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土地资源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地,也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和自然资源。由于土地资源极为重要,因此,一个国家对其利用的广度、深度及合理与否,是这个国家农业生产规模、国民经济建设乃至整体科学技术水平的反映和标志。特别是近一二十年来,人口的迅速增长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土地资源受到日益严重的破坏和损失,所以如何保护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已成为当前国际上的一个重要问题。
“土地”并不等于土壤,而是一个综合的自然地理概念,即地表某一地段内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等多种自然地理因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土地具有一定的自然特征,是地球历史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重要的自然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利用价值。土地有两个基本属性,一是面积,二是质量。后者包括其地理分布、土层厚薄、肥力高低、水源远近、潜水埋深、地势高低等。在土地资源评价中,土地的地理分布常常起着很大作用。
一、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一)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
土地是自然历史发展的产物,具有生产能力。人类通过劳动和经营管理,在土地上生产出各种各样的粮食、油料、木材、药材等等有机物质产品,创造出人类所必需的基本物质财富。只要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土地,其生产能力是能长期保持甚至逐步提高的,因为土地生产力的高低不但取决于土地自身的性质,而且还取决于人类的生产和科学技术水平。
土地不仅有生产能力,而且特征不同、类型多样的土地能够满足人类的不同要求。性质优良的肥沃土地是理想的农业用地;具有一定平整地面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土地为建设新工厂提供有利条件;荒无人烟的大沙漠为原子弹试验提供损失不大的场所。
(二)土地面积是一定的、不可增加的
地球的表面积是一定的,其中陆地面积也是一定的。虽然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上发生过大规模的海侵和海退,从而使陆地面积有明显的变化,但是相对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的二三百万年而言,陆地面积的变化是不大的。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人类可以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土地的生产力,极个别地方可以增加点土地面积。然而,从根本上说人类是不可能使土地面积增多的。另外,土地这种生产资料不能用其他生产资料来代替。对于全世界来讲是这样,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也是如此。工厂占地多、住房用地增加,耕作地就会减少。充分认识土地面积的这种有限性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人人都认识到土地资源的珍贵性,才能在实践中更有效地保护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
(三)土地资源在空间上具有固定不变性
土地资源和其他生产资料不同,它具有一定的位置,这个位置是固定的、不能变动的,既不能调拨也不能转移。显然,土地资源具有严格的地域,每一块土地都处于一定的纬度和高度位置,处于一定的地形部位和气候条件下。因此,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必须从具体的自然环境条件出发,对于农业耕作必须因地制宜、合理安排,才能既保护好土地,又取得良好的收益。
(四)土地资源具有时间性或季节性
由于土地资源具有严格的区域性,因而也具有一定的时间性或季节性。一定区域内的气候条件通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这种变化和农业生产有密切的关系。作物布局、品种选择、种植制度、灌溉施肥、轮作的安排、作物的收获等都要考虑到土地资源的季节性。如果盲目地进行农业活动,无视土地资源的季节性,农业就会受到损失,甚至失败。
按土地与人类经济活动的关系,可以把土地资源大致分为农林牧用地、城镇工业交通用地和其他土地三种类型。农林牧用地可分为农耕地、林地和草地,城镇工业交通用地可分为工业、交通和居住用地,而所谓“其他土地”包括荒山、荒地、沼泽、海滩、沙漠等。各类土地资源在世界上的地理分布差异很大,各国家各地区土地利用的特点和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依照气候、地貌条件划分土地类型,正确选择宜林、宜农、宜牧地,合理选择工交用地、城乡居民点用地,对于发展社会生产和保障人民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世界土地资源状况
据统计,在全球5.10×108km2的总面积上,包括南极大陆与高山冰川覆盖的土地在内的全球土地总面积为1.48×108km2,无冰陆地面积为1.34×108km2。对于全人类来说,这似乎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如1900年全世界人口以15亿计,平均每人占有的陆地面积约为150亩;1975年世界人口增至约40亿,平均每人占地55亩;按1987年的50亿世界人口计,平均每人仍占地44亩。这个数字无论从任何意义上说都是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
