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佛石塔】在江苏吴县镇湖乡西泾村。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 年)。 平面作四边形,高约 8 米多,全部用青石筑成。塔基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 9.01 米,东西宽 5.08 米,南面有石阶,塔置于台基北部。塔身平面外方内 圆,南面的塔门呈火焰状。内为筒形石窟,高 4.1 米,直径 2.05 米,石壁凿 有佛像。除北壁一尊高 0.3 米、宽 0.2 米较大外,余皆为高 0.05 米、宽 0.03 米的小佛像,佛像虽小,但衣褶、面目清晰可辨。每排约一百八十尊,共六 十排,台有一万八百尊,“万佛石塔”之名由此而得。拱门横额上刻有“古 塔重新”四个大字,东西两面各刻“阿弥陀佛”字样。塔身上部是块石砌成 的须弥座,再上是方柱形,四面雕凿佛像,顶部为覆钵、相轮和宝刹。 【无池山】在江苏吴县藏书乡。因山腰有池,横浸山腹,故名。池旁有 寂鉴寺石屋。屋四周翠竹成林,苍岩蔽日,清池映峰,崇山四抱,附近有钵 盂泉、真彼岸、金蟾峰、比丘石、天灯楼、馒头石、寿星读经石等古迹。山 顶有莲花峰,上宽下窄,兀立危如累卵。山的东半面称华山,山道陡峭,长 松夹径,有五十三参、虎跑泉、翠岩寺、接引佛、天洞、菩萨面等胜景。 【寂鉴寺石屋】在天池山上。寺内有石屋三座,二座佛龛式,一座是殿 堂式。两佛龛分别在山门两侧,西佛龛高约 5.8 米,重檐九脊顶,下筑须弥 座,仿木结构形式,龛内凿阿弥陀佛像,高 2.6 米。东佛龛高约 5 米,背后 是一座小山岩,与佛龛相连,顶单檐五脊,亦仿木结构形式,下筑须弥座, 龛内凿弥勒佛,高约 2.55 米。佛龛及石像均为元至正十八年(1358 年)建。 佛像线等刻画粗扩,耳大脸方,体现出元代造像风格。石殿在寺内,坐北朝 南,筑于半山腰;殿后与山岩紧贴,殿内供像在岩壁上凿成。殿面阔三间, 进深两间。立往顶上放置横梁,住与柱之间用石枋襻连。殿内顶部用六个大 小形式不同的藻井组成。殿顶九脊硬山式。建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 年)。 这三座石屋和造像,在历史和艺术上都有一定的价值。 【邓尉山】在江苏吴县光福乡。因纪念东汉太尉邓禹,故名。以种植梅 花著称,山前山后梅树成林,构成邓尉梅花甲天下的胜景。每届残冬初春, 前往邓尉探梅是苏沪一带传统习俗。种梅历史可远溯至汉代。早春时节,梅 花盛开,弥漫十余里,千顷一片白,荡漾银海,举目四望,疑若积雪,故称 “香雪海”。清诗人孙原湘有诗云:“入山无处不花枝,远近高低路不知; 贪受下风香气息,离花三尺立多时。”现除植白梅外,还有红梅、绿梅、墨 梅等各色名种。 【石壁】在江苏吴县光福乡蟠螭山上。石壁似刀斩削,多名人题咏石刻。 石壁精舍背山临湖,创建于明嘉靖中,原为憨山大师结茅之地。附近有龙工 井、憨山台、永慧禅寺诸胜。临湖有望湖台,登临小憩,可饱览绿水青山之 美。山北湖边,还有夹石泉、仙人桥、熨斗柄等名胜。据传熨斗柄即唐怕虎 绘太湖之处。 【司徒庙】在江苏吴县光福乡。相传东汉司徒邓禹隐居在此,故名。庙 内庭院中有古柏四株,传为邓禹手植,已一千九百多年。古柏曾遭雷击,形 态奇特,被命名为”清奇古怪”。