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2025年高考考前地理信息必刷卷02(福建专用)

归属:地理试题解析 2025-05-04 
高考·新动向:2025年福建卷高考地理试卷将延续前几年福建卷特点,考试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共16题)十非选择题(共3题〉,命题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前提, 注重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育,注重考查学科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特别注重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综合所学内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新情境:高考地理试题将更加注重真实性情境的设计,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如第17题,以北川河水文特征与植被恢复为材料设置问题,涉及水循环等地理原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和绘图技能,体现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如第18题 ,以风电项目为载体,涉及风电场项目选址、能源安全、国际能源合作等知识点,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等学科素养。
命题·大预测:根据以往福建卷高考地理命题特点,2025年福建高考地理命题大概侧重于考查以下这几个知识点,如“植被与土壤”、“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产业区位因素”‘“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备考时应注重图表、数据分析和地图解读的训练,关注社会热点学科前沿,加强实际应用能力和跨学科知识的融合,提高地理信息的提取、整合和逻辑推理能力,关注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的冷水性额河螯虾体型大且肉质鲜美,在本地环境下需冬眠。2023年该地区吉木乃县试行“北繁南养”模式,5月在吉木乃县种苗繁育,10月把虾苗运往山东、浙江等地越冬养殖,次年5月捕捞上市。随着“南养”试验成功,吉木乃县将额河螯虾产业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增长点。完成下面小题。
1.选择在10月将虾苗“南养”的主要原因是(   )
A.幼苗耐长途运输,临近消费市场         B.较大的昼夜温差,提高产品品质
C.适宜的水体温度,缩短养殖周期          D.良好的水质条件,保证食品安全
2.额河螯虾“北繁南养”模式主要体现了(   )
A.产业梯度转移   B.产业融合发展        C.区域产业集聚        D.区域产业合作
【答案】1.C    2.D
【解析】1.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纬度较高,10月开始水温降低,冬季水温很低,螯虾会冬眠,生长缓慢,而山东、浙江等地,纬度较低,冬温较高,将虾苗“南养”,是寻找适宜的水体温度,冬季也能生长,从而缩短养殖周期,C正确;与成虾相比,幼苗不耐长途运输,A错误;昼夜温差大不利于螯虾生长,且新疆昼夜温差更大,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人类活动较少,水质更好,BD错误。故选C。
2.额河螯虾“北繁南养”模式体现了螯虾养殖产业的区域之间的合作,D正确;螯虾“北繁南养”是同一产业,不涉及产业梯度转移、产业集聚、产业融合,ABC错误。故选D。
暗嵅岩溶洼地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境内,洼地流域面积2.3km²,地表、地下水通过落水洞进入地下河后流出。洼底土壤较厚,以种植农作物为主,洪涝灾害频发;坡地土壤零星分布于岩石沟槽中,植被以灌丛为主。图1为暗嵅岩溶洼地示意图,图2为地下河出口处水文站2023年部分监测时段的流量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dcab46ae-2a4b-430e-bdd6-ab32e8b716db