但是,如果考虑土地质量属性,则陆地总面积中有20%处于极地和高寒地区、20%处于干旱地区、20%处于山地陡坡上、10%岩石裸露缺乏土壤。以上四项占陆地总面积的70%,属于不宜利用的区域,可称之为“限制性环境”;其余30%才属于“适居地”。
全世界总土地面积中,耕地仅占10.8%,在各种土地利用中所占比例最小,加上林地和草场,接近占世界总土地面积的2/3。
中国地域辽阔,土地总面积为960万km2,占世界陆地面积的6.5%,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从地理位置来看,中国位于北纬4°15′~53°30′之间,地跨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和赤道带。由于地处欧亚大陆东岸,东临太平洋,受东南季风影响,使得中国东部地区与同纬度国家相比,具有气候湿润、水热条件丰富的特点,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越条件。此外,中国是一个多山地的国家,山地、丘陵和高原约占中国土地面积的66.1%,其中山地约占43.5%、丘陵约占11.7%、高原约占10.9%。在全国2000多个县中,约有56%位于山地丘陵地区;全国约有1/3的人口、40%的耕地以及绝大部分的森林分布在山区。
三、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土地资源在历史上曾受到巨大的损失,而且目前仍以很高的速率遭受损失。据联合国环境署估计,有史以来,地球上已损失了20亿公顷适宜耕种的土地,这比现在全世界耕种的土地还要多;估计目前全球每年损失的农林牧用地为500~700万公顷。造成土地质量下降(或损失)的原因很多,主要是:①人类不合理地使用土地,导致土地贫瘠化,甚至不能耕种。②水和风的侵蚀。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目前水的侵蚀和水涝灾害造成的土地损失大约占总损失土地的30%。③土地盐碱化。据统计,全世界有30%~80%的灌溉土地受到盐碱化的影响,由此而损失的土地每年达20~30万公顷。④化学污染。由于化肥、化学杀虫剂和除草剂的大量使用以及工业废物的影响,使部分土壤中有毒物质剧增,土地板结,土壤表层结构和肥力受到破坏,甚至被迫弃耕。⑤有些草原过度放牧,使牲畜与天然牧场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结果一些草原变为荒漠或荒漠化土地。⑥城市建筑、交通、采矿、修水库等工程活动的占用与破坏也使土地损失很大。
另一方面,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影响,是在不合理地利用土地时,才会引起土地退化;如果人类长期的耕种活动能够正确地使用土地,就不会使土地退化,还可以促使土地向有利于耕种的方面转化,即形成农业土壤。
如前所述,全世界土地资源的总量是极为庞大的,但人均占有量是有限的,尤其是耕地、林地和草地。然而,土地是可以更新的资源,具有丰富的生产潜力,只要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解决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那么有限的土地资源的潜在生产能力就会充分发挥出来,成为现实的生产能力。
首先,对于土地资源必须因地制宜综合开发利用,注意扬长避短,发挥土地的生产优势。要做到这一点,搞好农业区划工作是基础和前提。农业区划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分析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的现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出不同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合理方向和适当措施,为农业规划和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依据。农业区划必须从查明包括土地资源在内的各种农业资源入手,反过来,农业区划成果又可以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指出方向,为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提供依据。
其次,要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要花相当大的力量,提高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的比重。解决好旱涝为害的问题,可以尽量多地使农田成为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对低产田进行有效的改良,就相当于增加了大量的耕地。必须针对不同情况,对土地进行合理改造,力争做到改造、利用和保护密切结合。要坚持用地和养地相结合,使土壤肥力不致降低,而且有所提高,才能增加农业产量。例如,我国南方水稻种植区用紫云英等绿肥作物与水稻轮作,北方旱作区用豆类作物和玉米间作等等,可以保持土壤肥力。要增施有机肥料,多种豆科和绿肥作物,把它们与耗地作物(玉米、高粱、小麦、水稻等)很好地搭配种植,以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
第三,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耕地、林地和草地的数量减少和土地的质量降低。数量减少表现为表土丧失、土体毁坏或耕地的非农业占用;质量下降表现为土地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方面的质量降低。针对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水土保待,改良盐碱地,防止沙漠化和土地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