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40 海—气相互作用
(2021·广东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冰架分离后漂浮在海上的冰山被形象地称为冰筏。罗斯海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冰架——罗斯冰架,是南极大陆周边冰山输出最强的海区,洋流环境复杂。随着全球变暖,近年来罗斯冰架崩离、消融明显。模拟结果表明,若变暖进一步增强,南极地区的降水会更多地以降雨的形式出现。下图示意罗斯海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
更多以降雨形式出现的降水会加速南极海冰融化,对其原因给出合理解释。
解题关键 海冰补给量减少和海冰周边区域温度升高导致海冰融化速度加快。
答案:雨水温度较高,加剧海冰融化;雨水对冰雪的冲刷加剧,下垫面反射率降低,冰面温度增加;海冰融化,海水面积增加,海水吸收太阳辐射增加。
解析:与雪相比,雨水储存了更多热量,温度更高,这些热量传导给冰层,加剧海冰融化;与雪相比,雨水产生的冲刷力更强,冰面被雨水侵蚀后粗糙度增大,反射率降低,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加,使冰面温度上升,加剧融化;海冰融化使海水面积增加,海水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受海水温度影响,海冰进一步融化,形成循环。
1.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1)影响海—气间水热交换的因素
(2)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
海—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是维持全球水热平衡的基础。如下图所示:
2.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名称 | 厄尔尼诺现象 | 拉尼娜现象 | |
发生 时间 |
间隔2~7年发生一次,通常发生在圣诞节前后 | 间隔几年发生一次,出现年份与厄尔尼诺现象交错,通常发生在圣诞节前后 | |
现 象 |
洋流 | 秘鲁寒流势力减弱,温暖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 | 当秘鲁寒流过于强盛时,冷水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扩散到更远 |
水温 | 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水温异常升高,西部降低 | 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水温异常降低,西部升高 | |
成 因 |
东南 信风 |
减弱 | 增强 |
赤道 逆流 |
增强 | 减弱 | |
影 响 |
生物 | 水温升高海区,营养物质减少,浮游生物和鱼类、鸟类死亡 | 鱼类和鸟类死亡 |
大气 环流 |
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流;太平洋西部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 | 赤道附近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域,信风比常年偏强,水温偏低,海面气压较常年偏高,降水偏少,易出现旱灾;赤道西太平洋海域,水温比常年偏高,海面气压偏低,降水较正常年份偏多,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地洪涝灾害严重 | |
天气、 气候 |
大洋西部的澳大利亚、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出现严重旱灾或森林火灾,大洋东部荒漠地带暴雨成灾 |
角度1 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2020·浙江1月选考)海陆间常常存在气温差异。T1、T2分别为亚欧大陆东、西海岸海陆间平均气温差(T1、T2取绝对值)。下图分别为1月和7月ΔT沿经向分布折线图(图中ΔT为T1与T2差的绝对值)。据此完成1~2题。
1.T1、T2在( A )
①7月70°N,都较小②1月30°N,都较小
③7月40°N,都较大④1月50°N,都较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要区分材料中所提及的ΔT、T1、T2所代表的数值特征。T1、T2分别为亚欧大陆东、西海岸海陆间平均气温差(T1、T2取绝对值),这里取的是差值,而不是东、西海岸的气温;ΔT为T1与T2差的绝对值;据图分析可知,7月(夏季)70°N,ΔT最小,是因为7月70°N T1与T2都较小;1月(冬季)30°N,ΔT最小,是因为1月30°N T1与T2都较小,A正确。
2.1月亚欧大陆45°N以北,ΔT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C )
①亚洲低压与大洋副热带高压形成热力差异
②北大西洋暖流增加西部海岸温度
③大陆中部高原的存在缩小了东西沿岸温差
④季风影响了东部陆地与海洋间温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1月,亚欧大陆45°N以北,ΔT较大,ΔT为T1与T2差的绝对值,说明T1与T2的差值大。T1为亚欧大陆东海岸的海陆间平均气温差,冬季东岸受到寒冷的西北季风的影响,海陆之间的温差加大;T2代表亚欧大陆西海岸的海陆间平均气温差,冬季西岸受到沿岸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气温高,海陆温差小。因此ΔT变大,C正确。
角度2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及影响
3.(2022·湖北卷)智利竹筴鱼是世界上主要的海洋经济鱼种之一,广泛分布于南太平洋水域。下图示意智利竹筴鱼洄游路线。与正常年份相比,该海域幼鱼的活动范围( B )
①厄尔尼诺年,向南偏移
②厄尔尼诺年,向北偏移
③拉尼娜年,向南偏移
④拉尼娜年,向北偏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厄尔尼诺年,该海域水温会较往常年份偏高,幼鱼活动范围应向高纬方向扩展,即向南偏移,①正确,②错误;拉尼娜年,该海域水温会较往常年份偏低,幼鱼活动范围应向低纬方向收缩,即向北偏移,③错误,④正确。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