3.监测时段的流量变化表明该洼地所在流域(   )
A.河流径流稳定                                     B.植被截留作用强
C.地表蓄水能力差                                  D.地下水补给占比高
4.该洼地洪涝灾害频发的地形原因是(   )
A.裂隙发育          B.坡地较缓               C.沟谷密集               D.洼底狭窄
5.能够有效减轻该洼地洪涝灾害的措施是(   )
A.拓宽洼底          B.疏通落水洞           C.退耕还林               D.设置蓄洪区
【答案】3.C    4.D    5.B
【解析】3.由图可知,地下河出口处的流量变化很大,说明该河流径流不稳定,植被的截留作用弱,AB错误;地下水补给占比高,径流稳定,D错误;地表、地下水通过落水洞进入地下河后流出,说明地表蓄水能力差,C正确。故选C。
4.裂隙发育,地表水漏失快,不易产生洪涝灾害,A错误;坡地较缓,不易形成地表径流,不易产生洪涝灾害,B错误;坡地土壤零星分布于岩石沟槽中,沟谷不是很密集,C错误;由图可知,岩溶洼地的洼地狭窄,流水不畅,易发生洪涝灾害,D正确。故选D。
5.地表、地下水通过落水洞进入地下河后流出,故要从本质上解决该洼地的洪涝灾害要疏通落水洞,B正确;拓宽洼底,工程量大,不能从根本上减轻洪涝灾害,A错误;该区域的洪涝灾害的洪水主要来源于流域的坡地上,而坡地土壤零星分布于岩石沟槽中,植被以灌丛为主,坡地土壤浅薄,不是以耕地为主,加之土层浅薄,不易植树造林,C错误;溶蚀洼地的洼底狭窄,设置蓄洪区意义不大,D错误。故选B。
2007年,贵州荔波等三地联合成功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2017年,荔波大小七孔景区村民从遗产地核心区搬迁到统一规划建设的梦柳布依风情小镇。小镇紧邻景区入口,呈现街区与商住一体民居有序排列的开放空间格局(如图),以实现“景(区)镇一体化”发展目标。完成下面小题。
@@@d08dafbe-c932-488c-9c91-1441c906ed99
6.对景区而言,梦柳小镇规划建设的主要价值体现在(   )
A.协同生态管控   B.提高门票收入        C.扩大客源市场        D.增加就业机会
7.梦柳小镇内部空间结构的突出特点是(   )
A.以行政办公区为中心                           B.中心商业区功能突出
C.功能区空间分异明显                           D.居住区兼具商旅功能
8.近期能显著促进景区发展的机遇是(   )
A.即将完工的荔波机场改扩建工程         B.2023年贵(阳)南(宁)高铁的运营
C.梦柳小镇民族风情文化展演活动          D.2014年“中国南方喀斯特”增补四地
【答案】6.A    7.D    8.B
【解析】6.由材料可知,荔波大小七孔景区村民从遗产地核心区搬迁到统一规划建设的梦柳布依风情小镇。该小镇紧邻景区入口,呈开放空间格局,目标是“景(区)镇一体化发展”,从遗产核心区搬出,有利于生态恢复,同时一体化发展,利于协同生态管控。故对景区而言,梦柳小镇规划建设的主要价值体现在协同生态管控,保护景区自然遗产,A正确;景区主要是依托景区内的旅游资源收取门票、扩大客源、增加就业,故景区的门票、市场、就业均与该小镇规划建设关系不大,BCD错误。故选A。
7.由材料可知,小镇呈现街区与商住一体民居有序排列的开放空间格局,故梦柳小镇内部空间结构的突出特点是居住区兼具商旅功能,D正确;梦柳小镇规模较小,功能区空间分异不明显,没有分化出行政办公区和中心商业区等功能区,ABC错误。故选D。
8.由图可知,该景区位于贵南高铁站附近,2023年贵(阳)南(宁)高铁的运营大大提高了景区的通达度,能为该景区带来大量的消费群体,是能显著促进景区发展的机遇,B正确;2014年“中国南方喀斯特”增补四地,已过去近10年,荔波机场距景区较远,且是改扩建工程,对该景区的消费人群影响不大,AD错误;梦柳小镇民族风情文化展演活动影响力较小,不能显著促进景区发展,C错误。故选B。
当前,服务业发展日新月异,居民生活活动逐渐转移到线上,如网络约车、外卖网购、线上网诊等。线上生活既丰富了居民传统生活的内容,又弥补了因相关生活设施不足带来的不便。下图示意我国某大城市居民传统生活与线上生活热门活动类型的空间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503ccfc8-527f-4769-ae0c-16523221e6dd
9.导致该市居民传统生活热门活动空间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交通                 B.地价                      C.政策                      D.劳动力
10.该市居民线上生活热门活动类型多样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是(   )
A.中心区            B.中心区外围           C.近郊区                   D.近郊区外围
11.该市居民生活活动由传统向线上转移主要得益于(   )
A.消费水平提升  B.商业设施升级        C.人口规模扩大        D.信息技术发展
【答案】9.B    10.C    11.D
【解析】9.在传统生活中,热门活动如购物、餐饮和文娱等,往往集中在地价较高的中心区域,因为这些区域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更容易吸引人群聚集,形成商业和社交活动的热点;随着距离中心区的增加,地价降低,热门活动的集中度也随之降低,因此,地价是导致传统生活热门活动空间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B正确。交通、政策、劳动力对传统生活热门活动空间分布影响较小,ACD错误。故选B。
