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金山塔】在福建福州市西郊 8 公里闽江西港。江心突起一阜,削拔 寻丈,形似“印浮水面”,有砥柱中流之势。宋元年间建一座七层八面的实心 石塔,高不及 10 米。塔周环构庵堂,古人以其比拟镇江的金山,故有小金山 之称。后庵堂被山洪冲毁,或改建为文昌祠,或改建为塔江楼,历代更迭不常。 现存的金山塔寺为 1934 年重建。塔前有一座殿,塔后有一层楼,左右各有一 间斗室。所有楼阁均四面开窗,占地虽小,有外景可惜,环境颇为清幽。一水 奔流,九山环抱,向为游览胜地。明代抗倭名将张经,少时曾在此读书,明莆 田学者林兆恩(龙江)也曾借室著述。“塔影玲拢映绿波,金山事迹见诗歌”, 弹丸之地,却流传不少名人韵事。
【闽王德政碑】在福建福州市庆城寺(路)闽王祠内。闽王王审知(862 —925),唐末割据福建,五代时封闽王。治闽三十九年,对促进经济、文化 的发展,颇有功绩。后世誉称“开闽王”。此地原为他的故宅,闽亡,后晋开 运三年(公元 946 年)改为庙祀。自宋至清,每年立春日,郡守都率群僚来词 取土捏制春牛,发动春耕。碑全称《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高 4.9 米,宽 1.87 米。唐天祐三年(公元 906 年)于兢撰,王倜书。碑文记述审知家世及其治闽 前期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贸易情况,是研究五代史的重要资料。 祠内还有北宋开宝七年(公元 974 年)所立的《重修忠懿王庙碑铭》、《乞土 胜地》等碑。
【闽王王审知墓】在福建福州市北郊战坂乡莲花峰的斗顶山。王审知(862 —925)字信通,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唐末,从其兄王潮起兵,入据福 建,封闽王。他治闽三十九年,促进了福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墓原在凤池山, 后唐长兴三年(公元 932 年,迁葬于此。莲花峰是郡城主峰,旗鼓分列,面对 五虎,气势宏伟。陵园内原有殿堂牌坊以及莲花、永兴两院(寺),闽亡,均 废。明宣德四年(1429 年)又遭屯军盗掘,今仅存三层坟台及翁仲、石兽等。 台上有两座并列的长方形砖墩,1981 年重修,发现墩下为墓室,左室有闽王墓 志铭,右室有夫人任氏墓志铭,均翁承赞撰。墩后围有坟壁,上为封土,封顶 有唐闽忠懿王墓碑,是明万历三十年(1602 年)重修时所立。
【迥龙桥】亦名飞盖桥、沈公桥。在福建福州市郊闽安镇邢港上。建于五 代年间,四墩五门,花岗石砌造,长 66 米,宽 4.8 米,墩为两头尖船形,墩 间各铺石梁板五条。桥上护有石栏杆,栏柱 36 根,柱首雕刻有雄狮、海兽、 莲花等,造型古拙生动。南宋淳祐间重修后,改名为飞盖桥:清康熙十六年(1677 年)镇官沈某重修,改名沈公桥。现存结构多为唐宋时期遗物。“闽中桥梁甲 天下”,但五门以上唐桥尚属罕见,是研究福建古代造桥技术的重要实物例证。 桥的两端各有庙亭一座,均清代重建。西北端为玄帝亭,旁立宋观文殿学士郑 性之所书“飞盖桥”和清“沈公桥”石碑,东南端为圣王庙,内祀齐天大圣, 重檐九脊顶,背负盘石山,拾级登山,可观赏邢港九曲、七星献寿等景致。
【桂斋】在福建福州市西湖荷亭侧。清道光八年(1828 年),林则除了 父忧在籍守制,倡议重浚西湖。浚湖工程结束,利用节余在荷亭北皇华亭故址 建宋李纲祠堂(今废),并在祠旁架屋三椽,植桂两株,取李纲晚年住所名称, 亦叫桂斋。咸丰元年(1851 年)即林卒的次年,6 月 12 日,州人士遵林遗嘱 奉其像祀于此。民国间在斋旁建室一间,称“林文忠公读书处”,并新建一座 禁烟亭。
【烟台山】在福建福州市区闽江南岸,梅坞与麦园顶中段的藤峰。因元末 至清初设有烟墩以为报警之用,故名。1962 年建为公园。园内有长廊、茶室、 阅览厅、游泳池等。穿插种植木棉、南洋杉、美洲松等名贵树种。由于一阜临 江,地势较为高峻,视野开阔,能纵览榕城全貌。北望三山两塔雄峙;俯瞰闽 江航运繁忙;更有万寿、闽江两座大桥,宛若长虹。夏晚江风习习,远眺万家 灯火,犹如繁星点点,是消暑胜地。山麓梅坞,古时种植万株梅树,有“琼花 玉岛”之称。明徐熥曾留下“十里花为市,千家玉作林”佳句。清初毁于战火, 现在已是市肆林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