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面积超过33.7万平方公里,流动沙丘面积达25.84万平方公里,沙漠最大风速在8级以上。2024年11月28日,全长3046公里的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锁边固沙工程成功合拢。锁边治沙工程主要采取生物治沙、光伏治沙和工程固沙的方式,实现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综合治理和应用。
生物治沙 | 在水资源条件比较好的区域,在沙海中将沙丘推平,种植各类防沙抗旱植物,形成林草带,稳沙固沙,林草带中有多种经济作物,是最广泛使用的治沙方法 |
光伏治沙 | 在水资源匮乏的区域,建设光伏电站,其不但发电,同时可以降低地表风速,起到稳定沙土的作用,促进植物的生长 |
工程固沙 | 在沙地中插进芦苇杆扎成草方格,阻挡沙扩散,这种方式成本低、见效快。 |

图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理简图
1.塔克拉玛干沙漠气候干旱的原因:深居,封闭,难以到达,植被类型是。(4分)
2. 下面关于塔克拉玛干沙漠气候周边地形区描述,正确是有( )(不定项选择 3分)
A. 南有阿尔泰山脉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水汽 B. 西有帕米尔高原阻挡了西风带带来的大西洋水汽
C. 北有天山山脉阻挡了来自北冰洋的水汽 D. 东南有云贵高原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水汽
3.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是锁边工程最艰巨的地区。试说明原因。(4分)
4.锁边治沙工程的关键要素是水源,沙漠周边水源来自,河流径流量和有关,河流上游修,可蓄留水资源。(3分)
5.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固沙工程是“山水田林湖草沙综合治理思想”的生动实例。请用自然环境整体性知识,分析生物固沙措施的有效性。(4分)
6.分析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固沙工程的生态意义和社会意义。(6分)
【答案】1. 内陆 地形 水汽 温带荒漠 (4分) 2.BC(3分,全对得3分,漏选得2分,错选不得分)
3. 主要是由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距西伯利亚较近,常年受到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冬季风影响,西北、东北风等偏北风力大,(2分)整体上看沙丘向南移动。(2分)因此,沙漠南缘治沙任务最为繁重。
4. 高山冰雪融水 气温 修建水库(3分)
5.生物固沙:水的浇灌可以改变沙地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持水性,促进了植物的生长;植物的生长可以改变小气候环境,后者又反过来促进植物的生长,并且改变土壤结构,形成良性循环。这生动地说明了自然环境诸要素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水文、植被、土壤、气候相互4分)
6.生态意义:阻止了沙漠扩张,改善了区域气候,保护了绿洲安全,扩大了绿洲面积,改善了绿洲环境,(任两点 4分)
社会意义:提高了区域的环境承载力,保证了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安全,促进了绿洲经济的发展,(任一点 2分)
【1题解析】塔克拉玛干沙漠气候干旱的原因:深居内陆,地形封闭,水汽难以到达,植被类型是温带荒漠带。
【2题解析】塔克拉玛干沙漠,南是昆仑山脉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水汽,东南有青藏高原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水汽。
【3题解析】主要从影响风力及风向分析,导致沙丘整体向南侵袭,所以南缘工程更艰巨。
【4题解析】塔里木盆地河流多为内流河,四周有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河流径流量随气温升高而升高,上游修水库蓄水。
【5题解析】自然环境整体性从气候、植被、土壤、水源相互作用回答,言之合理即可。
【6题解析】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固沙工程的生态意义可从和社会意义
二、东非第三大经济体——坦桑尼亚(18分)
上海某中学的研学团队,寒假乘坐游轮从上海出发至达坦桑尼亚累斯萨拉姆港,又乘坐铁路考察了乞力马扎罗山、塞伦盖蒂自然保护区、维多利亚湖。
中国于70年代援助修建的坦赞铁路是一条贯通东非和中南非的交通大干线,是东非交通动脉。达累斯萨拉姆港是坦桑尼亚的“门户港”,是东非地区重要的物流中心和贸易枢纽。港口建于上世纪40~50年代,老化的码头设施及狭窄的泊位,使货运压力日益增大。