10.读图可知,该市居民线上生活热门活动类型多样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是近郊区,中心区、中心区外围、近郊区外围都不如近郊区热门活动类型多,C正确,排除ABD。故选C。
11.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线上服务变得更加便捷和普及,居民可以通过网络享受到更多的服务,如网络约车、外卖网购、线上网诊等,这些服务的便捷性弥补了传统生活设施的不足,丰富了居民的生活内容,极大地提高了生活的便利性和效率,因此,信息技术发展是该市居民生活活动由传统向线上转移的主要驱动力,D正确;消费水平提升、商业设施升级、人口规模扩大不是使该市居民生活活动由传统向线上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ABC错误。故选D。
人造石墨负极材料是锂电池的重要部件,有很高的技术壁垒,需采用电加热方式对原子结构进行重排,耗时长,耗能多。我国在该领域长期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后通过加大研发,不断提高生产性能指标。1999年,宁波服装企业S集团跨产业转型,在上海成立了我国第一家锂极材料生产企业。随着市场规模扩大,又陆续在内蒙古包头、云南昆明等地建设负极材体化基地,持续扩大产能。完成下面小题。
12.S集团跨产业转型时选择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主要考虑该行业(   )
A.技术难度大     B.进入门槛高           C.市场前景好            D.竞争压力小
13.S集团转型之初选择在上海成立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企业的主导因素是(   )
A.资金来源         B.技术条件               C.市场规模               D.交通条件
14.S集团生产基地先后落户在内蒙古包头、云南昆明等地,是因为这些地区(   )
A.劳动力多         B.地价低廉               C.石墨资源丰富        D.清洁能源丰富
【答案】12.C    13.B    14.D
【解析】12.由材料可知,宁波服装企业S集团跨产业转型,在上海成立了我国第一家锂极材料生产企业。随着市场规模扩大,又陆续在内蒙古包头、云南昆明等地建设负极材体化基地,故S集团跨产业转型时选择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主要考虑该行业市场前景好,C正确;技术难度大、进入门槛高是阻碍因素,而不是选择的理由,AB错误;竞争压力小不是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C。
13.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人造石墨负极材料是锂电池的重要部件,有很高的技术壁垒,上海科技水平高,技术条件好,有利于攻克技术壁垒,B正确;资金来源、市场规模、交通条件都不是主要因素,ACD错误;故选B。
14.由材料可知,人造石墨负极材料需采用电加热方式对原子结构进行重排,在内蒙古包头、云南昆明等地建设负极材体化基地,持续扩大产能,是因内蒙古包头有丰富的太阳能与风能,而云南昆明等地水能资源丰富,清洁能源丰富,为其生产提供充足能源,D正确;劳动力多、地价低廉、石墨资源丰富都不是主要因素,ABC错误;故选D。
2023年12月12日,我国某乡村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开展太阳方位观测活动。下图为“该小组绘制的当日日落时太阳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b40580a5-1623-46af-93d7-cd6d6717289b
15.该日,教学楼沐浴阳光的时长约为(   )
A.8小时             B.10小时                  C.12小时                  D.14小时
16.该日后一个月,α角(   )
A.一直变小         B.先变小后变大        C.一直变大               D.先变大后变小
【答案】  15.B    16.D
【解析】15.成都的经度约为104°E,其日落时北京时间为17点58分,与120°E的经度差约为16°,估算时差约为1小时,则成都日落地方时为16点58分,昼长约为(16:58 - 12)✖2 ≈ 10小时。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6.α角是日落时太阳方位与正西方位之间的夹角,日落时刻为地方时18时时,日落时太阳方位位于正西,因此日落时刻越接近地方时18时α角越小,日落时刻与地方时18时相差越大,α角越大,该日后一个月内,太阳直射点先向南移,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昼最短夜最长,日落时刻全年最早,日落时刻与地方时18时相差最大,α角最大,之后再向北移,所以α角应该先变大后变小。D正确,ABC错误,故选D。
二、综合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北川河位于青海省,为黄河二级支流。流域内海拔2228~4595m,年均降水量575mm,年均蒸发量800~1000mm。下图为“北川河流域位置与甲、乙两水文站地下水位示意图”。受地势起伏影响,甲、乙两地河流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不同。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流域大量选种小叶耐寒植被,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

