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山西省旅游名胜_昔阳县 太谷县 平遥县

时间:2022-08-29 归属:中国名胜词典
【石马寺】在山西昔阳县城西南 15 公里石马村。是一座石刻造像与庙堂 建筑相结合的佛教寺宇。原称石佛寺,后因寺前雕造石马一对,改今名。附 近群峰环抱,清泉绕流,自然环境优美。石刻造像雕在一块高 17 米、东西长 16 米、南北宽 15 米的巨石四周和附近 30 多米高的石崖上,属于摩崖石刻。 据题记和碑文所载,始创于北魏永熙三年(公元 534 年),隋唐时期继续镌 造,宋代在石崖四周随其广狭兴建殿阁,形成寺院,佛殿、楼阁、廊庑、禅 堂齐备。现存石刻造像千尊左右,大者 5 米,小者 5 厘米,高 1 米以上者六 十人等,其中魏、齐造像约占百分之七十,余为隋、唐作品,魏、齐造像主 要是佛像、力士、菩萨、胁侍及供养人等,肉害磨光,面相削瘦,宽衣博带。 肩胛狭窄。隋、唐造像主要是弥陀、观音、十六尊者等,佛像面形丰满,肩 披袈裟,菩萨头戴高冠,腰束裙带,披帛垂肩,其中观音侧身坐像比例适度, 姿态自如,雕上最佳。窟前本构建筑有大佛殿(元代建)、观音阁(明代建)、 子孙殿、东南窟廊、钟鼓楼、伽蓝殿、山亭等,或单檐歇山,或重檐歇山, 或三面围廊,或六角攒尖,各因其地形与造像需要而设置。在小形摩崖造像 中依崖建寺宇者,本寺是稀有之例。 【白塔】在山西太谷县城内西南隅普慈寺内。寺址原为白塔村,北齐时 徙县址于此。寺创于晋泰始八年(公元 272 年),原名无边寺,北宋治平年 间重修,改额“普慈寺”。北宋元祐五年(1090 年)续修,寺中建塔,高耸 凌空,顶有尊胜石幢,垩久而白色不减,俗称白塔,元明清各代屡经修补。 现存除白塔为宋代遗物外,其他如乐楼、大殿、厢房、配殿、藏经阁等,雕 刻华丽,彩绘鲜艳,皆为清代所筑。塔平面八角形,七层,高 50 米,每层有 出檐及平座,檐座之下皆有斗栱,各层栱券门洞与檐外相通。并雕有假门窗。 塔内底层为小形方室,有磴道可上,二层以上中空,安有楼板及木梯,供人 登临。此制是唐塔中空到宋塔实心的一种过渡形式。塔身白色,外观楼阁式, 气势壮观,瑰丽精致,数十里外可见。 【光化寺】在山西太谷县城西南 7 公里白城镇。唐贞观十三年(公元 639 年)大兴佛刹时创建,名隆兴寺;宋真宗赵恒寓此,偶见龙像,于咸平二年 (999 年)敕命重修,改额“光化圣寺”。至元代寺宇颓败,泰定三年 0326 年)重建;明清两代又几次修葺,保留至今。大雄宝殿结构壮观,瑰丽严整; 殿身宽五间,进深四间,八架椽,单檐九脊顶。前檐走廊一间,殿内仅施后 槽二金柱,大梁与乳栿在金柱上相交,两山丁栿硕大,檐头斗栱简洁疏朗, 驼峰、角背、蜀柱以及梁枋规制等方面,还保留宋、金手法,是研究宋、金 时代建筑向元代发展变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文庙】在山西平遥县城内云路街北侧。由三组建筑组合而成,中轴为 文庙,左为东学,右为西学。庙前东西南牌坊三座,庙内四进院落,櫺星门、 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尊经阁等主体建筑,顺序排列在中轴线 上:东西廊序以及时习斋、日新斋等,以对称的格局配属两旁。大成殿较古, 余均经明清重建。大成殿重建于金大定三年(1163 年),宽深各五间,平面 近方形:前殿月台宽敞,周以石栏围护,为了祀奉方便。殿内减去明间两根 柱子,取得比较宽阔的空间,殿内设天花板,将梁架分为明栿、草栿两个部 分,明栿砍削规整,草袱制作略糙。前后槽用乳栿搭牵相构,内柱上有复梁 拼成草栿承重,其上用四椽栿、平粱、叉手、诛儒柱、驼峰等层层支迭。梁 枋断面。大多为三与二之比,显然是宋金之制。殿内藻井,用小型斗栱叠架 而成,体形规整,制作精巧。我国文庙甚多,但屡经重建,早期实物多已不 存,除河北正定文庙大成殿为五代遗物,山东曲阜孔庙中尚存一金代碑亭外, 宋、金时期的大成殿此为已知者的罕见之例。 【双林寺】原名中都寺。在山西平遥县城西南 7 公里的侨头村北侧。