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较大湖泊有洪泽湖、南四湖、骆马湖、高邮湖等,其中洪泽湖最大库容130 亿立方米,为淮河流域最大淡水湖,中国第5 大淡水湖。
气候与水文
淮河流域地处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年降水量南部大别山区最大达1300~1400 毫米,北部黄河沿岸最小仅600~700 毫米。每年6~9月份为雨季,亦称汛期,降水量占年总量的60~70%。冬季降水仅占8%。多雨年的降水量可达少雨年的3~5 倍,并经常出现连旱和连涝年。淮河流域汛期多暴雨,造成不同程度的洪水。
淮河流域年均地表径流深为240 毫米,年地表径流量为622 亿立方米,属中国水资源短缺地区。流域内平原地区的浅层地下水较丰,一般在地面以下60 米内均有较好的含水层,地下水来源由降水补给。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年均为224 亿立方米。两者合计为846 亿立方米。
经济概况
淮河流域地处中原,跨豫、皖、苏、鲁4 省,另有湖北省零星土地。重要城市有郑州、开封、平顶山、许昌、漯河、信阳、淮南、淮北、蚌埠、徐州、淮阴、扬州、连云港、兖州、济宁和枣庄等市、县。流域有耕地约0.133 亿公顷,人口约1.3 亿。农作物淮北以旱粮为主,淮南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棉花、花生、油菜、烟叶等为大宗。流域内煤炭资源丰富,全流域已探明的煤炭储量为518 亿吨。河南的平顶山,安徽的淮南、淮北,山东的兖州、枣庄,江苏的徐州都是全国重点产煤地区。有津浦、京广、陇海、淮南、阜淮、濉阜、符夹等铁路交织其间;公路网遍及全流域;内河航道以京杭运河和淮河干流为骨干,较大支流和下游水网地区都能通航。淮河流域自古是中国文化、经济发达地区,又为兵家必争之地。
历史灾害与变迁
公元12 世纪前,淮河独流入海,尾闾通畅。宋代时海潮可上溯至江苏省的盱眙县城。泗、沂、沭河均为淮河下游支流。1194 年黄河在河南省原阳县境(另一说是1128 年在李固渡附近)向南决口,在徐州以下夺泗河,在淮阴以下夺淮河,并泛及河南省的沙颍河、涡河和山东省的泗河流域;直到1855 年,黄河才在河南省兰考县铜瓦厢北决改走现道。在黄河侵泗夺淮期间,淮河入海故道淤成今废黄河,河床高出地面数米,淮河入海口形成新三角洲,海岸线向东推进60 公里,成为现今之海岸线。
黄河夺淮600 余年,由于黄河泥沙淤积,黄河故道成为淮河与泗、沂、沭河的分水脊,淮河入海尾闾全部淤废,加上明清两代采取蓄清刷黄,引淮济运的治水策略,不断加高加长原来防御淮河洪水的高家堰,形成现今高大的洪泽湖大堤,洪泽湖不断扩大。1851 年淮河被迫从洪泽湖东南角冲决三河改道入长江。泗、沂、沭河也由于黄河夺泗夺淮,失去入淮的流路,渐潴水成现今之南四湖和骆马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