@@@e535743f-54f3-4c7d-b4af-0034458c2dfe

分别在图a,b中用虚线画出甲、乙两地地下水位线,并从水循环角度分析该流域种植小叶耐寒植被对提高地下水位的作用。
【答案】
甲、乙两地地下水位线如图所示:(4分)

@@@94005e57-4c35-4d7c-af42-e7c75b2480a4  

叶面小,植物蒸腾少;植被遮阳、阻风、降低土温,减少土壤蒸发;阻滞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多,地下水位提高。(6分)
【详解】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受地势起伏影响,甲、乙两地河流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不同。甲处地势较高,地表水位高,地下水位较低,地表水补给地下水;乙处地势较低,地表水位相对地下水位较低,地下水补给地表水,由此分析甲乙两地地下水位线如图所示:

@@@596897dd-7233-49c9-be05-51b39e43cf9c  

水循环包括蒸发和蒸腾、地表径流、下渗和地下径流等环节。种植小叶耐寒植被可以提高植被覆盖率,对地面来说,起到遮挡阳光和降低土壤温度、削减风力等作用,从而降低土壤水分蒸发,减轻地下水分消耗。耐寒植被叶片较小,植被蒸腾量小;植被的覆盖能够减缓水流速度,降低水流的冲刷力,从而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量,使更多的水分通过下渗进入地下,补给地下水,使得地下水位提高。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埃塞俄比亚工业基础薄弱,道路及供电等设施落后,用电缺口较大。纳兹雷特市位于东非大裂谷西侧,是亚的斯亚贝巴到古布提港必经路上的一座新兴工业城市。由中国承建的纳兹雷特二期风电场项目于2016年并网发电,该项目使用中国资金、中国技术、中国标准和中国设备,是中国风电“走出去”的第一个完整的新能源工程项目。下图示意埃塞俄比亚及周边区域。

@@@78ec4c61-3178-4ffc-b10c-330c8168bf8e

(1)分析纳兹雷特市风电场项目选址的合理性。(8分)
(2)说明纳兹雷特市风电场项目对保障埃塞俄比亚国家能源安全的积极作用。(6分)
(3)简述中埃风电场项目对我国开展国际能源项目合作的启示。(8分)
【答案】(1)位于东非大裂谷边缘,地形差异引起局部环流,风速较大;临近铁路,便于风机设备运输;接近新兴工业城市纳兹雷特,基础设施较好;土地广阔,土地成本低;距离首都主要用电市场较近,降低输电成本。(8分)
(2)增加电能供应,缓解用电缺口,保障生产生活;提高电能自给率,减少对国际能源市场的依赖;利用风能,降低发电成本;减少化石能源使用,增大清洁能源比重,调整能源结构。(任答3点得6分)
(3)科学选址,改善项目区位条件;开展完整的全产业链合作,提高附加值;采用中国技术与标准,提升我国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协调各方利益,改善当地民生,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开发清洁能源,推动碳达峰、碳中和。(任答4点得8分)
【详解】(1)图中可看出,该项目位于东非大裂谷边缘,地形复杂,地形差异引起局部环流,风速较大。风能资源丰富;图中可看出,该项目临近铁路,交通便利,便于运输风机设备等;纳兹雷特为新型工业城市,基础设施较好,该项目距离纳兹雷特较近;该项目位于非洲埃塞俄比亚,选址处土地广阔,且土地成本低,项目投入成本低;根据图中城市分布可知,该项目距离首都较近,而首都是主要用电市场,就近布局能降低输电成本。
(2)作为风电项目,首先能增加电能供应,缓解用电缺口,保障生产生活用电需求;该项目为本国提供电能,能提高电能自给率,减少对国际能源市场的依赖,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风能,无污染、可再生,利用风能,能降低发电成本;风能是清洁能源,风能的使用能减少化石能源使用,增大清洁能源比重,优化了能源结构,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3)该项目选址,区位优势明显,故国际能源项目合作首先应科学选址,改善项目区位条件;该项目由我国承建、使用我国的资金、技术、标准和设备,与埃塞俄比亚开展完整的全产业链合作,提高附加值,值得借鉴推广;该项目采用中国技术与标准,提升我国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有助于提升我国的知名度;通过该项目合作,协调了各方利益,改善当地民生,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值得借鉴推广;风电为清洁能源,该类项目能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值得推广。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武夷山脉,连接江西与福建,绵延550km,地势险峻,最高峰黄岗山海拔2160m,是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下左图)。一些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的鸟类,却在远离的武夷山发现了孤立的种群,这被称为“武夷山现象”,其背后原因可能与物种扩散或环境变迁,特别是气候变化有关。以黄腹角雉为例(下右图),这是一种我国特有的濒危雉类,与其他角雉不同,它更偏爱高大乔木作为觅食和筑巢的场所。目前,黄腹角雉共有50多个地理种群,其中最大、密度最高的种群位于武夷山海拔1200-1500米的针阔混交林中。这一分布模式突显了武夷山脉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重要地位。

