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2022·辽宁省联考)科罗拉多大峡谷位于美国科罗拉多高原的西南部,全长约446千米,平均宽度16千米,平均深度1 500米以上,最深处达2 133米。科罗拉多高原为典型的“桌状高地”,顶部平坦,侧面陡峭。如图为科罗拉多大峡谷景观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形成,主要经历的地质过程是( D )
A.流水(风力)沉积作用—地壳下陷作用—河流下切作用
B.地壳下陷作用—流水(风力)沉积作用—河流下切作用
C.河流下切作用—流水(风力)沉积作用—地壳抬升作用
D.流水(风力)沉积作用—地壳抬升作用—河流下切作用
解析:早期外力搬运的物质在温暖的浅海、沿岸海滩或沼泽中沉积下来,固结形成沉积岩;在板块活动引起的地壳运动中被抬高,形成科罗拉多高原;这一抬高使科罗拉多河及其支流的落差增大,流速加快,流水下切侵蚀作用增强,形成科罗拉多大峡谷,D正确。
2.科罗拉多高原顶部平坦,说明其岩石的形成环境为( A )
A.大面积沉降地带 B.大面积隆起地带
C.大范围褶皱地带 D.大规模断层地带
解析:科罗拉多高原平坦的顶部是沉积岩的原貌,沉积岩是水平状一层一层沉积的,说明该地区经历了地壳的水平下沉,可能是大面积沉降地带,A正确,B错误;大范围褶皱地带和大规模断层地带不会出现顶部平坦的面貌,C、D错误。
(2022·山西省晋城市二模)水平溶洞是在地壳相对稳定期,当地表水沿着岩石裂隙下渗遇到不透水岩层时,水流的运动方向由垂直运动改为水平运动并溶蚀而成,其发育与当地侵蚀基准面相适应。下图示意河南某地多层水平溶洞的地质剖面,该地底层形成于一个封闭的浅海海盆,自上而下溶洞的形成越来越晚。据此完成3~4题。
注:泥灰岩是由黏土和碳酸盐微粒组成的不透水岩层。
3.青龙涧河两岸四个期次溶洞形成过程中( C )
A.地壳持续抬升 B.地壳持续下沉
C.地壳间歇抬升 D.地壳间歇下沉
解析:据材料“水平溶洞是在地壳相对稳定期,当地表水沿着岩石裂隙下渗遇到不透水岩层时,水流的运动方向由垂直运动改为水平运动并溶蚀而成,其发育与当地侵蚀基准面相适应”可知,青龙涧河两岸四个期次溶洞形成过程中,当地壳稳定期时形成水平溶洞,然后地壳抬升,稳定后再形成水平溶洞,如此反复,就形成四个期次溶洞,且自上而下溶洞的形成越来越晚,说明在溶洞的形成过程中,该地地壳间歇抬升,C正确。
4.水平溶洞顶部多发育有瀑布,其形成过程是( B )
A.水平溶洞出露—流水下蚀—岩体崩塌—地壳抬升
B.地壳抬升—流水下蚀—岩体崩塌—水平溶洞出露
C.地壳抬升—水平溶洞出露—流水下蚀—岩体崩塌
D.岩体崩塌—水平溶洞出露—流水下蚀—地壳抬升
解析:水平溶洞形成后,地壳抬升,受流水作用影响,当流水下蚀剧烈时,形成峡谷,后纵向及横向处岩层分离,岩体沿断裂处解体崩塌,水平溶洞出露,形成瀑布,B正确。
(2022·广东省梅州市二模)雅丹地貌是发育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沉积岩或沉积物上的风蚀地貌。新疆塔里木盆地东缘的罗布泊地区,发育着广泛且形态多样的雅丹地貌,某研究团队在实地考察中发现孔雀河靠近河口处河段周边存在早期的高大雅丹和后期形成的低矮雅丹共存的现象。下图示意罗布泊地区雅丹地貌的分布及某观测点雅丹地貌的空间形态及分布。据此完成5~7题。
5.在雅丹地貌空间形态中能指示当地盛行风向的是雅丹单体的( D )
A.长度 B.宽度 C.高度 D.走向
解析:据图可知,雅丹单体最高点的位置位于东北方向,可推断出雅丹单体东北部坡度大,应属于迎风坡,故当地盛行风为东北风,图中雅丹单体走向呈东北—西南走向延伸的长条形,雅丹单体的走向与盛行风向一致,D正确。
6.该地区雅丹地貌演变过程为( B )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④→③→②→① D.④→①→②→③
