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隐岩摩崖石刻】在桂林市七星山瑶光峰山脚。传为老龙隐居的地方, 故名。因岩洞象个布袋,又叫布袋岩。岩北有个小洞,洞中一石乳,状似海 螺,故名海螺侗。侗中有滴玉泉,相传为泡茶名泉。龙隐岩高明宽敞,冬夏 宜人。岩多石刻,明人称为“壁无完石”。石刻中宋刻占一半以上。著名的 有《元祐党籍碑》。北宋崇宁四年(1105 年)宰相蔡京将司马光、文彦博、 苏轼、黄庭坚等三百零九人,列为元枯好党,由宋徽宗赵佶下令全国刻石立 碑,次年又下诏尽毁。这块碑是庆元四年(1198 年)由元祐党人梁焘的曾孙、 静江府铃辖梁律重刻,是全国仅存最完整的一块。此外还有石曼卿的巨鹿介 题名,米芾、程节唱和诗,颜延之的《五君咏》碑等。《五君咏》字是黄庭 坚书写,原刻在独秀峰读书岩前五咏堂,后毁。清代梁章鉅重刻。解放后据 拓本再次重刻藏于此。岩南的崖壁上清康熙四年(1665 年)刻的观音像,形 象丰满,线条刚劲,堆髻上还有三个小头像。洞口原有北宋熙宁建的释迦寺, 旧为桂林四大名寺之一,1964 年改建为藏碑阁。
【古南门】在桂林市榕湖北岸。传为唐代古城南门。过去城门上曾长过 一株榕树,树根从城墙盘错而下,人们把古南门叫做榕树门,城楼叫榕树楼。 清人张祥河有“因树为楼树作门”的诗句。现榕树已不存。但门外湖畔还有 一株千年古榕,树身数围,枝时婆姿。炎夏季节,游人到此,轻风吹拂,心 旷神怡,陶然欲醉。
【洑波山】在桂林市东洑波门外漓江边。孤峰挺秀,西着陆地,东枕漓 江,遏阻江流,形成深潭,素有洑波胜境之称。山南麓是个小园圃,植有丛 竹、棕榈和花卉,清静别致。山南侧,宋代建有所思亭、正夏堂、进德堂、 八桂堂等建筑,几经烽烟,都已倾圮。解放后重加修整。新建临江阁、回廊、 茶室和山门院墙等。登临江阁,眼界开阔,心旷神怡,江山如画,美不胜收。 于西麓癸水亭看老人山,酷似一老人披着风帽,翘首南望,须眉毕现。神态 如生。洑波山尚有清代定粤寺遗物两件,一是大铁钟,一是千人锅,东麓有 著名的还珠洞摩岸造像。 【西山摩崖造像】在桂林市西郊。有千山、立鱼、观音、西峰诸峰。唐 初建西峰寺,是南方五大禅林之一,宋代建千山观和资庆寺,已圮。西山诸 峰崖壁佛龛灯龛密布,摩崖造像比比皆是,现存二百多尊,多是唐代作品。 造像面相丰腴,内髻较高,两耳垂肩,胸宽腰细,乳肩裸露,袈裟轻飘,神 态自然,雕刻精美,在我国佛教造像艺术中别具一格。最大的高 2 米,最小 高仅二、三十厘米。其中有造像一龛三尊,佛座刻“大唐调露元年十二月八 日,隋太师太保申明公孙、昭州司马李实造像一铺”的题记。此外,还有梁 今义、尹三归、曹楚玉母、李廖氏等造像记。西山佛像对研究南方古代文化 艺术具有重要价值。
【还珠洞摩崖造像】在桂林市微波山麓。唐代称东岩。洞门面江,由漓 江渡舟出入游览。宋时开凿西洞口,解放后,在南麓增辟出入口。还珠洞玲 珑通透,临江试剑石尤为奇特。古人形容它“悬空而下,状若俘柱”。因离 地空隙,象用剑砍成,故名。游人到此莫口不惊叹。千佛岩内有唐代摩崖造 像三十六龛二百三十余尊,造像面容丰腴圆润,身材清秀,袈裟轻飘,线条 流畅。以唐宋伯康造像和造像记为最著,刻于唐大中六年,距今一千一百多 年,是宝贵的佛教艺术杰作。洞内摩崖石刻甚多。