@@@5fcc1347993445f6bf0841327c97130f

(1)分析武夷山保存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的条件。(6分)
(2)推测黄腹角雉主要的食物,并说明其在高大乔木上筑巢繁殖的原因。(8分)
(3)请从物种扩散和气候变化中选一机制,解释角雉属鸟类“武夷山现象”的成因。(6分)
【答案】(1)武夷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充足;山地相对高度大且较陡峭,水热条件垂直差异大;山区面积大且人口分布稀疏,人类活动少(开发晚,保护得当)。(6分)
(2)以乔木的茎、叶、花、果实为食。原因:活动空间主要在高大乔木上;乔木上枝叶多,食物丰富;乔木树杈多,利于筑巢穴;远离地面,利于躲避地面天敌。(8分)
(3)物种扩散机制:西南山区环境多样性好,角雉属鸟类数量、密度过大(生存空间有限,种群竞争激烈,食物短缺);角雉属鸟类迁移能力较强,寻求新的栖息地而迁移扩散至环境相似的武夷山区。
气候变化机制:角雉属鸟类主要生存在凉爽环境,气候变暖,角雉属鸟类向更高海拔的山地迁移,使得分布区不断收缩,直至分离而成。(6分)
【详解】(1)森林生长需要一定的水热条件,武夷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充足,适合森林生长;黄岗山海拔2160m,山地相对高度大且较陡峭,水热条件垂直差异大,适宜多种森林植被生长;山区面积大且人口分布稀疏,人类活动少,对植被破坏少。
(2)武夷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充足,森林枝叶茂密,山地水热条件垂直差异大,森林种类多,花、果实较多,所以推断黄腹角雉是以乔木的茎、叶、花、果实为食。黄腹角雉偏爱高大乔木作为觅食和筑巢的场所,活动空间主要在高大乔木上;乔木上枝叶多,食物丰富;乔木树杈枝叶多,利于筑巢穴;远离地面,有利于躲避地面天敌的袭击。
(3)物种扩散机制:山区面积广大,且地势起伏大,山区环境多样性好,角雉属鸟类数量、密度过大,鸟类为了扩展生存空间而迁徙;角雉属鸟类迁移能力较强,寻求新的栖息地而迁移扩散至环境相似的武夷山区。气候变化机制:角雉属鸟类活动场所在高大乔木的树顶上,说明其主要生存在凉爽环境,而气候变暖,为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角雉属鸟类向更高海拔的山地迁移,使得分布区不断收缩,直至分离而成。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地理信息卷
  • 上一篇:2025年高考考前地理信息必刷卷01(
  • 下一篇:2025年高考考前地理信息必刷卷03(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