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海蚀柱
海滩受蚀后退,较坚硬的蚀余岩体残留在海蚀平台上,形成突立的石柱或孤峰,称为海蚀柱;也可以由海蚀拱桥受蚀,拱顶下塌而形成海蚀柱。由于海蚀柱形态多变,有的还颇具姿态,因此,沿海渔民常用“石老人”、“石公公”、“石婆婆”、“石蘑菇”、“花瓶石”等称呼之。
海蚀柱在我国沿海常可见到。大连的黑石礁、绥中的“姜女坟”、北戴河的鹰角石、山东烟墩、青岛石老人,浙闽台粤桂琼沿海亦有广泛分布。其中姜女坟是由四个弧立于海中的石柱组成,最高的达16米;北戴河的鹰角石也高达17米;海南岛天涯海角处的“南天一柱”等等,都是我国沿海著名的海蚀柱景观。青岛的石老人是一个高达18米的巨大海蚀柱,其状酷似一个驼背的老人站在海中远眺,故得名“石老人”。
(4)海蚀洞
当海岸受波浪及其挟带岩屑的冲击、掏蚀所形成的面向大海的凹穴,其深度较大者称为海蚀洞或海蚀穴。因波浪对海岸的冲蚀作用主要集中在海面与陆地接触处,故海蚀洞沿海平面或海蚀崖坡脚处呈断续分布。在松软岩石构成的海滩上,海蚀洞发育不明显;在较硬的岩石海滩上,则发育较完好。尤其在岩石节理及抗蚀较弱的部位,海蚀洞特别发育,深度可达数十米,甚至数百米。
海蚀洞在我国海滩上广泛分布,如浙江普陀山的潮音洞、梵音洞,福建晋江围头半岛的沪屿沿海,海南岛、涠洲岛、刹阳岛、龙门诸岛、白龙半岛等,均有许多海蚀洞良好发育。
著名的普陀山潮音洞和梵音洞,是我国海滩名胜中甚为著名的两个海蚀洞。潮音洞高大深邃,深达20余丈,在洞内可聆听潮水汹涌翻滚之音,谓之“空穴来音”。相传此洞还是观音大士经常现身之处。梵音洞以高见长,其高可达数十米,具有“水势奔腾峭壁开,半空雪浪似鸣雷”的壮丽景色。平时,两洞雾霭沉沉,幽泉滴滴,颇有仙穴雾窟般神秘色彩。此外,位于北部湾的涠洲岛猪仔岭东北的一个海蚀洞,也闻名遐迩。此洞深达23米,宽达20余米,高达5米,规模颇大,洞内景色奇特。
(5)海蚀拱桥
海蚀拱桥,又称陆桥或海蚀拱,是基岩海岛上比较少见而又十分奇特的海蚀地貌。海蚀拱桥常见于衅角处,其两侧受波浪的强烈冲蚀,形成海蚀洞,波浪继续作用,使两侧方向相反的海蚀洞被蚀穿而相互贯通,形似拱桥,又称为“海穿”。在我国广西沿海一带,居民据其形状似由陆向海伸展的象鼻,又叫“象鼻山”。
海蚀拱桥在我国辽东半岛沿海时有出现,著名的锦州笔架山朱家口村海蚀拱桥,可算是拱桥中的佼佼者了。它是由高5米、宽约3米的石英岩组成,经过泥沙的堆积,又将岸岛连接在一起,从岸边到海中的笔架山,宛若一座海上仙桥,景色堪称一绝,故“笔峰奇桥”被列为锦州新八景之一。
在浙江省沿海诸岛基岩衅角地带,也发育海蚀拱桥,高度一般可达12米左右,宽可达6米余。闽粤一带也有一些海蚀拱桥。在台湾北部的石门村附近,发现有高达8-12米的海蚀拱桥。
(6)海蚀窗
海蚀窗,简称海窗,是从海蚀崖上部地面穿通岩层直抵海水的一种近平竖直的洞穴。
海蚀窗的形成与海蚀洞的发育密切相关。在海蚀洞形成以后,波浪继续向洞中冲击、掏蚀并上冲,压缩着洞内的空气,使洞顶裂隙扩张,最后击穿洞顶,形成与海蚀崖上部地面沟通的“天窗”,故称海蚀窗。
海蚀窗景观在海滩上颇为罕见,浙江省普陀山的潮音洞顶的山石之上,有一孔穴,有一个海蚀窗,人称天窗。从天窗里,可俯听潮音洞底的潮水海浪之音,可算海蚀奇观之一了。
2、沙滩风景
沙滩与海蚀奇观相反,是由海浪携带泥沙堆积而成的。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海边风景总是与金黄色的沙滩和蔚蓝色的大海联系在一起。的确,尽管海滩景色五彩缤纷,但沙滩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无数的海岛旅游胜地、海滨浴场都少不了那金色而迷人的沙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