清者,碧郁苍翠,挺拔清秀;奇者,主干 折裂,一空其腹;古者,纹理纤绕,古朴苍劲:怪者,卧地三曲,状如蚊龙。 古柏南面,有《楞严经》石刻,为明崇祯年间名人王时敏、侯峒曾、张炳樊 所书,吴门章懋德斋镌刻,是研究佛经和书法、金石艺术的珍品。 【光福塔】在江苏吴县光福镇黾山上。黾山北面为虎山,故亦称虎山寺 塔。始建于南朝梁大同年间,现塔为清乾隆时遗物。平面正方形,七层,砖 木混合结构,高约 20 余米。塔身砖壁内外皆方形,底层仅西面开门,二至七 层四面开门。塔内各层原有楼板和楼梯,现已残缺不全,塔顶铁刹亦已损坏。 因位于山顶,更见雄伟壮观。登塔顶可近赏邓尉山梅花,远眺天平、灵岩诸 山和东西淹,风景特好。 【伍子胥墓】在江苏吴县胥口镇西伍相国祠内。伍子胥(?—前 484) 名员,春秋时楚国人,其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至吴国,助吴王筑城练 兵,发愤图强。后被谮自杀。墓封土高约 1 米多,冢以麻石砌成,墓前碑书 “吴相国伍公之墓”。还有吴相国伍公鸱夷藏处碑和重建胥山祠记碑等今均 无存。近处还有二妃墓、拜将台等古迹。 【灵岩山】在江苏吴县本凟镇附近,海拔 182 米,面积一千八百多亩。 山上有奇石,状似灵芝,灵岩山由此得名;因山石深紫,可制砚,又名“砚 石山”。以远望如巨象伙地,故别称“象山”。奇秀挺拔,松林遍山,殿宇 雄伟,怪石罗列,风景秀丽。春秋时期,越王献西施,吴王夫差特在山上建 馆娃官,故有关吴王、西施的古迹和传说颇多。相传山顶灵岩寺及其花园一 带是馆娃官遗址,有吴王井(日井)、智积井(月井)、玩花池、玩月池、 砚池、响屧廊、琴台、梳妆台、石城等吴宫遗迹:半山有西施洞,山下有采 香径、划船坞、脂粉塘等古迹。山上还有石龟、石鼓、醉僧石、灵芝石、牛 眠石、和合石、石马等奇石。西南麓有韩世忠墓,为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和 梁红玉合葬处。灵岩胜迹自古闻名,唐代诗人李白来此访古寻幽,曾有“旧 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的诗 句。白居易、韦应物、刘禹锡、李商隐,范仲淹、苏舜钦、文征明、唐寅、 高启等历代文人,都有题咏灵岩的诗文传世。 【灵岩寺】又名崇报寺。在灵岩山上,是中国佛教净土宗著名道场之一。 寺基原为春秋时吴王馆娃宫遗址,东晋末陆玩舍宅为寺,梁代天监年间名秀 峰寺,唐代改称灵岩寺。明弘治间寺毁,清康熙时重建,咸丰时又毁于战争。 现灵岩寺殿字除一塔外,都为 1919—1932 年重建,该寺规模宏大,殿阁巍峨, 有弥勒楼阁、大雄殿、多宝塔、藏经楼、香光厅、钟楼等建筑。多宝塔又名 灵岩塔,梁代初建,五代吴越时重建,后又毁。现塔八面七级,是南宋绍兴 十七年(1147 年)重建。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 年)塔遭雷击,腰檐焚毁, 仅存砖砌塔身,此后日见残破。1977 年整修。挺拔秀丽的多宝塔与飞檐凌空 的钟楼遥相呼应,成为灵岩山的突出标志,数十里外一望可知。 【韩世忠墓】在灵岩山西南麓。墓地的 2 亩,封上高出地面 3 米,是韩 世忠和他四位夫人的合葬墓。韩世忠(1089—1151)字良臣,绥德(今属陕 西)人。南宋抗金名将。因愤于朝廷腐败,屈膝求和,郁忧而死。