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地理 (population geography of China)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990 年7 月1 日中国第4 次人口普查统计,包括台湾省、香港、澳门在内的总人口达11.60 亿人,其中大陆部分11.34 亿人,占同年世界总人口的2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从1840~1949 年的109 年间,人口平均增长0.2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1949 年底的5.42 亿人(未计入台湾省和港、澳的人口,下同)增至1990 年7 月1 日的11.6 亿人(包括台、港、澳。其中台湾省人口是1990 年3 月底的数据;港澳均按1989 年底公布的数据推算)。1953~1990 年年均增长1.79%。增长速度为中国历史上所罕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40 年间,人口发展大致可分为4 个阶段:第1阶段(1950~1958):属高出生率、较高死亡率、较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时期。年均出生率约35‰、死亡率约15‰、自然增长率约20‰。第2 阶段(1959~1961)属出生率急剧下降、死亡率回升、自然增长率很低的时期。年均出生率约21‰、死亡率约18‰、自然增长率约3‰。第3 阶段(1962~1971)属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的时期。年均出生率约36‰(最高的1963年达43.37‰)、死亡率约9‰、自然增长率高达27‰左右。第4 阶段(1972~1989)属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时期。这一时期,人口年均出生率约21.6‰、死亡率约6.9‰、自然增长率降到约14.7‰。据第4 次人口普查显示,大陆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生率达20.98‰、死亡率为6.28‰、自然增长率仍为14.7‰。不同时期中国人口发展特点的显著差异,是社会经济发展与后期人口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口构成 可从人口年龄、职业、城乡人口构成3 方面简述。
人口年龄构成 中国的人口年龄构成仍较年轻。0~14 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1953 年为36.3%; 1964 年为40.7%;982 年为33.6%;1990 年为27.7%;65 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同期分别为4.4%、3.6%、4.9%和5.6%。中国年龄构成目前正向缩减型方向发展,表现在1982 年以后的年龄结构中, 14 岁以下各岁人口在逐年减少。年龄构成的变化将使中国劳动力适龄人口的绝对量和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长。按中国通用标准,男16~59 岁、女16~54 岁划为劳动力适龄人口。全国大陆部分(下同)劳动力适龄人口情况见表1。中国现有劳动力资源,接近世界发达国家全部劳动力数量之总和。根据预计: 1995~2000 年每年约有1900 万人进入劳动力适龄人口的行列,而同期每年退出劳动力适龄人口行列仅800~1000 万人。在这期间,中国劳动力适龄人口的绝对数量和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仍将不断增加,而平均每个劳功力适龄人口的负担系数将减少,人口老化程度亦将较快提高。但到2000 年,预计中国65 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还不会超过9%,低于1990 年工业化发达国家占总人口10%的老化水平。人口职业构成 1949 年以来,中国非农业人口有计划稳步增长。1952 年为8921 万,占总人口的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