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教材P23 思考
1.提示当人口增多、人均消费水平提高或消费质量标准提高等情况出现时,会使得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增加。
2.提示当非可再生资源减少甚至枯竭、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速度超过了其更新速度等情况发生时,可能导致人类的资源供给减少。
教材P24 活动
1.提示:1949年我国水资源使用总量约1000亿立方米,人口 约5.4亿,人均水资源使用量约185立方米,1980年我国水资源使用总量约4500亿立方米,人口约9.8亿,人均水资源使用量约459立方米,2010年我国水资源使用总量约6000亿立 方米,人口约13.4亿,人均水资源使用量约447立方米,
2.提示:从1949年到2010年,我国用水总量、人口和人均用水量分别增加5倍、1.48倍、1.42倍
3.提示:人口增多和人均用水量增加,都会增大用水总量
教材P26 思考
1.提示:1948—1999年排在前3 位的淡水冲突类型分别是水量、基础设施和联合管理,2000—2008年排在前3位的淡水冲突类型分别是基础设施、水量和联合管理。
2.提示:与1948—1999年相比,2000—2008年基础设施、联合管理、其他、水质、防洪、技术合作的淡水冲突比例增加了,水 量、水电的淡水冲突比例减少了。
第二节 中国的能源安全
教材P32 思考
1.提示:1990—2015年我国石油生产量缓慢增长,而消费量增 长迅速,明显高于生产量。
2.提示:对比供给和消费,能明显看出我国石油自给率持续降低,2005年前后已低于50%,突破了国际公认的石油安全警戒线,已存在安全风险。
教材P33—P34 活动
1.提示:碳排放量Ai = Bi ×Ci,所以消耗相同数量的煤炭、石油 和天然气时,其碳排放比例分别为 0.7×N;0.54×N;0.39×N = 70 ∶ 54 ∶39;N 表示数量。
2.提示:0.7×( 61. 8- 28. 1) + 0. 54×( 19. 0- 33. 3) + 0. 39×( 6. 2- 24.1)+0×(13-14.5)= 8.887,故可减少约 9%的碳排放。
教材P34 思考
1.提示 我国富煤、贫油、少气ꎬ我国能源消费目前主要以煤炭 为主,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煤炭仍然是主要能源,但在能源结构 中的比例将有所降低,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等在能源结构中占比将有所增加。
2.提示:2021年达到峰值,意义:减少开采过程中对地表植被 的破坏,减少运输过程中粉尘的产生,减少二氧化硫、二氧化 氮等的排放,减少酸雨的产生,减少碳排放,减少烟尘的排放, 减轻雾霾的危害,减少废渣的产生,减少固体废弃物。
第三节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教材P38上 思考
1.提示 气候(气温、降水和光照)、地形、灌溉水源、土壤肥力等自然环境因素影响我国耕地质量。
2.提示 人类活动危害耕地质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长 期耕作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土地沙化
(2)为了保肥增产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地膜,导致耕地污染、 土壤板结、地力衰退
(3)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造成耕 地污染
(4)畜禽主产区的畜禽粪便及废弃物产生量,远远超出当地农田安全的承载量
教材P38下 思考
1.提示 我国耕地分布不均,约90%的耕地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其中南方地区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优等地和高等地,北方地区分布了全国75%的中等地和90%的低等地,西北地区耕 地少,主要集中在绿洲地区
2.提示 东部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在400mm 以上,且地形以平 原和丘陵为主,适合耕作,其中南方地区水热资源充足,耕地 质量高,北方地区水热资源有限,耕地质量较低; 西北地区降 水少,耕地少;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耕地资源也较少。
教材P40思考 提示
灌溉和平整土地、施用农家有机肥可以改善耕地质量,从而提高单产,提高复种指数可以增加耕地利用率,从而提高 单产,使用农药、培育高产品种、研发配套栽培技术可以增加农业技术投入和改进田间管理措施,从而提高单产。
教材P41思考
1.提示:1995年前,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很低,1994年后,我国 大豆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现已接近90%。
2.提示:大豆食品类制品,如豆浆、豆干、大豆蛋白食品(浓缩蛋白、分离蛋白、组织蛋白等)、大豆油、豆粕、大豆饲料。
3.提示:我国需要改变大量进口大豆的现状,过度依赖进口大豆会导致我国大豆以及以大豆为原料的产品受制于他国,一 旦国际大豆市场价格上涨,将使我国承受更高的成本,还会使我国大豆和谷物争地的矛盾日益显化,会影响我国粮食安全。
教材P42 活动
1.提示:给国内粮食生产和农民生计带来冲击,对外依存度过 高,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会传递到农产品 加工的下游产业,并影响居民消费和生活水平。
