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洞的名胜古迹始建于明弘治三年(公元1489年),其后屡毁屡建,清末臻于完善。青龙洞建筑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由青龙洞、紫阳洞、中元洞、万寿宫、香炉岩和祝圣桥等6组古建筑组成,大小殿宇40余栋,这是贵州省现存最大的古建筑群。
这些规模宏大的建筑.除部分是建立在中河山半崖的缓坡地带外,其余的都矗立在悬崖绝壁上。它们各抱地势,或依山崖层层叠起;或镶嵌于岩隙石洞中;或建筑在插入岩石的横梁上。
单体建筑青龙洞、原名太和洞或南洞,在中河山石崖南段,为开山道士李道坚募捐修建。洞口敞开在悬崖绝壁处,洞内开阔,深6米多。主要建筑有灵宫殿玉皇阁、望江楼等,楼中藏洞、洞中建楼,甚为巧妙。洞中存有清代汪炳鳌所书对联。讨袁将领李烈钧题写的摩崖诗、以及杨芳的题字和贵州巡抚林肇元在1880年题写的“青龙洞”匾额石刻等。
紫阳洞,又称紫阳书院,在中河山中段上部,1530年为纪念宋代理学家朱熹而建,有考祠、老君殿、圣人殿建筑,均为底座架空的歇山顶式楼阁。紫阳洞是黔东南最早传播文化的基地之一,现存有清人题写的摩崖石刻多处。
中元洞在中河山北段,由大佛殿、望星楼、六角亭、独柱亭等构成。望星楼建在大佛殿北侧一块斜着的巨石上,为三重檐六角攒尖顶建筑,气势雄伟。
在紫阳洞的正下方是万寿宫,它是一组封闭式的叠层殿堂建筑群,包括大门牌楼、戏楼、杨泗将军殿、内戏堂、许真君殿、文天祥祠等众多的建筑。大门是一座高16米的6柱5间牌楼,顶部竖刻有“万寿宫”3个大字。
香炉崖在青龙洞口的沅阳河畔,有巨崖似香炉,上大下小,故而得名。修有莲花亭于崖上,花墙环绕,傲立江面,幽雅而富有诗意。
与中元洞相连的祝圣桥,始建于明代中叶,因庆贺康熙60寿辰而名。祝圣桥全长135米,高12米,宽8.5米,为7孔拱形石桥,古朴而雄伟。
青龙洞古建筑群玲珑古朴,色彩鲜明,掩映在参天的古木中,融石崖、溶洞、老树与红柱绿瓦的干栏式建筑物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