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作用模式主要是依据团体动力学的研究成果而建立的。团体动力学 认为“团体”是人们发生关系而形成的一种组织,分正式的与非正式的两种。 团体动力学主要研究非正式团体,重视非正式团体中成员之间面对面的交互 作用。最早系统地运用团体动力学研究师生关系的是美国的 H.H.安德森。他 认为师生的交互作用分两类:控制型和统合型。前者以命令、威胁、责罚为 特征;后者以鼓励、协助为特征。前者培养适应性、纪律性,后者培养民主 意识、合作能力。继安德森之后许多专家和研究者具体研究了师生之间相互 影响的方式,提出了以下各种模式: (l)小团体的沟通模式 李威特(H.J.leawtt)把师生的相互作用称为“沟通”,经过研究,他 提出四种沟通模式: ①圆圈式; ②链状式; ③丫字式; ④轮状式。李威特认为,第一种模式的优点是沟通活跃,虽没有明显的 领导人物,缺乏有力组织,但成员间平等沟通,民主性强。第二、三种沟通 模式时常可见,其缺点是形式单调,不活跃,效率不高。第四种模式有一个 中心领导人物,沟通限于成员与领导人物之间,缺乏成员间的沟通,虽然稳 定,但不民主,效率也不高。李威特强调,在师生相沟通的实践中。应该提 供使用第一种模式。 (2)师生相互作用过程模式 贝尔斯(R.F.Bales)把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分为两个领域,即社会情绪 领域与任务领域。两个领域又各分为二,表现为不同的四种相互作用:A.积 极的社会情绪反映领域,表现在和谐、友好、消除紧张、表示赞同等方面; B.情绪中立的任务领域(应答部分),表现在提供建议、意见、提出方向等 方面;C.情绪中立的任务领域(询问部分),表现给予建议等方面;D.消极 的社会情绪反映领域,表现在不同意、关系紧张,甚至敌对等方面。这四种 相互作用中的不同表现方面又构成六个不同的环节: ①指出方向是评价环节; ②提供意见与要求提供意识是评价环节; ③提供建议与要求是控制环节; ④同意与不同意是决定环节; ⑤关系紧张与解除是处理环节; ⑥和谐与敌意是统调环节。贝尔斯模式的特点是强调师生关系的和谐、 融洽、互相积极配合,并且涉及了认知和情感因素的影响,强调影响过程中 的及时反馈调节。因此,这一模式体现和反映的是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 (3)弗兰德斯师生交互作用模式 该模式分析了师生相互作用中的语言,给予模式化,并把师生的语言交 流分为十类,其中七类是教师的语言,两类是学生的语言,一类是安静的或 不易分类的语言,根据所观察记录的师生交流语言,推断师生相互作用的性 质。弗兰德斯把师生影响的过程分为: ①提出问题; ②了解问题的主要因素; ③分析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④开始工作,如搜集资料,应用公式,设法解答等; ⑤评价或测量进步情况; ⑥应用新知识于新情境中。 在六个阶段上,教师与学生的语言交流重现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就教师 语言来说,分直接影响语言与间接影响语言两种,前者包括讲解,如讲述事 实、解释原因;指令,如提出任务或要求;批评或维护权威等。后者包括接 受,如接受学生的建议或要求;赞赏,如表扬学生的行为;采用,如采用学 生的教学设计或设想。学生的语言包括两种:一种是反应性语言,主要由教 师的刺激所引起,或是是回答教师的问题、或者是复述教过的知识;一种是 自发性语言,由学生主动说出,例如演算数学题时伴随的语言、追随教师讲 述的语言等;此外,还有一类无实质性内容的不易分类的语言,例如沉默语、 混杂语等等。在语言交流分类的模式中,弗兰德斯发现,直接的语言影响, 容易增加学生的依赖性,学业进步慢。因此,他提出三条规律: ①在相互作用的较前阶段,如果限制学生参与的自由,会增加学生的依 赖性,降低学业成绩; ②在相互作用的较后阶段,如果限制学生参与的自由,不会增加学生的 依赖性,提高学业成绩; ③在相互作用的较前阶段,如果扩大学生参与的自由,将减少学生的依 赖性,而且提高学业成绩。 弗兰德斯师生相互作用模式根据语言交流的性质揭示了师生相互作用的 性质及其同人格(是否依赖)和学业成绩的关系,发现了在不同阶段给予学 生自由的不同结果。这就启示人们,在师生关系上,不能笼统地说扩大学生 的自由,而应视相互作用的阶段而定。
更多地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