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喀斯特地貌
(1)概念
组成地壳的可溶性岩石,在适当条件下,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在地表或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
(2)分布
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分布最为广泛。
(3)表现形式
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洼地、峰丛、峰林、孤峰、残丘等;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是溶洞,溶洞内有石钟乳、石幔、石帘、石笋、石柱等。
2.河流地貌
(1)河流上游:一般分布在山地和高原。形成深而陡的“V”形谷。沟谷水流出山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携带的泥沙堆积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
(2)河流中下游:中游多分布在山区和平原交界的山前丘陵和平原地区,下游多分布在平原地区。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河流中下游的冲积平原由河流带来的大量冲积物沉积而成。
(3)河口段:河流入海口或入湖口,多发育三角洲。
3.风沙地貌
(1)分布: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2)风蚀地貌
风蚀蘑菇 | 孤立突起的岩石经风蚀作用形成的蘑菇状岩体 |
风蚀柱 | 在风蚀作用下形成的柱状岩体 |
雅丹地貌 | 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沟槽地貌的组合 |
风蚀城堡 | 经风蚀作用形成的城堡状地貌 |
戈壁 | 在风的吹蚀下,细小的沙粒被带走,地表残留下大量的石块,形成戈壁 |
(3)风积地貌
主要是沙漠里的沙丘,常分为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常根据沙丘的形状判断风向,一般来说,沙丘迎风面缓,背风面陡。
4.海岸地貌:在沿海地区,受海浪作用,形成的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如海蚀柱、海蚀平台、海蚀洞、海滩等。浙江省舟山群岛的潮音洞、海南岛三亚的南天一柱是著名的海岸地貌。
二、地貌的观察
1.地貌观察的顺序
(1)地貌的组合关系:规模较大的地貌往往由次一级的地貌组合而成。
高原上,既有连绵的山脉和丘陵,也有宽广的盆地;山脉中,既有陡峭的山峰,也有深切的河谷。
(2)观察地貌的顺序:选择一个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进行观察。
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如山地、平原等;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如山岭、河谷等;最后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
(3)辅助观察: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或无人机等辅助观察。
2.地貌观察的内容
(1)重要内容
高度:包括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绝对高度是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相对高度能够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坡度:坡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观察坡度和坡向。坡度大小一般用坡度角或者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来表示。坡向:重点关注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
(2)坡度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坡度与农业生产:坡地耕作容易引发水土流失;坡度大于15°时,遇到暴雨,土壤侵蚀极为严重。
坡度与交通建设:铁路线的最大坡度一般不超过2.5%~3%;詹天佑在修建京张铁路时,设计“人”字形线路降低线路坡度。
(3)地貌观察的其他要素
观察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等;观察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