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历史时期中国植被变迁趋势及其原因
(一)在地带性总体格局不变的条件下,植被呈现不同程度的地域性变化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古代天然植被的分布情况相当复杂,植物品种繁多。由于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历史时期植被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十分明显,即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呈现森林一草原一荒漠依次过渡的景观,从北至南,森林依次演变为寒温带针叶林一温带落叶阔叶林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热带雨林。历史时期中国天然植被概况充分说明了古今地带性植被的总体格局仍然没有改变。
在历史时期发展过程中,各地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特别是人为活动的影响,其植被类型也随着不断发展和变迁。总的趋势是栽培植被的不断扩展和天然植被的逐渐缩小。史念海先生认为,历史时期森林地区和草原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黑龙江上游呼伦池西畔肇始,由这里南下,循大兴安岭西侧,过西拉木伦河上游,西南行,过鄂尔多斯高原中部,再由六盘山北趋向西南,至于西藏自治区东部。这条界限以南的许多地方,现在已经没有森林,最显著的是呼伦贝尔草原西拉木伦河流域、鄂尔多斯高原以及陕北和陇东,已经变为半干旱地区。草原地区和荒漠地区的界限也逐渐向东、向南扩展。另外,森林地区内部,植被类型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①。
(二)生物分布界线的推移
历史时期以来,我国气候曾经发生过多次波动,随之气候位置也出现相应的南北摆动,这必然会影响到动植物分布界线和农作物的种植制度。但是由于生物分布受到气候条件、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研究者在讨论气候变化对生物分布界限影响时,不易与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区别开来。龚高法、张丕远等根据考古资料、植物花粉和历史文献记载,在讨论了气候带变迁的基础上,对比生物分布界限的推移,力图展示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生物分布界限的影响。
距今 8000 年一 3000 年间各地气温普遍比现在高,但升温幅度各不相同。在东部地区随着纬度升高,古今温差增大。东北地区当时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 3℃左右,华北地区高 2-3℃,长江中下游高 2℃左右,岭南和台湾不足 20C。但中国西部地区在暖时期升温幅度随纬度升高而减少。
根据历史文献中有关亚热带植物分布和生长状况的记载,推断历史时期亚热带位置的变迁,在最温暖时期亚热带北界曾经达到黄河以北的华北平原,在寒冷时期北界南移至长江以南,
现在亚热带平均位置处于比历史时期以来平均位置偏南,但较明清小冰期偏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