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农业、农民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关键。1978年前,农村几乎就是农业,就是粮棉油的生产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给中国的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把改造和建设农村新的小城镇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村镇建设纳入了中国经济的宏观规划,小城镇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住宅建设稳步发展,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村镇环境进一步改善。到1996年底,全国建制镇15779个,集镇31531个,村庄总数3675690个。随着撤乡建镇和迁村并点工作的展开,建制镇比上年增加736个,集镇减少2682个,村庄减少19505个。
(一)近年来我国村镇建设与发展变化
1.住宅建设成为村镇建设的主旋律。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土地承包、终于使祖祖辈辈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民依靠土地走出贫困,全国农民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133.57元,增加到1997年的2090.13元。“有了粮,有了钱,先盖房”就成为80年代后中国农村的普遍现象,村镇住宅建设的规模与速度达到了历史空前水平。
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富裕起来的农民将收入的18%用于住宅建设。1978年,村镇住宅建设为1×108m2,投资额为30.80亿元。到1994年15年共投资近1万亿元,建设住宅97×108m2,约1.2亿农民喜迁新居。到1996年末,全国村镇实有住宅总建筑面积已达215.08×108m2,其中楼房在当年新建住宅中占比重已达52.92%。按建筑结构分类:混合结构占31.97%,砖木结构占53.96%,人均建筑面积22.21m2,人均使用面积比1978年的7.8m2增加5.57m2,达到13.37m2。新建住宅的质量进一步提高,住宅内部设施日益配套,功能趋于合理,有些地方还建设了标准较高的小康住宅。住宅建筑形式也日趋丰富,一批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下店上宅、前店后宅、生态住宅等相继建设起来。针对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有的地方住宅建设已向公寓式楼房发展。一批规划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环境整洁的小区相继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
2.村镇公共设施和生产设施建设持续发展,改善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1996年,全国村镇新建公共建筑9031.80×104m2,较1995年增长3.10%。其中混合结构建筑面积7282.89×104m2,占新建公共建筑总面积的80.64%。到1996年底,全国村镇实有公共建筑面积达20.14×108m2,其中混合结构占到60.64%。村镇人均公共建筑面积已达2.06m2。一批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设施相继建成,为我国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条件,推动了农村社会的进步。1996年新建生产性建筑8339.73×104m2,比1995年减少74.64×104m2,适应了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至1996年底,全国村镇实有生产性建筑面积17.75×108m2,其中混合结构占62.54%。大批农业、乡镇企业急需的生产设施的建设,为农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大,村镇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1996年,村镇公用基础设施投资额达248.20亿元,占村镇建设投资总额的9.45%。1996年,全国村镇新建自来水厂910个,新增日供水能力196×104t。到1996年底,全国建有供水设施的村镇达322270个,其中79.16%的建制镇、43.59%的集镇、8.05%的村庄建有供水设施,分别比1995年增长1.64%、1.93%和0.80%。全国村镇自来水受益人口已达3.31亿,用水普及率达33.92%,比1995年提高1.57%。其中,小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74.97%。全国通电村镇达2796266个,其中99.74%的建制镇、97.34%的集镇、74.80%的村庄通了电。电话普及率由1990年每百人不足一部提高到1996年的每百人三部。部分村镇还建起了煤气厂、天然气供应站。村镇道路总长度已达309.17×104km,其中铺装道路259.19×104km,占乡村道路总长度的83.83%,高级、次高级道路占铺装道路长度的16.76%,全国村镇农(居)民人均占有道路面积已达22.80m2,从总体上改善了村镇的投资环境。
4.村镇环境建设得到重视,村镇景观面貌明显改观。首先,小城镇的绿化速度加快。1996年,全国小城镇绿化覆盖率为11.1%,比1995年提高1个百分点。建制镇园林绿地面积达54994hm2,其中公共绿地面积22691hm2,人均公共绿地2.30m2;集镇园林绿地面积32888hm2,其中公共绿地面积10873hm2,人均公共绿地1.79m2。小城镇已铺设排水管道10.66万km,许多地方已经建设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限制污染工业的发展,改善了村镇的环境质量。
5.村镇建设投资持续增长。1996年,全国村镇建设投资总额达262.35亿元,较1995年增加212.20亿元,增长9个百分点。村镇建设总投资中,住宅建设投资1699.45亿元,公共建筑投资349.80亿元,生产性建筑投资328.88亿元,公用设施建设投资248.20亿元,分别占村镇建设总投资的64.7%、13.32%、12.52%、9.45%。农民住宅造价平均每平方米225.27元,平均每个建房户投资25719.72元,分别比1995年增长9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