解析:风蚀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在长期的风化作用下,风和流水可以带走疏松的沙土层,荒漠区剧烈的温差所产生的热胀冷缩效应能够让坚硬的泥岩层发生崩裂,暴露出来的沙石层被水和风带走,逐渐演变为凹槽状。再加上雨雪水的冲刷作用使得崩裂的裂隙加宽扩大,大风对裂隙不断进行剥蚀,沙土层慢慢形成风蚀沟谷和洼地,被留下来的坚硬的岩石则形成孤岛状的、大小不一的长条形土墩,按照这一形成过程对照①②③④四幅图,其演变过程为①④③②,B正确。
7.孔雀河河口周边低矮雅丹是由于( C )
A.堆积物较松散导致其受风力侵蚀较为严重而形成
B.该区域风力较小的季节受风力侵蚀较小而形成
C.洪水挟带堆积物覆盖原有雅丹群后再发育而形成
D.夏季洪流在风力的作用下加速对地面的侵蚀而形成
解析:雅丹地貌是在较为坚固的沉积岩或沉积物上形成的风蚀地貌,松散的堆积物不是雅丹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A错误;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地区,多大风天气,风力强劲,B错误;由图可知,在罗布泊达到最大湖面范围的时期,湖水淹没孔雀河河口早期部分高大雅丹地貌,洪水挟带物在河口处周边堆积,覆盖原有部分雅丹群,形成的低矮雅丹地貌,在罗布泊湖面面积变小的时期,再经风力作用继续发育而形成,C正确;夏季洪流在流水作用下以沉积作用为主,D错误。
(2022·河南省商丘市三模)冰川槽谷横剖面一般呈“U”形,它常是一个地区曾发育过冰川作用的关键指标之一,其形态的沿程变化反映了冰川侵蚀特征的沿程分异。下图示意青藏高原某冰川不同部位槽谷横剖面形态。据此完成8~10题。
8.影响图示冰川槽谷横剖面形态的主要因素有( A )
①冰川动力②基岩性质
③植被覆盖率④地壳沉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冰川动力越强、侵蚀越强烈,冰川槽谷越深,①符合题意;底部基岩硬度越小,越容易被侵蚀,冰川槽谷越深,②符合题意;冰川侵蚀强度与植被覆盖率关联性较小,③不符合题意;同理,地壳沉降(青藏高原整体地壳为抬升状况)对冰川侵蚀的关联度也较小,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
9.推测该冰川不同部位槽谷从上游到下游的顺序依次是( B )
A.甲、丙、乙、丁 B.甲、乙、丙、丁
C.乙、丙、丁、甲 D.丙、丁、甲、乙
解析:冰川谷的流动过程受重力作用的影响较大,遵循冰川由高处流向低处的原则,可以判断槽谷的上下游位置。由图可知,从甲到丁,槽谷底部海拔逐渐降低,则从上游到下游依次应为甲、乙、丙、丁,B正确。
10.与乙相比,丙处谷宽更大,其原因最可能是( D )
A.位于主冰川和支冰川汇流处,流水堆积作用强
B.位于上游,垂直高差大,冰川侵蚀作用强
C.位于冰川的交汇处,流水侧蚀作用强
D.位于主冰川和支冰川汇流处,冰川侧蚀作用强
解析:槽谷展宽程度与冰川侵蚀作用的大小有关。图中显示丙处槽谷宽超过了其上游的乙处,则丙处必然侧蚀作用较乙处强。在主冰川和支冰川汇流处,冰层厚度增大,会导致冰川对槽谷两侧的侧蚀作用加大,故推测丙处附近最可能是处于支冰川汇入主冰川的位置,D正确。
(2022·辽宁省部分学校联考)六角岩柱在地质学上称作六边形节理柱,是火山熔岩冷却收缩时形成的。在冷却过程中岩浆表面张力变小产生裂隙,裂隙向下传递形成。下图示意六角岩柱的形成过程和六角岩柱景观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六角岩柱的岩石属于( B )
A.花岗岩 B.玄武岩
C.石灰岩 D.大理岩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六角岩柱是火山喷发冷凝而成的岩浆岩,岩浆岩包括花岗岩和玄武岩,花岗岩是岩浆在地表以下凝结形成的岩浆岩,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类岩石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最可能属于喷出型的玄武岩,B正确,A错误;石灰岩是沉积岩,C错误;大理岩是变质岩,D错误。