宋孝宗即 位,追封为蕲王,建筑陵墓、享堂,并书写碑额“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碑”, 碑文长达 13.900 多字,由赵雄撰文,周必大书写,碑高三丈。碑石旁现向存 石龟一只,高近一人,长约丈余,其镌刻极为精细。蕲王庙为宋代建造,经 明清两代修缮,现在藏书乡灵岩小学内。 【无平山】在江苏吴县灵岩山北。海拔 221 米。以枫、泉、石为著。并 称三绝。山麓有成片枫林,大者年逾四百,秋日经霜,层林尽染,称“万丈 红霞”。半山有白云泉,誉为”吴中第一水”。其西有两崖,对立如门,俗 称龙门,又称一线天。山多奇峰怪石,山腰笔架峰后,岩石坏回,挺秀奇伟, 人称“万笏朝天”。东坞有范仲淹祖坟,俗称“范坟”。山顶有望湖台,上 有一圆石,面向太湖,称照湖镜。远观大湖,水天相接,景色丽人。 【英雄冢】在江苏吴县善人桥马岗山麓。是 1932 年”一·二八事变”中, 国民党十九路军淞沪抗日战争中部分阵亡将士的陵墓。墓前有碑,碑上镌有 “气作山河’’四字,碑上镌有战斗经过及战死者七十八人姓氏的碑文。现 墓碑俱在。 【炙鱼桥】在江苏吴县胥口乡。传说专诸曾来此学习炙鱼,三月后。便 将剑藏于炙鱼肚中,借进献炙鱼之机,刺杀吴王僚。该桥后来便以炙鱼命名。 【蒯祥墓】在江苏吴县香山渔帆村。蒯祥吴县人,是明代杰出的建筑师。 永乐十五年(1417 年)规划营造北京皇宫,正统中叶重建三殿及文武诸司, 天顺年间设计建成裕陵,被称为“蒯鲁班”。其建筑技术在香山流传至今。 墓前有天顺二年(1458 年)明英宗所赐的“奉天浩命碑”。 【宝帝桥】又名长桥。在江苏吴县长桥乡运河边。始建于唐元和十一年 (公元 816 年),相传为刺史王仲舒捐宝带助资建桥,又因桥形长若玉带, 故名。南宋绍定五年(1232 年)和明正统十一年(1446 年)重建,现存建筑 大部分是清同治十一年(1872 年)重建的遗物。桥跨澹台湖口玳玳河上,全 部石建,桥下由五十三个桥孔联缀而成,都是半圆形的券式拱。桥孔跨径一 般都在 3.9 米左右,唯中部有三孔跨径大至 6 力 5 米和 6 米,桥两端拱脚之 间相距约 249.8 米,总长约 317 米。桥宽 4.1 米,桥堍呈喇叭形,桥端宽 6.1 米。桥堍两端原各有石狮一对,现北端仅存一只。北端有石塔和碑亭各一座, 塔高约 4.5 米,在二十七与二十八孔间的侨墩上亦有一座相同的石塔。桥下 为木桩,桩顶置基础石,上安放墩身,拱圈的下端嵌在墩上预留的沟槽里。 这种桥墩属于柔性墩,一孔受力波及全桥,故有连拱桥之称。工匠为防止一 孔坍毁影响整个桥孔安全,采用“单向推力墩”,将桥北端起的第二十七号 桥墩,改成由两个并立的桥墩,叫刚性墩。据传英军戈登与太平军作战时, 曾拆掉此桥的最大一孔.使北部二十六孔全部坍倒,但刚性墩以南的二十六孔 未遭破坏。它不仅是江苏保存最长而又完好的一座石拱桥,亦是国内有名的 长桥。 【柳毅井】在江苏吴县东山镇东北翁巷村。传为神话故事“柳毅传书” 的遗迹。附近还有龙女庙和白马土地庙,相传柳毅传书,曾系白马于此。太 湖边有一石壁,传为柳毅叩壁问讯之处。井边有明正德五年(1510 年)大学 士王鏊题刻的石碑。井圈苔痕斑剥,陈旧古雅。泉水香甜津芳,相传“旱涝 无盈涸,风摇亦不浊”,是东山名泉之一。 【保圣寺天王殿】在江苏吴县用直镇保圣寺内。寺创建于梁天监二年(公 元 503 年),唐至清五代均修建。天王殿是寺内保存最古的木构建筑之一, 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屋角翘起,屋顶轮廓圜和玲珑。