四 周筑有夯土墙壁,寺居其中,形成寺堡。南墙有券拱门,即山门。寺规模完 整,分二道轴线,西为庙院,东为经房、禅院、僧舍,南北长 123.7 米,东 西宽 120 米,全部面积 14.844 平方米。寺建于北魏早期。明代曾多次重修, 现存建筑和塑像大多是明代遗物,殿宇十座,组成前后三进院落,除山门外, 中轴线上垂直排列有天王殿,弥陀殿,大雄宝殿、佛母殿,前院两厢配有罗 汉殿和地藏殿,两殿南梢间筑以隔墙奉关羽和土地神。弥陀殿两侧,钟鼓二 楼对峙,中院宽敞,有千佛殿和菩萨殿东西相对。各殿满布彩塑,大者丈余, 小者尺许,共计二千零五十二尊,完好旨一千五百六十六尊。塑像分布情况 为:天王殿有金刚、天王和菩萨,四躯金刚比例适度,雄健威武,各具神态, 弥陀殿有佛、胁侍和释迦牟尼本行故事,共四十八幅,文臣武将,亭台楼阁, 琳琅满目;大雄宝殿有三世佛、二弟子、二金刚和胁侍菩萨;佛母殿有五尊 女像及侍者;罗汉殿有观音及十八罗汉,其中十八罗汉造型生动,神态自如, 为彩塑中的珍品;地藏殿有地藏、十殿阎君和六曹判官;千佛殿和菩萨殿塑 二十六臂观音、供养人和诸菩萨众;关帝殿内塑关羽和三国故事;土地殿内 塑土地神及侍者。彩塑中以金刚、罗汉、观音菩萨、供养人等塑工最精,为 明代彩塑艺术的佳作。各像衣饰,大都随身体的倾向而摆动,别具风格。双 林寺彩塑林立,俨然是一座精美的艺术馆。 【平遥城墙】在山西平遥县城。明洪武三年(1370 年)建,周长 6J 公 里,是山西现存历史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县城城墙。明、清两代都有补修, 但基本上还是明初的形制和构造。城为方形,墙高 12 米左右,外表全部砖砌, 墙上筑有垛口,墙外有护城河,深广各 4 米。城周辟门六道,东西各二,南 北各一。东西门外又筑以瓮城,以利防守。城墙上原有料敌台楼九十四座, 城门上原建城楼,四角处还有角楼,已大多残坏,唯城墙依然如故。城内街 道、市楼、商店等还保留原有形制。是研究我国明代县城建置的实物资料。 【慈相寺】古名圣俱寺。在山西平遥县城东北 15 公里冀郭村。宋庆历年 间为藏无名祖师骨灰,特建麓台宝塔一座,皇祐三年(1051 年)改今名。宋 未寺毁于兵火,仅存正殿和山门。金天会年间重建,在旧址重筑。现存寺内 大殿和寺后高塔,仍是宋、金遗物。殿身五间,前檐插廊,单檐悬山式,柱 头卷刹,斗洪整洁,结构简练,形制手法古朴,梁栿断面规格与后世相异。 殿内塑像。虽经明代重装,躯体衣褶尚存宋金风格。塔居寺后,平面八角形, 九级,高约 45 米,山西省(161)下砌台基,周筑围廊,正南面入口处凸出 抱厦三间。塔每面都施平座,檐下雕有斗栱,出檐迭涩收刹。每层南北两面 各设券门一道。塔刹基座之上,雕山花蕉叶承托覆钵,极顶已毁。塔内有踏 道可上,原有楼板已毁,可直观顶端迭涩藻井。寺内宋金石碑,是研究寺史 沿革的重要依据。 【镇国寺】在山西平遥县城北 15 公里郝洞村,距同蒲铁路洪善车站 1 公里。寺区杂树成荫,院内龙爪槐两株,形如伞盖,盘曲臃肿,饶有古趣。 始建于五代北汉天会七年(公元 963 年),明、清时寺庙颓败,嘉庆二十年 (1815 年)照原样重修万佛殿。寺分前后两进院落,布局严谨。山门内塑天 王四躯,亦称天王殿,左右钟鼓二楼对峙。前院北向万佛殿。东西两廊石碑 二十余幢,多记载寺史。后院东为观音殿,西为地藏殿,正面为三佛楼。除 观音殿外,各殿塑像俱存,三佛楼内还保存有明代壁画。万佛殿及其殿内塑 像为五代遗物。宽深各三间,平面近方形,殿顶单檐歇山式。出檐深远,斗 栱总高超过柱高的三分之二,颇为罕见。殿内梁架施六椽栿两层,上设四椽 栿和平梁,形制古朴,手法规整。殿内佛坛上塑有佛、弟子、菩萨、金刚、 供养等像十一尊,面形丰润,身躯微曲,仍具五代特征。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山西省 旅游名胜 太谷县 昔阳县
  • 上一篇:山西省旅游名胜_灵石县 榆社县 介
  • 下一篇:山西省旅游名胜_定襄县 偏关县 宁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