12.相对于未喷出地表的岩浆岩,六角岩柱的形成过程和岩石特征是( A )
A.冷却快,结晶体颗粒小
B.冷却快,结晶体颗粒大
C.冷却慢,结晶体颗粒小
D.冷却慢,结晶体颗粒大
解析:因六角岩柱属于喷出岩,随岩浆出露于地表,压力和温度的骤减造成玄武岩造岩矿物结晶不完好,所以冷却快,结晶体颗粒小,A正确。
(2022·山东省联考)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有一处鲜为人知的奇特地貌,红色碎裂砂页岩构成一排排垄岭,像一条条蜿蜒起伏的巨龙腾跃在空旷的荒漠中,包围在巨龙四周的是一座座色彩艳丽的连绵彩丘。当地人给它起了一个很形象的名字:龙脊谷(图1)。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13~15题。
13.图2中数字与地质作用相互匹配正确的是( C )
A.①—变质作用 B.②—外力作用
C.③—地壳运动 D.④—岩浆活动
解析:图中碎屑物经过④形成丙,丙为沉积岩,④为外力作用;三类岩石都能形成丁,丁为岩浆,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甲是岩浆岩,①为重熔再生;乙为变质岩,②为变质作用,③为地壳运动,C正确。
14.龙脊谷与图2中文字表示的岩石类型一致的是( C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龙脊谷为砂页岩,砂页岩为沉积岩。丙为沉积岩,丁为岩浆,甲为岩浆岩,乙为变质岩,所以龙脊谷与图2中文字表示的岩石类型一致的是丙,C正确。
15.龙脊谷的形成过程是( D )
A.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
B.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
C.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
D.固结成岩—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
解析:龙脊谷为砂页岩,先由碎屑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然后经过地壳抬升作用,出露地表;再经过外力作用,受到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龙脊谷,故其形成过程为固结成岩—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D正确。
二、综合题
16.(2022·广东省深圳市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纳米布沙漠被称为变色沙漠,是最古老、最干燥的沙漠之一,年降水量不足10毫米,沿岸盛行由海洋吹向陆地的风,海雾有时深入内陆50千米。研究发现,纳米布沙漠的沙子主要来源于奥兰治河上游山区富含铁元素的岩石。纳米布沙漠内有呈新月形、线形以及星形的高大沙丘,其中星形沙丘“随风摆动”并不断长高。图1示意纳米布沙漠位置,图2示意星形沙丘景观及风向。
(1)简述沙子从奥兰治河上游山区至纳米布沙漠的外力作用过程。
(2)分析沙丘海岸向内陆逐渐由白色增深至红色的原因。
(3)推测沙丘在“随风摆动”过程中形成星形并长高的原因。
答案:(1)上游山区的岩石风化后,经(奥兰治河)侵蚀,搬运至河口沉积;再经北上洋流搬运至纳米布沙漠沿岸沉积;受由沿海吹向陆地(西南)风的侵蚀、搬运,最后沉积于陆地形成沙漠。
(2)纳米布沙漠的沙子含有铁元素,遇空气和海雾中水汽易氧化呈红色;海岸带的沙子出露时间短,氧化程度低,颜色较浅;沙子经风从沿海搬运至内陆过程中,被氧化时间随之增长,颜色由白色逐渐增深至红色。
