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考点112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归属:地理备课资料 2024-03-17 

考点112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2021·浙江6月选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略图。

材料二:下表为甘肃、青海和宁夏三省区人口、耕地面积和人均粮食产量统计表。
省级行政区 人口(万人) 耕地面积(千公顷) 人均粮食产量(千克)
甘肃 2 647 5 377.0 440
青海 608 590.1 174
宁夏 695 1 289.9 540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0)》
(1)与甘肃、宁夏相比,简析青海人均粮食产量低的主要原因。
(2)图示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从生产活动角度,说明该问题的发生过程。
(3)从水资源利用角度,提出图示地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解题关键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地区,地势高,气温低,土地生产力低;西北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其成因可从人类生产活动和区域自然环境特征进行分析;对于水资源利用可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人均耕地少;高寒区域,耕地生产力低。
(2)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在风力、流水的侵蚀下沙化。
(3)采用先进节水技术,提高利用率;加强管理,优化配置。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青海省耕地面积仅为590.1千公顷,远小于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口总量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大致相等,说明人均耕地资源少;青海省位于地势较高的青藏高原,受地形、地势影响,气候以高寒为特征,微生物分解作用弱,土壤较为贫瘠,生产力低。第(2)题,图示地区是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地表植被覆盖率低,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当地居民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破坏地表植被,防风固沙功能不断削弱,使地表岩石裸露;气候干燥条件下,多大风天气,风力侵蚀作用强烈,同时流水侵蚀作用也进一步加剧荒漠化现象。第(3)题,图示地区深居内陆,大气降水较少,水资源紧缺,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以通过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在不同农业类型之间合理分配水资源。

1.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主要特征
项目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位置和
范围
地形区 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天山、河西走廊、宁夏平原、河套平原、贺兰山、阴山 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
主要气候类
型及特征
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全年降水少 高原山地气候:气候寒冷,降水稀少

有利条件 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 日照时间长
不利条件 降水不足;严重干旱,水源有限 热量不足
主要农
业类型
畜牧业基地:内蒙古贺兰山以东的温带草原牧场、以西的山地草场;新疆的天山、阿尔泰山等高山牧场
灌溉农业: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新疆绿洲
高寒牧业: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河谷农业: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青稞、小麦、豌豆)
工业 陇海—兰新工业带西段:钢铁、冶金、纺织、航天等工业部门 西宁(毛织);拉萨(皮革、毛毯);林芝(毛织)
环境
问题
荒漠化、沙尘暴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不合理伐林、放牧、耕作,造成湿地退化

2.用整体性原理分析西北地区的区域特征

3.青藏高寒区的农牧业发展条件及其评价
(1)有利条件:太阳能资源丰富,是全国太阳辐射能最多的地区,日照时间长,气温日较差大,植物光合作用强,为农作物高产提供了自然前提;有大面积的高山草甸草原,是良好的牧场;东部及南部河谷地带热量和水分条件提供了发展农业多种经营的可能性。
(2)不利条件:大部分地区热量不足,无霜期极短,只能种植青稞、小麦、豌豆等耐寒作物和牧养牦牛、藏绵羊等高寒牲畜;绝大部分地区干旱,风暴多,土壤质粗层薄。

角度1 西北地区
(2021·福建卷)罗布泊地区原为湖泊,是塔里木盆地的汇水与积盐中心之一,干涸过程中盐壳(盐分在地表集聚形成的坚硬壳状物质)广泛发育。下图示意罗布泊地区内相邻且不同海拔的甲、乙、丙三处地下水埋深、盐壳厚度和含盐量。据此完成1~2题。
2266C302 2266C303 2266C304
1.甲、乙、丙三处盐壳形成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B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甲丙 D.乙丙甲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盐分在地表集聚形成的坚硬壳状物质”可知,盐壳是地下水的盐分在地表析出形成的,盐壳形成过程中大量的地下水通过蒸发散失到大气中,导致地下水埋深加大,故地下水埋深越深,说明其盐壳形成越早;根据图示地下水埋深可知,甲、乙、丙三处盐壳形成的先后顺序是甲丙乙,B正确。
2.丙处盐壳刚开始形成时,甲、乙、丙三处中( C )
A.甲处降水量最多
B.甲处地下水位最高
C.乙处蒸发量最多
D.丙处地表温度最高
解析:无法判断甲、乙、丙三处降水的多少,A错误;丙处盐壳刚开始形成时,甲处盐壳已经形成,说明甲处地下水通过蒸发散失较多,地下水位已较低,B错误;丙处盐壳刚开始形成时,乙处还是湖泊,蒸发量大,C正确;无法判断三处地表温度的高低,D错误。
角度2 青藏地区
(2022·湖北省武汉市调研)当观测场上视野范围内一半以上被积雪覆盖,就记为积雪日。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是北半球中纬度海拔最高、积雪覆盖最大的地区。下图示意青藏高原1981—2010年平均年积雪日数分布。据此完成3~5题。
p360-1-青藏高原1981—2010年平均年积雪日数分布图二遍
3.甲地年均积雪日数明显多于乙地的主要原因是( A )
①海拔高,终年气温较低
②山体高,暖湿气流迎风坡
③距海近,海洋水汽充沛
④纬度高,全年白昼时间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年均积雪日数受气温及降水量的影响,甲地明显多于乙地主要原因是海拔高,终年气温较低,①正确;位于暖湿气流的迎风坡,降水量大,②正确;与乙地相比,甲地距海较远,③错误;甲地纬度位置较乙地高,夏季昼长时间比乙地长,冬季昼长时间比乙地短,全年白昼时间短的说法不准确,④错误。故选A。
4.青藏高原积雪日数长短的季节差异是( B )
A.春季最长,秋季次之,夏季最短
B.冬季最长,春季次之,夏季最短
C.秋季最长,冬季次之,春季最短
D.冬季最长,夏季次之,秋季最短
解析:青藏高原积雪日数长短的季节差异和气温有关。冬季该地气温最低,且寒冷期持续时间长,积雪日数最长;夏季该地气温最高,积雪日数最短;春季该地积雪日数应该介于冬季和夏季之间,B正确。
5.图示区域受年均积雪日数和积雪量变化影响最大的水循环主要环节是( C )
A.降水 B.蒸发
C.径流 D.水汽输送
解析:图示区域河流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冰雪融水和雨水,因此年均积雪日数和积雪量变化影响最大的水循环主要环节是径流,C正确;年均积雪日数和积雪量变化对降水和蒸发的影响不大,A、B错误;水汽输送主要受大气环流影响,与年均积雪日数和积雪量变化无关,D错误。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 上一篇:考点111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 下一篇:地理答题规范1 地理位置特征描述类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