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长江中下游区自然条件分析

时间:2022-07-17 归属:中国地理

  第十二章 长江中下游

  本区包括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浙江、江苏和上海七省市。面积约89×104km2,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9.3%,1997年人口39551万,占全国总人口的31.8%。本区自然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达,长江沿岸处于我国经济网络的轴心位置,其经济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一节 自然条件分析

一、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的地表结构

  本区地势西高东低,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分布

  1.淮北平原。江苏与安徽北部为黄淮平原的一部分,称为淮北平原,地势低平,海拔高度 40~10m,地面坡度为 1/6000~1/8000,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淮河支流洪河、颖河、西淝河、涡河、浍河以及沂沐河等,大多是嵌入平原的平行顺向河。平原上近代沉积物的厚度一般都不大,以亚粘土、亚砂质粘土为主,公元1194年以后,黄河夺淮由苏北入海时期,淮河下游水系被夺。由于黄河决口泛滥的影响,形成缓岗、洼地、微斜平地等中小型地貌相间分布。

  2.淮阳山地。包括大洪山、桐柏山、大别山及其东延的江淮丘陵。山地西段为北西西—南东东向。东段(黄梅—桐城—线以东)折为北东—南西向形成向南突出的弧形构造。淮阳山地的地层古老,经长期剥蚀,山势较低,除大别山地势较高,可达1000m左右(个别山峰超过1500m)外,大洪山、桐柏山海拔高度仅500~800m,东部更降为海拔200~300m的低丘。

  淮阳山地是长江水系与淮河水系的分水岭,山地两侧气候土壤、植物均有明显差异。

  3.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出三峡后,向东奔流,穿行于洞庭湖断陷盆地、鄱阳湖断陷盆地,下扬子拗陷带和太湖—吴淞断陷盆地,经长期的河湖沉积作用,形成了湖盆平原和河谷平原串连的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和冲积—湖积平原。平原东西延伸1800km,总面积约16×104km2,其地貌特征是地势低平,河道港汊交织,湖泊沼泽散布,具有典型的“水乡”景观,其间散布一些低山丘陵,如宁镇山脉、茅山等。

  长江中下游平原由江汉平原、洞庭湖、鄂东沿江冲积平原、鄱阳湖平原、巢湖及皖江沿江平原及长江三角洲等组成,各部分的形成过程不同。西部从宜昌至汉口间,原来是古云梦泽,汉江、长江、湘、资、沅、澧诸水在此汇聚,由于长期垦植,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加速了河流泥沙的堆积作用,云梦泽逐渐被分割为许多小湖。后来,又由于沿江沿湖不断围垸开垦,许多小湖逐渐消失,形成了地势低平广阔的平原。这里海拔大多在50m以下,武汉市仅27m,宜昌至汉口间687km,河床坡降仅1/30万,排水不畅,河曲发育。

  长江中下游平原中部,鄂东沿江平原与皖江平原两侧为山地丘陵,平原面积狭窄,入江多为短小河流,沿江两侧湖泊众多。

  镇江、扬州以东为广义的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区。燕山运动期间这一带发生断裂作用,逐渐下沉,经长期的河、湖、海交替堆积,形成地势坦荡、水网密集的冲积平原,大部分地区在海拔3~5m以下。河网密度达4.8km/km2。三角洲的南北两翼各有一个大的碟形洼地,北为里下河平原,南为太湖平原。居中的是一系列以河口沙坝为核心的河口古沙洲。近期发育的沙洲尚处在长江南北汊流包围之中,例如崇明岛、长兴岛、横岛等。早期形成的古沙洲已与长江北岸连成一片,成为江淮平原的组成部分(图12.1.1)。

  长江三角洲与东面宽广的大陆架相连,第四纪期间,曾多次为海水淹没。现在的三角洲是在大理冰期后,大约距今 7500年以来,主要由长江带来的泥沙(每年近5×104t)冲淤而成。当时长江入海口在镇江、扬州一带,入海的泥沙首先在河口南北两侧堆积两道河口沙嘴。北侧沙嘴自扬州向东伸至如东附近。在夏季盛行东南季风的影响下,沙嘴向北反曲,与古淮河口外沙堤相接,里下河地区的浅海被封闭成为潟湖,为里下河碟形洼地的前身。河口南侧沙嘴随长江主流向东南延伸,在杭州湾口受东南季风影响,沙嘴向西反曲,与钱塘江口沙嘴相连,太湖地区的浅海也封闭成潟湖,是为太湖碟形洼地的前身。以后,泥沙继续堆积,一方面湖区不断沉淤,形成宽广的湖积平原,一方面,古沙嘴以东的滨海地区,陆地不断向外伸涨。根据考古和绝对年龄的测定,全新世以来,古沙嘴以东的滨海平原,平均约以每年30~40米的速度向外推进。如今平原之上,自西向东,依稀可见的一道道贝壳沙堤和古海塘残迹,就是三角洲滨海平原发展过程的记录。