2025年1月29日,坦桑尼亚铁路公司与中国中铁和中铁设计签署标轨铁路建设合同,涉及坦桑尼亚标轨铁路SGR第七标段与第八标段,连接坦桑尼亚乌文扎至布隆迪穆松加蒂,全长282公里,预计工期为72个月(6年)。该项目不仅提升东非地区的互联互通能力,促进布隆迪镍矿资源的出口,更将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注入新动力。

7. 由上海至坦桑尼亚的途中,轮船吃水深度较深的航段是(单选:A.①B.②),原因是行至②海域时(单选:A.顺风顺水B.逆风逆水),原因是。(4分)
8.塞伦盖蒂自然保护区气候属于____,植被景观属于。(2分)
9. 读乞力马扎罗山的垂直植被带,山体南坡植物异常高大,会长到惊人的高度,试说明原因。(4分)

10. 某同学在维多利亚湖看到艳阳高照,水天一色的景色。请判断下图中该时段内近地面的实线表示(等温线/等压线)和虚线表示(等温线/等压线)。并画出此时湖陆风热力环流。(4分)

11. 简述中国企业改扩建达累斯萨拉姆港和升级坦赞铁路给东非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4分)
【答案】7.B赤道海域密度低,吃水深 A寒假期间,北印度洋吹东北季风,洋流逆时针流动,顺风顺水。(4分)8. 热带稀树草原气候热带稀树草原植被带(2分)
9. 乞力马扎罗山南坡是东南信风迎风坡,降水多,较为潮湿,促进了植物的生长。包含腐殖质的酸性土壤,导致植物异常高大(4分)





11. 经济效益:扩大港口规模,增加吞吐量,港铁联运提升货物集散和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铁路连接内陆国家,促进东非国家间及对外的交流,促进资源开发,带动东非经济发展。(2分)
社会效益:带动商业、物流业等产业发展,提供众多就业机会,促进东非社会稳定;带来中国先进的技术,促进东非基础设施的完善,提高当地人们生活水平。(2分)
【7题解析】船舶吃水深度与海水密度呈负相关。海水密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增,图中②航段更靠近赤道,海水密度更小,轮船吃水较深;行至②海域时,轮船顺着北赤道暖流前进,此时刮东北风,顺风顺水。
【8题解析】塞伦盖蒂自然保护区位于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对应的景观为热带稀树草原。
【9题解析】乞力马扎罗山位于赤道以南,受南半球东南信风影响,南坡位于迎风坡,多地形雨,降雪量大,又土壤腐殖质丰富,植被高大。
【10题解析】艳阳高照说明为白天,白天陆地增温较湖泊快,陆地温度高于海洋,因此陆地等温线向高处弯曲,湖泊等温线向低处弯曲,实线表示等温线;陆地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形成低压,湖泊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湖泊气压高于陆地,因此陆地等压线向低处弯曲,湖泊等压线向高处弯曲,虚线表示等压线。热力环流呈顺时针。
【11题解析】经济效益:改扩建达累斯萨拉姆港可以扩大港口规模,增加吞吐量。升级坦赞铁路有利于港铁联运,进一步提升货物集散和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坦赞铁路是一条贯通东非和中南非的交通大干线,是东非交通动脉,连接内陆国家,可以促进东非国家间及对外的交流,带动东非经济发展。
社会效益:港口的建设和铁路的升级及后续的运营均可以改善该地的交通条件,带动商业、物流业等产业发展,提供众多就业机会,居民安居乐业,有利于促进东非社会稳定;东非国家技术水平较低,有中国企业改扩建达累斯萨拉姆港和升级坦赞铁路,可以带来中国先进的技术,促进东非基础设施的完善,提高当地人们生活水平。
三、海南岛的自然景观(22分)
海南省位于中国南端,是仅次于台湾岛的我国第二大岛。北半球热带沙漠主要分布在北非撒哈拉、西亚阿拉伯半岛地区,但在海南岛西部的某些地方也呈现出热带沙漠的自然景观。气象资料显示,海南岛气候要素有季节变化,旱季以偏东风为主。地质资料显示海南岛西部热带沙漠化地区一些地方沉积岩层透水性强,地表水易于渗漏。

12. 暑假小高同学游览海南“天涯海角”景区,发现海湾沙滩上耸立着大小形态各异的花岗岩石块,岩石呈浑圆状,推测与其形成过程中地质作用具体表现是先,后,再。(3分)
13. 自然地理是区域发展的基础,以下有关海南岛自然地理特征描述与形成要素匹配正确的是( )(不定项选择 3分)
A. 全岛属于热带气候——地理位置B. 河流短小一—气候
C. 植被景观有季相变化——大气环流D. 自然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丰富——植被覆盖
14. 据“海南岛自然地理简图”,描述海南岛地形地势特征。(4分)
15. 海南岛东中部地区以热带森林为主,但是西部某些地区出现热带沙漠景观,简析西部热带沙漠形成的自然原因。(4分)
16. 海南岛东部的万泉河流域景观极似“亚马孙河”,从径流量、植被景观、流域环境等角度简析其原因。(4分)
17. 红树林通常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沿海的港湾、河口地区的淤泥质滩涂上,是海滩上特有的森林类型。海南省正加大对沿海红树林的保护与重塑。红树林是一种重要的沿海生态系统,简述其重要作用。(4分)
【答案】12. 岩浆活动地壳运动风化侵蚀 (3分)
13. AC (3分,全对得3分,漏选得2分,错选不得分)
14. 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环岛分布;地势中部高,四周低。(4分)
