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东有一古沙洲(扶海洲) 将长江主泓分为南北二道。由于主泓流向逐渐偏南,接近北岸的沙洲与沙嘴 之间的夹江淤积,沙洲并岸,形成了沙嘴的延伸。如扶海洲并岸后,形成了 凹入滨海三角洲平原的马蹄形海湾(即新川港前身)。六朝时期北侧岸线大 致在今泰兴、如皋以南至白蒲以东一线上,沙嘴前端推至如东(掘港),称 廖(料)角嘴。南通尚在大海之中。岸外在今南通与海门间涨出东西长 40 公里,南北宽 17.5 公里的胡逗洲,唐末胡逗洲并岸,又形成今川腰港马蹄形 海湾。廖角嘴推展至今佘西附近。唐时岸外又涨出东洲和布洲,后合为东布 洲。北宋前期相继并岸,廖角嘴延伸至吕四。南宋时岸线大致在泰兴、狼山、 刀刃山、江家镇一线。今海门县东南部和启东县尚未成陆。14、15 世纪开始, 长江主流移向北泓,海门县(今启东县北)境土地大片坍没。元至正中~清 康熙十一年(1672)海门县治三次向内陆迁徙。
最后除吕四一角外全部坍入 江中,终于废县为乡,并入通州。清雍正以后又开始沉积,形成海门群沙。 乾隆年间海门群沙靠岸,形成今海门县。道光年间,海门以东又出现启东群 沙。光绪年间启东群沙并岸,廖角嘴移至今寅阳附近。今日北部三角洲面貌 基本形成。因而长江口北岸沙嘴的伸展,基本上是自西北向东南逐个合并沙 洲而形成的。 唐时长江口门外,涨出东西二沙,即崇明岛雏形。12 世纪时演变为三沙, 亦称崇明沙。五代为崇明镇。1277 年建立崇明州。明代为崇明县,因沙滩涨 坍,曾五迁其治。清乾隆时崇明沙洲与周围南沙、平洋沙合并为一沙洲,今 崇明岛基本轮廓形成。 长江口南岸,在长期波浪作用下,自常熟福山起,经太仓、嘉定方泰、 上海马桥、奉贤新寺,直至金山漕泾一线及其以东,形成数条西北—东南走 向的沙堤,俗称冈身。冈身在吴淞江以北有五条,最东一条相当于娄塘、嘉 定、马陆、南翔一线。吴淞江以南有三条,最东一条相当于诸翟、新市、柘 林一线。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在冈身地带马桥镇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说 明距今 5000 年前冈身已经形成。
但最东一条冈身以东的陆地,至今尚未发现 魏晋以前的文化遗址,表明其成陆不会太早,大约在公元 1 世纪或 3 世纪以 后。总之,这条冈身地带,堆积时间竟长达 3000 年左右。4 世纪以后,海岸 向前推移。8 世纪初,冈身以东约 20 公里地带已经成陆。10 世纪初时海岸线 已达月浦、江湾、北蔡、周浦、下砂、奉城一线下砂捍海塘。200 年间推进 了约 10 公里。11 世纪 50 年代的海岸线,北起老宝山,中经横沔,在奉城和 大团之间,折而西南。150 年间又向东推进 7~8 公里。12 世纪 70 年代海岸 已抵里护塘,即川沙、南汇、大团一线,海岸又向东推进 6~7 公里。 明清以来长江口南岸岸线伸展缓慢。万历年间修了外捍海塘,清雍正十 一年(1733)南汇知县钦连重修,故称钦公塘,大致即今岸线。个别岸段还 在今岸线之外 2~4 公里。明中期至雍正年间发生崩坍,乾隆以后逐渐稳定, 唯南汇嘴继续向海伸展。
更多地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