6.农村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近年来,全国各地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兴建各类市场,兴办工业小区、商业小区,初步建成了一批规划比较合理、设施比较齐全、环境比较优美的小城镇,例如,广东中山市小榄镇、浙江绍兴县柯桥镇、天津大港区中塘镇、河南内乡县马山口镇、江苏昆山市淀山湖镇、浙江宁波市溪口镇等。到1996年底,全国47310个小城镇,共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近6000万人,建成各种专业和批发市场5万多个,年交易额超过4500亿元,集中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乡镇企业100万家。小城镇建设蓬勃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二)今后我国村镇建设与发展目标
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地发展一批小城市,引导少数基础好的小城镇发展成为小城市,其他小城镇向交通方便、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方向发展。”这为村镇建设和乡村城镇化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方向和目标。具体应做到:
1.开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市、县域规划和集镇、村镇规划。规划始终是做好城乡建设工作的“龙头”。规划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质量。因此,规划中各项设施的配置和标准既要符合现代化的要求,具有超前性,又要体现科学合理用地、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严格控制用地规模。村镇建设必须要在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指导下搞好乡镇和村庄两个层次的规划,要特别重视控制性详细规划。各项规划要相互协调,通过规划的实施,使县城(市区)、乡镇、村庄等不同层次规模、不同功能的社区形成一个有机的社会生活整体,使各类经济、社会活动协调发展,以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进步等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各层次规划都要依据法律程序进行审批,使规划的实施具有约束力和强制性。
2.建设和完善基本配套的基础设施系统。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水平应当成为乡村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村镇建设应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积极采用先进设备和技术,在交通、能源、通讯、供水、供气、供热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中,首先实现基本配套和现代化。要重点抓好村镇建设之间和乡镇规划区内各类道路的建设,形成比较便捷和通畅的公共道路交通网。根据国家建设部的规划,到2000年,县(市)域内等级公路密度要达到每平方公里1.5km,人均铺装道路面积12m2。加快供水和燃气设施的建设,要基本保障发展工业、第三产业和人民生活需要。建设和完善集中供水系统,到2000年,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人均生活日供水量达到200L的水平。生活燃气普及率达到60%。
3.构建和营造住宅功能完备、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协调的生活区。建设住宅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生活区是乡村城市化的基本要求。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构建具有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科学合理的生活空间。现在农村的住房建设在有些地方有一种倾向,就是一味地追求大。人均住房达50m2以上,一家三四口人,就约需200m2的住房。这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引导农民在完善住房功能上多下功夫。要充分考虑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对农民住房主要是加快现有住宅的改造,要从分散到适度集中进行建设,适当控制别墅式住宅。在乡镇和条件具备的村庄要积极提倡发展多层公寓式住宅。同时,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自然景观,附以必要的与之相互协调的人文景观,使每一个村镇都形成生活方便和整洁清新的居住环境。
4.建设和完善内容丰富的满足人民群众社会生活需要的公用设施系统。村镇建设在注意提高生活质量,把解决居民住房问题放在突出位置的同时,还要强调努力改善交通、通讯、供水条件和生活环境,发展社区服务,加强公共福利设施建设,丰富城乡人民文化生活,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特别是为加强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同时还要正确引导村镇居民的消费投向,形成适合农村乡情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要把改善农村生活质量,提高生活品位,丰富娱乐内容,建立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要按照分级合理设置的原则,逐步建立起能够满足农村居民需要的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科技、信息、娱乐等社会公用设施系统。在乡镇中心形成方便农村居民生活的商业、金融、邮政、文化、服务等设施相对集中的社区。
5.贯彻和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善村镇环境质量,建立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自然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保护和改善环境,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高素质的人才和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等等。对于村镇规划建设来讲,最基本的要求是搞好土地和水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增强村镇环境保护意识,把做好环保工作作为考核乡村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要根据农村生产、居住分散,污染不容易集中处理的特点,积极推广适用技术,对村镇生产、生活污水、垃圾、粪便等污染物实行无害化处理。加强园林绿地建设,注意搞好街头绿地及村镇内池塘、河道护坡等直接影响环境景观的地形地貌的植被建设。鼓励村镇居民植树、种花。培养和树立美化绿化环境的良好的社会风尚,建设生态型的现代化小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