  4.江南丘陵。包括长江以南,雪峰山以东、南岭以北的广大低山丘陵区。主要由一系列北东—南西向的雁行排列的山地和夹于其间的众多丘陵、盆地组成。山地主要由花岗岩和变质岩系组成,平均海拔 500~1000m,少数山峰可超过1000~1500m。主要山地有湘、赣边界的幕阜山(主峰1596m)、九岭山(主峰五梅山1516m)、武功山(主峰1918m),位于皖南浙西的九华山(主峰十王峰1342m)、黄山(最高峰光明顶1841m)、天目山(西天目山1507m)、怀玉山、千里岗山、仙霞岭及会稽山等。盆地主要由红色砂页岩或石灰岩组成,海拔100~400m。规模较大的有湘中的湘潭盆地,衡阳—攸县盆地,赣中的吉(安)泰(和)盆地,浙西的金(华)衢(州)盆地等。这些盆地,由边缘到盆地轴部的河流两岸,地貌类型组合排列的顺序是山地(中山、低山)—丘陵(高丘、低丘)—岗地—冲积平原。其中,山地与平原面积较小,丘陵所占比重很大。以吉泰盆地为例,四周山地占30.3%,平原占19.7%,而丘陵则达50%(其中高丘为14.1%,低丘为35.9%)。绝大部分的丘陵均为白垩—老第三系红色岩系和第四纪网纹红土所组成。

  红岩盆地广布,红层地貌发育典型,是本区地表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些盆地大小不等,形状各异,但长轴方向均以北东向的居多,与本区多数山岭走向一致。盆地中的红层在地貌形态上,主要表现为坡度圆浑的丘陵和峭壁陡崖的“丹霞”地貌。

  组成丘陵的岩层多为砂页岩,易受风化和侵蚀。同时页岩透水性差,地表径流易产生散流,加强了坡面侵蚀,因而形成和缓的坡面。红岩丘陵一般谷地比较开阔,有较大的冲积平原。例如湖南的衡阳盆地,河谷平原宽度可达5km以上。“丹霞”地貌,则发育在盆地中具有厚层砾岩、砂岩分布的地区。这种岩层性质坚硬,垂直节理发育,透水性强,在河流、沟流侵蚀和崩坍作用下,常形成顶部平坦、崖壁陡峭的台地、方山和石峰,千姿百态蔚为壮观。“丹霞”地貌以粤北仁化的丹霞山最为典型而得名。丹霞地貌区常常是河沟深切,有的形成滩多流急的峡谷,有的成为谷底平坦的交通走廊。

  5.南岭山地。江西、湖南南部为断续的东西向的南岭山地,南岭古称“五岭”包括大瘐、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山地,东西长达600多km,山地高度一般在1000m上下,高峰可达 1600~2200m。南岭为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在一定程度上能阻挡北方来的寒冷气流,岭北为中亚热带,岭南则为南亚热带,因此,南岭在自然地理上有重要意义。

  南岭山地是一条东西向的构造带,活动性较大,曾经历过多次造山运动旋回,而以燕山运动的影响最为显著。燕山期侵入的花岗岩构成山地的主体,簇状的花岗岩山体海拔多在1500m左右。山体之间则为一系列东西排布,北东向的断陷盆地,普遍堆积了白垩纪—老第三纪红色碎屑岩系,海拔400~500m,甚至更低。这些山间盆谷是南北交通孔道,京广铁路就是从骑田岭东侧的坪石隘口通过的。

  6.西部边缘山地。本区西部为一系列较高的山地,自北向南有武当山,大巴山东段的神农架和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海拔高度大多在1000~1500m左右,大神农架最高点达3053m。这些山地位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的东缘,是一地形转折带,河流切穿时多形成峡谷,是修建水利枢纽的良好场所,丹江口、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隔河岩、凤滩、五强溪、柘溪等水利工程均位于这一系列山地中。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对调节长江水系的水量、供应本区的电力都有重要意义。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区 自然条件分析
  • 上一篇:长江中下游区经济特征与产业结构
  • 下一篇:晋陕内蒙古区省区内部差异及发展方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