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东北区产业基础和经济发展(2)

时间:2022-07-18 归属:中国地理
二、农业基地建设

  1.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

  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土质肥沃,水资源相对较充足,是我国农业重点开发地区。近50年来,开垦的荒地约为现有耕地的30%,资源优势不断转化为生产优势,现已建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农业基地。

  ①具有全国意义的粮食、大豆、甜菜生产基地。本区是大农业结构比较完整,农、林、牧、渔业俱全的农业地区。全区农林牧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85%,高出全国平均20个百分点。1995年农业总产值中,耕作业占58.4%,林业(不包括森林工业)占3.5%,牧业占29.7%,渔业占8.4%。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4%。全区粮食人均占有量约为560kg,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2%。东北区提供的商品粮,为全国粮食供求平衡作出了重大贡献。玉米、大豆、甜菜的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2%、45%和54%,在全国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耕作业中,粮食作物约占全区总播种面积的65%左右,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小麦、水稻、高粱、谷子等;经济作物约占总播种面积的25%左右,其中大豆占15%左右;其他经济作物有甜菜、亚麻、棉花、花生、烤烟等。粮食商品率高,经济作物比重大,是本区农业的重要特点。

  本区的粮食品种结构,历史上以盛产大豆、高粱、谷子著称。1949年以来,随着农田基本建设的改善,高粱、谷子逐渐为玉米、小麦、水稻取代。高粱、谷子所占面积已由40%降到2O%以下,玉米小麦、水稻播面由35%上升到65%左右。玉米、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展对本区粮食总产量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

  玉米是发展最快的作物, 50—60年代只占粮食作物的20%上下,70年代后迅速增加到40%以上,分布普遍,以松辽平原最集中,已成为中国的玉米生产带。但北部地区玉米比重偏大,且引种了一些晚熟品种,遇到低温年份,常造成粮食大幅度减产。

  本区大部分地区受热量条件限制,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除辽宁南部可种冬小麦外,大部分地区种植春小麦。小麦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面积的22%。黑龙江省小麦面积与产量均占全区的90%左右,其中以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黑河地区最为集中。

  水稻种植面积逐步扩大。1949年前水稻分布仅限于鸭绿江、图们江沿岸少数河谷盆地,播种面积只占全区总播种面积的2%左右。到90年代播种面积达到8%左右,产量则达到16%,分布地区已扩大到东部山区的许多水利灌溉条件较好的山间盆地和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盘锦、梨树等),并有向北向西推进的趋势,目前已达到黑河地区,这是我国水稻种植的最北界。

  高粱、谷子的播种面积、产量都呈下降趋势。高梁是本区传统的粮食作物。目前播种面积、产量仅占5%左右,产地以辽河平原为主。谷子的播种面积、产量仅占2%左右。

  东北区曾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商品大豆产地,出口率达50%以上。1949年以后由于区内食用油和工业用油的增加,粮豆比价的限制以及国际市场的竞争等因素的影啊,大豆的产量和出口率大为减少,但本区仍是中国大豆的土产区,具产量占全国大豆总产量的45%左右。东北的大豆质量好,是中国主要出口农产品之一。大豆的分布以平原为主,黑龙江的产量约占全区产量的2/3。大豆可与杂粮轮种,又有方便的便捷的交通条件,有利于发展大豆专业化生产。

  甜菜、亚麻、柞蚕茧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4%、90%和82%,均为本区的重要工业原料作物。甜菜分布主要集中在松嫩平原,其次是三江平原,黑龙江省的甜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东北区的2/3左右。本区西部属半湿润气候地区,土壤具有微碱性,适宜甜菜生长。近年来发展很快,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甜菜生产基地。

  亚麻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滨洲铁路沿线地区,哈尔滨和兰西亚麻纺织厂是全国最大的亚麻纺织企业。柞蚕生产主要分布辽东半岛,辽宁柞蚕丝织品产量居全国第一位,主要中心在丹东,是中国传统外销商品。

  ②以农区舍饲为主的畜牧业。本区畜牧业既有与耕作业紧密结合的舍饲畜牧业,也有以放牧为主的畜牧业,但以舍饲为主。这是由于农区玉米比重较大,秸秆丰富,饲料来源充足的缘故,同时也有农区距大城市较近,接近市场的原因。商品乳牛业基地主要在滨洲铁路沿线一带。全区产奶量约占全国的1/4,是中国主要产奶区。养猪业也主要在农区,以中部为最多。

  放牧业以放牧羊、牛、马为主。养羊业主要在西部草原区。

  相对而言,本区畜牧业发展较慢,与饲料资源丰富这一优势很不相称。今后应大力发展饲料工业,在商品粮基地重点发展养猪业和肉牛业,在西部草原区形成养牛养羊基地。

  ③具有全国意义的用材林基地。东北区是全国最大的天然用材林区,全区林地总面积约4 665×104hm2,其中有林地3 550×104hm2。东北林区森林立地条件好,兴安落叶松、红松等优势树种材质佳,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林区海拔多在1000m以下,坡度较缓,从地势上看,营林条件较好。除大兴安岭北段属寒温带气候外,其余部分属中温带与暖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山区年降水量达600mm以上,东部山区更可达1000mm以上,土层较厚,自然肥力较高,造林及迹地更新的条件较好。

