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思路及方法建议
本节教学总体上可以遵循“问题提出-查找资料-案例分析-合作探究-共同建构”的思路展开。首先利用教材图1.1作为话题,引出本节的几个关键问题:世界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人口分布受何因素影响?接着借助“世界人口的分布”“各大洲和地区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等图文资料,从不同区域尺度分析世界人口的分布状况。再通过举例(如塔里木盆地的绿洲与城镇分布)或案例分析(如芬兰人口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探究人口分布与气候、地形、水源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最后师生共同归纳问题的结论,并建构相应的知识框架。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对本节原理、规律的分析可采用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展开。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世界人口分布没有太多直观认识,但对人类生存环境的选择有一定的了解。教材一方面详细地分别从纬度、距海远近、海拔、各大洲、各国等角度引导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分布,最后归纳出世界人口分布不均的特点。同时又通过对各案例(如荒漠地区人口的分布)分析,引导学生掌握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要充分运用地图,尤其是各类景观图开展教学,把学生对人口分布及影响因素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要注重对原理、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教学中要注意选取典型区域,围绕“分布和影响因素”这一主题,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举一反三,从现象到本质,真正掌握“人口分布及影响因素”问题分析的基本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要避免对现象的简单罗列,或对结论的机械记忆。不仅要做到“知其然”(人口分布的特点),更要做到“知其所以然”(人口为什么有这样的分布特点)。同时,要处理好普遍原理与特殊区域之间的关系,注意不同尺度下人口的分布及影响因素的不同,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引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
本节内容点多、面广,既要适当联系人口的相关原理,也要充分调用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要适当提供“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主要气候类型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等图文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区域地理知识。教学中可以适当渗透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想,结合典型地区理解人口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诸要素的关系,阐释世界人口分布状况是自然、人文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重点和难点
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是“世界人口分布特点”。教学难点是“结合实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课时建议 2课时。
实施建议
第一课时
【导入】
本节教学情境的引入要实现两个功能:一是引发学生注意人口分布的特点;二是引发学生思考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具体方式可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安排。
方式一:利用教材提供的“卫星影像世界地图”进行拓展。教师可提供整个世界大致的国家和总人口数,对比教材中的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并设置以下问题:图中圆圈所示的是哪些地区?为什么这里居住的人口这么多?地球上的人口分布具有怎样的规律?让学生讨论、思考。配备“智慧课堂”设备的学校,可以让学生自己搜索信息,寻找答案。
方式二:展示“我国人口分布的卫星影像地图”,提醒学生注意卫星影像地图上的颜色差异,引导学生思考原因。得出结论: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少。提问:我国人口分布有差异,世界人口分布有差异吗?为什么人口分布有差异?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人口分布?以我国为例,引入对世界人口分布问题的思考。
方式三:展示本地或巴西、澳大利亚等人口分布数量的差异图,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布?组织学生思考、讨论,由点到面,探讨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影响因素等内容。
【世界人口的分布】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从两个方面展开。
一、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1.从全球纬度、距离海洋远近、海拔这三方面来看。
教学时可提供全球不同纬度、离海岸不同距离、不同海拔的三方面人口数量分布比例图或表格,让学生注意观察,哪些纬度、离海岸不同距离、海拔的人口分布较多,哪些纬度、离海岸不同距离、海拔的人口分布较少。最后除了得出教材中的结论外,还要引导学生思考原因,为讲述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埋下伏笔。
2.从各大洲、各国来看。
教学时可展示各大洲和地区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图、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景观图及世界政区图等,让学生对世界人口分布有更直观、全面的了解。
二、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
1.通过以上的观察、分析与讨论,归纳出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的结论。
2.结合教材中图1.2“世界人口的分布”,引导学生对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这一结论进一步加深认识。建议在图中找出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少区,此时只需引导学生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对这四大人口稠密区的形成原因作简单的分析,为下一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承转】
