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住在地面上与人类住在星上,这两种说法似乎矛盾,也可以把它们 统一。地球星表面虽然复杂,但坚硬的岩层属于地壳。用手去接触岩层表面, 就成为去接触地球星的表面。地壳是地球星实体的一部分,土层、水层、大 气层都是地球星的外衣,不是它的本体。动物、植物、道路、房屋、工具、 器物等,都是地球星上的附加物,不能视为地球星的实体。如果地理教师带 领学生去野外作地理考察,那么就不完全只是游山玩水,轻松一番,而是要 学一些真知识。例如,让学生在山边上或沟谷内接触一下岩石面,然后对学 生说:这些石面就是地球星本体的表面;摸石面就是在摸天上行星的表面; 摸石面的感受就是摸到太阳系第三颗行星表面所觉察的感受,这种感受与其 他行星表面可能完全不同,起码温度方面就有巨大的差异。这样观察实验, 可以扩大学生的思路,把地面上的思想扩展到星空,使青少年想到地面之外 尚有许多星球,使学生能够将课文中所述与野外实际观察的事实统一起来。 这样,航天观念可能油然而生,“大环境”概念也可以建立。 事实上,地面上的人不可能一眼看出大地是一个圆球,更不可能看出它 是一颗星。只有当太空人乘坐一艘太空船绕这颗地球星飞行时,才可以清楚 地看出它是一颗星。如果能够飞到月球上,才可以亲眼看到地球星在天空, 也很象一个大月亮,也只有在这时候,任何人都不能再否认它是一颗星了。 如果人了解到自己住在一个孤零零的小星表面时,他将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上文讲到,大环境的范围介于地球星的中心与天球视面之间。如果作进 一步的观察,这地球星的中心确是有的,但不能看见,一切都是依据推测。 天球视面人人可以望见,却又不是真的,因为人类所生存的宇宙并不是一个 球形。 所谓“天球”是假设的。凡是球都有一个球面,天球并没有球面。天文 学上所说的“天球”(celestial sphere),是以观测者为中心,以无限远 为半径作的一个球体。所有的星,不论距地球星有多远,一律依据天球半径 辐射不同的方向,投影在天球视面之上。夜间望星空,所有的星都在天球视 面上。因此,人的视觉总认为所有的星都距离地球一般远。事实上并非如此。 月亮距地面似乎与群星相同,也投影在天球视面上。事实上月球距离地面只 有 36~40 万公里;太阳距地面有 1.5 亿公里。天球视面上距地面最近的一颗 恒星也有 40 万亿公里远,比月球距地面多一亿倍。那些光度微弱的小星星, 可能它的质量大于太阳质量千倍或万倍。
人们昼间到野外,只望见地和天,除日月外天空有些浮云,其他什么也 望不见。这并不等于蓝天以外就没有其他东西。古诗“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是美丽的诗句,但会使人发生错觉。昼间所望见的蔚蓝色晴空是由大气层组 成的“气空”,它是地球星的外层,不是太空。“太空”应该指地球星轨道 (或由冥王星轨道)以外的空间。距太阳系越远,光度越暗。太空深处一片 黑,黑得可怕。为什么太空是黑的呢?这是因为可见光波全部被吸收后造成 的。太空深处的恒星绝对星等可能超过太阳,但在望远镜里却似一只萤火虫。 首先送人进入太空的是苏联,接着是美国。苏联非常重视发展太空科学。 1957 年 10 月 4 日,首先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进入太空,重 83.6 公斤。人造卫星进入轨道后,即绕地球星连续环行,太空时代由此开始。美 国急起疾追,于 1958 年 1 月 31 日也发射一颗叫做“探险者” 1 号(Explorer Ⅰ)的人造地球卫星进入太空,重 30 磅。这里所说的太空只是地球星大气层 的外部,距昏黑的太空还远得很。 1958 年美国创建“美国航空航天局”,简称为“太空署”(NASA),具 体部署向太空发展的具体计划。 1961 年 4 月 12 日第一位太空人苏联人加加林驾驶“东方”1 号飞船被送 入太空,并环绕地球星飞行一圈,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太空航行。美国准 备 8 年多,于 1969 年 7 月 16 日,美国人首先登月,成为震撼世界人心的壮 举。1969 年 7 月 21 日,首先把脚放在月面之上的人是阿姆斯特朗,成为世 界第一位登月太空人。第二位是奥尔德林。另一位宇航员未登月,留在太空 船内继续绕月飞行,等待他们回来。登月的地点是月球静海。登月任务完成 后,两位太空人由月球面回到太空船,三人同返地面,时为 1969 年 7 月 24 日。 天文学与地理学互相交叉 当大科学家已经知道“地绕日”运行,而并非 “日绕地”时,一般人受旧说的影响,并未接受正确可靠的新说,依旧把地 球星看作不动的大地。后来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科学:一是地理学,专研 究脚底下的地面;另一是天文学,专研究位于天空的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