  东北林区基本上为国有林区。全国130多个森林工业局有82个分布于本区。长期以来,重采轻育(1949年以来木材上调量占全国的90%以上),采伐量超过生长量,造成森林资源衰退。大片的原始林逐渐被次生林替代。目前,小兴安岭、长白山林区大径材的株数只占20%左右。另方面,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浪费现象严重,综合利用不足,木材利用率不到原积材的一半。此外,大量林木毁于林火。1987年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烧毁林木蓄积3 960×104m3。许多林业局可采资源濒临枯竭,一些林业局面临着资源与经济双重危机。今后林业的发展必须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以营林为基础的轨道上来,以培育、建设和保护森林为重点,加强木材综合利用,努力把东北林区建设成为青山常在,可永续利用的国家优质用材林基地。

  2.松嫩平原农业基地建设。松嫩平原是东北区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耕地面积大(1130×104hm2)占东北区耕地总面积的半数以上,农村人口人均耕地0.45hm2,耕地中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约占83%,土壤自然肥力高。中温带半湿润气候适宜于一年一熟的喜凉作物和中、早熟的喜温作物生长。作物以玉米为主,产量占东北区玉米总产量的64%左右,其次为水稻、小麦和大豆,产量分别占东北区水稻、小麦和大豆总产量的23%、25%和32%。松嫩平原也是甜菜、奶类的生产区,产量分别占东北区的64%、58%。可见松嫩平原是东北区的农业重要基地,在全国也具有重要地位。

  松嫩平原地势低平,海拔一般在120~250m。黄土状物质构成的台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切割,地表略有起伏。哈尔滨、齐齐哈尔和白城间的三角形以内地区,现在仍在沉降中,构成了向心水系。由于排水不畅,地面有不同程度的沼泽化。

  平原边缘由于近期隆起,形成一系列台地。东部山前台地,地表微波状起伏,海拔240~300m。台地表面上部为黄土状亚粘土物质,下部为沙砾层。这里年降水量500×700mm,地带性植被是森林草原,是著名的黑土带,开发历史较久,是重要的商品粮、经济作物产区,具有农业综合发展的条件。但这里水土流失比较严重,部分地区涝害严重。哈尔滨、长春等大城市水与大气污染,以及松花江污染是国土整治的重点。应大力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对松花江及其支流进行综合治理,加强水利建设,抗洪排涝。

  松嫩冲积湖积平原,经风力侵蚀与堆积作用,形成了浅岗地与封闭的浅碟形凹平地交错的地表形态。虽有松嫩水系流过,但支流甚少,地表水多汇集于众多的凹平地内,形成碱水泡沼。实际上,它具有内陆型平原性质。湿地、沼泽、湖泡众多,河曲发达是地貌上重要特征。

  松嫩平原土地资源虽然丰富,但土地生产率不高,土地利用不够合理。在开发利用土地资源过程中又忽视治理、保护措施,致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松嫩平原粮食产量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春旱频率高,伏旱、秋涝在有些年份亦较严重,低温冷害频繁。水资源虽较丰富,但开发利用率低,有效灌溉面积不足耕地的15%,抗灾能力低,受旱、涝影响,粮食产量波动在20%~30%左右。本区自北向南≥10℃积温大多在2 000~3 200℃之间,气温的年较差大,本区农作物栽培又以对低温较敏感的玉米为主,而且近年将中晚熟品种盲目向北扩展,每遇低温年份,常遭到严重低温冷害而减产。

  低温冷害,一般是指气温在0℃以上,在作物整个生育期或某个生育期,低于作物所需要的临界温度而造成严重减产。低温冷害年,农作物平均减产约13%~35%。东北的低温冷害,可分延迟型和障碍型两类型,有的年份两种类型兼有,可称混合型。延迟型冷害,主要是生育期气温较低,使作物抽穗期推迟和灌浆缓慢,以至秋霜前不能成熟,粒重降低,空批率大,成熟度低。障碍型冷害,是在作物孕穗、开花期遇到短期连续几天的低温,危害花器官,造成空粒大增,引起减产。研究表明,只有水稻和高粱存在障碍型冷害。而对作物产量影响最大的则是延迟型冷害。冷害年作物减产,除了温度的直接影响外,还因气温低,限制光能资源的利用,间接影响产量。冷害的分布,有从南向北递增的趋势。严重的冷害频率在10%~20%之间。低温冷害对农业生产威胁很大,但只要掌握了它的规律,采取积极措施,就会大大减少损失。按各地气温条件合理布局作物及其品种,是战胜冷害的战略性措施。分析近几十年来冷害减产的情况表明,其原因之一是作物品种布局不合理,生育期较长的偏晚熟品种越区种植。应开展作物区划和作物品种区划的研究,做到适地适种,采取增肥改土、选育、推广早熟耐低温的高产品种,适时早种,改革耕作制度,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