最早的为唐咸通四年(公 元 863 年)桂管观察使赵格和摄支使刘虚白的题名,宋代大画家米帝的自画 像,范成大的鹿鸣诗等,是研究唐宋以来绘画书法的珍贵资料。 【芦笛岩】在桂林市光明山,距市区 6 公里。因附近生长芦草,用以做 笛而得名。岩洞雄奇瑰丽,索回曲折,精致集中,游程约 500 米。洞内由大 量天然石钟乳组成各种景物,如狮岭朝霞,石乳罗帐,原始森林。云台揽胜, 盘龙宝塔,帘外云山,远望山城,幽景听笛等,琳琅满目,多彩多姿,玲珑 剔透,壮丽神奇,有“大自然艺术宫”之称。洞内有唐代以来墨迹七十余处, 不仅为研究当时社会历史提供资料,也给芦笛岩增添历史文化色彩。1959 年 后,经精心开发建设,修建各种服务设施,便利揽奇探胜,为世界游人所神 往。 【花桥】在桂林市小东江和灵剑江汇流处。初建于宋,原名嘉熙桥,元 代被洪水冲垮,明景泰七年(1456 年)重建木桥,嘉靖十九年(1540 年)改 建为四孔石桥,并在西端增建旱桥七孔,更名为花桥。桥长 125.2 米,高 7.2 米。旱桥在山洪暴发时,起排洪济渡的作用。水桥用柴排式基座结构,跨度 适宜,比例匀称。桥东侧有一突兀高耸的巨石,叫芙蓉石,因矗立如往,又 叫天柱石。石北半腰刻有水文资料二则,对研究桂林的水情有参考价值。站 在月牙山麓北望花桥,桥孔与倒影,通圆明亮,仿佛四轮明月,跃江而出, 甚为壮观。 【宝塔山】在桂林市小东江岸边。是座独立小山,山顶有宝塔,故名。 它远看象一艘军舰,又叫军舰山。塔六角七层实心砖砌,高 13.30 米,北面 嵌佛像,叫寿佛塔,为明代所建。左边穿山月岩,南北通透,象一轮皎月高 挂大际。未吴做有诗云:“安得短篷岩下漱,长看清影照寒波。”守山和隔 江的龟山对峙,象两只跃跃欲斗的雄鸡,在朝霞映照下,更显得形象遏真。 明孔镛有诗云:“巧石如鸡欲斗时,昂冠相距水东西,红罗缠颈何曾见,老 杀青山不敢啼。”宝塔倒影,西映入漓江,东投入小东江,远望翠嶂落影, 碧波荡漾,峻姿挺秀。它和穿山并称“穿山塔影”。 【宝积山】在桂林市中山北路。与叠彩山的四望山东西对峙。北宋前, 北门城墙连接两山间,十分坚固,称“铁锁云封”。山南端有诸葛武侯祠, 通称孔明台。山北端有华景洞。洞前有铁佛寺。洞深五六丈,平坦明朗,曲 折幽暗,可达孔明台。登台远望,老人山、骝马山、清秀山,历历在目。宝 积山石径盘迂,石隙古树藤蔓,四季常青,与东面铁峰山,北面鹦鹉山间, 常有岚气凝结,雨后初晴,彩云紫雾,涂抹山头,极为美观,有“桂岭晴岚” 之称。壁间有宋人李师中、吕愿中、张自明,明人玉庵等诗刻。1979 年 5 月, 在岩内发现人牙化石两枚、动物化石和打制石器等。 【尧山】在桂林市东郊。是桂林唯一较大的土山。冈峦起伏,气势磅礴。 传说唐时曾建尧帝庙,故名。冬季山顶常有积雪,颇有北国风光景象。明人 严震直《尧山冬雪》诗云。“朔风从东来,吹堕遥空雪;洒向尧山顶,相看 最奇绝。”唐时,山顶建有白鹿寺,明代山腰建白云观,山麓建茅庵。传清 定南王杀害明代抗清名将翟式耜、张同敞,无人敢收葬,当时庵里高僧性因 与浑融领葬二公,并将二公狱中唱和诗,集编为《浩气吟》。现古建筑早毁, 但白鹿洞、白云观、茅庵、天赐田、玉乳池的故址,以及一些古代碑刻,至 今犹存。尧山西南麓还是明代靖江王墓群所在地。