(3)当地盛行多种风向;沙丘在多种风向影响下形成多条沙脊并组合成星形;星形沙丘在摆动过程中,风从多个方向搬运沙子向沙丘中部堆积,并不断向上推移,沙丘逐渐长高。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纳米布沙漠的沙子主要来源于奥兰治河上游山区富含铁元素的岩石”可知,纳米布沙漠的沙子来自奥兰治河上游山区的岩石,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变成碎屑物质,经过河流的搬运作用,在河流入海口处受到海水的顶托作用,在河口处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后经过沿岸洋流的搬运作用,在纳米布沙漠沿岸地区沉积下来;根据材料“沿岸盛行多由海洋吹向陆地的风”可知,由海洋吹向陆地的风,将沿岸地区沉积的物质带到纳米布沙漠沉积下来,形成沙漠。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纳米布沙漠的沙子来自奥兰治河上游山区的富含铁元素的岩石,富含铁元素,被氧气氧化之后,会呈现红色;根据材料信息“海雾有时深入内陆50千米”可知,沿海地区海雾弥漫,分布时间较长,沙子受氧化的时间较短,颜色较浅;根据上题分析可知,沙漠的沙子是由沿海地区吹入内陆的,在被风从沿海吹到内陆的过程中,被空气中的氧气充分氧化,颜色较深,逐步由白色演变到红色。第(3)题,沙丘由风力堆积作用而形成,沙丘呈星形,说明当地具有多个风向的风,沙丘在多个风向的风力作用下,形成多条沙脊,组合到一起,形成星形;沙丘在随风摆动的过程中,沙子在风力的作用下,沿着沙脊不断向星形的中部推移,逐渐爬高,沙丘逐渐长高,星形沙丘逐渐发育。
17.(2022·山东省济南市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水(或海浪)对区域的侵蚀或沉积,主要与其速度相关。山东芝罘岛由坚硬基岩构成,海岸陡峭。在岛屿西端的砾石、砂砾、砂大小混杂分布的近岸平坦海床上,形成了典型的水下“近岸凹槽”地貌。受海水侵蚀与沉积影响,海床的表层物质不再混杂分布,离岸由近及远处,海底表层物质颗粒依次主要为砾石、砂砾、砂。甲图为芝罘岛位置示意图,乙图为芝罘岛西端近岸凹槽剖面示意图。
(1)在乙图中绘制海水运动方向,并描述海床上“近岸凹槽”的形成过程。
(2)推测该地“近岸凹槽”形成的主要季节(冬季或夏季),并阐述理由。
(3)说明“近岸凹槽”处砾石、砂砾、砂分布区差异的形成原因。
答案:(1)如下图:
形成过程:急速海浪涌向海岸,使海岸处海水面抬高;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向下流动并侵蚀近岸海底(海床)形成凹槽。
(2)冬季。该地冬季盛行强盛的西北风,在岛西端成为向岸风;使向岸冲击风浪速度加大,海床侵蚀加剧。
(3)近岸处,海底水流速度快,侵蚀力强,较小颗粒的砂砾、砂被侵蚀搬运,(较大颗粒)砾石得以保存;离岸较远处,海底水流速度减缓,砂砾、砂先后沉积下来。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海水(或海浪)对区域的侵蚀或沉积,主要与其速度相关。山东芝罘岛由坚硬基岩构成,海岸陡峭。快速流动的海水在盛行风的影响下在陡峭的海岸处堆积,使海岸处海水面抬高;海水在重力作用下,沿陡峭的海岸向下流动,不断侵蚀近岸海底(海床)形成凹槽。第(2)题,该岛位于山东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由材料可知,“近岸凹槽”分布在岛屿西端,主要受西北风的影响。冬季盛行来自欧亚大陆的强盛的西北风,在岛西端成为向岸风,加剧了向岸冲击风浪,使海床侵蚀加剧。第(3)题,由图文材料可知,离岸由近及远海底表层物质颗粒依次分布砾石、砂砾、砂,颗粒逐渐减小,说明海水流速逐渐减慢。近岸处,海底水流速度较快,其侵蚀搬运能力较强,较小颗粒的砂砾、砂被海水侵蚀搬运带走,较大颗粒的砾石保留了下来,离岸较远处,随着海底水流速度逐渐减缓,海水挟带的颗粒较小的砂砾和砂先后沉积下来,因此近岸处有颗粒物直径较大的砾石,离岸较远处有颗粒物直径相对较小的砂砾和砂的分布。