  松嫩平原在东北区农业开发历史较早,外延开发的潜力已不大:今后主攻方向是深度开发,提高单产。目前粮食单产不够高主要是由于农田投入不足,耕作管理粗放。本区土壤的自然肥力较高,但长期以来只用不养,地力下降。黑土带土壤侵蚀较重,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减低。化肥施用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家肥施用量更少,不施肥的白茬下种田约占全区耕地的1/3,成为低产的主要原因。东部山前台地,年侵蚀模数约为6 000t/km2,黑土层越来越薄,水土流失对商品粮基地建设影响很大,需要积极预防和治理。

  搞好商品粮基地建设,必须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出发,坚持开发利用、保护、治理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建立多层次多功能的复合生态结构。今后松嫩平原农业的发展,应立足于资源的深度开发,着重解决产量不稳不高的问题,主要是加强水利建设和建立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增强对旱、涝的抗御能力;合理调整作物品种布局,避免、减轻低温冷害;努力培肥地力并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在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强化种植业和饲养业、农区和牧区的结合,加快畜牧业的发展;巩固提高以玉米、水稻、小麦、大豆、甜菜以及肉、奶为主的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

  3.三江平原的开发治理。三江平原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江冲积而成的低湿平原。三江平原本是海西期形成的凹陷,中生界初有所发展,因而堆积有广而厚的侏罗系地层,其周围有煤田。由于长期下沉,堆积了深厚的第四系洪积冲积和湖积层,是东北地势最低部分。抚远三角洲海拔仅34m,富锦以西地势稍高,海拔在50m以上。三江平原地势坦荡,但微地貌相当复杂。平原之上,有不少孤山残丘,也有大量的碟形、线形洼地。整个平原沼泽和沼泽化湿地占优势,只有周围的孤山丘陵,才出现混交林或次生落叶阔叶林景观。其间还有类似草甸的过渡型景观。如完达山、老爷岭东侧的山前平原,多浅平岗地,沼泽化程度较低,形成了草甸景观。

  三江平原土地总面积10.68×104m2,开发历史短,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经过数十年开发,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大豆生产基地。1949年以来,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开垦了大量荒地,耕地面积由1949年的40×104hm2扩大到目前的370×104hm2。其中国有农场拥有的耕地占全区的36%。国有农场机械化程度高,机耕、机播、机械收割面积分别达耕地的99.5%、93.4%和87%,为农业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

  三江平原地形平坦,土地集中,还有110×104hm2宜农荒地、17.5×104hm2宜林荒地,以及6.6×104hm2苇塘和天然水面,进一步开发的潜力很大。

  三江平原≥10℃积温2 400~2 700℃,年降水量500~600mm,适宜于春小麦、大豆等作物生长。流经本区的河流除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大河流外,还有它们的支流200多条,河网密度大。乎原地下水位埋深多在1~5m之间,矿化度一般小于0.5g/L,地表水、地下水资源都很丰富。但许多地面低于三大河流河床的高度,加以夏季降水集中,排水不畅,经常发生洪涝灾害。有的年份秋季洪水不能排出、下渗,冬季在土层中封冻,翌年开春解冻后土壤中水分仍处于饱和状态,一般可延续到5—6月份,然后又进入雨季。这样,秋涝变成“春涝”,春涝又延续为秋涝,造成作物长期低产。因此,开发利用三江平原,应解决排水出路,同时加固堤防,上游修建水库,按流域统一规划,拦、蓄、排、灌综合考虑,统筹治理。

  多年来三江平原开发中,主要依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产量,耕作粗放。需要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努力提高单产。在作物布局方面,可适应其地势低平,水分充足的一面,在易涝地区发展水稻生产。经试验,三江平原水稻产量较其他作物高,而且米质良好,是优质稻米适宜产区之一。

  三江平原农业生产结构比较单一,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90%左右。根据三江平原的资源特点,除发展粮、豆作物外,还应提高牧业、林业的比重,走农林牧结合,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之路。

  三江平原拥有大面积苇塘,一般每公顷可产20~35kg,一吨芦苇相当于两立方米木材的造纸出浆率,经济价值很高,此外,还可改造沼泽、湖泊,发展养鱼,放养鹅鸭,养殖珍贵皮毛动物。

  沼泽经过排水疏干等一系列措施后,可改造为农田、林地和牧场,但不能忽视沼泽在自然生态平衡中的作用,在合理开发利用沼泽的同时对某些类型的沼泽地要加以保护。

  沼泽本身是一个生态系统。既有沼生和湿生植物,沼泽动物和微生物,又有与其有关的非生命的水、光、热、化学能、无机盐等互相组成的系统。沼泽又是特定区域内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因此,沼泽在自然生态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沼泽是个巨大的生物贮水库,具有蓄水和调节气候、河川径流的功能。沼泽生态系统,也是一个物质循环和能量流的系统。如某一环节受阻,能量流中断,就破坏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三江平原一些沼泽地,由于沼泽疏干改造,气候变干,引起沼泽植物退化,珍稀水禽也日趋减少。

  沼泽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泥炭资源,又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对沼泽的开发利用,应全面规划,因地制宜,综合利用。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经济发展 东北区 产业基础
  • 上一篇:东北区资源开发与环境整治
  • 下一篇:东北区环境与资源特征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