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我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大概念出发,在分析土壤的组成物质时,强调土壤是联系四大圈层的载体,鲜明地亮出来“整体性”这个大概念,在引导学生分析土壤的形成因素后强调土壤是各个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再一次呼应了“整体性”这一思维观念。在情境素材选择时,我选用了学生熟悉的脐橙和红壤这些乡土素材,设计了植被和土壤的大单元教学内容。
本节课标第一点要求“通过野外考察或运用标本”进行土壤观察,强调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在无法进行野外观察的情况下,我委托大学同学和附中毕业的学生,采集不同地区的土壤样本,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观察,在观察后进行分享,总结家乡土壤的特征,动手制作土壤剖面模型,调动了学生的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动手参与的过程中掌握土壤观察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课标第二点要求,“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强调综合思维的培养。我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观察,再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析本质,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分析各个因素对土壤的物质组成和外部特征的影响,体会土壤是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另外,人地关系是中学地理课程的主线,本节课的最后,让学生了解土壤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认识因地制宜选择作物和改良土壤的重要性,以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
本节课以“走进红土地,探究家乡土壤的奥秘”为情境主题。以“走近土壤——观察土壤——解密土壤——改良土壤”为活动主线,对应“土壤的定义组成——土壤的特征——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土壤的功能和养护”这一知识主线,同时我设计了“什么是土壤——如何观察土壤——土壤的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改良土壤”这一问题链条,运用问题式教学法、现象式教学法、实践演示法、合作探究法等方法落实教学目标和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在课程中还适当地补充一些化学、生物的知识,渗透学科融合的理念。在最后的总结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家乡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去改良土壤、创造美好生活,渗透劳动教育的理念,引导学生热爱家乡、建设美丽家乡。在我的板书设计上,我以土壤的“土”字为支架,以三个半圆包含起本节课的三个主要内容,也想体现出要素融合的观点。
最后,我想借此机会感谢在课前指导帮助我的教研员、各位专家、同事,没有他们的帮助就没有我的进步,我也感谢今天各位评委的耐心倾听。谢谢大家!我的汇报到此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