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首页
地理资讯
地理教学
教学用图
地理科普
地理课本
地理书库
地理试题
地理课件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地理教案
地理学案
旅游景点
行政区划
精品资料
站务管理

地理答题规范6 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类

归属:地理备课资料 2024-03-17 

地理答题规范6 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类

 
(2022·山东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雅斯河发源于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侧,构造运动导致其水系发生了演变(图1)。乔治湖水位波动大,有时连年干涸,湖底覆盖着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图2)。


(1)指出与古河道形成有关的主要内、外力作用。
(2)说明图1中水系的演化过程。
(3)指出河流对湖区地下水补给的特点。
解题关键 板块挤压→地貌→河流→地壳抬升→水系阻断→湖泊;根据气候特征确定河流水量特征,进而分析河流对湖区地下水补给的特点。
答案:(1)板块运动;流水侵蚀;流水沉积;断层。
(2)板块挤压碰撞,形成大分水岭,山脉西部发育多条支流;地势东高西低,支流向西汇集;地壳抬升,形成科拉林地垒,大分水岭以西支流被阻断;被阻断支流汇集成乔治湖,原有古河道和科拉林地垒成为雅斯河上游地区。
(3)多为季节性河流;水量的变化大;时间集中;不连续性。
解析:第(1)题,大分水岭为板块挤压运动形成,使得其河流水系沿大分水岭向西流动;分析材料可知,古雅斯河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使地貌发生改变,出现河道;读图中科拉林地垒可知,该地曾在地质时期受断层运动影响,地壳抬升。第(2)题,受板块挤压碰撞影响,澳大利亚东侧形成大分水岭,其山脉西部发育多条支流;东部为大分水岭,西部为大自流盆地,地势东高西低,支流向西汇集,形成雅斯河;受断层作用影响,地壳抬升,形成科拉林地垒,大分水岭以西支流无法注入雅斯河,支流被阻断;被阻断支流逐渐汇集形成乔治湖,原有古河道及科拉林地垒成为雅斯河上游地区,水系被分割成两个部分。第(3)题,读图可知,泰勒斯溪下游地区多季节性河流;受夏季风强弱及山地阻挡影响,该地的降水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大,水量的整体变化较大;受季风气候影响,在夏季风较强的时间,该地山地降水较多,形成的河流流量较大,对地下水补给的时间相对较为集中;由于该地的河流受大气降水补给较为明显,降水具有不连续性,故该地的河流对湖区地下水补给具有不连续性的特点。
 
1.命题角度
(1)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
 (2)以地理关联图为载体,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
1.          自然环境整体性类问题的分析角度和答题思路
分析角度 答题思路
分析区域自
然环境特征
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分析,点明每一要素呈现的主要特点即可
解释区域内
某种地理现
象的成因
由于区域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区域地理现象往往是不同自然环境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导致的,其中气候、地貌是许多地理现象形成的基础因素,分析时应厘清要素间的因果关系链,由因到果步步推进,完整呈现因果关系
分析区域环
境的变化过
程及特点 
区域内某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区域内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区域环境的整体变化
分析区域间
的环境联系
主要从自然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不同区域间存在的因果联系,组织成逻辑思路清晰的因果链条,规范学科语言的使用

 

 
(2022·江苏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亚欧大陆某区域自然带及该区域局部冰川、河流分布图。

(1)写出图1中自然带Ⅱ的类型,并简析其向南凸出的原因。
(2)根据图2中冰川、河流的分布,简述该局部区域的地势特征;结合地势特征,用曲线绘出虚线框内M河流域与N河流域的分水岭。
(3)分析图2中R处附近冰川较多的原因。
答案:(1)类型:苔原带。原因:该地为南北向(乌拉尔)山脉,海拔高,气温比同纬度两侧低,因此发育为苔原带。
(2)地势特征:中部自(东)北向(西)南地势升高,整体中部高,向西(北)、东(南)两侧地势降低。
分水岭如下图:

(3)靠近海洋,水汽在极地东风吹送下,受地形抬升,降雪多;纬度高,气温低,积雪消融少,积累多,冰川多;山谷发育,积雪易留存,冰川数量多。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自然带Ⅱ主要位于北冰洋沿岸,其南部自然带Ⅲ位于大陆内部,面积广大,为亚寒带针叶林带,自然带Ⅱ为苔原带,自然带Ⅰ位于北极圈以内,靠近极点,为冰原带。读图可知,该地位于60°E附近,其植被带向南凸出;该地位于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附近,乌拉尔山大致呈南北走向,海拔相对较高,其西侧为东欧平原,东侧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乌拉尔山较东西两侧海拔高,气温低,因此其植被带发育为高纬度的苔原带。第(2)题,读图可知,东部河流向东侧流动,西部河流向西侧流动,说明其地势中部高,东西两侧低;从中部山峰高度来看,其北部山峰大致在1 200~1 300米,其南部山峰大致在1 400~1 500米,中部地区南高北低。M流域与N流域其支流的源头的中间地带为山地分水岭,将中间地带连接成线,即为M河流域和N河流域的分水岭。第(3)题,读图可知,R处纬度较高,其北部靠近北冰洋,且位于北极圈内部,受极地东风影响显著,北冰洋水汽在极地东风的吹送下向南运动,R处为乌拉尔山北部,受地形抬升影响,该地降雪较多。该地纬度较高,常年气温较低,积雪融化相对较少,大量积雪累积,易形成面积较大的冰川。从河流分布图可知,R处附近河流众多,河流多从山谷流出,山谷发育较多,谷地受太阳辐射影响相对较少,其积雪更易储存,其谷地冰川数量较多。
    更多地理内容...
  • 关键词:地理答题规范 整体性 自然环境
  • 上一篇:地理答题规范5 自然灾害成因、危害
  • 下一篇:地理答题规范7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评
  • 相关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