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时期主要农业区的变迁(changes of main agriculture region in Chinese history)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农业的国家之一。近 几十年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大量发现,说明在北起松辽平原,南至珠江流域的 广大土地上,自原始社会晚期就开始有了农业。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由于 自然环境和人为车件的差异,各地农业发展程度不一,以后又因为自然和社 会因素的变化有过兴衰演变。现选择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在历史时期曾经出 现过的几个主要农业区的变迁作一概貌介绍。
华北平原区中国古代将黄河中下游以崤山、函谷关为界分为关东(或称 山东)、关西(或称关中、山西)两大区。关东区的主体部分是黄河下游的 华北平原。其西端伊、洛、河、济四水之交的、相当今洛阳为中心的大河南 北地区,亦即历史上所谓三河(河南、河内、河东)地区,是中国黄河流域 农业文明的起源地。因为它西接关中盆地,东连华北平原,故《史记·货殖 列传》称为“天下之中”。70 年代在今河北武安县磁山和河南新郑裴李岗所 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中,已有了农业的痕迹。
磁山遗址还发现了粟的 遗存,从出土的农具和粮食加工工具看来,当时农业已从原始的刀耕火种进 入了耜耕农业阶段。裴李岗类型遗存还在密县、登封、鄢陵、长葛和郏县一 带发现。据 C 14测定,磁山—裴李岗的遗存年代约在公元前 6000 年左右。
这 说明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黄河下游巨大冲积扇的顶端,即华北平原西缘与 太行山脉、豫西山地的交接处,已进入了农业社会。时代稍后的仰韶文化期 的洛阳王湾、郑州大河村遗址都有村落、房屋和粮食遗存发现,反映当时已 过着定居农业生活。陕县庙底沟二期文化(公元前 2700 年左右)是具有仰韶 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阶段的特征。这时期遗存发现较多的有以潼关为中心和 以洛阳、郑州为中心两个地区。农业已成为主要生产部门,农业工具较仰韶 期有了改进。以洛阳为中心的伊洛河流域发现的王湾类型和安阳后冈类型的 河南龙山文化的遗存,表明农业工具有明显进步,农业生产水平显然比前一 阶段有所提高。偃师二里头类型文化的年代与中国文献上记载的夏代纪年大 体一致。因而有不少学者认为就是夏文化。如是,则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就在农业发展最早地区之——豫西、冀南山麓兴起的。 关东地区的农业是从山麓地带向东和东北平原地区发展的。
二里冈遗址 和郑州商城、安阳殷墟以及河北邢台、邯郸、磁县、藁城、曲阳、涿县、永 年、灵寿、石家庄、内邱等地发现的商代遗址,正分布在豫西山地、太行山 东麓一线的山前冲积扇上。安阳殷墟处在豫北、冀南的河(古黄河)、漳冲 积扇上,地势较高,排水良好,土壤肥沃,是理想的农业地带。商人在此已 有相当规模的农业。殷墟出土甲骨中已出现黍、麦、禾(粟)等农作物和不 少农田垦殖的记载。这里无疑已是当时黄河流域的一个农业中心。战国时代 魏国西门豹、史起引漳溉田,使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城附近地区,“成为膏 腴”。西汉时所在魏郡是人口最密集的数郡之一。这里农业发展的势头保持 到 3 世纪不衰。东汉末曹操定都于邺,以后十六国后赵、前燕、北朝的东魏、 北齐因相沿袭。无不与当地的农业发达有关。直至隋唐仍保持着河北平原上 经济中心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