  位于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动活跃,地热资源非常丰富。(2分)
【分析】该题以北欧为背景,考查昼长长短、日照时数的影响因素,冰川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及清洁能源丰富的原因,考查学生读图、材料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调用所学知识解释地理问题的能力。"黑暗的地方"从纬度位置出发,纬度高,冬半年昼长短;从表格中获取日照时数的年际、季节特征;读图获取峡湾地貌形成原因及过程;调用所学知识解释北欧清洁能源丰富的原因。
【详解】(1)读图可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地处高纬度,有部分地区在北极圈以北,冬半年,夜很长,昼很短,北极圈以北有极夜现象,而且平均日照时数短,所以被称黑暗的地方。
(2)读图可知M城市就是卑尔根,读表可知该城市日照时数常年偏少,夏季多冬季少。因为该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多,云量大,日照时数少,与冬季相比,夏季白昼时间长,日照时数相对较多。
(3)由材料可知,甲半岛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读图可知,其西海岸峡湾地貌的形成主要是冰川侵蚀作用。由图可知刚开始时冰川侵蚀会形成谷地,后来冰川在气温升高的情况下逐渐融化,海水进入谷地,从而形成峡湾。
(4)北欧风能、水能、生物能、波浪潮汐能、地热能都很丰富。终年盛行西风,且海域广摩擦力小,风力强劲;北欧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生物能丰富;位于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动活跃,地热资源非常丰富;北欧临海,海岸线漫长,有稳定的西风,受西侧半岛阻挡水急浪大,潮汐能丰富;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河流多,水量丰富、落差大,水能丰富。
【点睛】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冬半年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北地区会出现极夜;影响日照时间长短的因素有:纬度因素(昼长),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极圈以外地区夏季日照时数多与冬季;地势(地势高,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时间长);天气状况:多阴雨天气的地区,日照时数少,多晴朗天气的地区,日照时数多。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2分)
飞地农场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为完成国家的特殊任务而形成的产物。白茅岭农场地处安徽省宣城市境内(下图),是上海的一块飞地农场(属上海市管辖,但不与上海市毗连)。进入本世纪以后,白茅岭农场经营体制与社会发展相脱节,农地侵占等土地权益流失问题极其严重。
@@@e68fc6c11d0147999528c8cb2062a653
(1)简述白茅岭农场农地遭受严重侵占的上海因素。(3分)
某地理实践小组通过查阅,获得白茅岭农场农地侵占资料(下表)。
下表:白茅岭农场农地侵占情况调查
  旱地 水田 茶园 林地
农业总用地(公顷) 450 1060 760 320
被侵占农地(公顷) 160 75 35 80

 

(2)依据表绘制农地侵占统计图,并概括农地侵占特点。(4分)
(3)“关注自身发展,协调各方利益”是解决农场飞地发展问题的关键。请据此为白茅岭农场的发展提出合理建议。(5分)
【答案】(1)农场经营体制落后,经济效益低,劳动力不足;土地闲置、弃耕严重;监管难度大。(3分)
(2)绘图示例如下
@@@2e24988cd10b4e9496afe9bcd06232bc(3分)
旱地、林地侵占较多。(1分)
(3)在自身发展方面,完善农地基础设施,进行高标准农地建设;转变生产方式,推广机械化生产;重塑组织结构,提高生产管理效率;引进农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等。(3分,任选3点)
在协调各方利益方面,加强与地方政府、农户沟通,形成多方协调机制;可以租种或雇佣方式为当地农户提供就业和增收机会;加强对农户技能培训,提高其耕种和管理技术。(2分,任选2点)
【分析】本大题以飞地农场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农业发展方向与措施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能力以及人地协调观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
【详解】(1)题目要求阐述白茅岭农场农地被严重侵占的上海因素。从材料可知白茅岭农场虽地处安徽但属上海,需结合上海的城市发展特点来思考。农场经营体制落后,经济效 益低,劳动力不足,土地闲置、弃耕严重,监管难度大,这些因素使得上海方面对农场土地的管理和利用存在不足,给了土地被侵占的可乘之机。
(2)题目需依据表格绘制农地侵占统计图并概括特点。要根据表格中旱地、水田、茶园、林地的农地占用和被侵占农地的数据绘制柱状图。如下图:
@@@3995eb7a-3b4b-4b99-8bb4-6144981bd5a0
从图表数据能看出,旱地被侵占面积最大,为160公顷,林地被侵占较多,为80公顷,水田为75公顷,茶园为35公顷,整体呈现出不同农地类型被侵占面积差异较大,旱地和林地侵占较多,水田和茶园侵占较少。
