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城三千多年来,有近乎三分之一的时间都作为都城存在。如今封建王朝的历史成了过去,而“都”的文化留了下来,融进北京的城市空间。文化的北京仍然离不开北京中轴线,它在古代中国的政治意义都积淀成了厚重的文化价值。
沿着中轴线,矗立在天安门广场南端的是正阳门,这是明清时北京内城的正南门。像这样的内城城门一共有九座,内城拱卫的皇城有四个门,所以人们曾经也把北京城叫做“四九城”。
北京雨燕每年春天都会来此安家,正阳门的维护修缮工作都会躲开4至7月,那是北京雨燕的繁殖期。正阳门的南边还有一栋箭楼,明清时城楼连着城墙,并在两楼之间围出瓮城,成为一套古代防御性建筑体系。如今正阳门不再需要肩负防卫的职责,在这里安放着中国公路零公里点,为中国公路网络提供了标志性的起点。由此沿着中轴线继续往南,就到了古都的外城。1992年,人们沿着北京最外面的城门建起了完整的二环路。它不仅是中国第一条全封闭、全立交、没有红绿灯的城市快速环路,更是把老北京大约60平方公里的内外城范围清晰勾勒出来。
整座古都,最核心的地方就是大名鼎鼎的紫禁城,它处在整条中轴线的中心位置.如今人们更习惯称呼它为故宫博物院,或者简称为故宫。北京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故宫也是皇城文化的活古董。这些看似高度相差不大的建筑,其实严格按照中国传统礼制有序排列。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象征威严的皇权,建在高于地面的台基上。三大殿名字中都包含“和”字,在曾经王朝的绝对中心的位置,我们仍能感受到这个国家自上而下对儒家文化中“和”的推崇。
如今的故宫更有亲和力,一只猫、一场雪都能引来很多人的关注,传统文化也可以在创意中焕发生机。古都的建筑大都不高,所以今天的城市规划中,人们严格控制故宫周边和重点区域的建筑规模和高度,保持老城平缓开阔的空间形态。
本世纪初,国家大剧院开工建设。它选址在古都的核心地带,离故宫的直线距离大约1公里。建成后的它造型前卫,外壳用超轻质的钛金属板和透明玻璃共同组成。这个现代建筑的加入,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同时大剧院匍匐在此,温润的姿态继续维持着这片空间的平缓开阔。北京不只向世界展示着中国文化,更有气度能把现代世界的优秀文化安放在古都的中轴线旁。
中轴线是最重要的文化线,还因为在它身旁有着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天坛。从空中看,“天圆地方”的理念,一北一南,具象地呈现在两个最重要的建筑上。祈年殿为祈谷之所,圜丘为祭天之地,农耕王朝对天地的敬畏被庄重地安放在这些建筑里。在中国人眼中,没有屋顶才能离天更近。今天人们只要来到这祭天场所,站到圜丘的中心点是他们不可错过的文化体验。清朝皇帝受游牧文化影响,在久居皇宫的生活之余,总想在宫外寻找自然风景优美之地。北京的大山离古城并不近,主要集中在西北方向。经过一番设计,三山五园成了皇城的后花园。这让北京既有北方的豪放,又具备了江南山水的灵秀,气质上和紫禁城的森严形成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