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1.1 人口分布教师教学用书

时间:2024-07-21 归属:人教地理必修
  第一章 人口 1.1 人口分布教师教学用书
  【教学目标和要求】
  1.运用世界、国家或地区等图文资料,描述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2.利用资料或图表,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教材设计思路】
  地理学研究人口的重点方向之一是探讨人口现象的空间变化。人口的分布是人口的空间表现形式。世界人口的分布面貌,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和繁衍后代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无时无地不受自然和人文诸因素制约。这些因素通过影响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而影响人口分布。
  本节的情境设计是在“卫星影像世界地图”中圈出世界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并给出图中圆圈所示范围的人口总数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数量等事实,提出“这里居住的人口为什么这么多?”“地球上的人口分布具有怎样的规律?”等问题,以使学生能在真实的情境中带着问题开始本节内容的学习。
  本节教材讲述世界人口分布大势和特点,阐述自然、人文诸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回答了两个基本问题: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哪儿?为什么?这既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又是全章的基础知识,因此安排在第一节讲授。在讲述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时,教材采用了由一般到个别、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方法。
  第一个标题聚焦世界人口的分布。这部分内容初中地理已经涉及,高中阶段需要突出人口数量在不同尺度区域的分布状况,把握地理学的“空间尺度思想”,以落实“区域认知”这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教材从全球、大洲和地区、国家等不同区域尺度,对人口分布的特点进行具体描述。为了讲清楚全球尺度的人口分布特点,教材安排图1.2“世界人口的分布(2014年)”,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发现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接着从纬度、距海岸远近、海拔三个方面,利用数据进一步描述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北半球中纬度地带人口数量多、平原地区人口数量多、沿海地区人口数量多,体现出人口分布的中低纬指向、近海指向和平原指向。从大洲和地区的尺度来看,教材首先指出世界上有四大人口稠密区,即东亚、南亚、欧洲西部和北美东部。然后,利用教材图1.3“各大洲和地区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2017年),比较各大洲和地区人口分布的状况。在国家尺度层面,教材直接给出当今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13个国家,加深学生对世界人口大国的认知。
  在描述人口分布特点之后,本节第二个标题结合实例,引导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分析制约世界人口分布状况的诸多影响因素。这样层层深入,由浅入深,有助于学生掌握比较完整的知识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自然因素影响人类生存的难易程度,并直接决定人口的分布状况。人类周围自然因素的总和即为自然环境,它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生存空间,也是人类创造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源泉。生产力水平越低,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就越明显,有时甚至起决定性的影响。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种影响才会变小,但不是消失,自然环境仍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基础。所以说,自然因素始终是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教材选择了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因素,展开分析这三个要素是如何影响人口分布的。从气候条件来看,教材分析气温和降水对人类居住的影响,指出过于寒冷、干旱和过于湿热的地区都不适宜人类居住,并给出“世界不同纬度人口分布示意图”(图1.5),得出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与第一个标题提到的中低纬度地带人口数量多前后呼应。从地形条件来看,教材从交通和开发难度分析了平原地区人口聚居的主要原因,列举出世界上主要平原的人口分布密集加以佐证,并给出“世界不同海拔人口分布图”(图1.6),与前一个标题提到的四大人口稠密区相呼应。从水源条件来看,教材指出水源丰沛的河湖沿岸人口较密集,以古代文明发祥地都起源于河流的中下游两岸,来说明水源优越的地区吸引人类的早期定居;教材还安排了“塔里木盆地的绿洲与城镇分布”(图1.7)和“思考”,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源往往成为人口分布的先决条件。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自然环境诸因素直接决定了人口分布状况。随着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增强,人类的定居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越来越小。而人口分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受人文因素的影响越来越显著。教材从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开发历史三个方面阐述人文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力水平不同,其人口分布状况差异较大。经济发展水平和开发历史同样影响着人口分布的状况。教材最后指出,政治、军事、文化等人文因素对人口分布都有一定的影响。
  为了便于教学,教材把人口分布影响因素分解为各种要素,分别探讨它们对人口分布的不同影响和作用,但实际上,所有这些因素都以很复杂的方式起作用,并相互作用。因此,本节的最后一段指出世界人口的分布是由自然、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这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应该认识到上述这些因素经常是共同起作用,极少单独起作用的。因此,很难甚至几乎不可能独立地对某一因素单独进行评价。
  在阐述影响人口分布的各因素后,教材设计了“分析芬兰人口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活动”。让学生阅读芬兰的人口分布图、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地形图,分析芬兰的人口分布与气温、降水、地形及首都的关系。这个活动进一步体现了人口分布的区域尺度思想,即在一个国家内部,由于自然、经济、社会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也不相同。本活动设计了四个步骤:第一步根据人口分布地图,描述芬兰人口分布的特点;第二步和第三步引导学生依据专题地图,分别从气温、降水、地形三个方面,说明自然因素对芬兰人口分布的影响;第四步认识经济发展、首都等人文因素对芬兰人口分布的影响。
  本节最后编排了“自学窗”栏目,其内容选择与编写重在培养学生地理素养,侧重胡焕庸线的发现,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了解我国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对我国人口问题研究的贡献,体会老一辈地理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此外,本栏目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对我国人口分布规律这一基本国情有进一步的认识:胡焕庸线是划分中国人口密度的分界线,直观地展示出我国东南地狭人稠、西北地广人稀的现实。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进一步探讨:胡焕庸线揭示的人口东密西疏格局为什么在较长时期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未来这条线能否被突破?
  本节内容结构如图1-2所示。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人口分布
  • 上一篇:1.2 人口迁移教师教学用书
  • 下一篇:没有了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