(3)题目围绕 “关注自身发展,协调各方利益” 为白茅岭农场发展提建议。从自身发展看,要想到完善农地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土地生产能力,提高产值,增加经济收益;转变生产方式,推广机械化生产,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重组组织结构,提高生产管理效率,减少和改变监管不利的现状;引进农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提高农业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收益等。从协调各方利益角度,要考虑加强与地方政府、农户沟通,形成多方协调机制,多方协调,促进白茅岭农场的合理发展;通过租种或雇佣方式为当地农户提供就业和增收机会,提高当地农户的经济收入;加强对农户技能培训,提高其耕种和管理技术水平,提高当地农户的种植技术水平,提高经济收益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
材料一为保证我国粮食安全,我国划分了18亿亩耕地红线,同时进行了耕地后备资源普查。耕地后备资源一般是指通过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可能转化为耕地的非耕地资源。我国的后备耕地资源以盐碱地、低覆盖度草地和滩地为主。
材料二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区域分布极不平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是指全面查清耕地后备资源的面积、类型、权属和分布情况。在形成调查成果以后可通过分析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进而提出合理开发利用的政策建议。表为2000~2020年我国调查的各地区主要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分布与演变规律表(面积单位:×10⁴hm²)
耕地后备资源类型 2000年 2010年 2020年
东北 281.57 282.96 202.43
华北 395.74 388.79 324.27
长江中下游 136.04 151.97 175.02
西北 8041.75 8002.83 7954.10
西南 2701.94 2706.68 4027.85
东南 217.53 270.27 248.55

 

(1)概括我国2000~2020年耕地后备资源区域分布及变化特征。(5分)
(2)论述耕地后备资源普查对我国粮食安全的意义。(4分)
【答案】(1)分布:耕地后备资源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西北、西南和东南六大区域,西北地区面积最大,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小。(3分)
变化特征: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全国范围内总体呈增加趋势,不同区域的变化幅度具有较大差异。(2分)
(2)精准掌握耕地后备资源现状,为粮食安全战略提供科学依据;有效补充耕地资源,缓解耕地保护压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提升粮食生产效率;应对国际粮食市场波动,增强风险抵御能力。(4分)
【分析】本题以2000~2020年我国调查的各地区主要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分布与演变规律表为材料,涉及我国2000~2020年耕地后备资源区域分布及变化特征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据材料可知,我国2000~2020年耕地后备资源区域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西北、西南和东南六大区域,2000、2010和2020年我国主要耕地后备资源面积分别为11774.57万hm2、11803.50万hm2和12932.22万hm2,以西北和西南地区面积最大,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小。变化特征:2000-2010年与2010-2020年间,我国主要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全国范围内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2010年比2000年增加了28.93万hm2,2020年比2010年增加1128.72万hm2,但不同区域的变化幅度具有较大差异。2000-2010年间,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主要耕地后备资源在减少,西北地区的减少幅度大于华北地区;2010-2020年间,东南、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均在减少,其中以东北地区减少幅度最大。
(2)耕地后备资源普查是摸清我国耕地资源家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摸清家底,心中有数:通过普查,可以全面掌握我国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潜力,为制定粮食安全战略、优化农业布局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普查结果有助于科学划定耕地红线,制定合理的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规划,避免盲目开发,确保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补充耕地,保障供给:通过合理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可以有效补充因建设占用、自然灾害等原因减少的耕地,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粮食生产能力。