可以参考以下三种方式。
方式一:展示我国的卫星影像地图,让学生结合自己相对熟悉的地方,描述该地区的人口多少。教师事先准备相对应的照片或视频,配合学生的介绍。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学生自己拍摄的照片或视频。然后设问:影响不同地区人口分布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方式二:结合学校所在区域人口分布和年平均气温及降水分布、地形、水源等相关图文材料,让学生说说本区域人口分布特点。然后设问:影响不同地区人口分布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方式三:展示“地广人稀的荒漠地区”“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等照片,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分布有差异?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从三个层面展开。
一、教学时可提供有关干旱、寒冷、湿热、平原、绿洲、工业发达、宗教等不同因素影响下的各种人口分布的示意图和景观图,让学生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直观认识。
二、对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人口分布影响的分析,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该因素中还可以分解为哪些主要因素;二是要列举人口分布的事实加以佐证。例如,可以利用好教材中的“图1.4地广人稀的荒漠地区”“图1.5世界不同纬度人口分布示意”“图1.6世界不同海拔人口分布”“图17塔里木盆地的绿洲与城镇分布”及“思考题”。
“思考题”参考答案如下:
1.塔里木盆地的水源分布特点:水源的主要来源是夏季高山冰雪融水,水源最丰富的地区集中在盆地的边缘。
2.城镇分布与水源的关系是:水源是制约塔里木盆地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因素,而水源的主要来源是夏季高山冰雪融水,水源最丰富的地区集中在盆地的边缘,故城镇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的绿洲地区。
三、最后可引导学生讨论和归纳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并举例说明。具体可参考表1-1。
表1-1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及举例
因素 | 分析 | 举例 | |
自 然 因 素 |
气候 | 过于寒冷、干旱及湿热的地区不适合人类居住;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 | 撒哈拉沙漠地区、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等人口稀少;10°N-50°N地带人口密集 |
地形 | 平原地区人口稠密,高山、高原地区人口较稀疏 | 我国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人口密集;青藏高原人口稀少 | |
水源 | 一般来说,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人口较密集;在干旱地区,人口稠密区依水源多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 | 黄河与长江流域、尼罗河谷地、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等人口密集;在干旱地区,有水源的绿洲往往成为人口聚居地 | |
人 文 因 素 |
生产力水平 | 农业社会,人口聚集在农业发达地区;工业社会,人口向城市聚集 | 农业社会,人口聚集在农业发达地区,形成分散居民点;工业社会,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
经济发 展水平 |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稠密 |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欧洲西部人口密集 | |
历史 | 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较稠密 | 四大文明的发祥地人口密集 | |
政治、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军事因素等,也都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 两次世界大战使得人口大规模移动;新疆、黑龙江农垦区的形成 |
评价建议
一、评价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参照学业质量标准,可制定本节评价目标(表1-2)。
表1-2 第一章第一节评价目标
评价目标 | 水平1 | 水平2 | 水平3 | 水平4 |
描述世界人口分布特点 | 只能说出人口分布不均匀 | 知道分布不均,能够说出人口稠密区和稀少区 | 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归纳出世界人口分布特点 | |
说明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 只能说出一两个自然因素 | 能够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并说出部分因素 | 能较全面、准确地说明自然和人文因素 | 能结合具体案例(问题)全面、准确地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
二、评价示例(以教材中活动为例)
活动:分析芬兰人口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材料略)
1.说出芬兰人口分布特点。(在原题基础上改编)
对本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评价可参考表1-3。
表1-3 活动表现评价及样例
水平 | 表现 | 样例 |
水平1 | 只能说出某一方面(如空间)变化 | 集中在南部区域 |
水平2 | 能够多角度综合说明 | 南多北少;平原多,山地少;气候较温和地区多,气候较寒冷地区少 |
对本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评价可参考表1-4。
表1-4 活动表现评价及样例
水平 | 表现 | 样例 |
水平1 | 只能说出某一方面(如气候)因素 | 气候较温和地区多,气候较寒冷地区少 |
水平2 | 能说出具体地形及气候等自然因素 | 影响因素:地形,南部多平原,北部多山地;气温……;降水…… |
水平3 | 能够说出具体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 影响芬兰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地形,南部多平原,北部多山地;气温,南部平均气温较高,北部平均气温较低;降水,南部降水量较多,北部降水量较少;交通,南部临海,交通便利;政治,首都赫尔辛基位于南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