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陕内蒙古区土地自然植被及土壤覆盖的地带模式从亚热带湿润森林(秦巴山区、汉中盆地),经暖温带、温带半湿润森林草原、半干旱草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东、中部),到温带干旱荒漠草原、荒漠(内蒙古高原西部)。在人类活动过程中,土地覆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为突出的是黄土丘陵地区,原有的森林草原覆盖已被垦尽,代之的是地表裸露的撂荒地或旱耕地。其次是山地区,原有的森林覆盖大多被人工破坏或改造,原始森林仅存于大兴安岭北部,其余均为次生林,较大范围退化为灌丛,有的地段失去了植被层,成为裸地。内蒙古高原的草被大多由于过度放牧而严重退化,有的地段被流沙或盐碱所代替(图11.1.1)。本区土地覆盖变化在全国各地区是最为突出的。从不同地区森林覆盖率看,秦巴山区为26%~46%;关中地区为16%,关中北山、吕梁山、中条山地分别为35%、19%和26%;太行山、五台山地为6%~8%;山西诸盆地为5%~8%,广大黄土丘陵仅为5%;鄂尔多斯高原为1.7%;内蒙古高原<1%。大兴安岭山地区为50%以上。
晋陕内蒙古区地表水资源匮乏,大兴安岭-阴山将本区分为内外两大流区。外流区的黄河中游流域入境水量325×108m3,为本区经济发展的命脉;黑龙江、嫩江、西辽河、滦河以及海河等水系在本区均为上游段,是本区东部的主要水源。产水模数地域差异很大,山西为9.18×104m3/km2,陕南为37×104m2/km2,陕北10×104m3/km2、内蒙古东部为15×104m3/km2;广大的内流区仅为1.69×104m3/km2。全区水资源仅占全国的2.89%(表11.1.3),是制约农业及工矿布局的重要因素。
晋陕内蒙古区土地利用的特点是:①南粮北牧的土地利用区域分异,分界线大致在大兴安岭-阴山一带,这里形成农牧交错地带。②土地利用数量比例草地最多,占45.1%,一半左右集中分布在内蒙古高原的中、东部;林地占13.3%,其中有70%的林地集中于大兴安岭和秦岭;耕地占8.3%,其中黄土高原的耕地可达27%,水浇地集中于平原灌区(表11.1.4)。③主要土地利用的人均占有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耕地0.14hm2(2.2亩)、人均林地0.25hm2(3.7亩)、人均草地0.84hm2(12.6亩)全国人均耕地0.11hm2(1.67亩)、人均林地0.13hm2(2.0亩)、人均草地0.31hm2(4.75亩)。④耕地质量较差,宜农荒地较多。黄土高原丘陵缓坡区、其他石质山地丘陵区以二、三等耕地为主,约占全地区耕地的70%。宜农荒地可占全国宜农荒地的1/3左右,且集中分布于内蒙古中东部地区。⑤土地利用受降水波动影响,在农牧交错地带表现为有农有牧、时农时牧的变动。由上述五方面可以看到,本区土地利用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天然草地和旱地经营粗放、土地生产能力低而不稳;农牧交错地带土地利用波动的控制不当,导致土地退化加剧。同时,较高比例的人均耕地占有量和宜农荒地,为进一步开发提供了耕地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