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多数学校已经进入中考地理第一轮专题复习阶段。笔者从近年来毕业班地理复习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方面谈一谈个人的认识。
一忌:死记硬背知识碎片
基础知识是指地理学科的重要的地理事物、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基本的观念和结论。它们基本上能够体现地理学科的功能、能够形成再生知识。它们与生活、生产紧密相关,并且多为考查的内容。学习地理知识,必须以一定的地理事实材料为基础,否则就无法形成地理概念,认识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
地理概念是反映地理事物一般的、本质特征的知识。是人们对地理感性知识所反映的地理事实的一般属性进行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后,得出的反映地理事实的本质属性的知识。一般来说,地理概念如同金字塔的基石,没有明确的地理概念,就不可能很好地掌握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
地理原理主要指“为什么”的知识。地理原理能够帮助我们更广泛、深刻地认识地理事物,解释地理现象,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生存环境,指导我们适应、合理利用、改造自然环境,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地理原理有助于我们运用普遍存在联系的观点、运动的观点和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等认识世界。
地理规律主要指地理分布规律。它是反映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之间必然联系的地理知识。根据空间范围及方向可以将地理分布规律分为三类。一类是地理事物的水平分布规律;一类是地理事物的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如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等;一类是地理事物在宇宙空间中的分布规律。学习地理分布规律有助于我们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并可以利用该规律分析一些地理现象。
对于上述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要死记硬背,而是要深入理解和具体应用。中考试题一般通过大量引用课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问题角度,从而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考查的落脚点依然是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必须将这些基础知识理解与识记,并熟悉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应对中考。
但是目前,大多数学生对于地理基础知识只停留在只言片语的了解上,不但不能说出其内涵与外延,更谈不到理解识记了。如何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呢?笔者认为在专题复习时,首先应帮助学生再现所应用的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的内涵与外延,再运用这些概念、原理和规律分析问题,在使用中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在专题复习反馈练习时,也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回忆本题应用了哪些地理概念、原理与规律,它们在分析问题时能够起什么作用。笔者认为,地理知识要掌握得非常熟练,要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
二忌:忽视构建知识网络
教学理论的研究表明,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知识更具价值。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比较偏重于掌握知识的细节,而忽略了对知识结构整体上的理解和掌握。由此而带来的直接危害是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使获得的知识难以成为今后深入探究的可靠基础。
笔者认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对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可以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思维综合训练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在对基本原理、规律的探究、发现、归纳和应用的过程中,吃透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在专题复习时,要有一个基本线索,让学生抓住一条线索,就是一串知识,教师应当通过总结归纳、概括特征、建立联系、对比异同、归纳类型等过程,使专题知识系统化、综合化,老师要把自己归纳的知识网络设计成填空,让学生通过动手填空,将网络结构印到脑子中,或者引导他们自己绘制知识树,宏观地把握专题知识的体系,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理解。教师在高三第二轮的复习中,必须重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从庞杂的知识系统中,形成自己的知识与线索。这个过程就是将知识压缩成自己理解的地理知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将书本变薄,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