2.提示:提高国内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优化粮食进口结构,建 立定价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通过国际合作战略,加强海外农 业投资,保障国际粮食市场的稳定供给。
第四节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 。
教材P48 思考
1.提示:海洋开发中心和海水淡化工厂利用了海岸空间,人工 岛城、海藻田、海运轮船、拖网渔船、海上飞机场利用了海面,网箱养鱼、波浪能发电站、海洋调查潜艇利用了水体,石油储 存罐、海底石油钻井平台、海底作业基地、海底村庄、海底锰矿 采集船利用了海底空间
2.提示:海洋开发中心、海水淡化工厂、网箱养鱼、海底石油钻井 平台、波浪能发电站、拖网渔船、海运轮船、海底锰矿采集船、海 洋调查潜艇现已广泛利用ꎬ其他利用方式属于设想中的方式。
教材p51—p53 活动
1.提示:永兴岛的陆地空间扩大ꎬ并且与石岛相连
2.提示:困难:岛上空间有限,且不易储水,淡水供应紧张,土地 资源紧张,食物供应不足,燃油不足,电力供应紧张
措施:修 建雨水收集设施、海水淡化厂,并对城市污水处理再利用,以满足岛上居民用水需求,通过水培、无土栽培方式种植蔬菜,实现岛上居民蔬菜基本自给,修建、扩建柴油发电、太阳能发 电装置,保障岛上的电力供给。
3.提示:新建机场和港口,加强了永兴岛与陆地的联系,有利于 物资输送和人员往来,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了国家对海洋国土的管控能力。
问题研究
教材P45—P56 知识拓展 资料1
1.提示:从粮食生产、储存过程来看,需注意以下三点区别:
一 是储备对象不同,“藏粮于仓”强调耕地实际生产出来的粮食产量,“藏粮于地”强调耕地所具备的粮食生产能力。
二是投入环节不同。“藏粮于地”与“藏粮于仓”均需要投入,“藏粮于仓”的投入在粮食生产、仓储建设和仓储维护环节,“藏粮于 地”的投人主要在改善耕地质量环节。
三是附加效益不同。 “藏粮于仓”的粮食储备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库存压力和仓储财政负担,并产生大量陈化粮,造成粮食浪费,“藏粮于地”重点在于耕地生产能力的维持,可以在粮食供给充足的年份改种经济作物,提高农民经济收益,也可以通过休耕、轮作等方式缓解生态压力,在粮食短缺情况下,调整种植结构,恢复粮食生产。
2.提示: “藏粮于地”的关键是提升耕地质量,逻辑分析过程分为三步:
一是粮食产量是耕地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的乘积,划 定18亿亩耕地红线意味着耕地面积是基本确定的,粮食总产 量的提高主要依赖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
二是影响单位面积 产量的因素,可以进一步分解为耕地质量因素和农业生产投 入因素。
三是“藏粮于地”不是实际的粮食生产,不需要农业机械、化肥等生产投入,只与耕地质量有关。 因此,提升耕地质量是“藏粮于地”的关键。
教材P54—P56 知识拓展 资料2
1.提示:有利条件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一是在粮食生产供应方面,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丰收。已做到供应自给并略有盈余。
二是我国农业生产稳定上升。粮食储备的主要目的是应对粮食产量的年际波动,在农业科技和农田基础设施不断强化支撑下,我国粮食生产稳定性增强。
三是在粮食市场供应方面。国内外粮食市场供应充足,进口粮价甚至低于国内粮食生产成本,国内粮食流通渠道通畅。
四是在经济方面。我国经济状况良好。具有充足的经济实力购买粮食。
2.提示:从粮食安全和耕地质量之间矛盾的产生和解决着手思考。长期以来,为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我国采取了高强度、 超负荷的土地利用方式,以此提高农田单产,其代价是耕地质 量的下降, 因此保障粮食安全和保持耕地质量之间存在着矛 盾,矛盾的根源在于将粮食安全建立在大量的粮食库存基础 上。 “藏粮于地”将粮食安全建立在提高土地生产潜力上, 在 粮食供给充足时,通过轮作、间作、休耕等方式,发展种养结合 的循环农业,修复退化耕地、水土流失耕地、被污染耕地,实现 养地补肥的效果;在粮食短缺时,调整种植结构,恢复粮食生 产,由于耕地质量得到补肥提升,粮食产量和品质提升。因此 得以保障粮食安全,保障粮食安全和耕地质量由矛盾关系转 变为相互增益关系。
3.提示:从“藏粮于地”和“藏粮于仓”的共同点和区别入手,需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藏粮于地”和“藏粮于仓” 的共同点是 “藏粮”,都具有保障粮食稳定供给的功能, 二是“藏粮于仓” 所“藏”的粮食是现实生产出来的,不仅有生产成本,而且包括 仓储成本,而“藏粮于地”所“藏” 的是粮食生产能力,没有仓储成本。
教材P54—P56知识拓展 资料 3
1.提示: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体现了东方智慧,分析该问题需注 意以下三点, 一是对耕地利用与保护关系的认识,我国古代 农业生产系统所体现的是主动适应自然而非盲目对抗自然或 消极应对自然,追求耕地的可持续利用,二是因地制宜地采 取耕地质量提升措施,每个措施都针对具体的耕地质量问题,三是与现代农业生产相比,有一些措施被继承下来了,并仍在 发挥作用,有一些被放弃了,应该重新受到重视。
2.提示:分析该问题需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两个案例的代 表性应各有侧重ꎬ如分别针对不同类型的耕地质量问题或不 同类型的提升措施。 二是案例应能体现区域特色,能够反映 与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或耕地资源特点的关系,三是案例措施应该是符合相关原理并切实有效的,适合运用相关的自然地理知识对案例进行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