殿内柱 础作覆盆形,上刻牡丹花,为宋代遗物。檐下有木制斗洪,形式古朴。殿内 梁架,进深七檩,明间梁架立中柱,前后三步梁,梁皆所作月梁形状。殿后 置木格扇,两边檐住向内微倾。结构和造型都较精美,有浓厚的江南水乡建 筑的特色。木构虽大部分为明代遗物,但还保存有宋代建筑传统的制作手法。 【保圣寺罗汉塑像】在江苏吴县角直镇保圣寺内。塑像原有十八尊,相 传为唐开元时雕塑家吴县杨惠之所作。1927 年寺遭火灾,大殿半壁坍塌,塑 像受损,后经蔡元培、叶恭绰、顾颌刚等筹建古物馆,将残存的九尊移入馆 内陈列。塑像附于塑壁之上,构成以山水云为背景的罗汉群像。罗汉形态逼 真,形体比例适度,刀法浑厚有力,显示出不同的性格特征。据近代考古学 家和美术家鉴定,认为这组塑像与唐代塑像的风格不完全相同,其形貌、衣 纹以及雕塑的手法等均和山东长清县灵岩寺宋塑、四川重庆北温泉宋代摩崖 有许多相同之处。部分专家则仍认为是唐代塑制的。 【洞庭西山】在江苏吴县西南太湖中。是太湖中最大的岛山,面积约 90 平方公里。岛上山峦起伏,主峰缥缈峰,又名沓眇峰,海拔 336.5 米,巍峨 耸立在岛的中央,其支脉四向伸延,高低不一,突出于湖中。旧称太湖有七 十二峰,西山就据有四十一座。由于西山风光美丽幽雅,古人以四季之景分 别题名为石公秋月、消夏渔歌、林屋晚烟、毛公积雪、缥缈云场、角里梨云、 鸡笼梅雪、玄阳稻浪等,点出了“虽然无画都是画,不用写诗皆是诗”的意 境。自春秋战国至明清,历代文人名士常到此消夏赏月。 【三山】在江苏吴县洞庭东山西南太湖中,为一大二小的山岛,一为主 岛三山,余名泽山、厥山。相传因春秋末期有吴妃姊妹三人,各居一峰而名。 唐咸通十三年(公元 872 年)建有三峰寺。明曹熙《三峰寺庄田记》云:“三 峰古刹也,四面皆平湖,……是山屹乎其中,孤绝而巧,世人呼为小蓬莱, 胜概甲吴中。”山上旧有十景之胜。现存者有姑亭,传为梳妆台,板壁峰, 人称行山,石削陡立,恰似一天然的水石盆景;迭石,以石著胜,传为吴王 爱女之别宫所在十二生肖石,石临太湖,玲珑嵌空,似十二生肖之动物形状; 其余尚有香炉石、牛背岩等。岛上家家培植盆景。堪称水碧山翠小蓬莱。 【洞庭东山】在江苏吴县西南太湖中。与洞庭西山相对峙。因湖中有洞 山和庭山,在这两座山东面的就称洞庭东山。主峰莫筐峰,海拔 293.5 米。 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四季花香,八节果鲜,素有“花果山”之称,并有“杨 梅为夏橘为秋”的谚语。除盛产东山杨梅、洞庭红橘外,白果、枇杷、碧螺 春茶叶亦驰名中外。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有紫金庵的宋代泥塑罗汉像、杨湾 的元朝轩辕宫、明代的砖刻门楼,以及近代的雕花大楼等。 【紫金庵】又名金庵寺。在洞庭东山西坞。相传建于唐代初叶,后废。 据清康熙《苏州府志》记载,重建于明洪武年间。庵内大殿左右两壁的十六 尊罗汉像和观音像,相传是南宋民间雕塑名手雷潮夫妇的作品。后壁的八尊 塑像为邱弥陀于明末增塑。罗汉等彩塑像经多次重装,最近一次在清光绪年 间,经装銮彩绘。这些罗汉像的造型,比例适度,容貌各异,姿态生动;面 部表情细致,富于性格特征;衣褶流转自如,能表现质感。观音像神情安详 庄严。三尊大佛像形制古朴,亦为同类塑像中少见的佳作。殿后是静因堂, 堂前天井里金桂、玉兰,系八百年前的古树。