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亚洲的植被、土壤和动物界

时间:2022-11-09 归属:世界自然地理

一、植被与土壤的形成及其分布特征

亚洲无机自然界是非常复杂的,因而它的有机自然界和无机界、有机界之间的中间体(土壤)也是多种多样的。植被与土壤共同受水热条件及其他自然地理因素控制,是自然综合体形成发展的最活跃因素。从一定意义上说,自然植被和土壤好比一面镜子,它直接反映自然综合体的特征。

(一)植物区系的形成和发展

亚洲植被的形成与古地理环境有密切联系。存在于古生代的古地中海曾将今日的亚洲大陆分隔成为南北两部,这就成为亚欧大陆两个基本植物区的分界,以北为泛北极植物区,以南为古热带植物区。古热带植物区形成以后,迄今变化不大,仍保存有中生代的“活化石”,例如树状蕨纲、银杏、苏铁目等。但泛北极植物区在发展上却遭到了不断的摧残和中断,海水进退、高山隆起、沙漠形成以及第四纪大冰川等,都使泛北极区植物发生了极大改变,因此今日泛北极区的植物界是非常年轻的,植物的种类亦不如古热带区复杂。在第三纪全球气候转暖时,亚洲北部本来生长有茂密森林。晚第三纪青藏高原与喜马拉雅山脉隆起,古地中海消失、中亚内陆开始干旱、东亚形成季风环流,开始了季风气候下的植被与土壤的形成过程。第四纪全球气候转为寒冷,由于大冰期影响,大部分森林被毁灭,同时山地冰川的流动也使高山草原植物向下移动分布到平原地区,在冰川的前沿形成苔原和森林苔原,待冰盖融化后,原被山地冰川所排挤出来的植物群落,则又向北分布,形成今日的苔原带植物。北亚东部苔原,如雅库次克和白令海沿岸,即为苔原植物发源中心之一。在没有受到连续的冰川作用的地区,仍保留着第三纪的植物。例如我国就未形成大陆冰川覆盖,加之地形复杂,因此就成为许多地质时期的植物“避难所“。在白垩纪和早第三纪,亚洲中部,原为很多散在于古地中海中的岛屿,生长有类似东南亚的亚热带森林,晚第三纪由于海水退却,地形转变,气候变干,故自然植被逐渐形成今日的草原和荒漠。中亚和西南亚,第四纪虽未被冰川掩盖,但由于气候寒冷,使北方植物也从阿尔泰山分布到亚洲中部的山地和一部分平原上。

大部分的亚洲都属于泛北极植物区,阿拉伯的西南部、印度、中南半岛、中国南部和马来群岛属于古热带植物区。亚洲的泛北极植物区又包括六个亚区:

⒈ 北极亚区植物种类成分含有北极特有种及大量的北极-高山植物种,后者起源于温带亚洲的山地,第四纪时进入北极亚区。这里种类成分非常贫乏,主要为苔藓和地衣,杂有小灌木。

⒉ 欧洲-西伯利亚亚区乔木种大量发育的区域,针叶林主要位于东部,阔叶林位于西部。针叶树种和阔叶树种结合成一个亚区,这一点决定于植物区系的起源,即阔叶林在第三纪占有极大地区(包括西伯利亚南部),使西欧森林和远东森林接合起来。在第四纪气候变冷,便开始为较能适应不利条件的针叶树种所演替。由于现代气候条件的差异以及后来植物的继续侵移,使本亚区的植物区系相当多种多样。

⒊ 中国-日本亚区本区所占纬度较宽(约30°),南部已越北回归线而过渡到古热带植物区,同时本区从白垩纪以来没有受到冰川严重影响,植物可以自由发展,因此本植物区系有几个特点:1)东亚是地球上相当大面积的热带植物区系可以过渡为温带区系的唯一地区。古植物学资料证明,白垩纪末期东亚气候具有温带性质,在我国南部逐渐过渡为亚热带气候,最后过渡到热带气候,因为这里南部没有高大山脉,也没有荒漠(荒漠是热带和温带喜湿植物不能通过的),同时又有很大的湿度,故引起热带植物区系逐渐过渡为温带植物区系,在这里可以观察到亚热带森林与温带森林直接接合起来,这是地球上典型地区之一。例如许多热带植物(如樟属、木兰属、山茶属等)侵入华南和日本南部;在黑龙江中游和日本本州北部大密林中,能见到北方型和南方型植物混合,在云杉树上常绕着葡萄藤,在西伯利亚松和银松的旁边,能见到软木树和胡桃树。2)东亚植物种类非常丰富,而且植物区系具有古老性。我国第三纪的植物区系,不仅是东亚植物区系的起源,而且是大多数温带植物成分的起源,目前已知我国属于本区的植物约有21600种,日本有5500种,朝鲜有2000种。由于本区的有利条件,故可能保存古老的第三纪植物区系,具有大量的残遗种,是泛北极区中最古老的种。例如被称为活化石的水杉,自四十年代在四川万县及鄂西利川县的水杉坝先后被发现以来,今已广植于长江流域各地,但在西欧和北美等地,仅以化石形式保存于白垩纪地层之中;银杏是侏罗纪的古植物,第三纪时曾分布于北半球各地,目前世界上只有我国东部有一种一属。3)东亚区具有三种林型,即南部常绿亚热带林、中部多种阔叶落叶林、北部和高山地区多种针叶林。

⒋ 黑海-中亚亚区本区主要是在古地中海地区发展的,第三纪中期古地中海大大缩小,最后完全消失,古荒漠植物区系沿着干燥地区扩展起来,伊朗、蒙古、喀什噶尔就是本区几个植物发源中心,本区几乎完全没有森林,而以草本植物群落和半灌木植物群落最占优势。

⒌ 地中海亚区第三纪初期,本植物区系主要具有相当一致的热带特征,在平原上以热带和亚热带森林占优势,但在山脉隆起后,就为阔叶林带和针叶林带所演替,这些森林一部分是当地的,一部分是从东方沿着喜马拉雅山进入的。山脉的隆起促使本区系显著旱生化和强烈贫乏化。常绿乔木和灌木是主要成分,东部地中海较为干燥,有很多草原成分进入。

6.北非-印度荒漠亚区本亚区是泛北极区和古热带植物区之间的渐移地带,高温少雨的气候条件非常不利于植物生长,植物种类极其贫乏。

亚洲植物的古热带区大致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包括二个亚区:

7.印度-非洲亚区本植物区系种类成分和群落外貌都接近于非洲,在热带草原群落中有很多旱生植物是非洲种。但印度的热带雨林大多数的种属是起源于中南半岛和附近岛屿植物区系。

8.马来西亚区本区气候和植物区系从第三纪起就很少发生变化,主要是炎热潮湿气候,植物种类非常丰富,约有45000种,并且还保留着第三纪的古种和许多风土性植物。中南半岛和中国南部是从印度到中国亚热带植物区系的过渡带。在喜马拉雅山麓、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的热带植被中,以及在中国南部森林中,都存在很多马来亚植物。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亚洲 植被 土壤 动物界
  • 上一篇:亚洲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
  • 下一篇:亚洲的河流与湖泊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