【穿山】在广西桂林东南、漓江东岸。西山腰有大洞,南北对穿,远望 如明月挂空,称月岩。洞分上下两层,下层高敞开阔,凉风习习:上洞幽深, 高仅过人。山西麓新开岩侗,名穿山岩,洞径曲折,钟乳密布,为透明刺状 鹅管,晶莹奇特。山上绿树丛荫,群峰环拱。小东江自山麓流过,对岸塔山, 山巅有明代宝塔。“穿山塔影”为桂林胜景之一。现两山合建为穿山公园。 【独秀峰】又名紫金山。在桂林市中心,是桂林一座主山。平地拔起, 孤峰矗立,四壁如削,挺拔秀丽。南朝未诗人颜延之有“未若独秀者。峨峨 郛邑间”的诗句。从西麓上山,螺登穿云,初至允升门,经小谢亭遗址,直 指南大门,共三百零六级到达山顶。纵目眺望,峰林四立,云山重迭,桂林 全城浮现眼底。山麓有许多岩洞,著名的有读书岩、太平岩。北麓有涌泉, 凿月牙池,建有桥亭,景色清丽。独秀峰有历代石刻一百零八件,唐代郑叔 齐的“独秀山新开石室记”,清代黄国材的”南天一柱”。张祥河的“紫袍 金带”,耆英的“介然独秀峰独立”等,都是桂林不可多得的石刻巨作。 【南溪山】在桂林市区南将军桥头,东近漓江。东北麓为南溪索绕,故 名。东西两峰并列.耸峙千尺,北面峭壁,石呈灰白,雨后斩晴,云雾初散, 阳光映照山石,反射出耀眼的光彩,旧有“南溪新雾”之称。山有二洞九室, 洞中石乳凝成的景物,多娇多彩。形字万千。主要名胜,山北有金莲港、南 溪桥。白龙泉、白龙洞、元岩、泅洲岩、龙脊洞、龙脊峰;山南有刘仙岩、 穿云岩等。山崖洞壁上,留有唐宋以来题刻近两百件。如唐代李渤《南溪山 诗并序》,宋代赵夔的《桂林二十四岩洞歌》以及《养气汤方碑》等,都是 有价值的石刻。解放后、山北麓新建南溪公园,供游人休憩。 【骆驼山】在桂林市东,普陀山南。七星公园内,山高六、八丈,很象 一头伏地的单峰骆驼。又象古代的酒壶,故名壶山,现山甫刻有“壶山”二 字。每当朝阳初升,或夕阳西下时。阳光照耀石山,色彩斑斓,绚丽异常。 春日桃花烂漫,红霞紫雾,分外好看,故有”驼峰赤霞”之称。山西麓有动 物园。山北麓是驼峰花圃。花圃旁是幽静别致的茶社。 【普陀山】在桂林市七星公园中心。西麓元风洞,又叫玄风洞、芜荽岩。 夏日过此,凉风习习,炎暑顿消。明人角安期有诗曰:”深洞贯阴崖,寒飓 生不绝。悬泉石罅垂,炎月吹成雪。”1974 年建护碑亭于普陀门内,亭中有 唐书法家颜真卿书”逍遥楼”碑,宋李彦弼的《湘南楼记》和明包裕的《重 修广西省城碑记》等珍贵碑刻。普陀岩壁上“碧虚岩”三篆字,是明末道人 潘常静所错刻。碧虚岩是七星岩的旧名,后人往往误把普陀岩当作碧虚岩。 普陀石林,奇石峥嵘,石骨嶙峋。唐代李靖曾在此建庆林观。传庆林观三字 为唐太宗李世民亲笔题书。玄武洞的“龟蛇合一”浮雕,红蛇青龟,形象逼 真。登天矾峰摘星亭,纵目四望,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壮丽景色,尽 堪留恋。 【七星岩】又名栖霞洞、碧虚岩。在桂林市东普陀山西侧山腰。原是一 段地下河。岩洞雄伟深邃,玉雪晶莹。最宽处 43 米,最高处 27 米,洞里常 年温度摄氏 20 度左右,游程 800 余米。洞内景物丰富,如石索悬锦鲤、大象 卷鼻、狮于戏球、仙人晒网、海水浴金山、南天门、银河鹊桥七星岩女蜗殿 等,奇幻多姿、琳琅满目,十分壮丽。七星岩从隋唐起成为游览胜地,留有 题刻诗文约百件。如隋开皇十年(公元 590 年)昙迁题的“栖霞洞”榜书, 唐显庆四年(公元 659 年)侠名”玄玄栖霞之洞”题字,宋范成大的“碧虚 铭”、柯梦得的“迎送神曲”、明张文熙的“第一洞天”等,都很珍贵。