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手观音龛】在宝顶山大佛湾南崖东头。镌于 88 平方米的岩壁上。身 高不及 3 米,结跏趺坐莲台,头戴宝冠,面部端庄,两手合十。另一千余只 手呈圆形布满于岩石上,每手各持法物,统一对称,样式各异,千变万化, 无一雷同。构图壮丽,如孔雀开屏,金碧辉煌,光采夺目,鬼斧神功,令人 赞赏不已。
【小佛湾】在宝顶山圣寿寺侧,是宝顶山主要石刻之一。小佛湾又名大 宝楼阁,是大佛湾石刻的主持者赵智风光于此造像,故与大佛湾石刻密切相 关。原规模较大,后圮毁。现存造像六百余尊,石壁四垣遍布雕像,中有小 室,后毗卢庵,内外壁镌唐柳本尊行化图及地狱变像图等,雄伟壮观。前有 一石塔,方形共三层,除雕像外,满刻十二部大藏经目录,但部类等与一般 藏经目录有殊。塔身刻有赵智凤所造新字多个,为字书所不见。
【宝顶圆觉洞】在宝顶山大佛湾南岩。洞为整石开凿,宽敞如室,深 12 米,宽 8 米,高 5.5 米。以设计周密及雕刻精美著称。洞顶上方开天窗采光, 洞口开甬道,雨道壁上有宋魏了翁题“宝顶山”三字。有洞顶泉水引入洞中, 经壁间小沟流入龙口吐出,再注入暗沟流出洞外,泉声叮 ,和谐悦耳,是 增进艺术意境的创举。洞正壁刻佛像三尊,主佛前有跪菩萨一尊,俯首合十, 恭敬虔诚;左右壁为十二圆觉菩萨,趺坐莲台,妙丽庄严,姿态不一。衣服、 肌肉质感真实,似薄纱裹身,衣褶流畅自如。壁间刻楼台亭阁,人物鸟兽, 花草树木,幽泉怪石,近似写实作品,是大佛湾雕刻的精华。
【宝顶倒塔】在宝顶山圣寿寺外约 0.5 公里的小丘顶上。为楼阁式八面 实心石塔,今存四级,因远观上大下小,俗呼倒塔。第四级以上粗石未琢, 尚未合缝,残石零乱,是一座未竣工的大型石塔,因此梭形的下半截塔身, 似乎上大下小。塔第一层像已剥蚀,第二层每面刻一菩萨立像,各有题名。 另刻十六字:“风调(雨)顺,圀(国)泰民安,(佛)(日)光辉, (法)轮常转”。这些新字与《历朝书谱》载武则天所创字不尽相同。是 研究佛教密宗的重要实物资料。
【宝顶经目塔】在宝顶山圣寿寺小佛湾大宝楼阁的石刻院内。为楼阁式 三级方石塔,外檐翘角,四角攒尖顶,有石雕塔刹覆钵。第一层正面圆龛中 一卷发人像,并刻“六代祖师传密印”等,似为柳本尊像。其余三方刻佛藏 经目四百余部,横额题“佛说十二部经”,据考证内有武周刊定的众藏经目, 因风雨浸蚀,经目已不易辨认。其他各层各面均刻圆龛佛菩萨像。还刻有密 教大阎黎赵智凤的宣教誓言。此塔形制无奇,但保存了唐以后失传的密教史 迹和南宋时藏经目录,在宗教史上很有价值。
【南山石刻】在四川大足县城南 2 公里。南山又名广华山,有“南山翠 屏”之称。石刻在玉皇观,共六龛窟,为道教造像。以三清古洞、圣母洞、 龙洞为代表作。三清古洞,高 3.8 米,宽 6.8 米,深 5 米。洞正中凿方形石 柱,上连洞顶,正面凿龛,刻玉清、太清、上清像;龛左右壁为道君像六身; 洞左右壁浮雕天尊像二百二十身。圣母洞,正壁刻三圣母坐龙头椅,刻枝干 净利落,神态庄重静穆;左右二女童;头上挽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龙 洞石龙,为圆雕,龙身矫健卷曲成三段,昂首张目,右爪攀崖,左爪上伸, 有凌云之势,形象生动。南山宋、明、清碑记和历代名人题记颇多。像为南 宋绍兴年间所造。
【潼南大佛】在四川潼南县城西约 1 公里许大佛寺内。寺始建于唐咸通 年间,初名定名院,又名南禅寺。县志载:“旧有石佛首,宋靖康丙午年道 者王了知命工匠塑造身像,高八十尺,清同治年间又重装大佛金身,至今光 彩灿然”。大佛依山而凿,为坐像,高约 27 米,头饰螺害,袒胸,着双领下 垂外衣,左于放膝前,右手平置胸前,两眼炯炯,全身饰金,体态庄严,气 势雄伟。大佛上覆七重飞阁以蔽风雨,为后人所建。大佛寺石壁上今犹有历 代名人题咏,其中如飞霞、天开图画等,仍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