殿旁还有听松堂、白云居、晴 川轩等建筑。庵后冈峦起伏,山坞里桃李争妍,松竹苍翠,极为幽静。 【东山雕花楼】在洞庭东山光明村。原为金姓私人住宅。1922 年兴工, 历时三年,花去黄金 3,741 两。楼前银杏成林,高墙耸立;背后雕刻门砖古 朴雅致,有独占鳌头、招财利市、八仙上寿、鹿十景、尧王访舜、姜大公八 十遇文王、郭子仪拜寿等借喻为“福禄寿”的立体塑像。墙对面的雕刻花楼 更似琼官仙府,其梁、桁、柱、檐等都雕有花卉翎毛,月梁取双头鸾凤形, 檐柱刻竹节长杆,梁头雕桃园结义等三国故事;门窗扇格上刻有彩衣娱亲等 二十四孝故事及《西厢记》片断的图案,人物形象生动逼真。楼北小花园, 设计精巧别致。它吸取江南名园精华,以翠竹、石笋寓意春景,荷池、小桥 点缀夏景,紫薇、玉桂渲染秋景,天竺、蜡梅衬托冬景,四季景色时时佳美。 园内太湖石假山上,有猢狲、蜡蜍、骆驼、麒麟、老虎、狗熊、水牛、大象、 白鹅、狮子等形状的石兽,巧夺天工,自成一格。雕花大楼是吴县香山帮工 匠的杰作。 【莫釐峰】在洞庭东山。海拔 293.5 米。相传“隋莫釐将军居之,故名”。 《吴县志》说:“本名‘胥母’,(伍)子胥迎母于此。”主峰巍峨崇立, 支脉绵延伸展,有芙蓉峰、翠峰、荷盘峰、碧螺峰、铁拐峰等胜处。有翠峰 坞、西坞、法海坞等三十一个山坞。翠峰寺、古雪禅院、法海寺等均位于坞 中。从峰顶登高了望,太湖浩瀚无边,天水相连,渔帆、果树、田陌、山村, 尽收眼帘。晨曦初上,在此看日出,别有奇观,“莫釐登高”亦为东山胜景 之一。 【杨湾庙正殿】在洞庭东山杨湾赘家山麓。杨湾庙创建于唐贞观二年(公 元 628 年),开始是祭祀吴国大臣伍子胥,称胥王庙,后改为汉词,正殿供 奉黄帝像,故名轩辕宫。现存建筑为元至无四年(1338 年)所建。殿面阔三 间,进深九檩,近于正方形,在殿前还有一宽敞的月台。屋面盖筒瓦,单檐 歇山顶(九脊),檐较深,檐和屋角作反翘状。正面中间开门,两旁设槛窗。 殿内梁柱和斗栱用村较大,梁系月梁式,柱略似梭形。此殿居高临下,面对 太湖,游客登临,可观湖光山色。 【灵源寺】在洞庭东山碧螺峰下。旁有灵泉,据县志载:“相传患目者, 掬而洗之必愈。”寺因泉得名。建于南朝梁天监元年(公元 502 年)。现存 房屋十余间,均系近代建筑。还有灵泉、王鏊题碑等胜迹,门前有一罗汉松, 传为梁代物,乔柯积翠,颇得画意。 【法海寺】在洞庭东山法海坞,由隋莫釐将军舍宅而建。梁代名抵园, 宋代有齐和尚在午门外断臂请封,朝廷敕名“法海”。明代改名丛林寺,庙 宇宏大,寺僧开关山门,要骑马往返。后毁于火。现有殿廊十数间,是 1931 年重修。寺东有青白两泉,相距咫尺,一清一浊,传为莫釐将军屯兵汲水之 池。过响水涧、新庙沿石路进寺,道旁石桥、石狮、古磴、碑碣,皆有古意 可寻。 【龙头山】又名葑山。在洞庭东山涧桥头。为一突入东太湖的半岛,犹 如龙头取水,故名。山下鱼池成片,藕塘阡连。夏季荷花盛开,红绿相映。 药山芰荷,是东山佳景之一。江苏省(351)山南有药山寺,明嘉靖年间建。 东厢为诉月楼。清乾隆帝南巡时,曾题“■二”两字匾额,寓意这里景色怡 人,”风月”无边。 【王鏊坟】在洞庭东山陆巷村附近。王鏊,又称震泽先生,客籍东山。 明正德间官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诗文颇有名。墓的规模原很宏伟,翁 仲侍立,石兽成行,现均损坏。墓坊有一对联:“海内文章第一,朝中宰相 无双。”下款署门人唐寅拜撰。