解 放后经全面修整,铺设道路,装置灯光,洞口新建碧虚、栖霞两亭,面貌一 新。 【桃花江】原名阳江。发源于广西灵川县的恩磨山和维罗岭,自北往南 贯穿桂林的西郊,流经市区入漓江。桃花江清幽恬静,明澈如镜,沿岸山峰 奇巧。雉山是桃花江下游著名的风景点,孤峰屹立,上部侧起势如山雉昂首 欲飞,山下有岩,宋代建有雉山寺、楔亭和青罗阁等,惜已湮没。沿桃花江 游览,可以尽情欣赏两岸的山光水色。唐代诗人李商隐宵“此去三梁远,今 来万里携”的诗句。俞安期《泛阳江》诗中有“放舸遵阳水,牵江上石梁”, 写的也是这一带江景。今日的桃花江两岸,更是繁花似锦,郁郁葱葱。 【隐山】在桂林市区西。唐桂管观察使、诗人李渤所开发,凿石铺路, 建筑亭台,种植花木,题名为“隐山”。据史载,当时隐山四周皆水,碧波 荡漾,千峰倒影,景色优美,称为西湖。元代以后,西湖废弃为田。隐山洞 多有水,洞洞匀连,水水相反著名的洞有朝阳、嘉莲、白雀、北牗、夕阳、 南华、招隐等,洞景幽深,石乳凝结,景物怪异,色彩绚丽,蔚为奇观。洞 中潭水碧澄,水滴潭中,声如琵琶古筝。隐山有唐宋以来摩崖石刻一百余件。 最早的是唐代吴武陵等人的《隐山游记》华盖庵五代僧人贯休画的十六尊者 像,清人摹刻唐代名画家吴道子画的观音像,刻工精细.形态栩栩如生,部是 有名的石刻书画。 【十六奠者像】存桂林市隐山华内。五代僧人贯休所作。清乾隆间临川 李宜民根据钱塘圣因寺刻本重刻。贯休,俗姓姜,字德隐,号禅月大师,浙 江兰溪人。工诗善书,尤长画佛像,其书人称姜体。所画十六尊者像,线条 遒劲圆润,形态各异,特征突出,性格分明,毕肖传神,是我国艺术史上颇 有价值的作品。保存完整。 【象鼻山】又称象山。在桂林市内阳江和漓江汇流处。山状似巨象伸鼻 吸水,故名。西麓有登山盘曲山道。山顶平展,北端有明代的普贤塔,远看 似宝瓶,又似一柄插在象背上的剑,故有宝瓶塔、剑柄塔之称。山下有水月 洞,是由象鼻与象身形成的圆洞,江水贯流,可过小艇。宋代蓟北处士在此 有《咏月夜》诗:“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 据记载,洞旁有唐代云崖轩、宋代朝阳亭,已不存。洞内外崖壁上历代石刻 五十余件,其中多为宋人题刻。南宋诗人张孝祥的《朝阳亭诗并序》,范成 大的《复水月洞铭》,陆游的《诗札》等,都极珍贵。 【雁山公园】原名雁山别墅、西林花园。在桂林市南 25 公里。1869 年 唐子实所。建。园内山青水碧,亭台楼阁,相间错杂,清幽别致。相思江从 园里流过,江水碧绿,两岸桂柏荫盖。池塘荷花,清丽芬芳。山上山下,桂 树如林;山边柳径,一边是奇石巉岩,一边是翠莲曲港,格外幽静。碧幽湖 的水谢,甫北两厅,华丽辉煌,萦水绕廊。杨梅山脚有棵红豆树,婆婆参天, 三年开花结英一次,豆色殷红,鲜艳可爱。唐代王维诗云:“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当年的梅院,现已盖红憎大楼, 楼前园地广麦,各种花卉,鲜艳夺目,古松蓊郁,相映成趣。红豆楼、相思 洞、六角亭垂钓等,都别有一番风味。 【漓江风光】是桂林山水重要组成部分。漓江发源于广西桂林东北兴安 县猫儿山,流经桂林、阳朔,在梧州汇入西江。