15. 水汽受到中部山脉阻挡与拦截形成雨影区,降水减少;西部沙漠化部分地区沉积岩层透水性强,地表水易于渗漏,不利于植物生长,易于发生沙漠化。(4分)
16. 降水多,径流量大;植被覆盖率高,蒸发旺盛能够进一步增加降水;两岸多热带(季)雨林景观,河流生态环境优美。(4分)
17. 防风消浪,固岸护堤;净化水质,吸收污染物,降低海水富营养化程度,防止赤潮发生;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保持生物多样性;可以加速淤泥沉积,保淤保滩。(4分)
【12题解析】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首先岩浆活动形成侵入型岩浆岩,地壳运动地壳抬升出地表,再受到风化侵蚀形成该地貌。
【13题解析】全岛属于热带气候是因为纬度低,属于地理位置因素,A正确;河流短小是因为地形和陆地面积,B错误;海南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分旱雨两季,植被景观有季相变化,季风导致,属于大气环流,C正确;海南地区,微生物分解旺盛,以砖红壤为主,自然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少,D错误。故选AC。
【14题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图文材料,可以看出,海南岛的地形特征: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环岛分布。由中心向四周依次为山地一丘陵台地一沿海平原。地势特征: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15题解析】中部为山地,旱季以东风为主,西部地区由于受到中部山脉阻挡与拦截,形成雨影区,旱季降水明显减少;西部沙漠化部分地区,沉积岩层透水性强,地表水易于渗漏,地表水分不足,不利于植物生长,易于发生沙漠化。
【16题解析】该地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吹东南季风,季风迎风坡,降水多,径流量大;水热组合好,植被覆盖率高,蒸发旺盛能够,进一步增加降水;两岸多热带(季)雨林景观,河流生态环境优美。
【17题解析】红树林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密集而发达的支柱根,很多支柱根自树干的基部长出,牢牢扎入淤泥中形成稳固的支架,使红树林可以在海浪的冲击下屹立不动,具有防风消浪,固岸护堤的作用;红树林可以净化水,吸收污染物,降低海水富营养化程度,防止赤潮发生,红树林区内潮沟发达,吸引深水区的动物来到红树林区内觅食栖息,生产繁殖,具有海陆栖息生物的天堂,保持生物多样性;红树林在海滩上形成了一道樊篱,发达的支柱根加速了淤泥的沉积作用,随着红树群落向外缘发展,陆地面积也逐渐扩大,保淤保滩;
四、陇东粮仓——甘肃庆阳(21分)
材料一:“八百里秦川,不如董志塬边。”董志塬是世界上黄土堆积最厚、塬面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天下黄土第一塬”。以董志塬为中心的庆阳,是甘肃传统农业生产区域,农业资源丰富,基础良好,是名副其实的“陇东粮仓”,庆阳大力发展种、养、菌“三元双向”循环农业,促进种植业、养殖业和菌业的废弃物在三个产业之间双向闭合循环,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农业体系。庆阳气候冷凉,适合生产黑木耳、香菇和松茸等低温型特色食用菌,为该农业模式提供了关键支撑。
材料二:庆阳也是“能源新都”,境内油、煤、气、风、光资源共生。庆阳至山东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全长926千米,建成之后每年可向山东输电360亿千瓦时。其中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电力达180亿千瓦时以上。

18. 庆阳位于陕甘宁三省(区)交界处,所处地貌类型是;气候(单选:A.海洋性 B.大陆性)强,降水较(单选:A.少 B.多),冬季盛行(单选:A.西北风 B.西南风),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资源丰富。(4分)
19. 该输电工程的建设和运营,需应对的主要困难有______(不定项选择 3分)
A.地势起伏变化,翻山越岭 B.黄河流域,水质欠佳
C.土质疏松,影响塔基稳定 D.春季干旱,山火隐患
20. 从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角度,分析“陇电入鲁”输电工程的意义。(6分)
21. 分析庆阳发展“三元双向”绿色农业模式的有利条件。(4分)
22. 说明庆阳的农业是实现“三元双向”循环的意义。(4分)
【答案】18. 黄土塬B A A(4分)19. ACD(3分,全对得3分,漏选得2分,错选不得分)
20. ①对甘肃:促进甘肃能源工业的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当地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居民的收入;(2分)
