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大都由衷热爱自己的学生,他们深知热爱学生是收到最佳教 育效果的前提,这一点是应当肯定的。然而学生的水平和素质总是参差不齐 的,总有那么一些成绩优秀、天资聪颖、活泼伶俐、办事得体的学生特别招 人喜爱。喜爱好学生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我们不能站在教育者的高度 去控制感情,便容易对某些学生产生过分的宠爱,这就是“偏爱”。 “偏爱”实际上是由于感情上的失控而产生的认识上的偏执。有这种情 感的教师往往被一些学生所迷惑,认为这些学生犹如洁白无假的宝玉,无可 挑剔。故充分信任、百般重用,以致于放任自流,忽视了对这部分学生内心 世界深层次的开掘和培育。教师的“偏爱”情感无疑会在工作中形成许多弊 端。例如: ①看不到“优秀生”身上的不足和缺点,处理问题发生偏差,进而被大 部分学生看做偏心眼,教师的威信降低; ②对普通学生采取脱离现实的过高要求,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③给“优秀生”自身的发展带来的恰恰是不良的学习和社会环境,使之 趋向虚荣、狂妄,听不进批评,经不起失败和挫折,甚至目中无人、私人膨 胀、脱离集体,实质上构成优异学生成材道路上的障碍。 青少年学生处于成长阶段,心理和生理处于发育时期,好的品质和个性 正在形成,正是需要通过教育的手段加以培育,使之向好的方向发展的时期, 每个学生的身上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发展倾向,根本不存在学生是全面好还 是坏的问题。正确的方面需要加以表扬使之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不好的方面 需要及时指出,进行引导而使之纳入正轨。具有偏爱心态的某些教师心目中 之所以对优异的学生形成“完美无缺”的总印象,可以说正是因为夸大了这 些学生身上局部性的和暂时性的优点。这种基于形而上学思维而形成的观念 与情感因素相辅相成,进一步强化和加强了偏爱行为,妨碍了教师对学生身 上可能不断出现的问题的关注和揭示,一些得不到教师指导和纠正的问题, 可能会因为在学生身上恶性发展,甚至进入和构成学生个性心理中不好的一 面。例如,在一些被某些教师;视为做掌上明珠的“优秀生”中,有的考试 成绩不佳便偷改卷面分数哄骗家长的,有的学校表现一套,家里表现一套, 老师前一套,老师后一套,有的在评选“三好”的活动中得票最少的,甚至 于在走上社会以后走上犯罪道路的,其中也不乏原来的“榜样生”,凡此种 种,不胜枚举。 生活中的我们也常常发现,那些曾为教师偏爱过的学生,在离开校园之 后,有的很快会把教师在他们身上花费的心血和感情忘的一干二净。有的照 面似乎跟陌生人一样,许多偏爱过的学生在教师都有不少这种经历。这种情 况的出现正是与当初的偏爱密不可分的,正如那些受父母骄宠过甚的孩子往 往并不懂得疼爱他们的父母一样。这些学生如果到大学阶段继续享受“偏爱” 待遇,他们也许会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与对他们的期望丢到脑后,只留个人 的一己之私了。遗憾的是,一些教师在深切感受到了“偏爱”的效应后,在 以后的工作中依然继续“偏爱”在他们面前出现的“得意门生”,以至于达 到嗜好的程度。总而言之,无论是就某一个教师一生的教学生涯,还是就大 多数教师的现实的教学实践,“偏爱”现象都是难以避免和普遍存在的,它 给教学带来许多消极的影响,而又容易为我们所忽视。 附:对“惩罚学生”行为的认识、分析与纠正 瑞昌市实验小学 黄朝进 问:有的学生经常不做或做错作业,我就不让他们上课或者重抄(做) 作业十几遍。这样做有什么不好? 答:首先我们要认真去分析他们为什么经常不做作业或者做错作业的原 因,以便“对症下药”。从调查学生的实际得知,学生不做作业的原因大致 有两点:一是新的知识没学懂,不知从何做起;二是懒惰,时间观念差,一 拖再拖,过了时间就不做。常做错作业的原因大致有三点:一是上课不专心 听讲不会做,结果乱做以完成任务;二是粗心大意,不注意检查;三是基础 差,做作业时对错心中无数。 其次,要注意认识这样做是对学生的惩罚。当然,“罚”有时也是必要 的。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罚仅仅是禁止某一种反应,所以要受罚者弄清 什么是正确的反应,不要搞坏了同学习者的关系。”所以,要使学生懂得我 们为什么要罚他的道理。不让学生上课和重抄(做)作业十几遍的“罚”都 是有害处的: ①不让学生上课,这是剥夺他们学习权利的行为,必须禁止;再者学生 的学业任务没有时间来保证,势必要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最后又回到不做 作业的老路子上来,产生恶性循环。 ②罚学生重抄(做)作业十几遍,一来加重学生负担,学生产生机械应 付的对抗心理;二来学生不知错误的根源在哪里,结果还是蒙在鼓里,作业 效果当然也不会高。 根据以上存在的原因和惩罚带来的害处,纠正的方法有: ①上课教师要讲清重点、攻破难点,提醒学生听懂了没有。 ②做好知识的检验和反馈工作,把错误消灭在课堂上。 ③对常不做或做我划作业的学生多关心些,加强指导,让他们觉得教师 是他们的好朋友。 做好以上工作,我想比惩罚他们所收到的效果必定要好得多。 问:为了管教严格,我有时也体罚学生,俗话说“打是亲,骂是爱”是 大多数父母教育自己子女的信条,也是千百年来传统的家庭教育陋习。当然, 这其中也有可取之处,即含有父母对自己子女疼爱的深刻内涵、但以此作为 教育学生的手段,则是不足取的。我们是社会主义的学校,决不允许有任何 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现象存在。因为“儿童身上没有任何东西需要教师严酷 对待的”,如果用各种形式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这极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 心和上进心,是违背教育规律、违背师德的,只会使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越 来越大,甚至引起矛盾激化。其次,从形成学生的学习动机的过程来认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独立性与自制力较差,无论在学习上、工作上和 集体生活上,主要还是依靠教师,以教师的意见为转移,他们的行为与动机 极少发生矛盾和斗争。表现在学习上,由于年龄小,学习的动机不像中学生 那样明确,很大程度上要靠教师平时培养。实践证明:教师若重视培养儿童 正确的学习动机,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假如平时常对学生斥责、打骂,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逆反心理,产生学习中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产生 很幼稚的想法“不愿意为你(教师)学习”,在心理上形成反抗情绪。一旦 这种反抗情绪日趋增多,既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又给自己今后的教育和教 学工作设置了障碍。 纠正的意见:严和爱是辨证统一的,严是为了爱、爱就必须严。但是严 不等于对学生进行严厉的惩罚,该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情、严之有理、严 之有方。在这方面,许多教师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如斯霞、毛蓓雷等 老一辈优秀教育工作者就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反过来,还要防止出现另一种 倾向,即放松对学生的批评管教,放任自流。这是对教育事业不负责的表现。 总之,用爱心去换“亲”,从严格中去体现“爱”。
更多地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