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在北京海淀区,东南距市中心 20 余公里。为北京西郊西山山岭 之一。此地重峦叠峰,清泉潺潺,花木满山,景色清幽,故金、元、明、清 历代帝王都在此营建离宫别北京市(35)院,为各朝皇家游幸驻跸之所清乾 隆十年(1745 年)在此大兴土木。兴建亭台楼阁,共成二十八景,如勤政殿、 翠微亭、栖云楼、香山寺、森玉笏等,并加筑围墙,名静宜园。“西山晴雪” 为燕京八景之一。园中名胜遍布,风光旖旎,秋来黄栌换装,漫山红遍,如 火如茶,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胜景。咸丰十年(1860 年)和光绪二十六 年(1900 年)先后为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所破坏,解放前已荒凉不堪,少数 名胜被达官贵人据为己有。解放后经全面整修,已辟为香山公园。
【眼镜湖】在香山公园北门内。两泓平静的湖水由一座白石拱桥相联, 形似眼镜,故名。湖北侧山石叠蟑,峰峦崛起。一洞之上,流泉直下,恰似 珠帘垂挂的水帘洞。山花芳草在沟壑石缝和小溪池水旁争奇斗艳,古柏苍松、 老槐垂柳文汇成一片清荫。游人在此赏玩山水之乐,自得静中之趣。
【香山寺】在香山公园内蟾蜍峰北。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 年)建,金 世宗赐名大永安寺,又称甘露寺。元皇庆元年(1312 年)重修。清康熙帝在 此建行官,乾隆十年(1745 年)又修葺扩建。《清一统志》谓寺“依岩架壑, 为殿五层,金碧辉映”,可见规模之大,为香山诸寺之首,静宜园二十八景 之一。后遭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焚毁,仅存石阶、石坊柱、石屏等遗迹“唯 寺内的“听法松”依然屹立。
【昭庙】全称宗镜大昭之庙。在香山公园见心斋以南。清乾隆四十五年 (1780 年)为接待西藏班禅来京而建。庙宇仿西藏建筑风格,前有一座彩色 琉璃砖瓦和汉白玉砌成的大牌坊,华丽壮观,坊上的云龙纹饰至今完好。其 后为虹台,高 10 米,砖石基座,中央部位下凹。天井中立有汉、满、蒙、藏 四种文字镌刻的碑记,记述建庙缘由。庙西山腰处有座七层八角密檐式琉璃 塔,檐端悬挂铜铃五十六个,风来铃声清脆悦耳,余音绕缭,更添诗情画意。
【见心斋】在香山公园北门内西侧,毗邻眼镜湖。建于明嘉靖年间,曾 几经修葺,是座颇具江南风味的庭院。院中心是一半圆形水池,清洌的泉水 从石雕的龙口中注入,夏来新荷婷立,金鱼嬉戏。池东、南、北三面回廊环 抱,内有一小亭伸入池中。池西有轩榭三间,即见心斋。斋后山石鳞峋,松 柏交翠。整个庭院清静幽雅,使人留连忘返。
【香炉峰】俗称鬼见愁。在香山公园西部。香山的主峰,海拔 557 米。 顶峰有两块巨大的乳峰石,形如香炉,故名。此峰高峻陡削,攀登不易,在 峰顶可饱览香山全景。近年已建有缆车索道,牵引登山。
【鬼见愁】即“香炉峰”。
【双清别墅】在香山公园内香山寺下。这里原有两股清泉,相传金章宗 时称梦感泉。清乾隆在泉旁石崖上题刻“双清”二字,1917 年熊希龄在此修 建别墅,因以为名。别墅淡雅幽静,山水树石顺其自然。清泉汇聚一池,池 边有亭,亭后有屋,屋旁有竹,竹影扶疏,因材借景,秀丽非凡。在此春日 赏花,酷夏避暑,秋观红叶,寒冬踏雪,四季景色绮丽,称为香山“园中园”。 1949 年 3 月,中共中央由河北平山西柏坡迁至北平,暂驻香山,毛泽东在此 与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共商大计,指挥横渡长江解放全中国的进军,并为筹建 中华人民共和国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直到同年十一月迁住中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