优化结构,提升质量:普查有助于识别优质耕地后备资源,优先开发质量好、潜力大的地块,优化耕地结构,提升耕地整体质量。科技支撑,精准施策:普查数据可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基础数据,推动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的发展,提升粮食生产效率。优化布局,提高效益:根据普查结果,可以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引导农业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充足的耕地后备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储备,可以有效应对国际粮食市场波动和突发事件,增强风险抵御能力。提升话语权,保障权益:掌握握耕地后备资源情况,有助于我国在国际粮食贸易中掌握主动权,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利益。总之,耕地后备资源普查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性工作,对于实现粮食安全战略目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20.长城是我国古代修建的军事防御体系,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是我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阅读资料,回答问题。(7分)
2019年我国制定《长城保护总体规划》,要求设立国家级、省级、重要点段三级保护体系。真实、完整地保护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传承长城精神。
中国长城博物馆坐落在八达岭长城脚下,集中了全中国长城沿线各地出土的文物、标本之精华,在全中国同类博物馆中是独有的。国家长城文化公园坐落北京延庆,以八达岭长城为核心,园区70年共接待了541位外国元首。
北京长城文化带贯穿北京北部平谷、密云、怀柔、延庆、昌平和门头沟6个生态涵养区,面积占市域面积30%。长城沿线建成3A级以上景区39个,接待游客3亿多人次。
八达岭景区依托长城博物馆、长城文化公园推出长城音乐会、长城文化节、“长城+研学”、“长城+科技”、“夜长城”等文旅产品。延庆区依托长城景区建体育场馆,健身步道,骑行路线,打造全域长城文化旅游景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长城沿线很多村庄是长城修筑者、戍守者等群体的后人。石峡村位于八达岭长城文化公园内,村民自发组织保护长城遗存,在周边栽种彩叶林,利用长城资源打造长城文化民俗村,从民宿和传统美食到现代餐饮,还拓展户外徒步、探险穿越、长城研学等文旅体教活动。
结合实例,论述构建长城保护体系的意义。(7分)
【答案】国家层面:建立国家公园,博物馆,把保护和管理放在首位,展示长城文化,利用长城接待外国元首和友人,发挥长城的文化交流功能,有助于提升北京文化交流中心的作用。
北京市整体看,设置长城文化带,关注长城保护与生态建设,传承长城文化。
延庆区看:依托长城资源打造全域长城文化景区,文旅融合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和收入增加,提升知名度。
八达岭长城景区:利用景区资源,接待游客,开发文旅产品,能够增加收入,宣传长城保护,让现代建筑与自然山水历史文化交相辉映。
石峡村村落:一是依托旅游收益分配,调动村民参与保护的积极性,二是加强村宣传,增加村民的保护意识。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分析】本题以北京长城文化带的相关文字信息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文化体系保护的意义,考查学生调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区域认知力、体现地理综合学科素养。
【详解】长城文化体系的保护需要从整体国家层面以及地方上政府层面两个方向考虑。国家层面:通过制定《长城保护总体规划》,给与一定的政策指导;国家建立了平谷、密云、怀柔、延庆、昌平和门头沟6个生态涵养区,相当于建立了国家公园,在八达岭景区建立了长城博物馆,把保护和管理放在首位,展示长城文化的同时,很好的延续了长城的文化功能,同时利用长城接待外国元首和友人,发挥长城的文化交流功能,有助于提升北京文化交流中心的作用。从北京市政府看,设置了长城文化带,建设了6个生态涵养区,关注长城保护与生态建设,保护长城附近的生态环境,传承长城文化。延庆区看:依托长城景区建体育场馆,健身步道,骑行路线,打造全域长城文化旅游景区,文旅融合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和收入增加,提升知名度。八达岭长城景区:八达岭长城景区是长城最著名的景区,利用景区资源,接待游客,开发文旅产品,能够增加收入,宣传长城保护,让现代建筑与自然山水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石峡村位于八达岭长城文化公园内,村民自发组织保护长城遗存,在周边栽种彩叶林,利用长城资源打造长城文化民俗村。通过以上措施依托旅游收益分配,调动村民参与保护的积极性;二是通过村宣传,增加村民的保护长城意识,从而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地理信息卷
  • 上一篇:2025年高考考前地理信息必刷卷04(
  • 下一篇:2025年高考考前地理信息必刷卷01(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