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湖,我国北方最大的湖泊。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新巴尔虎右旗,即呼伦贝尔高原西部,西北距边境城市波洲里市不远。呼伦贝尔高原实际上是内蒙古高原东北部大片宽浅的低池(高平原),海拔在600--700米之间,呼伦湖东面连接着广阔的高平原面,西侧和北侧则围绕着低山丘陵带,西湖就在其间低洼地的范围内。湖身呈斜长方形,由东北向西哺伸展,长80公里,宽33公里,面积达2315平方公里。根据实测面积,呼伦湖为我国第四大淡水湖。湖面海拔550米,平均水深约6米,最深处15米,蓄水量100多亿立方米,称冠46方群湖。
呼伦湖也就是达责湖。“呼伦”为突厥语,意为湖。这个湖在北齐时称大泽,唐代时称俱伦泊,元代叫阔夷海子,清代叫库木J湖。现在当地人又叫它达责诺尔、达责湖,是海湖的意思。
呼伦湖是一个构造断陷湖。在中生代株罗纪晚期,即距今一亿三千五百万年前,由于亚洲大陆板块受太平洋板块的挤压向东南滑动,造成燕山运动,现在的呼伦贝尔地区在挤压扭曲强力的作用下,形成海拉尔“多”字形构造及构造内部的呼伦贝尔沉降带。其低洼处积水成湖,就是现在呼伦澜的前身,后来又由于地壳运动,这个湖曾向东南方向迁移。到距今二三百万年前的更新世初期,地壳持续受挤压,在古湖盆的东西两侧,发生了两条北北东向的大断裂,湖盆继续下陷,形成了向斜地堑构造,而由于西部断裂下降较多,致使湖泊位置又由东南向西北迁移,而成今口湖泊的位置,这就是现代的呼伦湖。
后来,呼伦湖的范围又曾不止一次地扩大与缩小。当湖面缩小时,它就转变成完全的内陆洼地或者为不连续的小湖泊;当湖面扩大时,它就成为一个吞吐性湖泊,湖水最终泄入额尔古纳河。在本世纪初,湖区是一些小的泡子和洼地,约在1908年克鲁伦河上涨,始将这些分割的小泡子串连在一起,从页又扩大成为较大的湖泊。以后湖水位继续发生或升或降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同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历年降水量的增减及气温变化引起的地下水补给量的多寡都有关。
目前,呼抡湖的水量已初步得到人工控制而稳定。水质也从原先的屡有改变而稳定为淡水。此湖的水源,人湖的河流有自蒙古国流入的克鲁伦河和从南面中蒙边境上贝尔湖流入的鸟尔逊河;雨季肉西侧山区的地表水也是重要的补给水源。过去,湖水可从北端的穆得那亚河出口,流入海拉尔河后注入黑龙江的支流额尔古纳河。白1958年后,为保护北面的扎责诺尔煤矿安全生产,穆得那亚河彼堵截,湖水外流通道受阻,这个湖成为内陆湖,湖面扩大,湖水含盐量也提高。至1971年在湖东侧重新挖了一条通向海拉尔河的人工河,从此有了新的出口,湖面又逐渐缩小,湖水也变淡。过去由于河流水量巨大,季节性变化再加上其他原因,湖水量在年年和年际都呈大起大落,湖面大小可有数倍的差异。如今有闸门控制湖水的涨落,湖面已趋稳定。湖水一般从11月上旬封冻,至次年5月初解冻,冰期长达6个月,冰层厚达1米以上。这是我国封冻期校长的一个湖泊。
这里属于北方温带半干旱区,气候寒冷干燥,冬长夏短,多风沙,地上是一片茫茫的草原。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低于27℃,寒潮后往往出现-49℃以下的低温,是我国最冷的地区之一,夏季比较暖和,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可升至18-20℃以上。年降水量230--350毫米,集中在夏季。年蒸发量超过年阵水量5--7倍。
呼伦湖在古生物学史上,曾有过绚丽多彩的一页。大约在一万年前,呼伦贝尔地区的古扎责诺尔人就在湖畔捕鱼逐兽。这里是古文献中记载的珍禽异兽“缺醒”、+,”等觅食驰骋的地方。湖滨是他们栖息繁衍的天然苑囿。近年来,在呼伦湖周围的草原上和扎责诺尔煤层中。考古工作者挖掘出大批骨器、石器、陶片及猛码象、披毛犀、原始中、东北野牛、转角羚羊等古生物化石。我国著名的古人类学家裴文中教授,曾三次到这一带考察。1980年出上的一具猛码象化石,大部完好,局松花江猛猖象,是我国同种属中第二具较为完整的珍贵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