墓址遥对西洞庭,远山重迭,碧水渔帆;两 旁花果葱茏,景色秀丽。 【玉峰山】在江苏昆山县城西北部,周围 1.5 公里,海拔 84 米。形状如 马鞍,俗称马鞍山。万顷平畴,一峰独秀,素有“真山似假山”的说法。山 上有擘云峰、老人峰、紫云岩、试剑石、群豕石、凤凰石诸胜,有栖霞、桃 源、抱玉、长阳等洞;峰顶有华藏寺、凌霄塔、文笔峰、玉清亭和妙峰石塔 (宋治平石幢〕,半山有仙鹤亭、半山亭和林迹亭(内有林则徐手书对联石 刻),山下有宋词人刘过墓及东斋、明文华阁大学士顾鼎臣崇功祠、辛亥革 命烈士朱葆诚纪念碑等。山中产玉石(昆石),洁白晶莹,玲珑剔透,是清 供和园石佳品,玉峰山的名称即由此而来。古有唐盂郊、张枯诗及宋王安石 和诗,称“山中四绝”。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辟为公园,1936 年改名“亭 林公园”,以纪念邑先贤顾炎武(亭林先生)。园中松柏成荫,奇花异卉有 聚八仙琼花、天竺名种并蒂莲等。解放后,建革命烈士墓,辟花圃、动物园。 【归有光墓】在江苏昆山县金潼里。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人 称震川先生,昆山人。明代著名散文家。墓地方广五亩多,墓有二冢,东家 为其高祖南隐公暨配俞氏之墓。西泵为归有光暨配魏氏、王氏之墓,曾孙归 庄墓附葬在西冢之次。原墓门在东,乾隆六年(1741 年)县令了无正封筑后, 移至西冢之前。1934 年重加修葺,将墓门改建,篆额“归震川先生墓”,墓 穴用水泥浇成圆顶,并立“明太仆寺丞归震川先生墓碑”;墓左建御倭亭, 纪念先生嘉靖年间入城御倭的功绩。 【刘过墓】在江苏昆山县马鞍山东麓。刘过(1154—1206),字改之, 号龙洲道人,江西泰和(一说吉安)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卒后葬此,并立 祠于墓东东斋之侧。东斋原为南朝梁慧聚教寺僧舍,宋元以后改为刘过祠。 1933 年在原址重建,有中厅、两厢及走廊,祠后一片竹林,祠中尚存《宋刘 龙洲先生遗像并记》石碑,并立隶书“庐陵处士龙洲刘先生之墓”花岗石墓 表在墓之前。 【集善桥】在江苏昆山县赵家村。是一座南北向的三洞石板桥,全长 21 米,宽 1.43 米,高约 5.1 米。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 年),太平天国 军队进军上海时,曾经此桥,桥面板上刻“太平天国”四字的楷书,字迹清 晰。是解放后唯一发现刻有“大乎天国”年号的桥梁。 【顾炎武墓】在江苏昆山县千墩镇蒋泾。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 字宁人,人称亭林先生。昆山人。少时参加“复社”,反对宦官权贵斗争。 后又参加抗清起义。学识渊博,为著名学者。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 利病书》、《亭林诗文集》等。病逝于山西曲沃,由子送回安葬。其墓地广 阔,原有四十余亩,墓前有“顾先生亭林暨配王硕人合墓”之碑,还有石牌 坊一座,墓周筑短墙,外植翠柏。1914 年又建亭林祠及四播亭。解放后多次 维修,1983 年 10 月重新整修。
更多地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