②对山东:山东人口数量多,用电需求大,增加了山东的用电供应;缓解了山东能源短缺状况和煤炭运输的压力;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改善山东能源消费结构,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带动电力、建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激发山东的发展潜能;增加相关就业岗位,促进城镇化。(2分)
③对我国整体:加强了区域经济之间的联系,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降低了碳排放,有利于碳达峰、碳减排目标的实现。(2分)
21. ① 气候条件:地处中纬度内陆地区,大陆性气候,气温冷凉,适合低温型食用菌生产;(1分)② 农业基础:“陇东粮仓”种植业基础好,秸秆等废弃物多,有利于菌业和养殖业;(1分)③ 交通市场:地处陕甘宁三省区的交界,交通便利,有利于农产品销售到周边区域;(1分)④ 政策支持:当地政府大力推广,能提高农民的积极性。(1分)
22. 食用菌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且具有“不与粮争地”“不与农争时”的特点,实现双向闭合循环利用,既能够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有效解决农业生产带来的面源污染问题,又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科技和资源支撑。(4分)
【18题解析】庆阳位于董志塬,地貌属于黄土塬;根据庆阳的地理位置可知,庆阳位于西北内陆,深居内陆,故气候大陆性强,降水少,故①选B、②选A;冬季受西北风影响大,寒冷干燥,故③选A。
【19题解析】分析可知,该线路要经高原、平原还有沿途许多山地,所以A正确;虽然要经过黄河,但是水质对输电线路基本没有影响,故B错误;有经过黄土高原,土质疏松,不利于线路的高塔建设,故C正确;同时北方地区,春季雨带未到,气温回升快,且多大风,蒸发旺盛,天气干燥,冬季枯枝落叶多,山火发生条件充足,山火威胁线路安全,故D正确,所以选ACD。
【20题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的影响分为对调入区和调出区的影响,调出区,即甘肃:实现了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促进相关(能源)工业的发展,带来就业岗位,提高居民收入;同时,该能源工程有一半是新能源,故还能促进甘肃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调入区,即山东:山东调入大量电力资源,缓解能源短缺状况,同时电力输送相比煤炭能减轻运输压力;电力调入山东后,山东可以减少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使用,既改变了能源消费结构,又减轻了大气污染;电力调入后,需要与之相关的配套设施和运营工作人员,从而带动建材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山东经济发展,带来就业岗位,提高居民收入和城市化。最后,对于我国整体也有影响,该输电线路有一半是清洁能源,故而能降低碳排放,有利于我国实现碳减排的目标,同时该工程实现了东西部的区域联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从而缩小东西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21题解析】根据材料和题干信息可知,发展“三元双向”循环模式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能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菌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主要受自然条件影响,即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凉,适合低温型食用菌生产;同时,有“陇东粮仓”之称,种植业条件好,小麦、玉米等种植规模大,秸秆多,有利于发展养殖业和菌业;同时市场能影响农作物种类和种植面积,该地农产品多元化,离不开市场条件,即三省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有利于农产品销售到三省即周边市场;最后材料中提高庆阳大力推广该模式,说明有当地政府政策的支持,即政府大力推广,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22题解析】食用菌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且具有“不与粮争地”“不与农争时”的特点,实现双向闭合循环利用,既能够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有效解决农业生产带来的面源污染问题,又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科技和资源支撑。
五、中蒙俄经济走廊(15分)