由桂林至阳朔 40 公里间,山 峰奇特,秀水潆洄,青峰浴水,山水相依,家家农舍,点点渔舟,茂林翠竹, 河洲断续,田野似锦,江山如画,真是一江流水千幅画,无限优美。陈毅《游 阳朔》诗云:“桂林阳朔一水通,快轮看尽千万峰。有山如象鼻,有山似飞 龙。有山如军舰,有山似芙蓉。有山如卧佛,有山似书童。有山如万马奔驰, 有山似牛女相逢。有山如玉女梳妆,有山似耕作者农。有山如将军升帐,有 山似左右侍从。千仪万态看不足,但凭摹拟每每同。竹林茅舍时出现,后有 飞瀑透帘栊。桂林阳朔不可分,妄为甲乙近愚庸。朝辞桂林翼蒙蒙,暮别阳 朔满天红。” 【冠岩】又名光岩。在桂林市南。漓江顺流 33 公里。因山形好象一顶紫 金冠,故以山下岩洞称“冠岩”。为漓江名胜之一。岩分四洞,洞洞相连。 外侗高大,宽敞明亮,洞顶遍布各种形态的钟乳石。洞内有清流注入漓江。 从洞内向外眺望,峰峦云影,翠竹茂林,风帆渔筏,山光水色,诗情画意油 然而生。二三四各侗,春夏水涨,洞门淹没,无法进去,秋冬水落,可卧筏 而入。洞内有深潭沙洲,洞壁钟乳石,形象万千。站在尽处浅摊,可看到地 下水在脚下流去,发出哗哗的响声。明人田汝成说“大抵桂林岩侗,爽朗莫 如尤隐,幽邃莫如栖霞,而寒冽寂寥,兼山水之奇者,莫如冠岩之胜。” 【虞山】又叫舜山。在桂林市北极路东,是一座独立的孤山。山下有唐 代建的虞帝庙和舜祠,祠左有宋代建的南熏亭,抗日时期均被毁。山右山后 两支溪流汇于芦湾,附近林木苍翠成荫,园圃葱绿,环境优美。相传舜帝南 巡,曾游此山,死于苍梧,二妃殉之。因舜系有虞氏,史称虞舜,故后人称 此山为“虞山”,并建庙塑像纪念。山壁间有唐韩云卿撰文、韩秀实书、李 阳冰篆额的,‘舜庙碑”和宋代朱熹作的“虞帝庙碑”等石刻。山西麓有韶 音洞,洞前清风林木,后有淙淙潭水,交响成韵,似演奏舜帝所作的韶乐也。 洞内有宋人书刻“韶音洞”三大字,张拭的《韶音洞记》、方信孺的《古相 思曲》.詹体仁的题名,明包裕、周进隆、陈彬的诗,李秉绶的兰竹画等。 【叠彩山】在桂林市区偏北.是市内风景苔萃之地。相传山多桂树,又称 桂山。又因山上有个特异的风洞,也叫风洞山。它包括四望山、于越山和仙 鹤、明月两峰。山色秀丽,山层横断,重重相迭,如迭着的彩缎,故名。唐 代桂州刺史、诗人元晦开拓。山麓建圣寿寺、流杯亭,山上筑越亭、齐云亭、 销忧亭、景风阁、茅斋等,建筑均已无存。解放后对风景文物进行修整,修 建于越阁、叠彩楼、仰止堂、一拳亭、叠彩亭、望江亭、拿云亭等,重新栽 植桂树,林荫翠绿,每当秋季,芳香四溢。山南麓有登山古道,林木茂盛, 一派葱翠。登于越阁昧望漓江景色,历历在目。风洞是叠彩山最奇特之处, 南北对穿,仅能过人,前后开敞如厅,前名叠彩岩,后名北牗洞,四季特有 清风,清幽别致。叠彩楼四面开敞,绿荫覆盖,明月峰顶,景色迷人。据志 书载,五代时,楚王马殷曾建台于此,故名马王台。仁立峰顶,俯瞰全城, 极目千里,山水之美,尽收眼底,古人所谓“江山会景处”即指此。山上多 石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著名的有唐代元晦的《叠彩山记》和《四望山 记》,宋代朱晞颜《访叠彩岩》诗,明代刘台《叠彩山》诗,清代袁枚《游 风洞登高望仙鹤明月诸峰》诗,李秉缓的兰竹画,氍式耜和张同敞的成仁碑 以及《浩气吟》,还有宋代摩崖造像等。 