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村遗址】在山西襄汾县丁村附近的汾河两岸。1953 年发现,1954 年作重点发掘,发现人牙三枚(发现于 54:100 地点),旧石器二千零五件, 哺乳动物化石——梅氏犀、披毛犀、野马、纳玛象、斑鹿、方氏鼢、鼠、原 始牛等二十八种。1976 年在 54:100 地点又发现一块小孩的右顶骨化石。因 发现于丁村,故名丁村人。丁村人形态介于现代人和猿人之间,其门齿具铲 形特征,与现代蒙古人种相近而与白种人相差较远。石器原料主要为角页岩, 属石片石器系统。石器较粗壮,以直接打击法打制。石器类型有砍砸器、刮 削器、尖状器、石球等。三棱大尖状器为突出的代表性器物。由于石器有显 著特点,故命名为丁村文化。丁村人及文化的地质时代居晚更新世早期,文 化时代为旧石器时代中期。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主要以丁村文化为 代表。是我国最重要的旧石器文化遗址之一。 【丁村民居】在山西襄汾县城南 4 公里丁村。村内遗存明、清两代民居 院落二十多座,较早者为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 年)至四十年,较晚者为清 康熙咸丰间,基本上是明清时期村子的布局。分北中南三个建筑组群,院落 多为坐北朝南的四合院格局。院门位置明代多在东南角,清代则活泼多变。 建筑形式有厢房、正堂,过厅、门楼之分,位置不同,造型亦异。各建筑构 件上有人物、花卉、飞禽走兽、古典戏曲、历史故事等木雕和砖石雕图案, 造型优美,刻工流畅精致,是我国明、清民居中雕刻艺术的佳作。 【普净寺】在山西襄汾县城西南 30 公里史壁村。规模敞朗,建筑巍峨。 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元、明遗物。山门三间,天王殿五间,悬山式。菩萨 殿五间内柱设在前槽,依柱筑扇面墙一道,墙前为观音菩萨和善财童子,丰 润娴雅,两隅十八罗汉各具神态。墙后地藏、道敏、冥公端庄肃穆,十殿阎 君凝神对坐于两侧。最后为大雄殿,五开间六架椽,原为悬山式,后改为硬 山,斗拱四铺作单下昂,殿内后槽施二金柱制成佛龛,柱上用蝉肚形大雀替 承托四椽袱,袱上架内额直达两山,次间大爬梁由檐头直承平梁以下,结架 纯系元构。龛内塑释迦、文殊、普贤华严三圣,其中二菩萨身式修长,衣饰 合体,面形上方下圆,神态娴静慈祥,塑工颇为精巧。 【襄汾造像碑】在山西襄汾县境内。原分布在善惠寺等五座寺庙中。寺 宇早毁,尚存造像石刻二十二通,形象秀美,刻工洗炼。造凿于魏、北齐、 隋、唐四代,有年号者分别为北魂正光二年(公元 521 年)、四年,北芹天 保七年历(556 年),隋开皇七年(587 年),大业六年(610 年),唐显庆 元年(656 年),龙朔三年(663 年)等。碑高大者 2.8 米,小者 1.5 米,一 般在 2 米左右。内容主要是佛、菩萨、弟子、胁侍、天王、供养人等。佛像 肃穆端庄,菩萨秀丽娴静,弟子恭顺,供养人虔诚。唐碑中还雕有屋形龛一 间,内置卧佛一躯。时代不同,工艺均佳。另有唐代石塔一座,方形,三层, 高 2 米,每层雕有塔檐,塔顶没有塔刹,塔身收刹甚急,各层四面雕有券拱 形佛龛一区,总体轮廓与西安大雁塔近似,镂刻精湛,是我国唐代石雕艺术 中的佳品。今存襄汾县博物馆。 【千佛洞】俗名佛洞庙。在山西乡宁县城东 5 公里营里村悬岩上,吕粱 山南端。山上树木茂密,花香扑鼻,在丛林山花之中,突出巨石一方,长宽 高各 20 米,体积近 800 立方米,佛洞即开凿于巨石之腰。洞高 3.1 米,宽深 各 4.5 米,四壁满雕神龛及佛像,刀法简练,姿态庄重,局部后代绘有壁画, 内容为佛传故事,窟顶雕出藻井图案,按其造像风格,应是隋唐作品。洞前 寺宇两进院落为明清建筑,有山门、厢房、配殿、献殿等,巨石位居最后, 千佛洞则成为寺后佛堂。寺宇规模不大,布局严谨,殿堂结构简洁,形制典 雅,与四周山石树木相互辉映,颇富雅趣。寺内石碑,载信徒礼佛盛况及寺 宇重修经过。 【东岳庙】在山西蒲县城东 2 公里柏山之巅。山上柏树繁茂,常年郁郁 葱葱,故俗称柏山寺。庙宇规模宏敞,布局完整,有山门、凌霄殿、乐楼、 议事厅、献亭、东岳行宫大殿、后土祠、圣母伺、清虚宫、地藏祠、地狱、 角楼以及环周楼廊等六十余座建筑,创建年代不详,金泰和五年(1205 年) 已有。现存东岳行宫大殿是元代地震毁坏后于延祜五年(1318 年)重建,宽 深各五间,幅阶周匝,重檐歇山顶,柱全为石雕,并刻有《木兰花词》五首, 殿内塑有东岳黄飞虎及侍者像。最后地平以下由十五孔窑洞组成十八层地 狱,内塑五岳大帝,十殿阎君和六曹判官等,塑像高度与人相等,分别塑有 各种鬼吏和刀山、油锅、碾磨、锯解等共计一百二十余躯,是我国现存寺庙 中稀有的一组明代泥塑佳作。
更多地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