中蒙俄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六大经济走廊之一,耕地资源丰富。蒙古国部分可耕地面积很小,可开发潜力有限,俄罗斯部分耕地面积超过5000万公顷,占经济走廊总耕地面积的60%以上,但可开发土地利用率较低。
近年来,我国与俄罗斯开展耕地“公司+农垦+园区+物流”合作模式,既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缓解国家耕地压力,又能促进俄罗斯农业发展,实现两国的合作双赢。


23. 读中蒙俄经济走廊范围内三国各类土地利用面积比,推测甲、乙、丙、丁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依次为____(单选 2分)
A.林地、草地、耕地、裸地 B.林地、裸地、草地、耕地
C.草地、林地、裸地、耕地 D.草地、耕地、林地、裸地
24. 通过中蒙俄经济走廊,中国进口和出口的主要产品有____(不定项选择3分)
A.石油和天然气、轻工业品 B.电子产品、化工产品
C.畜牧产品、工业制成品 D.铁矿石、煤炭
25. 蒙古的城市主要具有沿分布的特征,主要影响因素是。(2分)
26. 描述蒙古水分条件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4分)
27. 从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简述我国借助中蒙俄经济走廊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4分)
【答案】23. B(2分)24. AC(3分,全对得3分,漏选得2分,错选不得分)
25. 河流水资源(2分)
26. 空间分布:空间分布不均匀,北多南少(自南向北递增)。(2分)
原因:该地区的降水主要来自北冰洋气流的影响,北部距离海洋更近;中部地区有山地,北部地区位于北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水分条件好;南部地区距离海洋远,且位于北风的背风坡,降水少,水分条件差。(2分)
27. 租种海外耕地,增加粮食供给;开展农业国际合作,建立海外粮食战略储备基地;建设粮食贸易物流通道,便于粮食的进口。(4分)
【23题解析】根据图文材料中的信息分析可知,俄罗斯拥有较多的土地,但地广人稀,大部分土地都用来种植森林了,由此可知,其中俄罗斯面积的土地类型中甲最大,由此可排除C、D两项;再由材料中所述,蒙古国深居内陆,可耕耕地面积小,开发潜力有限,可知耕地占比量应该是最小的,丁最小,则丁应当为耕地,由此排除A项。综上所述,ACD三项错误,B项较为符合条件,由此确定B项正确。故选B。
【24题解析】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可知,蒙古国对比中国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较弱,且耕地数量较少,但国内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较多,一般向中国出口其石油、天然气资源畜牧产品等,中国工业基础雄厚,所以中国一般向蒙古国出口的是轻工业产品,工业制成品等。
【25题解析】从蒙古等降水量分布图中可以看出,蒙古国的城市大部分都分布在河流的附近,蒙古深居内陆降水较少,对水资源的需求较大,所以影响城市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资源。
【26题解析】从蒙古等降水量分布图中可以看出,其降水空间分布整体呈现不均匀态势,且自南向北递增。原因在于蒙古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北冰洋气流的影响,其北部距离海洋更近,接收的水汽较多;中部地区有山地,北部地区刚好位于北风的迎风坡,迎风坡降水较多,水分条件比南坡要好;南部地区深居内陆,距离海洋远,又位于北风的背风坡处,背风坡降水较少,水分条件相比北部差的多,所以分布城市数量较少。
【27题解析】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我国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借助中蒙俄经济走廊来保障粮食安全:租种海外耕地,增加粮食供给:通过租赁其他国家的耕地,我国可以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从而增加粮食供给,特别是在粮食短缺的情况下,租种海外耕地可以有效缓解国内粮食供应压力;开展农业国际合作,建立海外粮食战略储备基地:与有关国家开展农业合作,共建海外粮食战略储备基地,有助于确保我国粮食进口来源的稳定,在国际粮食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的情况下,海外粮食战略储备基地可以为我国提供稳定的粮食供应,保障国内粮食市场稳定;建设粮食贸易物流通道,便于粮食的进口: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设可以促进跨国粮食贸易物流通道的形成,方便我国从其他国家进口粮食,通过优化粮食进口物流体系,可以降低粮食进口成本,提高粮食进口效率,确保粮食进口的稳定性和及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