【桂林王城】在广西桂林市中心。是明代靖江王王府。宋代在这里建铁 牛寺,元代称大圆寺,后改为万寿殿。明洪武三年(1370 年).朱元璋封他 从孙朱守谦为靖江王。洪武五年起营建王府宫殿,历时二十年。宫殿庙坛, 亭台阁轩,堂室楼谢。无所不备。洪武二十六年 1393 年),筑王城,周围约 1.5 公里,城垣内外用方正青石修砌,中间填以灰砂碎石夯实,城开东南西 北四门,深宫高墙,壁垒森严。清初为定南王孔有德府第,农民军李定国攻 克桂林。孔有德纵火焚毁王府。现王城尚完好,还存有承运门和承运殿的台 基、石栏和云阶玉陛。
【靖江王墓群】在广西桂林市东郊尧山西南麓。靖江王系明太祖从孙朱 守谦的封号,传十三代。永乐元年(1403 年)朱守谦长子朱赞仪就藩桂林。 除朱守谦和朱亨嘉、朱亨歅外,赞仪等死后均葬于尧山。在南北二十多里, 东西六、七里范围内,有王墓卜一座,王室墓百余座。王墓修有内外围墙, 封上硕大、墓室为船篷式砖结构,内分前、中、后室,墓正墙檐脊盖琉璃瓦 当、勾滴、鹏吻,构筑牢固。墓前陈列石人、石兽、华表,建有享堂、碑亭, 工程浩大。亭、堂早废,石人、石兽、华表等尚存。雕工精巧,古朴浑厚, 是广西珍贵文物之一。
【蒋翊武就义处纪念碑】在广西桂林市翊武路。碑方柱形,高 3.55 米。 正面刻孙中山亲笔题词:“开国元勋蒋翊武先生就义处”。蒋翊武 1885— 1913)湖南澧县人,近代民主革命者,武昌起义爆发后,曾任湖北军政府军 事顾问、战时总司令等职。袁世凯窃国后,拒受高官厚禄 1913 年 7 月在湖南 参加村袁战役,失败后至广西,入佳林途中被捕,同年 10 月 9 日就义于桂林。 1921 年孙中山北伐到桂林,追念其革命功勋,在他就义处立碑纪念。
【榕湖、杉湖】原名鉴湖、阳塘、阳桥塘。在广西桂林市中心。明洪武 八年(1375 年)南城向外扩展,由护城河逐渐变成风光绚丽的城内湖。东面 湖畔有杉树,叫杉湖;西面湖畔有古榕,叫榕湖。中以阳桥为界。杉湖开敞, 东濒漓江,南邻象山,湖光山色,分外妖烧:榕湖湖岸,树木茂密,林荫夹 道,桂树樟树,一派葱翠,掩映入湖,格外清幽。传宋代诗人黄庭坚,被当 朝章惇、蔡京排斥,被贬宜州(今宜山),路经桂林,曾在古南门外.榕树湖 边停船歇息。后人建榕溪阁纪念他,遗址在今榕荫亭处。清代诗人李秉礼、 画家罗辰和词家王鹏运曾在湖岸建庐住过。解放后,榕杉两湖进行了修建, 疏浚湖塘,修砌堤岸、岛屿,建曲桥亭阁,培植花木,配备游艇,沿湖四周 兴建许多楼房宾馆,景色更加优美。
【甑皮岩邀址】在广西桂林市南郊独山西南麓,离市中心 9 公里。1965 年发现,1973 年进行部分发掘。出土有石器、骨角器、蚌器、陶片以及大量 的动物骨胳、牙齿。遗址内还发现墓地、炊煮遗迹等,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 址,距今约七、八千年。为研究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发展,特别是我国南方 先民的社会情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1978 年在洞口建陈列室,举办辅助陈 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