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地理教学语言的认知和运用策略(2)

归属:地理教研论文 2024-09-20 
四、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的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里强调老师再不是课堂的中心主义,课堂的主宰者,而是课堂学生的引领人,是要启迪学生的思维,课堂上师生互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究问题,独立获取新的知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是否积极,乃取决于他们是否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需要,因此,要有目的地将所授地理知识内容进行置疑,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地理语言设计上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循序渐进的认知策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他们多动脑筋,运用启发性谈话,使学生思维活动始终处于亢奋状态,达到学生的地理思维随教师的语言起伏而变化的目的。比如在讲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一章第一节“我国农业发展”时,可如此设问:我国农业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让学生观看旧社会广大劳动人民避荒要饭的图片或从网上下载电影《苦菜花》,让学生观看人们挖野菜度日的片段),多年来,我国粮食产量有什么变化?(老师展示中国稻谷、小麦产量的变化图),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农民进城经商,市场繁荣,农民增了收,购买了套房,融入了都市生活,农民购买电脑,上网查找商机信息……这些变化又说明了什么?(展示图片或引导学生观看录像),以小组单位,学生每人先独立观察思考,在小组内共同探究老师的提问,达成共识,最后各组选一名代表阐述观点。最后综合各组结论,形成如下共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达到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7%的人口,中国的农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正向小康水平迈进,部分农民已达到了富裕水平。学生在看、思、议、说、听的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轻轻松松地在老师的主导作用之下,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学到了地理知识,何乐不为呢?

五、教学语言的直观性

  地理学科研究领域大,涉及面广,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能触及众多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诸如上至太空宇宙,下至海底岩层,这些都无法让学生逐一地直接感知,可能欠缺很多的感性认识,无法形成真实的感性材料,这无疑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障碍,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和有趣的地理教学语言,辅以恰当的身体语言,将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逼真地描绘出来,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体验,能引导学生较好地形象思维,变枯燥无味的知识为索然有味,经久不忘。具体而言,教学语言的直观性是指语言要鲜明、生动、成趣,好比一幅美妙的画面跃入学生的眼帘,让学生有亲临其境,耳闻其声,目见其人之感。一方面可借用古今文人骚客的名句,如我们在讲“钱塘江畔”──浙江省的钱塘江涌潮时,可引用唐·刘禹锡的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或毛泽东的《观潮》“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从海上水天相连接处一条白练滚滚而来,急速推进,潮水猛涨,巨浪滔天,掀起一堵高耸水墙的气势磅礴”的场面跃然纸上。另一方面,教师善于利用直观的语言创设活灵活现的地理景观,如讲到南横断山区的“山高谷深、山河相见”的地形特征时,可假设“上山到云里,下山到谷底,对山二人看得见,一个往返若干天”,如此这样描绘,一幅美妙绝伦的人景交融的地理景观立刻映入学生的眼帘,显然无须多费口舌、繁琐讲解,其地形特征自然就掌握了。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地理教学
  • 上一篇: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探索
  • 下一篇:初中地理教学与环境道德教育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